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生財有道》話說獲得感系列——武夷山水間 滿滿收穫感

(央視財經《生財有道》)福建省武夷山市一直致力於發展生態型城市,生態優勢要怎樣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優勢呢?2016年4月份我們曾經到武夷山進行過採訪報導,如今一年過去了,

那裡的生態經濟有哪些發展呢?

來到武夷山很多人會選擇坐竹排感受奇秀武夷,去年我們結識了九曲溪的排工丁玲占朝興夫婦,他們做排工已有15個年頭。再次見面,丁大姐占大哥說單單去年八月份他們夫婦二人就撐了102趟竹排,比上一年同期多出20多趟,

這就意味著他們倆人去年八月份增收3000多元。而他們夫婦的增收只算平均水準,整個九曲溪上共有排工700多人,有的竹排去年8月份撐了110多趟,那就意味著當月那些排工每人增收2000元以上,遊客的增多、排工收入的提升正是與武夷山優良的生態環境密不可分。

武夷山除了秀美的自然景觀,還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的下梅村因在梅溪下游而得名,隨著近幾年武夷山對古村鎮的保護開發,很多原本種田的農民也從中找到了致富管道,我們去年採訪過的李先美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李先美是看到很多院校美術生到下梅村古民居寫生,而想到將自己的印象下梅與寫生基地結合,

打造特色民宿。2017年2月份重訪下梅村,聽李大哥介紹,整個春節七天長假,下梅村每天湧入的遊客都有兩三千人,他自己接待的外地遊客就增加了50%,七天多收入了上萬元。

武夷山的天心村被稱為中國岩茶村,全村1900多人口,幾乎都是以茶為生,他們的茶園遍佈景區,

佔據景區三分之二以上的山地面積。2016年3月份我們就結識了一位武夷山的老茶農黃賢義,黃老爺子已經做了50多年茶。

我們回訪的時候還沒到採茶的季節,但黃老爺子已經開始忙活起來,他正在鑽研武夷岩茶陳茶,跟黃老爺子聊天,你會驚訝於一位行走山林一輩子的老人,

竟然這樣執著的鑽研著制茶技藝,不斷摸索的過程他是樂在其中,十二代的傳承,賴以生存的茶葉給了他們豐厚的獲得感,現在年收入都在上千萬。

2016年整個武夷山的旅遊接待人次突破1077萬人次,增長14%;旅遊收入193億元,增長17%;武夷岩茶去年的產值接近43億元,增長12%。正是樹立生態就是實力的理念,生態就是品牌的理念,生態就是民生的理念,武夷山市走出了發展生態經濟的特色之路。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央視財經頻道《生財有道》3月28日18:55分播出。

增長17%;武夷岩茶去年的產值接近43億元,增長12%。正是樹立生態就是實力的理念,生態就是品牌的理念,生態就是民生的理念,武夷山市走出了發展生態經濟的特色之路。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央視財經頻道《生財有道》3月28日18:55分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