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深度|永甯江畔,橘子紅了 從黃岩蜜橘重生看鄉村振興機遇

沐浴在霞光下的黃岩柑橘園。

【核心提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

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黃岩蜜橘,不僅是促進當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傳統產業,更是積澱著黃岩人情感與自信的文化符號和物質載體。但近年來,這一產業曾面臨發展步伐減緩、品牌知名度下降的困境。傳統產業如何再度興旺?千年橘鄉怎樣尋回榮光?在黃岩,一個長達10年的蜜橘產業發展規劃,
讓黃岩人看到了鄉村振興的新機遇。

一方水土,成就一方風物。

浙中沿海,永甯江流經的台州黃岩地區,獨特的氣候特質和土壤條件,為柑橘類植物提供了理想的棲息之所。潮起潮落中,風味獨特的黃岩蜜橘應運而生,從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延續至今,這裡便因此有了“中國蜜橘之鄉”的美稱。

然而,當城市化的進程加速,一片片橘園被高樓大廈取代,橘農們走進城區、走進工廠,

從事起模具、塑膠製品、汽摩配件等地方經濟發展中的支柱產業時,有心人漸漸發覺,曾經熟悉的橘香正在消散,而其他一些地區的柑橘產業開始異軍突起,與黃岩蜜橘一較高下。

今年5月,黃岩成立柑橘產業振興發展領導小組,旨在通過政策激勵、品質提升、品牌運作、市場行銷等方式,力爭用5年時間,全力提振黃岩蜜橘產業。小組成員包括從區委副書記、分管副區長到相關各級部門、各鄉鎮街道(辦事處)的負責人等十來人。

半年多時間以來,關於黃岩蜜橘發展的相關規劃先後完成,占地約2000畝的永甯江沿岸精品貢橘園正在打造,長潭水庫周邊上垟、平田、寧溪、嶼頭等村鎮中的1.5萬畝山地橘園長勢喜人……

橘鄉的榮光,是否能夠尋回?黃岩人自信地回答說:“一定!”

霜降以後,黃岩蜜橘迎來了一年中最為甜美的時節。 柯偉勝 攝

一隻橘,幾經浮沉

霜降以後,晝夜溫差加大,氣候愈加乾燥。永甯江兩岸的黃岩蜜橘,迎來了一年中最為甜美的時節。

據史料記載,黃岩的柑橘栽培歷史可追溯至三國時代,及至唐宋年間,浙江東南部成為當時新興的柑橘名產地,黃岩乳柑更是作為貢品長期進貢朝廷。

南宋台州知府曾宏父有詩雲:“一從溫台包貢後,羅浮洞庭俱避席”,其受青睞的程度,從中可見一斑。

時光流轉千年。如今,黃岩區南城街道蔡家洋村村口,被村民們世代呵護的3棵百年橘樹,見證著黃岩蜜橘的輝煌過往,也被正式納入黃岩蜜橘振興的藍圖之中。

圍繞這3棵古樹的開發與保護,近日,黃岩區政府著手打造一片2000畝的高標準城區貢橘園,計畫在兩到三年時間內,形成一個集現代農業、休閒旅遊、田園社區為一體的貢橘園田園綜合體。

“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能夠在主城區範圍內劃出一塊2000畝的土地來建橘園,這並不容易,卻代表著黃岩提升蜜橘產業、帶動鄉村振興的決心。”黃岩柑橘產業振興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黃岩區農林局副局長王立宏感慨道。

仿佛在轉眼間,這位畢業於浙江農業大學果樹專業的大學生,已經在黃岩從事了20多年的柑橘栽培與推廣工作,既是這一產業的關注者與研究者,亦是其發展變遷的見證者。

據他介紹,新中國成立後,黃岩柑橘品種逐步改良,上世紀80年代迎來發展鼎盛時期,柑橘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六分之一,橘子成為當地人家家戶戶最為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秋日橘園裡,一家人忙著摘橘子、吃橘子的畫面,至今還深深刻印在一代代黃岩人的記憶之中。

然而,當年輕的王立宏走出校門、進入農林局工作時,黃岩蜜橘的命運開始發生轉折,“種植面積總體減少,橘賤傷農的情況也普遍存在。病蟲害侵擾、種質下降、種植方法不當以及臨海、衢州等地柑橘產業的崛起等,都是黃岩蜜橘產業需要直面的問題。”

進入21世紀以來,黃岩區先後通過出臺鼓勵政策、舉辦節慶活動等方式,加大黃岩蜜橘的發展力度。今年年初,結合大量的調研實踐與深入思考,王立宏又撰寫出了長達5000多字的《關於黃岩蜜橘產業保護和發展的建議》,為這一產業的發展繼續奔走呼號。

