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商朝開國君主商湯的傳說

商湯作為華夏歷史上第二個朝代的君主,出生于約西元前1670年-卒於西元前1587年,

即成湯,子姓,名履,又名天乙(殷墟甲骨文稱成、唐、大乙,宗周甲骨與西周金文稱成唐) ,河南商丘人,湯是契的第十四代孫,主癸之子,商朝開國君主。

夏朝末年,夏國君主夏桀生性殘暴,寵倖妖妃妺喜,而導致民不聊生,天下各諸侯紛紛起義造反,

其中最有實力和威望的就是商國商湯,商族興起在黃河下游,相當於河南、山東一帶。大約夏朝建立後不久,商族就臣服于夏,成了夏的一個屬國。商部落的畜牧業發展很快,據說有名的先公相土作乘馬,王亥作服牛。就是馴養牛馬,作為運輸工具。商部落傳到成湯當王的時候,已經很強盛,農業、畜牧業、手工業都有很大進展,經濟力量逐步超過了夏朝。已經由夏的屬國演變為足以與之抗衡的對手。
商湯便採取積極措施準備滅夏。他首先任用了伊尹和仲虺為左右相,提拔重用了出身地位低下而有才幹的人,他出兵攻滅了葛、韋、顧、昆吾等夏朝屬國。商湯越戰越強,"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夏桀陷於孤立的境地。商湯王在完成對夏桀的戰略包圍後,商湯對最後決戰仍持十分慎重的態度。幾經試探和權衡方才作出決定。立國近400年的夏王朝,
即便已面臨滅亡之時,但仍具有相當的實力。當商湯在伊尹的建議下停止向夏桀納貢以試探其反應時,夏桀即調動九夷之師,準備討伐商湯。商湯視情馬上"謝罪請服,複入職貢",穩住夏桀,繼續積蓄力量,等待時機。不久傳來了夏桀誅殺重臣、眾叛親離的消息。商湯乃再行停止向夏桀的貢奉。這次,夏桀的指揮棒完全失靈了,九夷之師不起,有緡氏公開反抗。各諸侯誰也不聽他的指揮,
商湯見滅夏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果斷下令起兵。大約在西元前1600年,商湯正式興兵伐夏。 在戰前他隆重舉行了誓師活動,說夏桀破壞生產,殘酷盤剝壓迫民眾的罪行。申明自己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為了拯民於水火之中。 商湯還宣佈了嚴格的戰場紀律。這番誓師,極大地振奮了士氣。戰前誓師後,商湯簡選良車70乘,敢死隊6000人,聯合各諸侯的軍隊,採取戰略大迂回,
繞道到夏都以西,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突襲夏都。夏桀倉促應戰,西出拒湯,同商湯軍隊在鳴條一帶展開戰略決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鳴條之戰。在決戰中,商湯軍隊奮勇作戰,一舉擊敗了夏桀的主力部隊,夏桀敗退歸依於屬國三朡。商湯發揚速戰速決、連續作戰的作風,乘勝追擊,攻滅了三朡。夏桀窮途末路,率少數殘部倉皇逃奔南巢後被商軍追上俘獲,放逐在這裡,不久病死於此地。 夏王朝宣告滅亡。商湯回師西亳,召開了眾多諸侯參加的"景亳之命"大會,得到3000諸侯的擁護,取得了天下其主的地位。 就這樣,在夏王朝的廢墟之上,一個新的強盛的統治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商朝成立了。

商湯吸取夏朝滅亡的經驗教訓作《湯誥》,要求其臣屬"有功於民,勤力乃事",否則就要"大罰殛汝"。對那些亡國的夏民,則仍保留"夏社",並封其後人。湯很注重"以寬治民",因此在他統治期間,階級矛盾較為緩和,政權較為穩定,國力也日益強盛。《詩·商頌·殷武》稱:"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

