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未來哪些職業被機器淘汰的概率最大?被這個調查嚇哭……

最近有一篇BBC 基於劍橋大學的資料體系分析 365 種職業在未來的“被淘汰概率”的稿子火了。機器終將取代人類?還是服務好人類?一起來看文章參考吧。

《紐約客》雜誌的一張封面毫無徵兆地在朋友圈裡刷了屏。

封面上,人類坐地行乞,機器人則扮演了施予者的角色,意指明顯——在未來社會,人類的工作機會被不斷進化的機器人剝奪,從而淪為了流落街頭的弱者。

這其實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自從機器人的概念在科幻小說裡首次出現……甚至更早,

自從工業革命爆發,機器大生產最開始為商家創造利潤的那一天開始,人類便開始了無休無止的焦慮。

從各種科幻作品的走向來看,最早的時候,人類最害怕的是機器人起兵造反,將人類殺個片甲不留。

而到了如今,人工智慧日漸精進,

人類的焦慮和恐懼則由被機器人殺死,轉變成了被機器人所取代。

人類會被機器人取代嗎?難說。

如果真的取代了,站在更大的文明維度上來看,倒也不失為一種進化。

但眼前,我們只談談當下。在這個時代,做什麼工作最有可能被機器人淘汰?幹什麼最不容易被淘汰?BBC 基於劍橋大學研究者 Michael Osborne 和 Carl Frey 的資料體系分析了 365 中職業在未來的“被淘汰概率”。

雖說他們分析的僅僅是這些職業在英國的前景,所基於的也不過是本土的資料。但從這些概率中,我們可以得出兩個基本的結論:

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類技能要求,那麼,你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

1. 社交能力、協商能力、以及人情練達的藝術;

2. 同情心,以及對他人真心實意的扶助和關切;

3. 創意和審美。

如果你的工作符合以下特徵,那麼,你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大:

1. 無需天賦,經由訓練即可掌握的技能;

2. 大量的重複性勞動,每天上班無需過腦,但手熟爾;

3. 工作空間狹小,坐在格子間裡,不聞天下事。

以上僅供自查,以下則是部分具體職業的前景展望。

1. 電話推銷員99.0%

在 BBC 所統計的三百多個職業裡,“電話推銷員”被機器人取代的幾率為最大,

接近百分之百。即使沒有機器人的出現,這樣一個單調、重複、惱人,又毫無效率可言的工種也是遲早要消亡的。

2. 打字員98.5%

在電腦尚未普及的年代,打字員曾經也是一份很有搞頭的工作。而今,憑藉“打字”這一技能尚能存活的唯一職業也就是速記員了;但可以想見的是,等到語音辨識技術普及的那一天,速記員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3. 會計97.6%

與技能基礎,且日薄西山的電話推銷、打字不同,會計這樣一份要求不算低,職業前景也被社會主流看好的職業竟有高達 97.6% 的幾率被機器人取代,著實令人意外。但細究來說,會計工作的本質便是資訊搜集和整理工作,內部存在著嚴格的邏輯要求,天生就要求 100% 準確,從結果上來看,機器智慧操作的優勢的確明顯。

而事實上,就在今年,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中的德勤、普華永道和安永都相繼推出了財務智慧型機器人方案,給業內造成了不小的震動。

4. 保險業務員97.0%

另一個已經開始走向人工智慧化的行業是保險業。去年,包括平安保險、泰康線上、太平洋保險、弘康人壽、安邦人壽、富德生命等在內的多家險企已將智慧科技引入到公司業務上,目前主要應用於售後領域。但業內預測,不久的將來,人工智慧將替代銷售人員,成為個人保險智慧管家。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月,日本富國生命保險用 IBM 的人工智慧平臺 Watson Explorer 取代了原有的 34 名人類員工,以執行保險索賠類分析工作。這 34 名人類保險業務員就此成為了“機器人搶我的飯碗”大軍的一代先驅。

5. 銀行職員96.8%

除了單調、重複,“低效率”也是造成某些職業被自動化取代的一大因素,比方說銀行職員。

其實現代人挺習慣排隊的,排地鐵排掛號排奶茶排鮑師傅都不在話下,即便如此,在銀行辦業務時排的漫漫長隊還是足以擊潰一個文明人的忍耐底線。雖說當下市面上出現的所謂“銀行機器人”在實際功能上依然以賣萌為主,但在切實的需求面前,銀行職員被機器人取代的確是可以被預見的事情。

四川某銀行的“網紅機器人”

6. 政府職員96.8%

BBC 的研究人員在這裡所指的是政府底層職能機構的職員。如果你看過類似《是!首相》之類的英國情景喜劇,便會知道,在這個國家,冗餘且無能的行政人員一貫是民眾的槽點和笑料。

在該國今年年初的一項調查中,有 1/4 的受訪者認為,相比人類,機器人有更好的從政能力;66% 的人認為,至 2037 年,就會有機器人在政府任職;16% 的人認為,在未來的一至兩年中,就會出現機器人擔任政府官員的現象。

7. 接線員96.5%

早在十幾年前,微軟便開發出了具有總機接線員功能的智慧語音系統;而近些年來,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人類接線員的絕大部分工作基本都可以被自動完成。

