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每週一縷書香|大醫火神傳道錄 正純深高夀世民

導 語

“真正的中醫也叫仁醫,具備真善,具備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書香君按:《易經·說卦傳》:“是以立天之道曰陰曰陽,

立地之道曰柔曰剛,立人之道曰仁曰義”)的醫者。也就是說個人的修養要和醫學技術同時錘煉……鄭-盧醫學的道,概括起來,再深一點講,就是我們一代代傳承下來的仁醫的思想。要達到這個仁醫,就必須把鄭-盧醫學的醫術、醫理、仁術的正純深高掌握好:路子是正的,用藥是純的,並且是精煉的,很深入地達到很高的程度。

——彭重善

上面這段話摘錄于鄭欽安-盧鑄之醫學傳人彭重善先生的授課傳講內容——《火神大醫師徒傳道錄》。本期書香君要向大家推薦的正是此書。

彭重善先生四十餘年義務傳授鄭-盧醫學,該書是從給數批入門弟子授課的錄音釋文而成,原汁原味地記錄了鄭-盧醫學正純之道,

既包含了鄭-盧醫學實踐科學“診斷-辨證-立法-遣藥-處方”五個進程的系統理法,更強調了鄭-盧醫學仁醫仁術的醫德醫風。拜讀完本書,相信大家會對“大醫火神,濟世救民”有更真實貼切的感受。

作者簡介

彭重善,1931年出生,四川德陽人,《健康報》振興中醫刊授學院畢業。1950年入伍,並赴朝抗美,軍旅生涯近二十年。1969年因轉業成都。因長期積勞,罹患腎結核尿血,

於此困頓之際,得表叔盧永定師救治而愈,由此因緣遂對中醫生信。1970年底正式拜入永定師門下,入門後每朝侍診于師側,寒暑不輟,十五年無有間斷(直至永定師逝)。十五年之師傳,耳濡目染,加之苦學勤悟,于鄭盧醫學終得大要。

從師三年後,蒙師開許,即以所傳之學免費診治病人,至今四十餘年,醫道日進,善用辛溫扶陽,以姜附桂起沉屙大疾,深得扶陽三昧,活人無數。且皆為義診,

分文不取,真正乃心存懸壺濟世之大醫矣。實不愧為學尊其師、德亦效之,誠為道術皆良者。師歿,即懷弘毅之志,雖累遭挫折,無有所改。今值國家昌明,百家奔放,鄧盧醫學漸映光輝,蓋亦彭師重善之所感也。

他 序

一部火神百科,一個傳奇故事

在《扶陽傳人博士弟子經典課程班》開班之際,彭重善老人《大醫火神師徒傳道錄>(港澳臺版)正式出版發行了,這是中國中醫界的一件大事、一件幸事,

足以讓所有熱愛鄭盧扶陽醫學的中醫人額手稱慶、歡欣鼓舞。

欽安--盧鑄之醫學傳人彭重善先生編著的《大醫火神師徒傳道錄》猶如一部火神百科。書中精闢地論述了欽安--盧鑄之醫學的理、法、方、藥;精彩描述了自己傳奇的傳承過程與豐富的醫療實踐。並廣泛涉及了各種疾病的診斷、辨證、立法、處方、遣藥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以及臨床技能。

彭重善老人的《大醫火神師徒傳道錄》猶如一個傳奇故事。從鐵血火海的抗美援朝奇遇火神醫道,在四十年懸壺濟世、治病為民的義診義傳中成就奇跡。執簡馭繁,萬病一理;人身立命,以火立極;治病立法,用陽化陰;真實記錄,充滿神奇!恰如《醫學源流論·醫非人人可學論》所言:“醫之為道,乃古聖人所以泄天地之秘,奇造化之權,以救人之死”。所以,非聰明敏哲之人,非淵博通達之人,非虛懷靈變之人,非勤奮善記之人,非精鑒確識之人不可學也,彭重善師正乃醫道中人也。

本書所論扶陽醫學猶如喻世明言。傳統的迷失,源於自殘;大道的喪失,源於自毀;醫學的異化,源於自賤。恰如呂炳奎老先生所言:“中醫面臨滅頂之災!”佛生於西而盛於東,道生於中而毀於中……醫道廢,醫理亡,本失而末亦失,理晦而法不明,醫晦而藥不存!扶陽學派的興起猶如一縷春風,夜航明燈,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民間中醫在呼喊,父老鄉親在期盼。

鄭盧扶陽醫學從容玄同,參悟氣機,見微知著,出神人化,乃識醫道之正途。法無定法,法解靈方;以氣化神、神用無方,此乃鄭盧扶陽醫學治道之莫諦。

恭祝《扶陽傳人博士弟子經典課程班》成功開設、順利延續、惠澤蒼生!

