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生財有道》話說獲得感系列—山東費縣:扶貧一年間 老區新變化

(央視財經《生財有道》)說到沂蒙山,說到革命老區,可能大家首先會想到擁軍支前的紅嫂,

想到犧牲奉獻的沂蒙精神,但這沂蒙大山之中的生活,如今到底變成了什麼樣子,你能想像的到嗎?翻過天蒙山的崇山峻嶺,一覽沿途的秀美景色,這些掩映在山林果園之中的美麗鄉村,很快就出現在眼前了。

大家看到的滿牆滿園的紫藤花,

其實只是這一棵老樹的枝蔓延展出來的,而在費縣大名鼎鼎的紫藤山莊,就是以此而得名。其實,張寶華老人原來的主業是開墾荒山,種植苗木,但隨著山村景色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到這裡賞花看景,很多人主動要求吃頓便飯,休息一下,一來二去,他才做起了農家樂。兩千零幾年,生意越來越好的張寶華依著山勢,傍著水塘,建起了這座“紫藤山莊”。
現在他一年的營業額就有一百六十多萬,最多日接待客人近千人。

這裡的菜品實在太橫了,要想吃上一口也得有相當的膽量啊。不過不管是蠍子蜂蛹,還是叫不上名字的野菜,都是大山的饋贈,營養綠色又美味,怎麼也得壯著膽子嘗嘗啊。

這樣一座小小的山村,一萬多人的客流量真的無法想像,而單靠張寶華一家的接待能力更是無法滿足。不過,送山門來的生意哪有不做的道理呢?王東芬大姐就放棄外出打工,

專門為十裡八鄉的農家樂做饅頭,如今也年入七八萬元。

而在條件更加艱苦的朱田鎮崔家溝村,當地政府通過易地搬遷的方式來解決貧困問題。我們來到崔家溝村的舊址,在村子的週邊,我們終於可以看到一些連片的農田,

但都散佈於梯田各處,最大的面積也不到一畝。據村民們介紹,哪怕是這樣的山地,全村人均面積也不過一兩畝。除了缺水少地,崔家溝村還曾面臨著出行難,就醫難,上學難等一系列問題。而所有的癥結,就是這光禿禿的大山。要解決這裡的貧困問題,當地政府又會怎麼做呢?

雖然早有耳聞,但直到走進村裡,眼前的景象依然讓人感到震撼。那個照片上依山而建,那個有著幾百戶村民的村落,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的梯田和施工現場,一座占地幾千畝的農業示範產業園區正在拔地而起。經過連片整治和開荒拓土,崔家溝村現有的耕地面積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而且從山地集中到村子舊址周圍,變成了更易管理的梯田。

在離這裡十幾分鐘車程的朱田鎮駐地,就是剛剛建好,入住的崔家溝村安置點——濱河社區了,從山村來到城鎮,大家過得怎麼樣呢?

王安花搬到濱河社區之前,已經在外打工好幾年了,崔家溝的生活對於年輕人來說,實在是太封閉,太艱苦。如今,新家建起來了,機會也多了起來了,王安花和丈夫再次回到了親人身邊,這次,他們不打算離開了。

節目組此次回訪,再次來到了以上這些地方,和鄉親們聊收穫,談感受,一年時間,革命老區有了哪些新變化?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央視財經頻道《生財有道》3月9日18:55分播出。

雖然早有耳聞,但直到走進村裡,眼前的景象依然讓人感到震撼。那個照片上依山而建,那個有著幾百戶村民的村落,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的梯田和施工現場,一座占地幾千畝的農業示範產業園區正在拔地而起。經過連片整治和開荒拓土,崔家溝村現有的耕地面積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而且從山地集中到村子舊址周圍,變成了更易管理的梯田。

在離這裡十幾分鐘車程的朱田鎮駐地,就是剛剛建好,入住的崔家溝村安置點——濱河社區了,從山村來到城鎮,大家過得怎麼樣呢?

王安花搬到濱河社區之前,已經在外打工好幾年了,崔家溝的生活對於年輕人來說,實在是太封閉,太艱苦。如今,新家建起來了,機會也多了起來了,王安花和丈夫再次回到了親人身邊,這次,他們不打算離開了。

節目組此次回訪,再次來到了以上這些地方,和鄉親們聊收穫,談感受,一年時間,革命老區有了哪些新變化?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央視財經頻道《生財有道》3月9日18:55分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