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武林拳家舊聞二三事之續四

形意拳名家逸事

上海支燮堂的形意拳也是一輩子隻打剛勁,

支燮堂與某名拳家交手,一記馬形,使對手向後飛去,撞破磚牆而出,骨折筋斷。如此剛勁,擋者皆糜。支燮堂一輩子沒有大肚皮。其入室弟子張仲華年81歲時,每日騎車往返60裡教授生徒,步履矯健,仍打剛勁。同樣沒有大肚皮。吳子珍先生到老也是打剛勁,後來身體不行了,才多打太極。真實造詣還是要落在剛勁上。柔的作用是以柔育剛。沒有剛就別談拳!

《拳意述真》載:郭雲深先生“又練虎形拳,

身體一躍,至三丈外”,後有人說虎形起步為一小步兩大步,實際是對前輩神乎其技感到不解才有此一說。四民成立後有許多名家常來常往,耿老先生和李存義、張占魁、程廷華、劉鳳春等七人為盟兄弟,晚一輩如孫祿堂、尚雲祥諸先生也是常客。只是入門時,這些名家都已凋零。吳子珍先生沒有門派觀念,是很開明的一個人,他還讓其徒戴玉斌隨吳斌樓老師學戳腳,
並在社內傳少林拳。孫存周先生只活到了七十歲,為什麼功夫高的享不了高夀呢?形意門中功高且壽高的有宋鐵麟、布學寬、郭漢之,都是九十多歲。

李存義是位很好的教練員。教出了許多人。其中最著名的是尚雲祥、郝恩光、馬玉堂、黃伯年、傅劍秋、李文亭、李耀亭、李彩亭、薑玉和等,此外張兆東、韓慕俠師徒的形意也是學自李存義。儘管李存義晚年與人比武有辱師門,

但是上了歲數的名家大師依然敢與人切磋,確實是很有點現代體育精神的。

在形意拳的發展壯大史中起了決定作用的主要是兩個人,一個是孫祿堂先生,他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對形意拳的理論研究、技術完善和個人造詣上。另一個就是李存義先生,他的貢獻主要體現在聯絡各界、發展組織和培養出大量人才上。如果沒有這二位的奮鬥,形意拳是發展不到現在這種規模的,

更不會產生現在這麼大的影響,成為中國的四大名拳之一。形意拳的發展之中,和象姜容樵,董秀生,董子英等等前輩名家不惜餘力,尚文從武是分不開的。

原山東國術館教務主任形意拳家田鎮峰認為,形意拳有真實造詣者代不數人。田認為在形意拳歷史上有真實造詣者只有:姬隆峰,戴龍邦,馬學禮,李能然,郭雲深,劉奇蘭,宋世榮,孫祿堂,尚雲祥等九人而已。其中,功臻化境者僅戴龍邦,

李能然和孫祿堂三人。

田鎮峰曾因提倡國術實驗運動,大搞技擊實踐而名噪一時。田的形意拳技承郭宋兩派,並兼練李景林之太極,無論走到哪兒都訪名手切磋,好寫文章批判名家,是30年代國術界的一個風雲人物。

田鎮峰既是宋世榮的徒孫也是郭雲深的徒孫,他沒有理由貶低郭宋二位大師。田鎮峰的這個評價是寫在山東國術館的國術月刊上的。當時郭雲深的另一位徒孫,李奎元的弟子馬耀南先生就在該館教授形意拳。因此,田鎮峰也不可能胡寫。此外無論是戴龍邦李能然還是孫祿堂先生都與田鎮峰無任何利益瓜葛,甚至可以說田鎮峰對孫祿堂先生還抱有很深的成見,是當時有名的反孫健將。加之田鎮峰一向標榜自己求實,曾創辦《求是》月刊。因此,我認為田鎮峰的評價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的。

姜容樵先生對郭宋的評價與孫祿堂先生對郭宋的評價相近。姜先生曾在中央國術館的國術月刊上撰文,將拳術分成四層及四層以上的功夫。姜先生認為郭宋等人達到了拳術的三層功夫,所謂煉神還虛的境界,但還未臻至虛的境界。姜先生的這個評價與孫先生在〈拳意述真〉的評價是一致的。姜容樵先生還認為達到四層以上功夫境界的,據他所知就只有孫祿堂先生一人了。姜先生對車毅齋先生的評價不高,在對車先生的評價上,薑的認識與《拳意述真》上的記載似不同。

(田鎮峰在解放之後,擔任國家体委分管武術的領導,他對孫錄堂前輩有意見和看法,對孫在拳術上玄密的說法,曾在不同的場合提出批駁,但在人格與武功方面還是很尊重孫老的。)

宋式形意名家掌故

宋氏形意拳有別於其它派是其發勁後肢體有明顯的抖動,即抖勁,也是孫福元所說瞬間爆發明顯的彈性炸力。程素仁說:抖勁是宋氏形意拳的重要特徵。宋氏形意從宋世榮、宋鐵麟、宋光華一脈相承。

《拳意述真》中對宋世榮的燕子抄水、狸貓上樹、散手技擊有精彩的描述。孫祿堂得益于宋世榮先生的教誨,告訴他“有若無,實若虛,腹之堅,非真道也”,從“論內家外家之判”中,可以看出宋先生對拳術有著深刻的理解。

