華文網

建築大師:梁思成與林徽因(上)

他是梁啟超的長子,早年赴美攻讀建築,並立志研究中國建築史,

填補世界建築史中的空白;學成歸國後,他和妻子奔走于大江南北,先後發現了趙州橋和佛光寺;他是新中國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主要設計者和構思者之一;他就是中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

一個有政治頭腦的藝術家

1901年4月20日,梁思成出生于日本東京,那是他父親梁啟超因“戊戌政變”失敗後亡命日本的第三年。梁思成出生時,正是梁啟超流亡日本之時,

他的出生給這個動盪不安的家庭帶來了欣慰。梁啟超給他取名“思成”,希望他多思而事業有成。

童年時代的梁思成在日本的華僑學校上學,在父親的影響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讀《左傳》、《史記》等古籍,對中國古代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中華民國成立後,梁啟超一家回國,先住天津,後搬至北京。1915年,梁思成考入清華學校,開始了8年的清華求學生涯。

梁思成隸書書法

清華求學期間,梁思成才華出眾,愛好廣泛,對音樂、美術、體育都有濃厚興趣。在全校運動會上,梁思成撐杆跳高曾獲第一名。梁思成在音樂方面有很好修養,他與黃自等人組織合唱團,學校成立管弦樂隊後,他是第一小號手並任隊長。他的美術尤其出色,深得美術老師稱讚。

在校期間曾被推舉為校刊的美術編輯,為校刊畫過寫生、速寫、漫畫及校刊各欄刊頭畫等大量作品。他曾和聞一多、楊廷寶等人組織一個“研究藝術及與人生關係”的藝術團體“繆斯”,活躍了學校文化藝術氛圍。

梁思成的另一特點是具有冷靜而敏捷的政治頭腦。同學們稱他是“一個有政治頭腦的藝術家”,“五四”運動時他是清華學生中的小領袖之一,是“愛國十人團”和“義勇軍”的中堅分子。

有一次,梁思成和同學進城宣傳被拘,他與其他人一起堅持鬥爭,迫使軍閥政府派一名參議員當眾道歉,在軍樂隊護送下凱旋回校。

林徽因改變其一生

美麗聰慧的林徽因對梁思成的一生有莫大影響。1920年,據說是為擺脫徐志摩的追求,林長民帶著林徽因從英國回到了北平,19歲的梁思成第一次見到了17歲的林徽因。當他敲開林家的大門,一個小仙子一樣的女子站在他面前,

目光如水晶瑩,第一眼便深深地打動了他的心。而林徽因的一番話更是改變了他的人生。

由於跟父親遊歷歐洲兩年,林徽因迷上了集藝術與工程於一體的建築。他們的兒子梁從誡後來回憶說:“當我父親第一次去拜訪我母親時,她剛從英國回來,在交談中,她談到以後要學建築。我父親當時連建築是什麼還不知道,我母親告訴他,那是融藝術和工程技術為一體的一門學科,因為父親喜愛繪畫,所以也選擇了建築這個專業。”

梁思成與林徽因

就這樣,兩人因建築而走近。1924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共赴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建築史教授古米爾對中國建築史非常感興趣,並向梁思成詢問有關情況。

梁思成這才發現中國建築史的研究是一片空白,恰好在這時,梁啟超給梁思成寄了一本新近發現的古書《營造法式》,作者是宋徽宗的工部侍郎李誡,著於西元1100年。它完整地記錄了當時宮殿建築的各種建造圖例和標準,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一部建築標準手冊。儘管裡面有太多的術語無法讀懂,但古人的智慧令他驚歎,他由此定下了研究中國建築史的志向。

梁思成建築設計手稿,每一張都是藝術品

從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後,梁思成轉入哈佛大學研究生院,準備完成名為《中國宮殿史》的博士論文。1928年2月,他告訴導師,為了完成論文,必須回國去實地調查,收集資料。從此以後,梁思成和林徽因回到祖國,奔走于大江南北的荒山野嶺間,開始了他梳理中國建築史的事業。