關於商湯的民間傳說也非常多。

我們經常說的網開一面這成語,也是出自商湯仁慈之心而得來。話說商湯有一次外出,看見在一處茂盛的林子裡,一個農夫正在張掛捕捉飛鳥的網,東南西北四面掛的都有。待網掛好後,這個農夫對天拜了幾拜,然後跪在地上禱告說,"求上天保佑,網已掛好,願天上飛下來的,地下跑出來的,從四方來的鳥獸都進入中的網中來。"湯聽見了以後,非常感慨說:"只有夏桀才能如此網盡矣!要是如此的張網,就會完全都捉盡啊!這樣做實在太殘忍了。"就叫從人把張掛的網撤掉三面,只留下一面。商湯也跪下去對網禱告說:"天上飛的,地下走的,想往左跑的,就往左飛,想往右跑的,就往右飛,不聽話的,就向網裡鑽吧。"說完起來對那個農夫和從人們說,對待禽獸也要有仁德之心, 不能捕盡捉絕,不聽天命的,還是少數,我們要捕捉的就是那些不聽天命的。諸侯聽說這件事以後,都稱頌說:湯真是一個有德之君。那個農夫也深受感動,就照湯的做法,收去三面的網,只留下一面。這就是流傳到後世的"網開一面"的成語故事。

成湯稱帝之後,他的朝代叫商。既然改了朝,換了代,總該先有個立足的地方,於是就把多年來屯兵誓眾的垣曲毫邑作為他的初建都城。湯王伐桀得到天下之後,整整大旱七年,赤地千里,一片焦土,莊稼不成,寸草不生,井泉乾涸,河水斷流,原來的青山綠水變成一片煞白。到了夏天,別說啼饑枵腹,光熱就把人烤焦了。

這一天,又是暑日當頭,酷熱難熬。湯王和那些文武大臣上了嶺頭亳亭,一邊納涼,一邊議事。只見湯王雙眉緊鎖,心情如吞了鉛一樣沉重。他舉目四望,原來墨綠墨綠的麻姑山,現在枯黃枯黃,連一點綠氣也沒有了;原來雲障霧遮的黛嵋山,現在赤身露體,連一點嵐氣也沒有了;原來輕歌妙舞的亳清河,現在象一條僵死的蛇,連一點活氣也沒有了。再俯首看看都城,一層蒸氣籠罩全城,簡直成了一個靜死的世界。

議事開始了。話題是祈天求雨,拯救眾生。大臣們你一言,我一語,無非是禱告神靈,速降甘霖。只見一位巫師開了口:“黎臣罪深延禍,遭此奇旱,欲想祈天求雨,必以人頭作祭,方感上蒼。”湯王聞言便問:“何以人頭作祭?”巫師答:“須拿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作獻品。”湯王又問:“弗必為也,可否以別物作代”巫師答:“弗能”,湯王說:“祈雨求天,本為生靈,豈能不見甘霖,先斬黎民?萬萬不可。”巫師說:“欲降甘霖,舍此別無他法”。湯王想了想,拈須而語:“我是萬乘之尊,萬民之主,萬事由我一人擔當,既是需頭作祭,那就獻上我這顆頭顱吧。”湯王此言一出,眾卿愣然。一時鴉雀無聲。 議事完畢,眾卿散去。湯王沒有回宮,只覺心煩意亂,口乾舌燥,便自言自語地說:“若此地有一清泉該多好!”話剛落音,只見一位內侍匆匆前來稟報:“啟奏吾王,剛才吾王的烏騅追風駒實在渴急了,聽到吾王歎息之語,飛奔山腰,奮蹄猛刨,忽然一股清泉,汩汩而噴。”湯王聞奏,驚奇地說:“果有此事,實乃朕的好造化。”內侍捧來泉水,讓湯王品嘗,甘冽可口。湯王偕王妃來到泉邊,見泉如馬蹄形一潭清水,泛泛而湧。乃以手加額說:“上蒼保佑,賜我神水。”繼而喚過內侍取來文房四寶,在一旁大石上書寫“白水”二字。言道:“此白水系我馬刨而來,就叫它馬刨泉吧。”這個泉神仙所賜,聖王所欽,實為一“神泉”、“聖泉”。此泉至今還在,是一處飲水思源懷古說古的好地方。