“黃岩蜜橘的振興,事關黃岩人的自信,應將之列為黃岩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內容。”黃岩區委書記徐淼讀完《建議》後寫下的這句話,道出了60多萬名黃岩人的心聲。

採摘蜜橘。

兩代人,上下求索

進入11月,氣溫越來越低,“橘農”陶開泉的幹勁卻越來越大,每天清晨四五點就摸黑跑到田頭查看柑橘的生長情況。

黃岩頭陀鎮新界村內,一片總面積300多畝的土地上,一株株“紅美人”幼枝剛種下不久,頗具科技含量的鋼化大棚與水肥一體化的自動噴灌系統開始安裝。

“‘紅美人’,又稱‘橘中皇后’,平時就能賣到25元一斤,去年春節時的售價更高達每斤50元。”說起橘子頭頭是道,其實這位皮膚黝黑、戴副眼鏡的中年人,卻在今年年初才正式成為一名種橘人。

在大型國企做過農藥銷售總監,後來又創立公司推廣有機肥、四處受邀對農民進行用藥、施肥方面的培訓……陶開泉說,這些經歷和知識儲備,都是讓他敢於引進柑橘新品種、投入數千萬元發展農業的底氣所在。

而最先觸動他的,則是黃岩關於蜜橘振興的雄心及政策驅動。

在黃岩蜜橘發展的總規劃書上,陶開泉看到的是一張佈局科學、全域規劃的黃岩蜜橘發展新藍圖。未來10年內,黃岩將要打造“一江一湖一丘一路”四大柑橘基地,確保黃岩蜜橘面積達到5萬畝以上、年產量6萬噸以上。

為加快柑橘集聚效應,引進工商資本前來投資發展黃岩蜜橘產業,黃岩區及頭陀鎮相關負責人多次上門招商,在土地流轉、資金補貼等方面給予優惠。

2017年初,由陶開泉擔任董事長的台州橘源地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除了他是60後以外,其他幾位入股的合夥人,全都是農林相關專業的本科生或碩士生,平均年齡不到35歲。在陶開泉看來,中國發展進入新時代,黃岩蜜橘也將迎來一個全新時代,而這種以規模化、現代化、品牌化等為特徵的農業產業,正是黃岩蜜橘未來的方向所在。

新界村以西,六七公里開外的新嶴村裡,柑橘種植大戶邱金德這兩年最感欣慰的,是兒子邱建江終於結束在外打拼的生活,子承父業,回鄉種橘。

今年67歲的老邱,是從1993年起開始種橘的。20多年來,他承包了鎮上7個村的600多畝林地,並建起果品專業合作社,開啟了以黃岩蜜橘為主,同時種植枇杷、楊梅、桃、板栗等農產品的職業農民生涯,硬是把昔日的荒山變成了花果山。

兒子邱建江接手合作社後,除了致力於品種改良外,還跟著農技專家苦學栽培技術,大面積採用有機肥種植。儘管經營理念與栽培方法有了差別,但父子倆的共同目標,都是要將黃岩蜜橘進一步發揚光大。

幸福的採摘時光。

歸去來,振興鄉村

蜜橘振興,出發點是推動特色農業發展,但最終是為了以此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實現鄉村振興。這是王立宏的想法,也是黃岩實施蜜橘振興戰略的初心。

曾經,外出經商的黃岩澄江街道鳳洋村人彭德通是不願再回村裡的。

鳳洋村南靠省級風景名勝區松岩山,北依黃岩母親河永甯江,是個山清水秀、橘樹遍佈的好地方。然而,如同永甯江兩岸的許多村莊一樣,鳳洋村也曾隨著黃岩蜜橘的幾番浮沉,經歷過從風光到落寞的困境。

“很長一段時間裡,種橘子沒什麼收入,年輕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村黨支部書記彭華明說,最冷清的時候,他在村裡走上一圈,看到的全是老人和孩子,橘園連片荒廢,村莊日漸破敗。

自2013年12月當選村支書起,這位面龐黝黑、說話大嗓門的莊稼漢,迅速帶領村民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村莊面貌逐步改善,村裡的柑橘種植也逐步恢復。後來,在他的提議下,在全國各地做了十多年水果經銷生意的彭德通,與其他幾位回鄉創業的村民一起,創辦黃岩鳳來柑橘專業合作社,營業收入年年看漲。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鳳洋村先後成立了6個柑橘合作社,深耕柑橘產業,逐漸形成以遊園區、賞橘花、采橘子為特色的鄉村休閒遊,2016年接待遊客20多萬人次。同時,作為全市農村垃圾處理試點,鳳洋村從今年起將回收的可腐爛垃圾製成有機肥,代替複合肥,生產無公害蜜橘,有效提升了柑橘品質,增加了橘農收入。