中國古代建築研究的祖師爺

為了全面研究中國古代建築,需要更廣泛的搜集資料,梁思成與林徽因以簡陋的交通工具,奔波於窮鄉僻壤與山巒溝壑中,從事艱辛的古建築踏勘與測繪調查,對中國古建築研究做開拓性的工作。歷時五年,跑了100多個縣,包括應縣木塔、定州大佛在內的幾百座古代建築。他依靠簡陋的工具、採用古老的辦法測繪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從總結匠人抄本經驗起步,用現代的建築表現方法,記錄整理古代建築遺產,梁思成成為我國古建築研究的先驅者之一。

1934年通過實地調查與測繪完成了《清式營造則例》,這是梁思成的第一部著作。他把中國清代的建築樣式、結構、裝飾做了科學的分析並用現代建築的圖表示出來,使後人對古建有了科學的認識。

1937年在佛光寺梁思成(左)林徽因(右)

1940年梁思成與林徽因及助手開始編寫《中國古代建築史》,然而他們從重慶的國民政府那裡只能要到很少的經費,工作進行得異常艱難。1945年《中國古代建築史》終於在西南後方的一個農村誕生了。這部著作總結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歷史、規律、特點與西方建築進行比較,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了科學的分析,其學術水準達到了前人所沒有達到的高度。迄今此書仍以其先例精當、引文浩博、文字精煉而獨樹一幟。

1946年10月梁思成受邀到耶魯大學講學。其間又完成《中國雕塑史》,把中華文化的瑰寶展示在國際學術介面前。為此,美國東亞問題專家,曾任美國駐中國大使館文化參贊的費正清對此給予高度評價。他說:“在我們心目中他是不怕困難獻身于事業的崇高典範”。“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做出了寶貴的貢獻”。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他的《中國科技發展史》中多處引用梁思成的著作。他無疑是中國古代建築研究的祖師爺。

我國建築教育的奠基人

梁思成是我國近代建築教育事業的奠基者之一,他先後創辦了東北大學建築系和清華大學建築系。梁思成培養、發掘和團結了一大批人才,他經常說“君子愛人以德”,並以滿腔熱情無微不至地關心學生的全面發展,受到普遍愛戴。

當時,國內各大學尚沒有設置建築系這一專業,年僅27歲的梁思成,擔起了東北大學建築系主任的重任,創辦了我國北方的第一個建築系。在東大建築系開辦的第一年,他是系主任,他的夫人林徽因是唯一可以找到的另一位建築學教師。經過梁思成的努力,次年又請到了童家、陳植、蔡方蔭等組成了高水準的師資陣容。

清華大學國徽設計小組的部分成員在梁思成住宅前留影

在東北大學的三年,梁思成為我國的建築教育事業邁出了堅定而重要的一步,成為我國建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主張建築師必須有廣泛深厚的文化修養,建築師的認識領域要廣,要有哲學家的頭腦、社會學家的眼光、工程師的精確與實踐、心理學家的敏感、文學家的洞察力;但是,最本質的是建築師應當是有文化修養的綜合藝術家。

在建築系課程設置上,他有意識地加強專業課程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結合,認為學術修養要博精結合,“專”不等於把自己局限在一個牛角尖裡。既有所專而又多能,能精於一而又博學;這是我們每個人在求學上應有的修養。為了很好地深入理解某一門學科,就有必要對和它有關的學科具有一定的知識,否則想對本學科真正地深入是不可能的。

梁思成先生將自己一生的心血投入教育事業,在以後的幾十年中結出了豐碩成果,清華建築系人才輩出就是對先生最好的回報。

本文內容摘自網路,由古建中國整理,更多古建知識可登錄古建中國(www.gujianchina.cn)。古建中國--建築文化一站式服務平臺,專注於建築產業鏈,以古建築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建築行業綜合運營服務商。

因為父親喜愛繪畫,所以也選擇了建築這個專業。”

梁思成與林徽因

就這樣,兩人因建築而走近。1924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共赴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建築史教授古米爾對中國建築史非常感興趣,並向梁思成詢問有關情況。

梁思成這才發現中國建築史的研究是一片空白,恰好在這時,梁啟超給梁思成寄了一本新近發現的古書《營造法式》,作者是宋徽宗的工部侍郎李誡,著於西元1100年。它完整地記錄了當時宮殿建築的各種建造圖例和標準,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一部建築標準手冊。儘管裡面有太多的術語無法讀懂,但古人的智慧令他驚歎,他由此定下了研究中國建築史的志向。