金烏西墜,玉兔東升,夜幕籠罩了城下嶺頭。湯王心事重重,獨自徘徊。“欲救眾生,必須求雨,欲求甘霖,必須殺身,看來只有如此,別無他法。”湯王苦思冥想,一串串問號湧上心頭:捨身求雨靈驗嗎?帝位應傳給誰?朝政該託付給誰?四夷被滅後,天下之大,版圖之闊,都城應該遷於何處?堯澇九年,湯旱七載,這是何故?夜深了,湯王因心煩意亂,毫無睡意。他坐在那把龍椅上想呀想……。這時候,討厭的蚊子卻在他耳邊飛來飛去,嗡嗡直叫。湯王抬手在耳邊扇了扇說:“你們這些討厭的小東西,在這裡胡攪什麼?快到別處去吧,再不要到這裡來了!”從那時起,這塊地方便不見蚊子了。不妨,你現在到這一帶去瞧瞧,仍是不見蚊子。第二天,片片祥雲掛在天空。 湯王祈雨的隊伍,浩浩蕩蕩來到平原這個地方。本來這裡桑林鬱鬱、禾黍離離,茂林蔽日,暑月同秋,可現在卻桑柘枯禾、黍絕跡,林下如焚。兩相對照,湯王不禁潸然淚下。湯王今天穿的是布衣布鞋,帽子也是粗布的。他邁著穩健的步子,上了祭壇,來到了祭桌前。祭桌上,只有一個香爐,別的什麼供品都沒有。湯王便決定用自己的鮮血和頭顱作祭,什麼豬呀、羊呀就都免了。祭壇前邊堆著一大堆乾柴,周圍站了一圈彪形大漢,有的手裡舉著旗幟,有的拿著未點燃的火把,那是準備點燃乾柴用的。原來湯王決定殺身的方法不是引頸就戮,而是引火自焚,想以自身之濃煙直達天庭,讓天帝感慨他謝罪救民的誠意而能立降甘霖。只見湯王拈了一大把香,燃著插在香爐裡,就地跪下祈禱:“誠告上蒼,我為人主,罪衍在我,願受懲罰;百姓無辜,受我連累,天帝見憐,早降甘霖。”祈禱完畢,站起身來,向那堆乾柴走去。 這時,東邊天際一朵朵白雲集聚成了團,逐漸由白變黑。湯王站在柴堆上,眼瞼下垂,安祥地等著點火。四旁的文武百官、內侍隨從、黎民百姓們都低頭啜泣,不敢仰望湯王一眼。 此刻東風起了,天邊那團烏雲慢慢向西移動。點火的時刻就要到了,執火把的大漢開始行動了。人群裡發出了“嗚嗚”的哭聲。風越刮越大,烏雲已到了平原上空。只見點火人雙手打顫,遲遲不願見到大火燃起。但聖命難違,咬著牙還是把柴燃著了。火舌越竄越高,火焰越來越旺,風助火威,火乘風勢,霎時間祭壇一片通紅。眼看湯王就要被烈火吞噬,突然一聲霹靂,大雨傾盆倒下。烈火被澆滅了,湯王得救了,旱象解除了。於是人們歡騰起來,說呀、笑呀、唱呀、跳呀,高興得發了狂。

