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可轉債火了,真的就是只會下金蛋的雞?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仿佛一夜之間,這個幾乎沒有任何限制的“全民抽獎”的投資活動徹底火了。

截止到昨天,一共有16只可轉債獲得證監會發審委批准通過,總規模為233億,另外還有143只可轉債預案登記在冊,總規模超3714億。

可轉債到底是什麼?

基於這種屬性,持有人可以選擇持有債券到期,獲取公司的還本付息;也可以選擇在約定的時間內轉換成股票,享受股利分配或資本增值。

打個比方:劉備說我要幹一番事業,

打倒曹操興複漢室。可是劉備一賣草鞋的,壯大公司沒有錢,就找周瑜借100兩銀子。周瑜也不是吃素的,諸葛亮就按照劉備的意思和周瑜發債,周瑜就坐等著向劉備收利息,同時按照約定的價格20兩銀子/股可以轉換成劉備集團的股權!以後不管劉備集團發展的怎樣,股票和債券漲的多好,首次都是按照約定價20兩銀子來轉換成劉備家的股票。

目前可轉債為信用申購方式,這意味著打新轉債是無本之利。

無需資金,只要有證券帳戶就可以參與申購,中簽之後再去繳款。

每只可轉債都有對應的申購代碼。打開交易軟體進入委託買賣頁面,操作方向是買入,輸入申購代碼後,該只轉債資訊即可自動彈出。

不過需要提醒一句,中簽了千萬得去繳款,根據最新的申購違約機制,要是在12個月內出現3次違約,未來半年內將被取消申購資格,連打新股的資格也會被取消。

如何計算收益?

可轉債的採取T+0交易,面值100元為報價單位,1手=10張=1000元,交易方法與買賣股票相同。

而轉換成股票後的收益計算,相對來說複雜一些。不同於債券的T+0交易,轉股需要在可轉債發行6個月之後,才能轉換成股票。

通常來說,轉換比例=可轉換債券面值÷轉換價格。

舉個例子:

昨天小康股份這家公司中了簽,轉股價為23元/股,轉股價值為100元,假如6個月後,其收盤價是27,按照計算公式為:

轉換比例=100÷23=4.348

一張100元的可轉換債券的轉股票值27x4.348=117.39元。去掉100,剩下的17.39元都是你賺的!

至於你要轉換多少張,你就乘以幾就行了!

這是一隻金母雞嗎?

雖然上面的例子有點極端,但也基本反映了一個事實:熊市或者股市不漲不跌的時候,可以通過債券獲取利息。

在牛市中,可以兌換成股票,隨著股價上漲獲取利潤。

正是因為兼具債券和期權兩種屬性,才讓可轉債成為“旱澇保收”的典範。

興業全球可轉債基金經理楊雲認為,可轉債不是一個暴利的工具,卻有可能給你帶來安全的暴利。

有資金的地方就有炒作,可轉債股東套現的吃相也很難看,如雨虹轉債成功,在開盤首日收益就達到了20%,控股股東之一的李衛國開始減持,僅僅10天的時間,便賺了3312萬。

除了炒作之外,可轉債也並不是“躺著賺錢”,因為資質不好的新債存在破發的可能。目前在市場上發行的31只可轉債專案中,已經有6只跌破發行價。

當然,這場“全民抽獎”運動一旦普及,隨著參與者增多,供給增加,“打新”收益或許也會縮水吧。

定增縮水,可轉債填補“真空”

每日經濟新聞提到,有業內人士認為,當前監管層鼓勵發行可轉債產品,發審效率和過會率較高,從目前來看,已經上發審會審核的上市公司可轉債申請均獲得了通過,而且絕大多數是“無條件通過”,僅有少數是“有條件通過”。

那麼問題來了,監管層為什麼要鼓勵發行可轉債產品呢?這要追溯到證監會發佈再融資新規,讓定增規模大幅縮水。

根據規定,上市公司發行股數不能超過總股本的20%,再融資受限後,部分企業的定增需求,可能轉到轉債上面,可轉債正好填補了“真空”。

目前,機構投資者在三季度的持倉整體提升。

從絕對值來看,基金總體在三季度增持轉債,倉位稍有提升。三季度各類基金總體持有轉債一共270億元,較上個季度增長了約58億元。

21世紀經濟報導提到,對於機構投資者而言,可轉債的打新收益如同雞肋,二級市場才是他們施展的舞臺。

這是機構增持股票的新玩法嗎?