基礎好了,機遇也隨之而來。在2017年黃岩蜜橘產業發展工作方案上,鳳洋村承擔起了“種植核心區”這一重任——面積500畝的省柑橘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中國柑橘博覽園都在村中。今年11月7日,“2017年台州·黃岩旅遊柑橘節”也在鳳洋村開幕。

而在鳳洋與新界村之間,一座橫跨永甯江的人行景觀橋正在建設之中,預計明年正式完工。屆時,大橋將與82省道的橘源大道相連,將永甯江兩岸的柑橘基地串連成一個整體。

採訪時,正值與新界村毗鄰的孫東村村支書與村主任二人結伴來找王立宏。原來,近幾個月來,隨著“橘源地”柑橘種植基地的發展,他們親眼見證了新界村的華麗蛻變:平坦而寬敞的村道從村外一直延伸到田間地頭,“高大上”的設施農業已見雛形,村裡的其他基礎設施也正在逐步完善……這一切,讓他們看到了村莊發展的機遇所在。

目前,黃岩已經出臺提升黃岩精品水果產業的扶持政策,鼓勵發展柑橘良種和老橘園更新改造,扶持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推廣;每年財政還投入1500多萬元,對新發展高糖柑橘良種、更新改造平原老橘園、推進柑橘發展的村給予一定補助,並以獎補形式扶持建設基礎設施、商品化處理設施、保鮮冷庫等。

“我們村有種橘的傳統,也有適宜柑橘生長的連片土地,怎樣才能參與到全區的柑橘振興計畫之中,讓老百姓的口袋鼓起來、生活環境好起來?”急切的問詢聲中,傳遞的是他們對於未來的新期盼。

浙江新聞用戶端 記者 王慶麗 區委報導組 周薇薇

“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能夠在主城區範圍內劃出一塊2000畝的土地來建橘園,這並不容易,卻代表著黃岩提升蜜橘產業、帶動鄉村振興的決心。”黃岩柑橘產業振興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黃岩區農林局副局長王立宏感慨道。

仿佛在轉眼間,這位畢業於浙江農業大學果樹專業的大學生,已經在黃岩從事了20多年的柑橘栽培與推廣工作,既是這一產業的關注者與研究者,亦是其發展變遷的見證者。

據他介紹,新中國成立後,黃岩柑橘品種逐步改良,上世紀80年代迎來發展鼎盛時期,柑橘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六分之一,橘子成為當地人家家戶戶最為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秋日橘園裡,一家人忙著摘橘子、吃橘子的畫面,至今還深深刻印在一代代黃岩人的記憶之中。

然而,當年輕的王立宏走出校門、進入農林局工作時,黃岩蜜橘的命運開始發生轉折,“種植面積總體減少,橘賤傷農的情況也普遍存在。病蟲害侵擾、種質下降、種植方法不當以及臨海、衢州等地柑橘產業的崛起等,都是黃岩蜜橘產業需要直面的問題。”

進入21世紀以來,黃岩區先後通過出臺鼓勵政策、舉辦節慶活動等方式,加大黃岩蜜橘的發展力度。今年年初,結合大量的調研實踐與深入思考,王立宏又撰寫出了長達5000多字的《關於黃岩蜜橘產業保護和發展的建議》,為這一產業的發展繼續奔走呼號。

“黃岩蜜橘的振興,事關黃岩人的自信,應將之列為黃岩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內容。”黃岩區委書記徐淼讀完《建議》後寫下的這句話,道出了60多萬名黃岩人的心聲。

採摘蜜橘。

兩代人,上下求索

進入11月,氣溫越來越低,“橘農”陶開泉的幹勁卻越來越大,每天清晨四五點就摸黑跑到田頭查看柑橘的生長情況。

黃岩頭陀鎮新界村內,一片總面積300多畝的土地上,一株株“紅美人”幼枝剛種下不久,頗具科技含量的鋼化大棚與水肥一體化的自動噴灌系統開始安裝。

“‘紅美人’,又稱‘橘中皇后’,平時就能賣到25元一斤,去年春節時的售價更高達每斤50元。”說起橘子頭頭是道,其實這位皮膚黝黑、戴副眼鏡的中年人,卻在今年年初才正式成為一名種橘人。

在大型國企做過農藥銷售總監,後來又創立公司推廣有機肥、四處受邀對農民進行用藥、施肥方面的培訓……陶開泉說,這些經歷和知識儲備,都是讓他敢於引進柑橘新品種、投入數千萬元發展農業的底氣所在。

而最先觸動他的,則是黃岩關於蜜橘振興的雄心及政策驅動。

在黃岩蜜橘發展的總規劃書上,陶開泉看到的是一張佈局科學、全域規劃的黃岩蜜橘發展新藍圖。未來10年內,黃岩將要打造“一江一湖一丘一路”四大柑橘基地,確保黃岩蜜橘面積達到5萬畝以上、年產量6萬噸以上。