恭祝中醫扶陽學派薪火相傳、後繼有人、繼往開來!

古有仲景傷寒論,今有鄭盧扶陽派!醫道復興,根在民間!

《扶陽論壇》組委會名譽主席、世界華人協會會長、

國際籃球聯合會名譽會長:程萬琦

2014年元月15日

彭師自序

盧鑄之是我的三舅祖父,是我祖母的親三弟。1936年我五歲時,曾隨祖母到成都,住在盧鑄之家,那時盧鑄之已譽滿蓉城,幼小的心靈已播下“盧火神”的種子。十六歲時我到成都讀書三年,每週末必去看望盧老。他診病課徒,即莊重又和善可親,常對我說:“你的一半頭髮都是盧家的。”其情其景,歷歷在目。

我年輕時,從高等工業院校調到部隊,參加了鐵血火海的抗美援朝,回國後又繼續在部隊,前後近二十年。五八年我曾從部隊回成都探親,盧鑄之年逾八十,但仍精神篇鑠,親切地和我談了很多話,在談到學醫時他說:“你父親就在跟我學醫,你現在學很困難,將來回成都再說。”後來我回了部隊,人事變遷,未能跟隨三舅爺,內心深藏的學習盧鑄之醫學之願,變成了思念和夢境。

轉業回成都後,生了重病,恩師盧永定給我治病,並收我為弟子,這是我一生的轉折。

盧永定是我的大表叔,是盧鑄之的長子,也是盧鑄之醫學的唯一傳承人。

我在盧永定師身邊全心學習盧鑄之醫學。每曰晨時六時前到他家,照顧他生活後再學醫。他的規矩是早晨六時開始看病,上午十時前結束。無論颳風下雨,春夏秋冬,寒熱涼暑,過年過節,老師均未停過診,我也同祥每天六時前到老師身邊,老師看病講授,我記錄並給病人開方子;得盧永定老師親傳親授,我踏踏實實刻苦學習盧氏醫學十五年。以後又在老師允許後,邊義診邊學習,到現在為止。

1985年為繼承盧鑄之、盧永定二老的醫學,我曾與諸同學及親友商議,在德陽開辦了“盧火神學術思想研究會”,同時恢復盧鑄之太老師1923年曾開辦的“同德醫藥社”,但因經濟實力薄弱,開辦二年後被迫停辦。以後為傳承盧鑄之醫學義務課徒三十餘人。現仍在為傳承鄭欽安一盧鑄之醫學盡心盡力。

恩師之殷殷教誨,我終生牢記,恩師盧永定常說:“醫不貪財”“財是身外之物”。他要我“以家養芝,傳承和深研盧氏醫學”。四十年來“以家養藝”,我堅持義診,堅持義務課徒,決心把鄭欽安一盧鑄之醫學傳承下去,發揚光大,為更多的人造福。對鄭盧醫學我雖有所領悟,現仍感需勤奮學習。

提起著述立說,我很猶豫。我雖然將太老師和老師的所講所寫所傳領悟了一點,也如實給友生們講了許多,但我本人還很淺薄,所講亦非專著,何言出書?當張雨軒對我真誠地說“你不該猶豫,你出的書都是給有緣人看的,無緣的人是不會成為你弟子的。”一個“緣”字點醒了我。我出書是讓更多的人能和鄭盧醫學結緣。有緣的人多了,鄭盧醫學的發揚、發展就更快更廣了。這是我多年的夙願,因此,我決定出書,決定再帶弟子。

我要著重地感謝的老伴老友伊甸老師,我在四十年的跟師習醫和義診中,她全心全力支持我,不顧工作繁重,辛苦持家教子。沒有她的幫助,我會困難重重,她對鄭盧醫學的發揚發展、不斷傳承立下了功績。

鄭欽安-盧鑄之醫學,是人民中產生的,是屬於人民的,它將永遠在人民中不斷發揚發展,並為人民的治病、防病、健康、益壽延年,永遠貢獻。

——彭重善

啟思錄(摘要)