抽血能力堪比IPO?

凡事都是一分為二,利弊共存,如果可轉債規模發行過大,會不會對股市形成抽血效應呢?

中金固收團隊此前表示,假如有十分之一受政策影響的定增項目選擇通過轉債發行,以2016年的資料來看,也將達到1000億元左右這一量級。

東方財富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共有247家公司進行IPO,融資金額約為1253億元。今年9月以來截至11月6日,34家上市公司出臺了可轉債的預案,發行規模高達1045億元。

另外共有143只可轉債預案登記在冊,總規模超3714億元。

從目前的情況看,可轉債若是現有的速度審核發行,對市場資金造成的壓力或許真的堪比IPO。

您所看的內容來源於德林社,我們還有一個微信公眾號德林社(ID:delinshe),在那裡每天都有有趣、有料、有爆點的財經內容,致力於提供更多內幕和更有價值的資訊,邀請您關注。投資是一種修行,炒股是一條寂寞的路,在德林社遇見專業有趣的人,一起做好投資。

【聲明】德林社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已經有6只跌破發行價。

當然,這場“全民抽獎”運動一旦普及,隨著參與者增多,供給增加,“打新”收益或許也會縮水吧。

定增縮水,可轉債填補“真空”

每日經濟新聞提到,有業內人士認為,當前監管層鼓勵發行可轉債產品,發審效率和過會率較高,從目前來看,已經上發審會審核的上市公司可轉債申請均獲得了通過,而且絕大多數是“無條件通過”,僅有少數是“有條件通過”。

那麼問題來了,監管層為什麼要鼓勵發行可轉債產品呢?這要追溯到證監會發佈再融資新規,讓定增規模大幅縮水。

根據規定,上市公司發行股數不能超過總股本的20%,再融資受限後,部分企業的定增需求,可能轉到轉債上面,可轉債正好填補了“真空”。

目前,機構投資者在三季度的持倉整體提升。

從絕對值來看,基金總體在三季度增持轉債,倉位稍有提升。三季度各類基金總體持有轉債一共270億元,較上個季度增長了約58億元。

21世紀經濟報導提到,對於機構投資者而言,可轉債的打新收益如同雞肋,二級市場才是他們施展的舞臺。

這是機構增持股票的新玩法嗎?

抽血能力堪比IPO?

凡事都是一分為二,利弊共存,如果可轉債規模發行過大,會不會對股市形成抽血效應呢?

中金固收團隊此前表示,假如有十分之一受政策影響的定增項目選擇通過轉債發行,以2016年的資料來看,也將達到1000億元左右這一量級。

東方財富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共有247家公司進行IPO,融資金額約為1253億元。今年9月以來截至11月6日,34家上市公司出臺了可轉債的預案,發行規模高達1045億元。

另外共有143只可轉債預案登記在冊,總規模超3714億元。

從目前的情況看,可轉債若是現有的速度審核發行,對市場資金造成的壓力或許真的堪比IPO。

您所看的內容來源於德林社,我們還有一個微信公眾號德林社(ID:delinshe),在那裡每天都有有趣、有料、有爆點的財經內容,致力於提供更多內幕和更有價值的資訊,邀請您關注。投資是一種修行,炒股是一條寂寞的路,在德林社遇見專業有趣的人,一起做好投資。

【聲明】德林社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