為加快柑橘集聚效應,引進工商資本前來投資發展黃岩蜜橘產業,黃岩區及頭陀鎮相關負責人多次上門招商,在土地流轉、資金補貼等方面給予優惠。

2017年初,由陶開泉擔任董事長的台州橘源地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除了他是60後以外,其他幾位入股的合夥人,全都是農林相關專業的本科生或碩士生,平均年齡不到35歲。在陶開泉看來,中國發展進入新時代,黃岩蜜橘也將迎來一個全新時代,而這種以規模化、現代化、品牌化等為特徵的農業產業,正是黃岩蜜橘未來的方向所在。

新界村以西,六七公里開外的新嶴村裡,柑橘種植大戶邱金德這兩年最感欣慰的,是兒子邱建江終於結束在外打拼的生活,子承父業,回鄉種橘。

今年67歲的老邱,是從1993年起開始種橘的。20多年來,他承包了鎮上7個村的600多畝林地,並建起果品專業合作社,開啟了以黃岩蜜橘為主,同時種植枇杷、楊梅、桃、板栗等農產品的職業農民生涯,硬是把昔日的荒山變成了花果山。

兒子邱建江接手合作社後,除了致力於品種改良外,還跟著農技專家苦學栽培技術,大面積採用有機肥種植。儘管經營理念與栽培方法有了差別,但父子倆的共同目標,都是要將黃岩蜜橘進一步發揚光大。

幸福的採摘時光。

歸去來,振興鄉村

蜜橘振興,出發點是推動特色農業發展,但最終是為了以此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實現鄉村振興。這是王立宏的想法,也是黃岩實施蜜橘振興戰略的初心。

曾經,外出經商的黃岩澄江街道鳳洋村人彭德通是不願再回村裡的。

鳳洋村南靠省級風景名勝區松岩山,北依黃岩母親河永甯江,是個山清水秀、橘樹遍佈的好地方。然而,如同永甯江兩岸的許多村莊一樣,鳳洋村也曾隨著黃岩蜜橘的幾番浮沉,經歷過從風光到落寞的困境。

“很長一段時間裡,種橘子沒什麼收入,年輕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村黨支部書記彭華明說,最冷清的時候,他在村裡走上一圈,看到的全是老人和孩子,橘園連片荒廢,村莊日漸破敗。

自2013年12月當選村支書起,這位面龐黝黑、說話大嗓門的莊稼漢,迅速帶領村民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村莊面貌逐步改善,村裡的柑橘種植也逐步恢復。後來,在他的提議下,在全國各地做了十多年水果經銷生意的彭德通,與其他幾位回鄉創業的村民一起,創辦黃岩鳳來柑橘專業合作社,營業收入年年看漲。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鳳洋村先後成立了6個柑橘合作社,深耕柑橘產業,逐漸形成以遊園區、賞橘花、采橘子為特色的鄉村休閒遊,2016年接待遊客20多萬人次。同時,作為全市農村垃圾處理試點,鳳洋村從今年起將回收的可腐爛垃圾製成有機肥,代替複合肥,生產無公害蜜橘,有效提升了柑橘品質,增加了橘農收入。

基礎好了,機遇也隨之而來。在2017年黃岩蜜橘產業發展工作方案上,鳳洋村承擔起了“種植核心區”這一重任——面積500畝的省柑橘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中國柑橘博覽園都在村中。今年11月7日,“2017年台州·黃岩旅遊柑橘節”也在鳳洋村開幕。

而在鳳洋與新界村之間,一座橫跨永甯江的人行景觀橋正在建設之中,預計明年正式完工。屆時,大橋將與82省道的橘源大道相連,將永甯江兩岸的柑橘基地串連成一個整體。

採訪時,正值與新界村毗鄰的孫東村村支書與村主任二人結伴來找王立宏。原來,近幾個月來,隨著“橘源地”柑橘種植基地的發展,他們親眼見證了新界村的華麗蛻變:平坦而寬敞的村道從村外一直延伸到田間地頭,“高大上”的設施農業已見雛形,村裡的其他基礎設施也正在逐步完善……這一切,讓他們看到了村莊發展的機遇所在。

目前,黃岩已經出臺提升黃岩精品水果產業的扶持政策,鼓勵發展柑橘良種和老橘園更新改造,扶持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推廣;每年財政還投入1500多萬元,對新發展高糖柑橘良種、更新改造平原老橘園、推進柑橘發展的村給予一定補助,並以獎補形式扶持建設基礎設施、商品化處理設施、保鮮冷庫等。

“我們村有種橘的傳統,也有適宜柑橘生長的連片土地,怎樣才能參與到全區的柑橘振興計畫之中,讓老百姓的口袋鼓起來、生活環境好起來?”急切的問詢聲中,傳遞的是他們對於未來的新期盼。

浙江新聞用戶端 記者 王慶麗 區委報導組 周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