贈送給大家一個字和一句話

講啟思錄的目的就是給你們傳達醫學思想和醫學實踐方法。集中講不好消化,現在每次以一個字和一句話的形式逐步滲透。

一個字:慎

慎,本意是小心謹慎,延伸開有慎言、愼行、警戒之義。在杜南的《潼關吏》中有這祥的句子:“請矚防關將,慎勿學哥舒!”這裡就是警告之義,警告大家不要效仿哥舒整夜帶人巡防,這樣太勞累了。我這裡說的慎有三層意思:

慎比。比:比較、認識,任何事物只有通過比較才有孰正孰誤的認識。

從學醫的角度說,我們學醫要具有慎比的思想,當真正比較、瞭解了眾多中醫流派,認定哪個好,認為好的才能認真去學,才能真正做到“五心”(書香君按:忠心、決心、信心、恒心、耐心)。可以說,你們現在都可以認真去比一下,鄭盧醫學正確辨陰陽,認為真正陰虛的很少。盧永定太老師曾經說過,世界上只有呂洞賓才是真正陽旺,不需要姜桂附,可世界上有幾個呂洞賓呢?這是傳說。所以,大多數人都是正氣虛、陽虛,都要用陽藥、溫性藥,都要慎用藥,當然不是完全簡單地用附片、桂枝、薑,還可以用溫性藥,這個以後再講。也就是在我們慎比之後,才知道姜、桂、附不僅治病,還能延年益壽這祥的結論。這個也是要求每個學這醫的人先吃藥的原因,吃藥也是個慎比的過程。

從行醫的角度說,將來你們臨床實踐中也要慎比,慎比才能擁有正確辯證這種思想方法。我們前面講過正常脈象:緩而有力有神,這就是給你們比較的尺子,用這把尺子去比時,達不到這個程度就是有病。

總之,你們還可以將慎比這種思想用到其他的工作方面。

慎終。指在一件事情的開始就要考慮其最終後果和結果。

從學的角度講,你們既然來學醫了,就要學得更好,學到優良的結果,學到鄭欽安-盧鑄之醫學的正、純、深、高,這就是學習上要具備的慎終思。以往來學的人,遺憾的是有些人偏離了正和純的思想,所以我們這裡要特別強調。

所謂正,就是路子正,一定要把理、法掌握。理是什麼?就是正確判斷陰陽。否則將來錯辨陰陽,這路不正、路子偏了。我們一旦辨定病入是陽虛,必然會用姜桂附和溫性藥。現在不辨陰陽和錯辨陰陽、亂辨陰陽的在醫學界很普遍,跟我們差距很遠,要引以為戒。純,就是不能亂用藥。現實是,雖然初步認定是陽虛,同時還在加滋陰藥,夾雜著生地、熟地,並且一些名家都在這樣做,這就是不純。去看看盧鑄之的處方,裡面有沒有夾雜生熟地?沒有!陽藥和滋陰藥絕對嚴格分開!陽虛才用姜桂附,陽藥、溫性藥;陰虛才用滋陰藥。你們開始學的時候就要慎終,開始就要這樣考慮,如果說學亂了,最後結果是混亂的,這就叫慎終。

從實踐角度講,只有學的時候有著最終達到正、純的思想,將來實踐中用藥才能用得正、用得純。

慎微。本意是重視細微之處和初發生的事。

你們開始學就不要學個大而化之,特別要多注意細節、以及隨時提出的新的概念。隨時提出來的新概念,就是初發生的細節。比如我在看病的時候說的,滯的脈象有若干種,有氣滯,有濕滯,寒中有滯,洪大中有滯等等,這多種滯像中,細微之處要體會、辨別凊楚。在醫學上類似這樣細微的東西很多,若不注意細微的東西,就掌握不了很多醫學上所謂的“真諦”,只掌握個概念而已。只掌握個概念,學粗了是沒有用的,必須要慎細。

今後你們行醫實踐中,更要注意脈象的比較,了知細微的差別!脈是什麼,是什麼症,症中還夾雜著什麼等,比如說有寒,寒中有沒有燥?今天是什麼的病症,下一次脈象有變化,病情有變化,等等,這些稍微的變化,即初發生的萌芽狀態,這個時候能夠診斷出來,用藥才不會錯。

今天講一個“慎”字,主旨在講我們的思想方法,這也是我們說的醫德、醫風。

一句話:

“養性必先自慎,慎以畏為本”。“凡欲身之無病,必先正其心,不使求迷惑,則內輔外寵(竅)無由受病矣。”

這就是我們所謂的修養。前—句說養性,後—句說養生。摘自盧鑄之太老師的文章:

“其養性者,曰天有盈虛,人有此危,以畏為本,不自慎不能濟也。”“故養性必先自慎,慎以畏為本。士無畏,則簡仁義;農無畏則墮稼稻;工無畏,則慢規矩;商無畏,則貨不值(殖)。”“是乙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自愛於身而不循於人。凡欲身之無病,必先正其心,不使求迷惑,則內輔外竅無由受病矣。”

“士無畏,則簡仁義;農無畏,則墮稼稻;工無畏,則慢規矩;商無畏,則貨不值(殖)。”這裡講了士農工商,過去就用這四類概括了社會上所有的人。士的範圍很廣,包括做官的人、讀書人、有知識和尚道士、教師、醫生等。如果士農工商社會各界都無畏,社會就亂了。“士無畏,則簡仁義”,作為醫生來說,這個仁義就是仁愛之心,醫生沒有仁愛之心,就沒有責任心,醫德醫風就不正。盧鑄之太老師認為社會各行各業都應該有這個畏字。

“是乙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自愛於身而不循於人。”這裡講了五個方面的畏。這裡的畏並非害怕,而是指敬畏,對一件事情很尊重、很謹慎。

畏道,我們古代就講究,要尊重自然界的規律。畏天,敬畏尊重自然環境。現在提出來保護自然環境,實際上古代就有畏天、對自然環境尊重和保護的意思。

畏物,對於所有的物,都要發揮它們充分的作用。特別在醫學上的畏物,指畏藥,藥是動物和植物,這些物都是吸收了大自然的正氣,用這些物來補身體的正氣,所以對動植物都要敬畏、慎畏,敬畏是要愛護和保護它們,慎畏是謹慎選擇它們。盧鑄之太老師在幾千種藥物中選擇了一百多種,這就是慎畏。用這些藥物的天然之氣、正氣來補充人的氣,比如姜桂附,就能補充人的陽氣、正氣。這就是畏物、慎畏態度的具體表現。

畏人,周圍的患者、親人,廣義講就是人民,我們対人民要有敬畏之心、慎畏之心,慎重對待病人,不能馬虎,這是個醫德問題。

“畏自愛於身而不循於人”,有兩層含義,首先要愛護自己,因為自己也是自然、是道的一部分,要自愛;如何自愛?即不循於人,不跟著錯誤的走。這是盧鑄之太老師最佳寫照,如果當年跟著世俗走,跟著背時方、成方,就沒有今天的盧鑄之醫學,就沒有他那套運用姜桂附及辨證立法的理論。不循于人是自愛中最核心的一條。我們要做到不循於人!要做到這一點很難,往往聽到別人說中醫好,就跟著說中醫好,而現在中醫很亂,亂辨、錯辨、不辨陰陽的很多,都是好的嗎?要不循於人,就要大家思考一下:中醫究竟好在哪裡?怎祥才是真正好的?我們應當怎祥去學?今天能提出這些問題,敢於不回避這些問題,因為我們本身就按照盧鑄之太老師不循于人的路子在走!

前面說的都是養性——“養性必先自慎,慎以畏為本”——的具體展開。

後面說的是養生問題——凡欲身之無病,必先正其心,不使求迷惑,則內輔外竅無由受病矣。

【注:擴展閱讀:《瀟湘錄》之《益州老父》言,唐則天末年,益州有老夫賣藥城中,時自遊江岸,凝眸永日,又或登高引領,不語竟日。每遇有識者,必高之曰:“夫人一身,便如一國也。人之心即帝王也。傍列臟腑,即內輔,外張九竅,即外臣也。故心有病則內外不可救之,又何異君亂於上,臣下不可正之哉。但凡欲身無病,必須正其心,不使亂求,不使狂思,不使嗜欲,不使迷惑,則心先無病。心先無病,則內輔之臟腑,雖有病不難療也。外之九竅,亦無由受病矣。況藥亦有君臣,有佐有使。苟或攻其病,君先臣次,然後用佐用使,自然合其宜。如以佐之藥用之以使,使之藥用之於佐,小不當用,必自亂也。又何能攻人之病哉?此又象國家治人也。老夫用藥,常以此為念,每遇人一身,君不君,臣不臣,使九竅之邪,悉納其病,以至於良醫自逃,名藥不效,猶不知治身之病後時矣。悲夫,士君子記之。”(卷第二十三,益州老父,一五四頁)】