亳亭嶺上有一個大壑,叫湯門壑,是湯王除奸的地方。湯王是個愛民如子的聖王,最恨為非作歹、奸貪害民的惡吏。他手下的臣宰無不清正廉明,好自為之。不想偏出了個大佞臣,叫西乞無父。這個西乞無父,無惡不作,壞事做絕。古人都很迷信風水,西乞無父認為,湯王能夠得天下,全憑了亳都這塊發跡的風水寶地。於是,他便暗中與巫師勾結,想方設法要破壞亳都的風脈,然後從中取事,陰謀篡權。巫師對他說:“亳都風水,全在乘涼寨這條嶺,蜿蜒十餘裡,活象一條龍。如把這條嶺攔腰截斷,湯王也就沒戲了。”聽了巫師的話,西乞無父晝思夜想,終於想出了一條毒計。一天,西乞無父謊奏湯王說,乘涼寨北去六七裡,嶺下深埋著一隻金雞,那是仙人所藏。誰要得到它,可以趨吉避凶,長生不老,江山永固。湯王聞奏,就命他帶上人役去挖掘。西乞無父看著湯王中了計,便興致勃勃地督使士卒使勁去挖,恨不得一下把這裡的龍脈挖斷。誰知白天挖一天,晚上又平了。一連數日都是白天挖,黑夜填,怎麼也挖不開一個壑來。西乞無父覺著奇怪。要看看到是底哪裡的邪門?有一個晚上,他躲在暗處偷偷地觀望。到了半夜,一陣清風刮過,壑口便平復如初。他並沒看見什麼人影,卻隱隱聽到兩個人的說話聲,一個說:“要想挖斷這條嶺,非得趕緊督促人役白天使勁地挖,晚上點燃穀糠火燒不可。”西乞無父聽到這個點撥,就趕緊督促人役白天使勁地挖,晚上點燃穀糠火燒。沒過幾天,果然挖了十多丈寬、八九丈深的一個大壑,這個壑,後人叫它“湯門壑”。

亳都西南十余裡,黃河北岸的一片小平原上,有個寨裡村。這裡是葛伯的封地,葛伯就在這裡定居建寨,名叫“葛伯寨”。葛伯雖然與湯為鄰,但為人處事完全與湯不一樣。湯王是最仁慈愛民的國君;葛伯卻是暴戾成性、視人命如草芥的惡煞,在他的眼裡殺個平民百姓如同踩死一隻螞蟻。一天,葛伯帶領隨從,架鷹牽犬去打獵。到了莘野,就是伊尹隱居耕田的“有莘之野”,現在叫莘莊。看見一隻玉兔,葛伯弓搭箭,一箭射去,玉兔帶箭逃走。葛伯驅馬追,追過亳清河,進入湯地,就是現在的小趙村。到了這裡,玉兔不見了,卻見一個十二三歲的童子,左臂挎著籃子,右手提著一隻瓦罐。葛伯已是又饑又渴,見了童子,跳下馬來,令隨從奪過童子的飯來就吃。童子是給耕地的爸爸送飯的,不料遇到這夥強人,便哭著罵著。這一下惹惱了葛伯,拔劍就把童子殺了。葛伯越境殺童子的事,湯王很快就知道了。湯王生氣極了,就羅列葛伯許多罪狀,調集軍隊去攻打葛伯。葛伯罪惡累累,葛民早就恨之入骨,只是敢怒不敢言,一見湯師到來,便積極行動起來,裡應外合,內外夾攻,一下子就把葛伯消滅了。為了紀念這位無辜被殺的童子,後人就將童子被殺之地叫“童子坪”。

商湯為商國君主17年,建立商朝後稱王在位12年。 百歲而崩, 廟號太祖,因其長子太丁早逝,由次子外丙繼位。葬處據傳有六處,說法最多的是在今河南商丘北面。

夏王朝宣告滅亡。商湯回師西亳,召開了眾多諸侯參加的"景亳之命"大會,得到3000諸侯的擁護,取得了天下其主的地位。 就這樣,在夏王朝的廢墟之上,一個新的強盛的統治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商朝成立了。