梁思成建築設計手稿,每一張都是藝術品

從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後,梁思成轉入哈佛大學研究生院,準備完成名為《中國宮殿史》的博士論文。1928年2月,他告訴導師,為了完成論文,必須回國去實地調查,收集資料。從此以後,梁思成和林徽因回到祖國,奔走于大江南北的荒山野嶺間,開始了他梳理中國建築史的事業。

中國古代建築研究的祖師爺

為了全面研究中國古代建築,需要更廣泛的搜集資料,梁思成與林徽因以簡陋的交通工具,奔波於窮鄉僻壤與山巒溝壑中,從事艱辛的古建築踏勘與測繪調查,對中國古建築研究做開拓性的工作。歷時五年,跑了100多個縣,包括應縣木塔、定州大佛在內的幾百座古代建築。他依靠簡陋的工具、採用古老的辦法測繪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從總結匠人抄本經驗起步,用現代的建築表現方法,記錄整理古代建築遺產,梁思成成為我國古建築研究的先驅者之一。

1934年通過實地調查與測繪完成了《清式營造則例》,這是梁思成的第一部著作。他把中國清代的建築樣式、結構、裝飾做了科學的分析並用現代建築的圖表示出來,使後人對古建有了科學的認識。

1937年在佛光寺梁思成(左)林徽因(右)

1940年梁思成與林徽因及助手開始編寫《中國古代建築史》,然而他們從重慶的國民政府那裡只能要到很少的經費,工作進行得異常艱難。1945年《中國古代建築史》終於在西南後方的一個農村誕生了。這部著作總結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歷史、規律、特點與西方建築進行比較,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了科學的分析,其學術水準達到了前人所沒有達到的高度。迄今此書仍以其先例精當、引文浩博、文字精煉而獨樹一幟。

1946年10月梁思成受邀到耶魯大學講學。其間又完成《中國雕塑史》,把中華文化的瑰寶展示在國際學術介面前。為此,美國東亞問題專家,曾任美國駐中國大使館文化參贊的費正清對此給予高度評價。他說:“在我們心目中他是不怕困難獻身于事業的崇高典範”。“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做出了寶貴的貢獻”。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他的《中國科技發展史》中多處引用梁思成的著作。他無疑是中國古代建築研究的祖師爺。

我國建築教育的奠基人

梁思成是我國近代建築教育事業的奠基者之一,他先後創辦了東北大學建築系和清華大學建築系。梁思成培養、發掘和團結了一大批人才,他經常說“君子愛人以德”,並以滿腔熱情無微不至地關心學生的全面發展,受到普遍愛戴。

當時,國內各大學尚沒有設置建築系這一專業,年僅27歲的梁思成,擔起了東北大學建築系主任的重任,創辦了我國北方的第一個建築系。在東大建築系開辦的第一年,他是系主任,他的夫人林徽因是唯一可以找到的另一位建築學教師。經過梁思成的努力,次年又請到了童家、陳植、蔡方蔭等組成了高水準的師資陣容。

清華大學國徽設計小組的部分成員在梁思成住宅前留影

在東北大學的三年,梁思成為我國的建築教育事業邁出了堅定而重要的一步,成為我國建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主張建築師必須有廣泛深厚的文化修養,建築師的認識領域要廣,要有哲學家的頭腦、社會學家的眼光、工程師的精確與實踐、心理學家的敏感、文學家的洞察力;但是,最本質的是建築師應當是有文化修養的綜合藝術家。

在建築系課程設置上,他有意識地加強專業課程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結合,認為學術修養要博精結合,“專”不等於把自己局限在一個牛角尖裡。既有所專而又多能,能精於一而又博學;這是我們每個人在求學上應有的修養。為了很好地深入理解某一門學科,就有必要對和它有關的學科具有一定的知識,否則想對本學科真正地深入是不可能的。

梁思成先生將自己一生的心血投入教育事業,在以後的幾十年中結出了豐碩成果,清華建築系人才輩出就是對先生最好的回報。

本文內容摘自網路,由古建中國整理,更多古建知識可登錄古建中國(www.gujianchina.cn)。古建中國--建築文化一站式服務平臺,專注於建築產業鏈,以古建築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建築行業綜合運營服務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