正其心,這個好理解。所謂“不使求迷惑”,就是指世上吸引人的東西很多,特別是現代社會發展快,物質享受很多,對金錢、名利的追求,聽到某某人有本事,說什麼好的都要去學,這就心慌意亂,受迷惑了。怎麼能不使求迷惑呢?就要正其心!正其心,即擁有正確認識客觀事物,正確的才堅持去做,比如我們提出學醫的“五心”,就是因為鄭盧醫學是對的,才敢說。如果不能正其心,就不可能真正做到“五心”去學。就佛家和道家而言,都是講心要純正的。

正其心,不迷惑後,即內輔外竅無由受病矣。內輔,人身以心為主,其它器官都是臣,都是相輔的,這就是整個人身的五臟六腑關係。外竅,即全身的七竅毛孔。內外都不受病,就是養生之道。正其心,不亂追求,那就無病。往往人受病,正氣虧損、陽氣虧損,就是因為心不正、受迷惑而導致的,所以,我治病的時候交代三句話:“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其中的不妄勞作,就是當你受了迷惑,很多虧損正氣的事情都會去做,加班熬夜、飲食無度,什麼都不管了,只是為了在追求那件事情中得到享受,最後就會受病。

這就是所摘錄的盧鑄之太老師關於養生、養性的概括。

今後還要以這樣的方式講醫學思想,用前輩的話來講,包括醫德醫風,思想方法。思想正了,學習才能真正理解。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3.3.3。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注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www.zhongyijia.com.cn/down

從鐵血火海的抗美援朝奇遇火神醫道,在四十年懸壺濟世、治病為民的義診義傳中成就奇跡。執簡馭繁,萬病一理;人身立命,以火立極;治病立法,用陽化陰;真實記錄,充滿神奇!恰如《醫學源流論·醫非人人可學論》所言:“醫之為道,乃古聖人所以泄天地之秘,奇造化之權,以救人之死”。所以,非聰明敏哲之人,非淵博通達之人,非虛懷靈變之人,非勤奮善記之人,非精鑒確識之人不可學也,彭重善師正乃醫道中人也。

本書所論扶陽醫學猶如喻世明言。傳統的迷失,源於自殘;大道的喪失,源於自毀;醫學的異化,源於自賤。恰如呂炳奎老先生所言:“中醫面臨滅頂之災!”佛生於西而盛於東,道生於中而毀於中……醫道廢,醫理亡,本失而末亦失,理晦而法不明,醫晦而藥不存!扶陽學派的興起猶如一縷春風,夜航明燈,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民間中醫在呼喊,父老鄉親在期盼。

鄭盧扶陽醫學從容玄同,參悟氣機,見微知著,出神人化,乃識醫道之正途。法無定法,法解靈方;以氣化神、神用無方,此乃鄭盧扶陽醫學治道之莫諦。

恭祝《扶陽傳人博士弟子經典課程班》成功開設、順利延續、惠澤蒼生!

恭祝中醫扶陽學派薪火相傳、後繼有人、繼往開來!

古有仲景傷寒論,今有鄭盧扶陽派!醫道復興,根在民間!

《扶陽論壇》組委會名譽主席、世界華人協會會長、

國際籃球聯合會名譽會長:程萬琦

2014年元月15日

彭師自序

盧鑄之是我的三舅祖父,是我祖母的親三弟。1936年我五歲時,曾隨祖母到成都,住在盧鑄之家,那時盧鑄之已譽滿蓉城,幼小的心靈已播下“盧火神”的種子。十六歲時我到成都讀書三年,每週末必去看望盧老。他診病課徒,即莊重又和善可親,常對我說:“你的一半頭髮都是盧家的。”其情其景,歷歷在目。

我年輕時,從高等工業院校調到部隊,參加了鐵血火海的抗美援朝,回國後又繼續在部隊,前後近二十年。五八年我曾從部隊回成都探親,盧鑄之年逾八十,但仍精神篇鑠,親切地和我談了很多話,在談到學醫時他說:“你父親就在跟我學醫,你現在學很困難,將來回成都再說。”後來我回了部隊,人事變遷,未能跟隨三舅爺,內心深藏的學習盧鑄之醫學之願,變成了思念和夢境。

