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別人家的孩子”or“自家媽媽” 誰更可怕?|成長學堂

案例:

進入高三,周考和月考等一系列考試接踵而來。小彥的媽媽是個全職主婦,日常聚會喜歡和朋友聊各自的小孩。每次考試後,小彥的媽媽都會和小彥說起“別人家的小孩”是如何的優秀。

小彥厭惡媽媽總拿自己和“別人家的孩子”作對比,但是又不知如何向媽媽表達自己的情緒。

比較不能激發鬥志

“別人家的孩子”是很多人成長過程中共同的“宿敵”,家長喜歡借用“別人家孩子”的優秀,以激勵自己孩子努力。然而,這種做法不但難以激起孩子的鬥志,

反而會讓孩子感到不滿和排斥。

沒有人願意總被拿來比較,作為一個還面臨著各種考試壓力的高三生,小彥亦是如此。小彥的反感是源於多方面的:

首先,被比較容易觸發逆反的心理。一般而言,家長的比較是不客觀,他們喜歡選取“別人家的孩子”的優點來比較自己孩子的不足。這種不公平的比較可能觸發逆反的心理,引起反抗。無論家長怎麼說、怎麼做,

孩子都會和家長對著幹,甚至是覺得家長只是為了自己的面子,並不是真正愛自己。

其二,比較下成長的孩子容易產生自卑感。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自己的閃光點。長期接受媽媽的比較會讓小彥倍感壓力,有一種比不上別人的感覺,原本積極樂觀的她也有可能因此變得消極自卑。

再者,比較容易讓人產生嫉妒。孩子們如果長期被拿來做比較,原本的朋友關係也會慢慢發展成病態的競爭,

孩子間也開始漸漸疏遠。這種惡性的比較還會不自覺地會給小彥灌輸“只有贏過別人才能證明自己”的觀念,無論比輸比贏,將來都會造成消極的影響。

逃出“別人家孩子”的怪圈

要想擺脫這種反感的情緒,小彥應該採用心理學的方法,正確地向媽媽表達自己的感受。

第一步,小彥要先認清自己的情緒,體會自己真實的感覺。在面對媽媽的比較時,

應該問自己:此刻的心情是怎麼樣的?憤怒、厭惡,還是壓抑、悲傷?如果對情緒沒有清晰的認識,只採用激動的表達方式,對著媽媽哭鬧、喊叫,只會讓母女的關係惡化。

然後,小彥可以用常規的語言和媽媽進行溝通,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感受。例如,小彥可以說:“媽媽,當你說什麼話/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我真的很難過,您可以……嗎?因為我也希望得到你的鼓勵。”如果難以向媽媽當面用言語表達,

也可以借助其他方法。例如,讓爸爸做中間人代為轉達,給媽媽寫信、發資訊等。要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相信媽媽能夠理解自己的處境,處理好這一問題。

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是伴隨每個人一生的課題。要想做到這一點,小彥可以嘗試下面這些方法:

1.進行自我疏導,通過語言暗示調節情緒。可以嘗試用“冷靜”“別激動”“不要動怒”等詞語提醒自己。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保持理性。

2.和別人分享你的感受。向知心朋友或親人傾訴一下,或者大哭一場。在情緒表達的過程中,心情可能自然而然地得到平復。同時,朋友也能幫助你想出一些解決困境的辦法。

3.轉移注意力。當情緒湧上心頭時,可以有意識地轉移話題或做點別的事情使情緒得到緩解。例如,散步、打球、聽音樂等都有助於轉移不愉快情緒。

4.親近大自然。偶爾從高壓的學校環境裡脫離出來,到公園、草地、森林裡走走,融入大自然的青山綠水,震撼自己的心靈,讓心胸得到開闊。

5.轉換思維方式。換一個角度,媽媽這麼做也是她表達愛和激勵的一種方式。雖然媽媽選擇的方式讓自己感到不適,但是只要和媽媽耐心溝通,讓媽媽的支持和鼓勵得以正確表達,那麼問題自然得到解決,情緒也會相應緩解。

專家介紹

——張縵莉

心理諮詢師、沙盤遊戲(箱庭)導師、親子溝通培訓師、高級人才測評師。中山大學、廣東電視臺、廣州日報、南海電視臺等多家單位特聘心理專家督導。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廣東省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會員。

主編:李坤媛

編輯:王鎮強

保持理性。

2.和別人分享你的感受。向知心朋友或親人傾訴一下,或者大哭一場。在情緒表達的過程中,心情可能自然而然地得到平復。同時,朋友也能幫助你想出一些解決困境的辦法。

3.轉移注意力。當情緒湧上心頭時,可以有意識地轉移話題或做點別的事情使情緒得到緩解。例如,散步、打球、聽音樂等都有助於轉移不愉快情緒。

4.親近大自然。偶爾從高壓的學校環境裡脫離出來,到公園、草地、森林裡走走,融入大自然的青山綠水,震撼自己的心靈,讓心胸得到開闊。

5.轉換思維方式。換一個角度,媽媽這麼做也是她表達愛和激勵的一種方式。雖然媽媽選擇的方式讓自己感到不適,但是只要和媽媽耐心溝通,讓媽媽的支持和鼓勵得以正確表達,那麼問題自然得到解決,情緒也會相應緩解。

專家介紹

——張縵莉

心理諮詢師、沙盤遊戲(箱庭)導師、親子溝通培訓師、高級人才測評師。中山大學、廣東電視臺、廣州日報、南海電視臺等多家單位特聘心理專家督導。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廣東省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會員。

主編:李坤媛

編輯:王鎮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