8. 前臺95.6%

Pepper 機器人

9. 客服91.0%

Siri 誕生了這麼多年,人工智慧取代人工客服在技術上早已能夠實現,剩下的就是普及化的問題。近兩年,這類人工智慧客服平臺也逐漸成為了互聯網行業熱門的創業專案,其中某些產品的回答準確率據說已經能達到 97%。

10. 人事89.7%

在未來,不單單是員工本身,就連負責招募員工、解雇員工的 HR 也有可能會被機器人取代。通過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聊天機器人等人工智慧技術,機械 HR 能完成很多人力資源管理者所要求的基本技能。

今年 3 月,由北美著名獵頭公司 SourceCon 舉辦的一年一度的行業競賽中,一個名為“Brilent”的機器只用 3.2 秒便篩選出合適的候選人。除此以外,國內廠商開發的一種名為“iHR人力機器人”的一站式自助辦公服務也獲得了大量媒體曝光,其最基礎的功能是開具各類證明文件自助列印,如在/離職證明、收入證明、公積金證明等。

11. 保安89.3%

關於人工智慧,最令人無法解釋的一條新聞誕生於今年七月,美國喬治城華盛頓港開發區的一台保安機器人“溺水自殺”了。此事的官方解釋為機器人系統故障,但它在社交網路上依然激起了大量恐慌情緒。

這名“自殺”的保安機器人是由矽谷公 Knightscope 研發的 K5 機器人,擁有 GPS、鐳射掃描和熱感應等多項功能,並備有監控攝像機、感應器、氣味探測器和熱成像系統,自問世以來,在美國的大型商區中很受歡迎。

12. 房地產經紀人86%

現階段,無論是房屋買賣還是租賃,都離不開房地產經紀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售樓小哥的牽線搭橋,他們也借此收取傭金。但美國的一些房地產機構近些年開始嘗試使用機器人、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演算法完成交易。隨著人工智慧在這一領域的技術逐漸完善,一旦這種模式被行業主流接受,人們又發現繞開仲介可以省去大筆傭金,這一職業的前景便岌岌可危了。

13. 工人,以及瓦匠、園丁、清潔工、司機、木匠、水管工等第一、第二產業工作、80%-60%

絕大多數來自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工作都被 BBC 的研究人員列為了高危職業,而這些也是很多人在提到“機器人威脅論”時最先想到的威脅。

事實上,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機械大生產對底層工人生計的威脅便已是經久不衰的月經貼。19 世紀下半葉的英國,紡織工人群體內還多次爆發了對抗工業革命的暴動,他們砸毀織布機,以宣洩失去工作的怒意,史稱“盧德主義運動”。

盧德主義者砸毀織布機

四年前的臺灣省爆發了一次現代版本的“盧德運動”。當年,“高速公路局”計畫在年底用 ETC 自動收費系統,全面取代近 1000 名高速公路收費員的工作,激發了收費員群體的抗議。其過程中,竹田收費站一位 40 歲的員工在自己的車中燒炭自殺。

14. 廚師73.4%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BBC 將“廚師”的危機概率預測為 73.4%,八成不包括中餐廚師。雖說當下類似披薩機器人、咖啡機器人、優酪乳機器人之類的機械廚師已經問世,但哪怕是再智慧的機器人,看到中餐菜譜上的“鹽/少許”“味精/少許”也得死機。

15. IT工程師58.3%

略有些諷刺的是,專家預測,人工智慧將給很多公司的 IT 部門帶來威脅。它將取代 IT 部門裡許多的例行公事,其中又以系統管理、服務台、專案管理與應用支援等營運面最可能受影響。

16. 圖書管理員51.9%

相信不少文藝青年年少無知時都有過類似當“圖書管理員”的夢想,但時至今日,就連他們都會明白,博爾赫斯的時代早就過去了,這份工作還是交給條碼和人工智慧吧。

3. 會計97.6%

與技能基礎,且日薄西山的電話推銷、打字不同,會計這樣一份要求不算低,職業前景也被社會主流看好的職業竟有高達 97.6% 的幾率被機器人取代,著實令人意外。但細究來說,會計工作的本質便是資訊搜集和整理工作,內部存在著嚴格的邏輯要求,天生就要求 100% 準確,從結果上來看,機器智慧操作的優勢的確明顯。

而事實上,就在今年,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中的德勤、普華永道和安永都相繼推出了財務智慧型機器人方案,給業內造成了不小的震動。

4. 保險業務員97.0%

另一個已經開始走向人工智慧化的行業是保險業。去年,包括平安保險、泰康線上、太平洋保險、弘康人壽、安邦人壽、富德生命等在內的多家險企已將智慧科技引入到公司業務上,目前主要應用於售後領域。但業內預測,不久的將來,人工智慧將替代銷售人員,成為個人保險智慧管家。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月,日本富國生命保險用 IBM 的人工智慧平臺 Watson Explorer 取代了原有的 34 名人類員工,以執行保險索賠類分析工作。這 34 名人類保險業務員就此成為了“機器人搶我的飯碗”大軍的一代先驅。