轉業回成都後,生了重病,恩師盧永定給我治病,並收我為弟子,這是我一生的轉折。

盧永定是我的大表叔,是盧鑄之的長子,也是盧鑄之醫學的唯一傳承人。

我在盧永定師身邊全心學習盧鑄之醫學。每曰晨時六時前到他家,照顧他生活後再學醫。他的規矩是早晨六時開始看病,上午十時前結束。無論颳風下雨,春夏秋冬,寒熱涼暑,過年過節,老師均未停過診,我也同祥每天六時前到老師身邊,老師看病講授,我記錄並給病人開方子;得盧永定老師親傳親授,我踏踏實實刻苦學習盧氏醫學十五年。以後又在老師允許後,邊義診邊學習,到現在為止。

1985年為繼承盧鑄之、盧永定二老的醫學,我曾與諸同學及親友商議,在德陽開辦了“盧火神學術思想研究會”,同時恢復盧鑄之太老師1923年曾開辦的“同德醫藥社”,但因經濟實力薄弱,開辦二年後被迫停辦。以後為傳承盧鑄之醫學義務課徒三十餘人。現仍在為傳承鄭欽安一盧鑄之醫學盡心盡力。

恩師之殷殷教誨,我終生牢記,恩師盧永定常說:“醫不貪財”“財是身外之物”。他要我“以家養芝,傳承和深研盧氏醫學”。四十年來“以家養藝”,我堅持義診,堅持義務課徒,決心把鄭欽安一盧鑄之醫學傳承下去,發揚光大,為更多的人造福。對鄭盧醫學我雖有所領悟,現仍感需勤奮學習。

提起著述立說,我很猶豫。我雖然將太老師和老師的所講所寫所傳領悟了一點,也如實給友生們講了許多,但我本人還很淺薄,所講亦非專著,何言出書?當張雨軒對我真誠地說“你不該猶豫,你出的書都是給有緣人看的,無緣的人是不會成為你弟子的。”一個“緣”字點醒了我。我出書是讓更多的人能和鄭盧醫學結緣。有緣的人多了,鄭盧醫學的發揚、發展就更快更廣了。這是我多年的夙願,因此,我決定出書,決定再帶弟子。

我要著重地感謝的老伴老友伊甸老師,我在四十年的跟師習醫和義診中,她全心全力支持我,不顧工作繁重,辛苦持家教子。沒有她的幫助,我會困難重重,她對鄭盧醫學的發揚發展、不斷傳承立下了功績。

鄭欽安-盧鑄之醫學,是人民中產生的,是屬於人民的,它將永遠在人民中不斷發揚發展,並為人民的治病、防病、健康、益壽延年,永遠貢獻。

——彭重善

啟思錄(摘要)

贈送給大家一個字和一句話

講啟思錄的目的就是給你們傳達醫學思想和醫學實踐方法。集中講不好消化,現在每次以一個字和一句話的形式逐步滲透。

一個字:慎

慎,本意是小心謹慎,延伸開有慎言、愼行、警戒之義。在杜南的《潼關吏》中有這祥的句子:“請矚防關將,慎勿學哥舒!”這裡就是警告之義,警告大家不要效仿哥舒整夜帶人巡防,這樣太勞累了。我這裡說的慎有三層意思:

慎比。比:比較、認識,任何事物只有通過比較才有孰正孰誤的認識。

從學醫的角度說,我們學醫要具有慎比的思想,當真正比較、瞭解了眾多中醫流派,認定哪個好,認為好的才能認真去學,才能真正做到“五心”(書香君按:忠心、決心、信心、恒心、耐心)。可以說,你們現在都可以認真去比一下,鄭盧醫學正確辨陰陽,認為真正陰虛的很少。盧永定太老師曾經說過,世界上只有呂洞賓才是真正陽旺,不需要姜桂附,可世界上有幾個呂洞賓呢?這是傳說。所以,大多數人都是正氣虛、陽虛,都要用陽藥、溫性藥,都要慎用藥,當然不是完全簡單地用附片、桂枝、薑,還可以用溫性藥,這個以後再講。也就是在我們慎比之後,才知道姜、桂、附不僅治病,還能延年益壽這祥的結論。這個也是要求每個學這醫的人先吃藥的原因,吃藥也是個慎比的過程。

從行醫的角度說,將來你們臨床實踐中也要慎比,慎比才能擁有正確辯證這種思想方法。我們前面講過正常脈象:緩而有力有神,這就是給你們比較的尺子,用這把尺子去比時,達不到這個程度就是有病。