商湯吸取夏朝滅亡的經驗教訓作《湯誥》,要求其臣屬"有功於民,勤力乃事",否則就要"大罰殛汝"。對那些亡國的夏民,則仍保留"夏社",並封其後人。湯很注重"以寬治民",因此在他統治期間,階級矛盾較為緩和,政權較為穩定,國力也日益強盛。《詩·商頌·殷武》稱:"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

關於商湯的民間傳說也非常多。

我們經常說的網開一面這成語,也是出自商湯仁慈之心而得來。話說商湯有一次外出,看見在一處茂盛的林子裡,一個農夫正在張掛捕捉飛鳥的網,東南西北四面掛的都有。待網掛好後,這個農夫對天拜了幾拜,然後跪在地上禱告說,"求上天保佑,網已掛好,願天上飛下來的,地下跑出來的,從四方來的鳥獸都進入中的網中來。"湯聽見了以後,非常感慨說:"只有夏桀才能如此網盡矣!要是如此的張網,就會完全都捉盡啊!這樣做實在太殘忍了。"就叫從人把張掛的網撤掉三面,只留下一面。商湯也跪下去對網禱告說:"天上飛的,地下走的,想往左跑的,就往左飛,想往右跑的,就往右飛,不聽話的,就向網裡鑽吧。"說完起來對那個農夫和從人們說,對待禽獸也要有仁德之心, 不能捕盡捉絕,不聽天命的,還是少數,我們要捕捉的就是那些不聽天命的。諸侯聽說這件事以後,都稱頌說:湯真是一個有德之君。那個農夫也深受感動,就照湯的做法,收去三面的網,只留下一面。這就是流傳到後世的"網開一面"的成語故事。

成湯稱帝之後,他的朝代叫商。既然改了朝,換了代,總該先有個立足的地方,於是就把多年來屯兵誓眾的垣曲毫邑作為他的初建都城。湯王伐桀得到天下之後,整整大旱七年,赤地千里,一片焦土,莊稼不成,寸草不生,井泉乾涸,河水斷流,原來的青山綠水變成一片煞白。到了夏天,別說啼饑枵腹,光熱就把人烤焦了。

這一天,又是暑日當頭,酷熱難熬。湯王和那些文武大臣上了嶺頭亳亭,一邊納涼,一邊議事。只見湯王雙眉緊鎖,心情如吞了鉛一樣沉重。他舉目四望,原來墨綠墨綠的麻姑山,現在枯黃枯黃,連一點綠氣也沒有了;原來雲障霧遮的黛嵋山,現在赤身露體,連一點嵐氣也沒有了;原來輕歌妙舞的亳清河,現在象一條僵死的蛇,連一點活氣也沒有了。再俯首看看都城,一層蒸氣籠罩全城,簡直成了一個靜死的世界。

議事開始了。話題是祈天求雨,拯救眾生。大臣們你一言,我一語,無非是禱告神靈,速降甘霖。只見一位巫師開了口:“黎臣罪深延禍,遭此奇旱,欲想祈天求雨,必以人頭作祭,方感上蒼。”湯王聞言便問:“何以人頭作祭?”巫師答:“須拿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作獻品。”湯王又問:“弗必為也,可否以別物作代”巫師答:“弗能”,湯王說:“祈雨求天,本為生靈,豈能不見甘霖,先斬黎民?萬萬不可。”巫師說:“欲降甘霖,舍此別無他法”。湯王想了想,拈須而語:“我是萬乘之尊,萬民之主,萬事由我一人擔當,既是需頭作祭,那就獻上我這顆頭顱吧。”湯王此言一出,眾卿愣然。一時鴉雀無聲。 議事完畢,眾卿散去。湯王沒有回宮,只覺心煩意亂,口乾舌燥,便自言自語地說:“若此地有一清泉該多好!”話剛落音,只見一位內侍匆匆前來稟報:“啟奏吾王,剛才吾王的烏騅追風駒實在渴急了,聽到吾王歎息之語,飛奔山腰,奮蹄猛刨,忽然一股清泉,汩汩而噴。”湯王聞奏,驚奇地說:“果有此事,實乃朕的好造化。”內侍捧來泉水,讓湯王品嘗,甘冽可口。湯王偕王妃來到泉邊,見泉如馬蹄形一潭清水,泛泛而湧。乃以手加額說:“上蒼保佑,賜我神水。”繼而喚過內侍取來文房四寶,在一旁大石上書寫“白水”二字。言道:“此白水系我馬刨而來,就叫它馬刨泉吧。”這個泉神仙所賜,聖王所欽,實為一“神泉”、“聖泉”。此泉至今還在,是一處飲水思源懷古說古的好地方。