5. 銀行職員96.8%

除了單調、重複,“低效率”也是造成某些職業被自動化取代的一大因素,比方說銀行職員。

其實現代人挺習慣排隊的,排地鐵排掛號排奶茶排鮑師傅都不在話下,即便如此,在銀行辦業務時排的漫漫長隊還是足以擊潰一個文明人的忍耐底線。雖說當下市面上出現的所謂“銀行機器人”在實際功能上依然以賣萌為主,但在切實的需求面前,銀行職員被機器人取代的確是可以被預見的事情。

四川某銀行的“網紅機器人”

6. 政府職員96.8%

BBC 的研究人員在這裡所指的是政府底層職能機構的職員。如果你看過類似《是!首相》之類的英國情景喜劇,便會知道,在這個國家,冗餘且無能的行政人員一貫是民眾的槽點和笑料。

在該國今年年初的一項調查中,有 1/4 的受訪者認為,相比人類,機器人有更好的從政能力;66% 的人認為,至 2037 年,就會有機器人在政府任職;16% 的人認為,在未來的一至兩年中,就會出現機器人擔任政府官員的現象。

7. 接線員96.5%

早在十幾年前,微軟便開發出了具有總機接線員功能的智慧語音系統;而近些年來,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人類接線員的絕大部分工作基本都可以被自動完成。

8. 前臺95.6%

Pepper 機器人

9. 客服91.0%

Siri 誕生了這麼多年,人工智慧取代人工客服在技術上早已能夠實現,剩下的就是普及化的問題。近兩年,這類人工智慧客服平臺也逐漸成為了互聯網行業熱門的創業專案,其中某些產品的回答準確率據說已經能達到 97%。

10. 人事89.7%

在未來,不單單是員工本身,就連負責招募員工、解雇員工的 HR 也有可能會被機器人取代。通過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聊天機器人等人工智慧技術,機械 HR 能完成很多人力資源管理者所要求的基本技能。

今年 3 月,由北美著名獵頭公司 SourceCon 舉辦的一年一度的行業競賽中,一個名為“Brilent”的機器只用 3.2 秒便篩選出合適的候選人。除此以外,國內廠商開發的一種名為“iHR人力機器人”的一站式自助辦公服務也獲得了大量媒體曝光,其最基礎的功能是開具各類證明文件自助列印,如在/離職證明、收入證明、公積金證明等。

11. 保安89.3%

關於人工智慧,最令人無法解釋的一條新聞誕生於今年七月,美國喬治城華盛頓港開發區的一台保安機器人“溺水自殺”了。此事的官方解釋為機器人系統故障,但它在社交網路上依然激起了大量恐慌情緒。

這名“自殺”的保安機器人是由矽谷公 Knightscope 研發的 K5 機器人,擁有 GPS、鐳射掃描和熱感應等多項功能,並備有監控攝像機、感應器、氣味探測器和熱成像系統,自問世以來,在美國的大型商區中很受歡迎。

12. 房地產經紀人86%

現階段,無論是房屋買賣還是租賃,都離不開房地產經紀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售樓小哥的牽線搭橋,他們也借此收取傭金。但美國的一些房地產機構近些年開始嘗試使用機器人、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演算法完成交易。隨著人工智慧在這一領域的技術逐漸完善,一旦這種模式被行業主流接受,人們又發現繞開仲介可以省去大筆傭金,這一職業的前景便岌岌可危了。

13. 工人,以及瓦匠、園丁、清潔工、司機、木匠、水管工等第一、第二產業工作、80%-60%

絕大多數來自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工作都被 BBC 的研究人員列為了高危職業,而這些也是很多人在提到“機器人威脅論”時最先想到的威脅。

事實上,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機械大生產對底層工人生計的威脅便已是經久不衰的月經貼。19 世紀下半葉的英國,紡織工人群體內還多次爆發了對抗工業革命的暴動,他們砸毀織布機,以宣洩失去工作的怒意,史稱“盧德主義運動”。

盧德主義者砸毀織布機

四年前的臺灣省爆發了一次現代版本的“盧德運動”。當年,“高速公路局”計畫在年底用 ETC 自動收費系統,全面取代近 1000 名高速公路收費員的工作,激發了收費員群體的抗議。其過程中,竹田收費站一位 40 歲的員工在自己的車中燒炭自殺。

14. 廚師73.4%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BBC 將“廚師”的危機概率預測為 73.4%,八成不包括中餐廚師。雖說當下類似披薩機器人、咖啡機器人、優酪乳機器人之類的機械廚師已經問世,但哪怕是再智慧的機器人,看到中餐菜譜上的“鹽/少許”“味精/少許”也得死機。

15. IT工程師58.3%

略有些諷刺的是,專家預測,人工智慧將給很多公司的 IT 部門帶來威脅。它將取代 IT 部門裡許多的例行公事,其中又以系統管理、服務台、專案管理與應用支援等營運面最可能受影響。

16. 圖書管理員51.9%

相信不少文藝青年年少無知時都有過類似當“圖書管理員”的夢想,但時至今日,就連他們都會明白,博爾赫斯的時代早就過去了,這份工作還是交給條碼和人工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