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發現漢字之美,講述漢字故事,弘揚漢字文化,傳承華夏文明

漢字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標識,也是中華文明的顯著標誌。弘揚漢字文化,讓世界更多的人認識漢字、瞭解漢字,才有利於中華文化以更大步伐走向世界。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5月17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稱:“要重視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這些學科看上去同現實距離較遠,但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需要時也要拿出來、用得上。還有一些學科事關文化傳承的問題,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要重視這些學科,確保有人做、有傳承。”

《漢字文化體驗叢書》即意為中華民族的漢字文字傳承做一些工作。


《漢字文化體驗叢書》以文字為核心,結合鮮活的社會生活,挖掘文字背後的文化內涵。叢書選取與現代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美食、生肖、書法、體育、數字、花草、兵器、餐具、農具、顏色、民族、方位、九州、刑法、干支15組典型漢字,闡釋漢字從甲骨文、金文、篆書到隸書、楷書的字體演變;結合生活實際,闡釋字義及其變化;結合有關俗語、詞語、成語、典故、民俗等,帶領讀者體驗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

第一輯(共10冊)

第1分冊《漢字中的九州》 (楊 寬 著)已出版

ISBN:978-7-01-018275-9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11月出版

定價:48.00元

本冊內容簡介:

古代分中國為九州。對於九州的具體分佈,說法不一:《尚書·禹貢》分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爾雅·釋地》有幽、營州,而無青、梁州;《周禮·夏官·職方氏》有幽、並州,

而無徐、梁州。本書意在闡釋“九州”各漢字的含義,故將冀、兗、青、徐、揚、荊、 豫、梁、雍、幽、並、營共12個字均納入其中,由一個個單一漢字入手,由點及面,圍繞一個漢字將知識外延、層層鋪開,為讀者提供了與此漢字有關的豐富的歷史、地理、成語、俗語、典故等諸多文化知識盛宴。書中語言言簡意賅、通俗易懂,且圖文並茂,形象生動,是一部兼具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可讀性於一體的百科全書式漢字文化讀本。

本冊目錄:

前言 / 001

豫 / 001

一、“豫”字的形體演變 / 002

二、“豫”字的含義 / 003

三、古地名中的“豫” / 006

四、姓氏文化中的“豫” / 009

五、語言文化中的“豫” / 011

六、豫州的文化 / 016

青 / 027

一、“青”字的形體演變 / 028

二、“青”字的含義 / 029

三、古地名中的“青” / 032

四、姓氏文化中的“青” / 037

五、語言文化中的“青” / 039

六、青州的文化 / 042

徐 / 053

一、“徐”字的形體演變 / 054

二、“徐”字的含義 / 055

三、古地名中的“徐” / 057

四、姓氏文化中的“徐” / 061

五、語言文化中的“徐” / 066

六、徐州的文化 / 069

荊 / 077

一、“荊”字的形體演變 / 078

二、“荊”字的含義 / 079

三、古地名中的“荊” / 081

四、姓氏文化中的“荊” / 083

五、語言文化中的“荊” / 087

六、荊州文化 / 091

揚 / 105

一、“揚”字的形體演變 / 106

二、“揚”字的含義 / 107

三、古地名中的“揚” / 109

四、姓氏文化中的“揚” / 111

五、語言文化中的“揚” / 114

六、揚州文化 / 118

兗 / 131

一、“兗”字的形體演變 / 132

二、“兗”字的含義 / 133

三、古地名中的“兗” / 134

四、姓氏文化中的“兗” / 140

五、語言文化中的“兗” / 141

六、兗州的文化 / 143

梁 / 151

一、“梁”字的形體演變 / 152

二、“梁”字的含義 / 153

三、古地名中的“梁” / 155

四、姓氏文化中的“梁” / 157

五、語言文化中的“梁” / 164

六、梁州的文化 / 172

幽 / 181

一、“幽”字的形體演變 / 182

二、“幽”字的含義 / 183

三、古地名中的“幽” / 185

四、姓氏文化中的“幽” / 187

五、語言文化中的“幽” / 188

六、幽州的文化 / 196

冀 / 205

一、“冀”字的形體演變 / 206

二、“冀”字的含義 / 207

三、古地名中的“冀” / 208

四、姓氏文化中的“冀” / 211

五、語言文化中的“冀” / 214

六、冀州的文化 / 216

並 / 225

一、“並”字的形體演變 / 226

二、“並”字的含義 / 227

三、古地名中的“並” / 229

四、姓氏文化中的“並” / 231

五、語言文化中的“並” / 233

六、並州的文化 / 238

雍 / 247

一、“雍”字的形體演變 / 248

二、“雍”字的含義 / 249

三、古地名中的“雍” / 251

四、姓氏文化中的“雍” / 253

五、語言文化中的“雍” / 259

六、雍州的文化 / 261

營 / 265

一、“營”字的形體演變 / 266

二、“營”字的含義 / 267

三、古地名中的“營” / 269

四、姓氏文化中的“營” / 271

“雍”字的含義

漢代許慎《說文解字》釋“雍”:“雝也。從隹邕聲。於容切。”