金烏西墜,玉兔東升,夜幕籠罩了城下嶺頭。湯王心事重重,獨自徘徊。“欲救眾生,必須求雨,欲求甘霖,必須殺身,看來只有如此,別無他法。”湯王苦思冥想,一串串問號湧上心頭:捨身求雨靈驗嗎?帝位應傳給誰?朝政該託付給誰?四夷被滅後,天下之大,版圖之闊,都城應該遷於何處?堯澇九年,湯旱七載,這是何故?夜深了,湯王因心煩意亂,毫無睡意。他坐在那把龍椅上想呀想……。這時候,討厭的蚊子卻在他耳邊飛來飛去,嗡嗡直叫。湯王抬手在耳邊扇了扇說:“你們這些討厭的小東西,在這裡胡攪什麼?快到別處去吧,再不要到這裡來了!”從那時起,這塊地方便不見蚊子了。不妨,你現在到這一帶去瞧瞧,仍是不見蚊子。第二天,片片祥雲掛在天空。 湯王祈雨的隊伍,浩浩蕩蕩來到平原這個地方。本來這裡桑林鬱鬱、禾黍離離,茂林蔽日,暑月同秋,可現在卻桑柘枯禾、黍絕跡,林下如焚。兩相對照,湯王不禁潸然淚下。湯王今天穿的是布衣布鞋,帽子也是粗布的。他邁著穩健的步子,上了祭壇,來到了祭桌前。祭桌上,只有一個香爐,別的什麼供品都沒有。湯王便決定用自己的鮮血和頭顱作祭,什麼豬呀、羊呀就都免了。祭壇前邊堆著一大堆乾柴,周圍站了一圈彪形大漢,有的手裡舉著旗幟,有的拿著未點燃的火把,那是準備點燃乾柴用的。原來湯王決定殺身的方法不是引頸就戮,而是引火自焚,想以自身之濃煙直達天庭,讓天帝感慨他謝罪救民的誠意而能立降甘霖。只見湯王拈了一大把香,燃著插在香爐裡,就地跪下祈禱:“誠告上蒼,我為人主,罪衍在我,願受懲罰;百姓無辜,受我連累,天帝見憐,早降甘霖。”祈禱完畢,站起身來,向那堆乾柴走去。 這時,東邊天際一朵朵白雲集聚成了團,逐漸由白變黑。湯王站在柴堆上,眼瞼下垂,安祥地等著點火。四旁的文武百官、內侍隨從、黎民百姓們都低頭啜泣,不敢仰望湯王一眼。 此刻東風起了,天邊那團烏雲慢慢向西移動。點火的時刻就要到了,執火把的大漢開始行動了。人群裡發出了“嗚嗚”的哭聲。風越刮越大,烏雲已到了平原上空。只見點火人雙手打顫,遲遲不願見到大火燃起。但聖命難違,咬著牙還是把柴燃著了。火舌越竄越高,火焰越來越旺,風助火威,火乘風勢,霎時間祭壇一片通紅。眼看湯王就要被烈火吞噬,突然一聲霹靂,大雨傾盆倒下。烈火被澆滅了,湯王得救了,旱象解除了。於是人們歡騰起來,說呀、笑呀、唱呀、跳呀,高興得發了狂。