總之,你們還可以將慎比這種思想用到其他的工作方面。

慎終。指在一件事情的開始就要考慮其最終後果和結果。

從學的角度講,你們既然來學醫了,就要學得更好,學到優良的結果,學到鄭欽安-盧鑄之醫學的正、純、深、高,這就是學習上要具備的慎終思。以往來學的人,遺憾的是有些人偏離了正和純的思想,所以我們這裡要特別強調。

所謂正,就是路子正,一定要把理、法掌握。理是什麼?就是正確判斷陰陽。否則將來錯辨陰陽,這路不正、路子偏了。我們一旦辨定病入是陽虛,必然會用姜桂附和溫性藥。現在不辨陰陽和錯辨陰陽、亂辨陰陽的在醫學界很普遍,跟我們差距很遠,要引以為戒。純,就是不能亂用藥。現實是,雖然初步認定是陽虛,同時還在加滋陰藥,夾雜著生地、熟地,並且一些名家都在這樣做,這就是不純。去看看盧鑄之的處方,裡面有沒有夾雜生熟地?沒有!陽藥和滋陰藥絕對嚴格分開!陽虛才用姜桂附,陽藥、溫性藥;陰虛才用滋陰藥。你們開始學的時候就要慎終,開始就要這樣考慮,如果說學亂了,最後結果是混亂的,這就叫慎終。

從實踐角度講,只有學的時候有著最終達到正、純的思想,將來實踐中用藥才能用得正、用得純。

慎微。本意是重視細微之處和初發生的事。

你們開始學就不要學個大而化之,特別要多注意細節、以及隨時提出的新的概念。隨時提出來的新概念,就是初發生的細節。比如我在看病的時候說的,滯的脈象有若干種,有氣滯,有濕滯,寒中有滯,洪大中有滯等等,這多種滯像中,細微之處要體會、辨別凊楚。在醫學上類似這樣細微的東西很多,若不注意細微的東西,就掌握不了很多醫學上所謂的“真諦”,只掌握個概念而已。只掌握個概念,學粗了是沒有用的,必須要慎細。

今後你們行醫實踐中,更要注意脈象的比較,了知細微的差別!脈是什麼,是什麼症,症中還夾雜著什麼等,比如說有寒,寒中有沒有燥?今天是什麼的病症,下一次脈象有變化,病情有變化,等等,這些稍微的變化,即初發生的萌芽狀態,這個時候能夠診斷出來,用藥才不會錯。

今天講一個“慎”字,主旨在講我們的思想方法,這也是我們說的醫德、醫風。

一句話:

“養性必先自慎,慎以畏為本”。“凡欲身之無病,必先正其心,不使求迷惑,則內輔外寵(竅)無由受病矣。”

這就是我們所謂的修養。前—句說養性,後—句說養生。摘自盧鑄之太老師的文章:

“其養性者,曰天有盈虛,人有此危,以畏為本,不自慎不能濟也。”“故養性必先自慎,慎以畏為本。士無畏,則簡仁義;農無畏則墮稼稻;工無畏,則慢規矩;商無畏,則貨不值(殖)。”“是乙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自愛於身而不循於人。凡欲身之無病,必先正其心,不使求迷惑,則內輔外竅無由受病矣。”

“士無畏,則簡仁義;農無畏,則墮稼稻;工無畏,則慢規矩;商無畏,則貨不值(殖)。”這裡講了士農工商,過去就用這四類概括了社會上所有的人。士的範圍很廣,包括做官的人、讀書人、有知識和尚道士、教師、醫生等。如果士農工商社會各界都無畏,社會就亂了。“士無畏,則簡仁義”,作為醫生來說,這個仁義就是仁愛之心,醫生沒有仁愛之心,就沒有責任心,醫德醫風就不正。盧鑄之太老師認為社會各行各業都應該有這個畏字。

“是乙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自愛於身而不循於人。”這裡講了五個方面的畏。這裡的畏並非害怕,而是指敬畏,對一件事情很尊重、很謹慎。