《尚書·無逸》:“言乃雍。”

古地名中的“雍”

雍州是中國的九州之一,陝西省鳳翔縣的雍山雍水就是雍州名字的來源。《尚書·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孔穎達:“計算雍州的範圍,向東不超過黃河,而向西卻超過了黑水。王肅雲‘西據黑水、東距西河’,所言得其實也。”黑水就是張掖河或者黨河或者大通河,說法不一,沒有辦法確定。西河,就是韓城以西的河。位於現在的陝西省關中地區、甘肅部分地區、青海東北部以及寧夏部分地方。東漢時期設置刺史,東晉南朝時把襄陽作為雍州的中心。

雍城是鳳翔以前的名字,在關中西部,北面有千山,南面有渭水,東面是長安,西面有秦嶺和隴山。雍城是岐山縣的鄰居,也可以說雍城也是周朝的發源地,秦朝把鳳翔作為都城用了很長時間。當地流傳著一個傳說,“鳳凰鳴於岐,翔於雍”。

秦、西漢時期,雍州開始向實體政區轉化。《漢書》卷一雲:“(漢高祖)二年六月……雍(州)地定,八十餘縣,置河上、渭南、中地、隴西、上郡。”《漢書》卷二十八上又言:“至武帝攘卻胡、越……北置朔方之州(師古曰:“胡廣記雲,漢……分雍州置朔方刺史。”)兼徐、梁、幽、並夏、周之制,改雍曰涼,改梁曰益,凡十三(郡)部,置刺史。”據分析,最晚在漢武帝時期,雍州已經確定為實質的地域,只是被一些整治區域劃分。在隨後的時間裡,雍州漸漸有了整合文獻中記載的雍州的區域的趨勢。

三國時期,魏國將河西劃為涼州的範圍,雍州的位置在陝西關中地區和甘肅烏鞘嶺以東。到了西晉時期,雍州的範圍和曹魏時期相比縮小了很多,僅僅相當於現在的陝西中部還有寧夏、甘肅的一小部分。東晉之後雖然還有雍州的名字,但是它的區域很不穩定,時而面積大時而面積小。

隋朝在長安再次設置雍州,但是隨即不久就改為京兆郡,管理現在的西安、銅川、咸陽還有渭南部分地區。唐武德元年將京兆府再次改為雍州,開元元年再次將雍州更名為京兆府,管轄面積與隋朝時期一樣。到了元明清時期,作為行政區的雍州完全被放棄。

綜上,雍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從虛到實,又從實到虛,行政區位一直在變化。但是,整體趨勢還是呈現遞減狀態的,在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制度演變中屬於很典型的例子。雖然如此,雍州的地理位置基本在西安範圍內,居陝西中部,即使有時發生混亂,位置大體不變。

第2分冊《漢字中的民族》 (仇利萍 著)

第3分冊《漢字中的生肖》 (苗利娟 著)

第4分冊《漢字中的干支》 (李慧芬 著)

第5分冊《漢字中的方位》 (李銀良 著)

第6分冊《漢字中的顏色》 (明朝方 著)

第7分冊 《漢字中的美食》 (劉樸兵 著)

第8分冊《漢字中的餐具》(蔡金英 著)

第9分冊 《漢字中的酒具》 (胡洪瓊 著)

第10分冊《漢字中的農具》(閆興潘 著)

第二輯(共5分冊)

第1分冊《漢字中的書法》 封面署名:金玉甫 著

第2分冊《漢字中的體育》 封面署名:蘆金鋒 著

第3分冊《漢字中的花草》封面署名:張 卉 著

第4分冊《漢字中的兵器》 封面署名:趙俊傑 著

第5分冊《漢字中的刑法》封面署名:王志軒 著

叢書主編:劉朴兵

劉樸兵,男,漢族,1972年10月生,河南西華人,歷史學博士,安陽師範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人才(人文社科類),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幹教師。現任安陽師範學院歷史與文博學院副院長、飲食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外審特約專家。主要從事中國飲食文化史研究,在《史學月刊》《中州學刊》《中國宗教》《文史知識》《歷史教學》《農業考古》《中國歷史文物》等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出版《唐宋飲食文化比較研究——以中原地區為考察中心》、《中國飲食文化史·黃河中游地區卷》(合著第二)、《中國飲食典籍史》(合著第二)、《漢味之洞天——武漢食話》(合著第二)等著作;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專案、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專案、河南省政府政策招標專案各1項。

三、古地名中的“梁” / 155

四、姓氏文化中的“梁” / 157

五、語言文化中的“梁” / 164

六、梁州的文化 / 172

幽 / 181

一、“幽”字的形體演變 / 182

二、“幽”字的含義 / 183

三、古地名中的“幽” / 185

四、姓氏文化中的“幽” / 187

五、語言文化中的“幽” / 188

六、幽州的文化 / 196

冀 / 205

一、“冀”字的形體演變 / 206

二、“冀”字的含義 / 207

三、古地名中的“冀” / 208

四、姓氏文化中的“冀” / 211

五、語言文化中的“冀” / 214

六、冀州的文化 / 216

並 / 225

一、“並”字的形體演變 / 226

二、“並”字的含義 / 227

三、古地名中的“並” / 229

四、姓氏文化中的“並” / 231

五、語言文化中的“並” / 233

六、並州的文化 / 238

雍 / 247

一、“雍”字的形體演變 / 248

二、“雍”字的含義 / 249

三、古地名中的“雍” / 251

四、姓氏文化中的“雍” / 253

五、語言文化中的“雍” / 259

六、雍州的文化 / 261

營 / 265

一、“營”字的形體演變 / 266

二、“營”字的含義 / 267

三、古地名中的“營” / 269

四、姓氏文化中的“營” / 271

“雍”字的含義

漢代許慎《說文解字》釋“雍”:“雝也。從隹邕聲。於容切。”