1923年《拳意述真》書成,1924年孫祿堂便去山西拜訪宋世榮前輩,時宋在離太谷不遠的介休教拳,當時年76歲。當時河北形意門人到山西訪學的不在少數,並獲益良多。

宋世榮逝,孫祿堂友吳心谷為之做傳,並陳明原由:(孫祿堂)嘗以公生平得止語谷,穀感其德高藝絕,堪為後世師,故濡筆為之記,使後之人有所考焉。

在傳中評價宋世榮的功夫:以故盤根沖空,超神入化,技至此,無以加矣。宋鐵麟生於1885年,1935年太谷國術館成立,宋任館長兼十二形教練。90余歲其弟子孫福元來訪,為之示範炮拳,發勁如炸,頭足上下為之劇烈顫抖。宋之弟子吳立孝、田種蘭、史一峰等都是好手。

宋光華生於1932年,是宋鐵麟先生長子,也是唯一家傳弟子。《宋氏形意拳》一書從拳理上講沒有什麼令人耳目一新的闡述,都是引用宋世榮的話,並略加解釋,所珍貴的是初次公佈了麟角刀。

如果劉偉祥能做到落地無聲而又踏碎青磚,說明劉偉祥已經功入暗勁。那麼,張烈的形意拳功夫恐怕是不能和劉偉祥先生比的。張烈只是較為正確地掌握了形意拳的發力技術,從形意拳工夫的進階上講似乎尚未臻暗勁的層次。劉偉祥先生是一代形意拳巨匠,那絕不是現代人業餘練練就能企及的。

宋虎臣號稱虎爺,功夫在鐵麟先生之上,可惜後人出功夫者較少,宣傳不夠所以很少有人提及。一說到宋家,就提鐵麟師傅,似乎把虎臣師傅忘了。

李奎元的弟子馬耀南先生就在該館教授形意拳。因此,田鎮峰也不可能胡寫。此外無論是戴龍邦李能然還是孫祿堂先生都與田鎮峰無任何利益瓜葛,甚至可以說田鎮峰對孫祿堂先生還抱有很深的成見,是當時有名的反孫健將。加之田鎮峰一向標榜自己求實,曾創辦《求是》月刊。因此,我認為田鎮峰的評價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的。

姜容樵先生對郭宋的評價與孫祿堂先生對郭宋的評價相近。姜先生曾在中央國術館的國術月刊上撰文,將拳術分成四層及四層以上的功夫。姜先生認為郭宋等人達到了拳術的三層功夫,所謂煉神還虛的境界,但還未臻至虛的境界。姜先生的這個評價與孫先生在〈拳意述真〉的評價是一致的。姜容樵先生還認為達到四層以上功夫境界的,據他所知就只有孫祿堂先生一人了。姜先生對車毅齋先生的評價不高,在對車先生的評價上,薑的認識與《拳意述真》上的記載似不同。

(田鎮峰在解放之後,擔任國家体委分管武術的領導,他對孫錄堂前輩有意見和看法,對孫在拳術上玄密的說法,曾在不同的場合提出批駁,但在人格與武功方面還是很尊重孫老的。)

宋式形意名家掌故

宋氏形意拳有別於其它派是其發勁後肢體有明顯的抖動,即抖勁,也是孫福元所說瞬間爆發明顯的彈性炸力。程素仁說:抖勁是宋氏形意拳的重要特徵。宋氏形意從宋世榮、宋鐵麟、宋光華一脈相承。

《拳意述真》中對宋世榮的燕子抄水、狸貓上樹、散手技擊有精彩的描述。孫祿堂得益于宋世榮先生的教誨,告訴他“有若無,實若虛,腹之堅,非真道也”,從“論內家外家之判”中,可以看出宋先生對拳術有著深刻的理解。

1923年《拳意述真》書成,1924年孫祿堂便去山西拜訪宋世榮前輩,時宋在離太谷不遠的介休教拳,當時年76歲。當時河北形意門人到山西訪學的不在少數,並獲益良多。

宋世榮逝,孫祿堂友吳心谷為之做傳,並陳明原由:(孫祿堂)嘗以公生平得止語谷,穀感其德高藝絕,堪為後世師,故濡筆為之記,使後之人有所考焉。

在傳中評價宋世榮的功夫:以故盤根沖空,超神入化,技至此,無以加矣。宋鐵麟生於1885年,1935年太谷國術館成立,宋任館長兼十二形教練。90余歲其弟子孫福元來訪,為之示範炮拳,發勁如炸,頭足上下為之劇烈顫抖。宋之弟子吳立孝、田種蘭、史一峰等都是好手。

宋光華生於1932年,是宋鐵麟先生長子,也是唯一家傳弟子。《宋氏形意拳》一書從拳理上講沒有什麼令人耳目一新的闡述,都是引用宋世榮的話,並略加解釋,所珍貴的是初次公佈了麟角刀。

如果劉偉祥能做到落地無聲而又踏碎青磚,說明劉偉祥已經功入暗勁。那麼,張烈的形意拳功夫恐怕是不能和劉偉祥先生比的。張烈只是較為正確地掌握了形意拳的發力技術,從形意拳工夫的進階上講似乎尚未臻暗勁的層次。劉偉祥先生是一代形意拳巨匠,那絕不是現代人業餘練練就能企及的。

宋虎臣號稱虎爺,功夫在鐵麟先生之上,可惜後人出功夫者較少,宣傳不夠所以很少有人提及。一說到宋家,就提鐵麟師傅,似乎把虎臣師傅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