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根在內黃」話說中召

中召集位於內黃、濮陽、滑縣三縣交界處,村址座落在古黃河南岸金堤之上。現在為中召鄉政府所在地。

中召鄉棗林

中召集村莊形成時間約在漢代以前,古時候叫東趙,舊有“五虎四趙(召)出天子”之說。五虎即:東虎寨、西虎寨、南虎寨、北虎寨、阿虎寨,其東西南北四寨(村)現隸屬滑縣,俗稱“呼寨”;阿虎寨現屬內黃縣梁莊鎮。四趙(召)即:北趙(召)、南趙(召)、東趙(召)、西趙(召)。南召現屬滑縣,北召在內黃縣中召鄉。西趙(召)、東趙(召)在哪裡呢?經訪問查詢,

原來西趙(召)、東趙(召)都改名了,西趙(召)現在叫牡丹街,諧音“沒膽街”。傳說這一帶有帝王之氣,要出皇帝了。出新皇帝當然要改朝換代了,當朝皇帝嚇壞了,派大軍到這裡來鎮壓圍剿。皇家大軍先來到西趙(召)村,村裡人見到氣勢洶洶的大軍,嚇破了膽,連西趙(召)的村名也不敢叫了。四趙(召)缺了一趙(召),破了帝王之氣,當然也就出不來皇帝了。皇家大軍走了,周邊村莊的老百姓說西趙(召)村人沒膽量,
就戲稱“沒膽街”,後來,村人覺得“沒膽街”太不好聽了,自己改為“牡丹街”。南北西三趙(召)找到了,東趙(召)跑哪裡去了?原來因為沒有了西趙(召),東趙(召)少了對應的地名,又因為東趙(召)地處南北二召之間,遂把東趙(召)改為中趙(召)。後來,不知在什麼時候,南北中三個村把“趙”字改成“召”字,就成了現在的南召、北召、中召了。

在民國以前,中召就已成為集市了。中召集全村共有前七排後五排(一排為一道街),

另外還有“孤拐街”(南街)和西門寨外的柳寨村。中召集在前清咸豐年間,為防匪護村,曾築修村寨,寨牆長8裡,高二丈四尺,寬三丈;四門用青磚砌成,寨門厚四寸,裡外用鐵皮包裹,再用拳頭大的鐵帽釘鉚牢,門扇上鑲嵌的具是黃燦燦的龍子椒圖門環;每座寨門配一蹲舊式大炮,四街還建有四個哨門。一旦出現匪情,四哨門梆聲響起,全村青壯男人齊集寨上,
土槍土炮梭鏢大刀齊上陣,鑼鼓山炮震天響,小股土匪聞風而逃,大股土匪望而卻步。

過去,中召集大街小巷都有廟宇佛寺,其中奶奶廟、二郎神廟和南街的天爺廟最為宏偉。天爺廟內有一株大楊樹,相傳北宋穆桂英掛帥破天門陣時,曾在這棵大楊樹上掛曬過戰袍。據說,大楊樹高大粗壯,樹冠能遮蔭整個廟院,樹幹要有8個人手扯手才能抱住,大楊樹樹齡有多少年誰也說不清。

到了1946年國民黨進攻解放區,北還鄉團把大楊樹燒掉了。

南王莊烈士紀念碑

中召集每月農曆逢單日為集市,每年農曆二月初五、小滿、十月初八共三個古廟會。因中召集地處濮、內、滑三縣邊,周邊集鎮較少,每逢集、會,幾十裡外的村民都趕車挑擔,前來趕集趕會,盛會時候人山人海竟達萬人。

中召鄉開心果園火龍果

前來趕集趕會,盛會時候人山人海竟達萬人。

中召鄉開心果園火龍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