畏道,我們古代就講究,要尊重自然界的規律。畏天,敬畏尊重自然環境。現在提出來保護自然環境,實際上古代就有畏天、對自然環境尊重和保護的意思。

畏物,對於所有的物,都要發揮它們充分的作用。特別在醫學上的畏物,指畏藥,藥是動物和植物,這些物都是吸收了大自然的正氣,用這些物來補身體的正氣,所以對動植物都要敬畏、慎畏,敬畏是要愛護和保護它們,慎畏是謹慎選擇它們。盧鑄之太老師在幾千種藥物中選擇了一百多種,這就是慎畏。用這些藥物的天然之氣、正氣來補充人的氣,比如姜桂附,就能補充人的陽氣、正氣。這就是畏物、慎畏態度的具體表現。

畏人,周圍的患者、親人,廣義講就是人民,我們対人民要有敬畏之心、慎畏之心,慎重對待病人,不能馬虎,這是個醫德問題。

“畏自愛於身而不循於人”,有兩層含義,首先要愛護自己,因為自己也是自然、是道的一部分,要自愛;如何自愛?即不循於人,不跟著錯誤的走。這是盧鑄之太老師最佳寫照,如果當年跟著世俗走,跟著背時方、成方,就沒有今天的盧鑄之醫學,就沒有他那套運用姜桂附及辨證立法的理論。不循于人是自愛中最核心的一條。我們要做到不循於人!要做到這一點很難,往往聽到別人說中醫好,就跟著說中醫好,而現在中醫很亂,亂辨、錯辨、不辨陰陽的很多,都是好的嗎?要不循於人,就要大家思考一下:中醫究竟好在哪裡?怎祥才是真正好的?我們應當怎祥去學?今天能提出這些問題,敢於不回避這些問題,因為我們本身就按照盧鑄之太老師不循于人的路子在走!

前面說的都是養性——“養性必先自慎,慎以畏為本”——的具體展開。

後面說的是養生問題——凡欲身之無病,必先正其心,不使求迷惑,則內輔外竅無由受病矣。

【注:擴展閱讀:《瀟湘錄》之《益州老父》言,唐則天末年,益州有老夫賣藥城中,時自遊江岸,凝眸永日,又或登高引領,不語竟日。每遇有識者,必高之曰:“夫人一身,便如一國也。人之心即帝王也。傍列臟腑,即內輔,外張九竅,即外臣也。故心有病則內外不可救之,又何異君亂於上,臣下不可正之哉。但凡欲身無病,必須正其心,不使亂求,不使狂思,不使嗜欲,不使迷惑,則心先無病。心先無病,則內輔之臟腑,雖有病不難療也。外之九竅,亦無由受病矣。況藥亦有君臣,有佐有使。苟或攻其病,君先臣次,然後用佐用使,自然合其宜。如以佐之藥用之以使,使之藥用之於佐,小不當用,必自亂也。又何能攻人之病哉?此又象國家治人也。老夫用藥,常以此為念,每遇人一身,君不君,臣不臣,使九竅之邪,悉納其病,以至於良醫自逃,名藥不效,猶不知治身之病後時矣。悲夫,士君子記之。”(卷第二十三,益州老父,一五四頁)】

正其心,這個好理解。所謂“不使求迷惑”,就是指世上吸引人的東西很多,特別是現代社會發展快,物質享受很多,對金錢、名利的追求,聽到某某人有本事,說什麼好的都要去學,這就心慌意亂,受迷惑了。怎麼能不使求迷惑呢?就要正其心!正其心,即擁有正確認識客觀事物,正確的才堅持去做,比如我們提出學醫的“五心”,就是因為鄭盧醫學是對的,才敢說。如果不能正其心,就不可能真正做到“五心”去學。就佛家和道家而言,都是講心要純正的。

正其心,不迷惑後,即內輔外竅無由受病矣。內輔,人身以心為主,其它器官都是臣,都是相輔的,這就是整個人身的五臟六腑關係。外竅,即全身的七竅毛孔。內外都不受病,就是養生之道。正其心,不亂追求,那就無病。往往人受病,正氣虧損、陽氣虧損,就是因為心不正、受迷惑而導致的,所以,我治病的時候交代三句話:“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其中的不妄勞作,就是當你受了迷惑,很多虧損正氣的事情都會去做,加班熬夜、飲食無度,什麼都不管了,只是為了在追求那件事情中得到享受,最後就會受病。

這就是所摘錄的盧鑄之太老師關於養生、養性的概括。

今後還要以這樣的方式講醫學思想,用前輩的話來講,包括醫德醫風,思想方法。思想正了,學習才能真正理解。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3.3.3。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注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www.zhongyijia.com.cn/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