《尚書·無逸》:“言乃雍。”

古地名中的“雍”

雍州是中國的九州之一,陝西省鳳翔縣的雍山雍水就是雍州名字的來源。《尚書·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孔穎達:“計算雍州的範圍,向東不超過黃河,而向西卻超過了黑水。王肅雲‘西據黑水、東距西河’,所言得其實也。”黑水就是張掖河或者黨河或者大通河,說法不一,沒有辦法確定。西河,就是韓城以西的河。位於現在的陝西省關中地區、甘肅部分地區、青海東北部以及寧夏部分地方。東漢時期設置刺史,東晉南朝時把襄陽作為雍州的中心。

雍城是鳳翔以前的名字,在關中西部,北面有千山,南面有渭水,東面是長安,西面有秦嶺和隴山。雍城是岐山縣的鄰居,也可以說雍城也是周朝的發源地,秦朝把鳳翔作為都城用了很長時間。當地流傳著一個傳說,“鳳凰鳴於岐,翔於雍”。

秦、西漢時期,雍州開始向實體政區轉化。《漢書》卷一雲:“(漢高祖)二年六月……雍(州)地定,八十餘縣,置河上、渭南、中地、隴西、上郡。”《漢書》卷二十八上又言:“至武帝攘卻胡、越……北置朔方之州(師古曰:“胡廣記雲,漢……分雍州置朔方刺史。”)兼徐、梁、幽、並夏、周之制,改雍曰涼,改梁曰益,凡十三(郡)部,置刺史。”據分析,最晚在漢武帝時期,雍州已經確定為實質的地域,只是被一些整治區域劃分。在隨後的時間裡,雍州漸漸有了整合文獻中記載的雍州的區域的趨勢。

三國時期,魏國將河西劃為涼州的範圍,雍州的位置在陝西關中地區和甘肅烏鞘嶺以東。到了西晉時期,雍州的範圍和曹魏時期相比縮小了很多,僅僅相當於現在的陝西中部還有寧夏、甘肅的一小部分。東晉之後雖然還有雍州的名字,但是它的區域很不穩定,時而面積大時而面積小。

隋朝在長安再次設置雍州,但是隨即不久就改為京兆郡,管理現在的西安、銅川、咸陽還有渭南部分地區。唐武德元年將京兆府再次改為雍州,開元元年再次將雍州更名為京兆府,管轄面積與隋朝時期一樣。到了元明清時期,作為行政區的雍州完全被放棄。

綜上,雍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從虛到實,又從實到虛,行政區位一直在變化。但是,整體趨勢還是呈現遞減狀態的,在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制度演變中屬於很典型的例子。雖然如此,雍州的地理位置基本在西安範圍內,居陝西中部,即使有時發生混亂,位置大體不變。

第2分冊《漢字中的民族》 (仇利萍 著)

第3分冊《漢字中的生肖》 (苗利娟 著)

第4分冊《漢字中的干支》 (李慧芬 著)

第5分冊《漢字中的方位》 (李銀良 著)

第6分冊《漢字中的顏色》 (明朝方 著)

第7分冊 《漢字中的美食》 (劉樸兵 著)

第8分冊《漢字中的餐具》(蔡金英 著)

第9分冊 《漢字中的酒具》 (胡洪瓊 著)

第10分冊《漢字中的農具》(閆興潘 著)

第二輯(共5分冊)

第1分冊《漢字中的書法》 封面署名:金玉甫 著

第2分冊《漢字中的體育》 封面署名:蘆金鋒 著

第3分冊《漢字中的花草》封面署名:張 卉 著

第4分冊《漢字中的兵器》 封面署名:趙俊傑 著

第5分冊《漢字中的刑法》封面署名:王志軒 著

叢書主編:劉朴兵

劉樸兵,男,漢族,1972年10月生,河南西華人,歷史學博士,安陽師範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人才(人文社科類),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幹教師。現任安陽師範學院歷史與文博學院副院長、飲食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外審特約專家。主要從事中國飲食文化史研究,在《史學月刊》《中州學刊》《中國宗教》《文史知識》《歷史教學》《農業考古》《中國歷史文物》等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出版《唐宋飲食文化比較研究——以中原地區為考察中心》、《中國飲食文化史·黃河中游地區卷》(合著第二)、《中國飲食典籍史》(合著第二)、《漢味之洞天——武漢食話》(合著第二)等著作;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專案、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專案、河南省政府政策招標專案各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