亳亭嶺上有一個大壑,叫湯門壑,是湯王除奸的地方。湯王是個愛民如子的聖王,最恨為非作歹、奸貪害民的惡吏。他手下的臣宰無不清正廉明,好自為之。不想偏出了個大佞臣,叫西乞無父。這個西乞無父,無惡不作,壞事做絕。古人都很迷信風水,西乞無父認為,湯王能夠得天下,全憑了亳都這塊發跡的風水寶地。於是,他便暗中與巫師勾結,想方設法要破壞亳都的風脈,然後從中取事,陰謀篡權。巫師對他說:“亳都風水,全在乘涼寨這條嶺,蜿蜒十餘裡,活象一條龍。如把這條嶺攔腰截斷,湯王也就沒戲了。”聽了巫師的話,西乞無父晝思夜想,終於想出了一條毒計。一天,西乞無父謊奏湯王說,乘涼寨北去六七裡,嶺下深埋著一隻金雞,那是仙人所藏。誰要得到它,可以趨吉避凶,長生不老,江山永固。湯王聞奏,就命他帶上人役去挖掘。西乞無父看著湯王中了計,便興致勃勃地督使士卒使勁去挖,恨不得一下把這裡的龍脈挖斷。誰知白天挖一天,晚上又平了。一連數日都是白天挖,黑夜填,怎麼也挖不開一個壑來。西乞無父覺著奇怪。要看看到是底哪裡的邪門?有一個晚上,他躲在暗處偷偷地觀望。到了半夜,一陣清風刮過,壑口便平復如初。他並沒看見什麼人影,卻隱隱聽到兩個人的說話聲,一個說:“要想挖斷這條嶺,非得趕緊督促人役白天使勁地挖,晚上點燃穀糠火燒不可。”西乞無父聽到這個點撥,就趕緊督促人役白天使勁地挖,晚上點燃穀糠火燒。沒過幾天,果然挖了十多丈寬、八九丈深的一個大壑,這個壑,後人叫它“湯門壑”。

亳都西南十余裡,黃河北岸的一片小平原上,有個寨裡村。這裡是葛伯的封地,葛伯就在這裡定居建寨,名叫“葛伯寨”。葛伯雖然與湯為鄰,但為人處事完全與湯不一樣。湯王是最仁慈愛民的國君;葛伯卻是暴戾成性、視人命如草芥的惡煞,在他的眼裡殺個平民百姓如同踩死一隻螞蟻。一天,葛伯帶領隨從,架鷹牽犬去打獵。到了莘野,就是伊尹隱居耕田的“有莘之野”,現在叫莘莊。看見一隻玉兔,葛伯弓搭箭,一箭射去,玉兔帶箭逃走。葛伯驅馬追,追過亳清河,進入湯地,就是現在的小趙村。到了這裡,玉兔不見了,卻見一個十二三歲的童子,左臂挎著籃子,右手提著一隻瓦罐。葛伯已是又饑又渴,見了童子,跳下馬來,令隨從奪過童子的飯來就吃。童子是給耕地的爸爸送飯的,不料遇到這夥強人,便哭著罵著。這一下惹惱了葛伯,拔劍就把童子殺了。葛伯越境殺童子的事,湯王很快就知道了。湯王生氣極了,就羅列葛伯許多罪狀,調集軍隊去攻打葛伯。葛伯罪惡累累,葛民早就恨之入骨,只是敢怒不敢言,一見湯師到來,便積極行動起來,裡應外合,內外夾攻,一下子就把葛伯消滅了。為了紀念這位無辜被殺的童子,後人就將童子被殺之地叫“童子坪”。

商湯為商國君主17年,建立商朝後稱王在位12年。 百歲而崩, 廟號太祖,因其長子太丁早逝,由次子外丙繼位。葬處據傳有六處,說法最多的是在今河南商丘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