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電商“雙11”讓利規則複雜化引輿論吐槽

【社會輿情】

距今年“雙11”還有兩周。與往年主要靠拼手氣、拼網速的玩法不同,今年“雙11”期間,剁手黨們要想買到物美價廉、心儀已久的產品,還要比拼智力、體力。今年眾商家促銷活動規則更加複雜,

預售、定金膨脹金、各類滿減紅包、直降紅包、返現券等優惠券以及7天或30天保價政策……線民紛紛吐糟:沒有奧數功底已不敢應戰。

促銷應簡單易懂、少些套路

北京青年報評論指出,今年的這些複雜的促銷規則,均或多或少地存在格式條款或欺詐情節。

如預售商品不退不換,不享受其他優惠;如一些優惠券只支持“單筆且同色同尺寸同款式”且達到一定金額的商品。應該說,這些促銷手段均存在大量水分甚至是違法之處。而設置層層不合理條件的優惠券也失去了原有意味,有虛假宣傳,變相損害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的嫌疑。

線民“一桿秤”認為,促銷就應該簡單、易懂、明白無誤,容易理解,不至於噱頭大於實際,

產生誤解和歧義。這是商家恪守誠實信用市場法則的應有之義,更是贏得消費者信任的經營之道。

媒體資料顯示,去年“雙11”網購節的投訴案件中,促銷優惠不實是投訴最為集中的問題,占比62%,主要包括優惠條件限制多、優惠承諾不兌現等。對此商家應該引以為戒,儘量少搞最好不搞“花式促銷”,否則就會被識破真相的消費者拋棄。

防坑防陷阱,需要監管發力

幾年電商的這些行銷創意,

被線民稱之為“雙11新版遊戲規則”。有觀點認為,霧裡看花的讓利規則其實是對監管部門的考驗。一方面,商家推出新創意的時候,是不是需要監管部門審批?一方面來說,如果“新版遊戲規則”出現問題,能不能第一時間幫助消費者維權?再一方面來說,能否不讓“新版遊戲規則”成為陷阱?

許多“花式折扣”實為不是促銷,存在很多消費陷阱,甚至涉嫌隱形價格欺詐。華商報文章指出,

治理不實促銷痼疾,不能依賴于電商自律。相關部門應以打造和培育“雙11”消費時點為核心,進一步加大對網購平臺的監管力度,改善消費環境。只有維護了消費者權益,網路經濟才能更加體現公平正義,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才能通過消費安全得到提升。

拼智力、拼手速,不如拼品質、拼服務

“雙11”促銷規則的變化意味著什麼,引發了線民深入思考。輿論共識認為,“雙11”走紅的背景是中國商業的整體不發達,“雙11”就像催化劑一樣,將整個社會的消費熱情瞬間點燃。但消費不可能永遠狂飆突進,“雙11”的催化作用早晚會黯淡下來。線民“西坡”說,“雙11”促銷規則的複雜化,就是變化發生的一個標誌。許多促銷規則都指向同一個目標:把戰線拉長,將“雙11”常態化。比如預售和保價,個別商家甚至保價365天,就是告訴你早買晚買都一樣。商家都學聰明了,都不想“一天吃幹全年喝稀”,都想要細水長流。

有心的線民會發現,現在一年裡邊除了“雙11”之外,還有“雙12”、“6·18”等大大小小的購物狂歡節。每個節又都覆蓋前後好幾天,結果就是全年打折促銷,個別節點即使低也低不到哪兒去。線民“小心心兒”說,“雙11”的內涵應脫離簡單粗暴的打折,比如更強調品質,強調參與感。“雙11”將不再僅僅是一場價格戰,這其實是中國商業文明發育成熟的體現。

電商讓利誠意降低,“雙11”狂歡還能走多久

複雜規則的另一面,其實是電商讓利的誠意下降,或者說讓利行為的目的變得更不純粹。線民“任然”指出,“雙11”從興起到興盛,其始終所遵循的一條不言自明的界限是:商家所設定的規則的合理性,與消費者對於集體購物的參與和對價格優惠的嚮往是匹配的。當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感到優惠獲得之不易,簡單粗暴的打折被精細化,甚至被充滿陷阱的讓利規則所替代,說明這兩者已有失衡的傾向。

多年來,“光棍節”對互聯網的啟蒙意義逐漸消失,趕羊式的行銷和行業脫節、商家獲利模式始終沒有形成,多重因素令“雙11”的存在必要性大大降低。這或許意味著網路購物拐點的到來。正如線民“員廣闊”所說,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也許再過一兩年,也就不存在所謂的“雙11”等人造網購狂歡節了。因為不管是市場還是消費者自己,都變得更加客觀理性。

將“雙11”常態化。比如預售和保價,個別商家甚至保價365天,就是告訴你早買晚買都一樣。商家都學聰明了,都不想“一天吃幹全年喝稀”,都想要細水長流。

有心的線民會發現,現在一年裡邊除了“雙11”之外,還有“雙12”、“6·18”等大大小小的購物狂歡節。每個節又都覆蓋前後好幾天,結果就是全年打折促銷,個別節點即使低也低不到哪兒去。線民“小心心兒”說,“雙11”的內涵應脫離簡單粗暴的打折,比如更強調品質,強調參與感。“雙11”將不再僅僅是一場價格戰,這其實是中國商業文明發育成熟的體現。

電商讓利誠意降低,“雙11”狂歡還能走多久

複雜規則的另一面,其實是電商讓利的誠意下降,或者說讓利行為的目的變得更不純粹。線民“任然”指出,“雙11”從興起到興盛,其始終所遵循的一條不言自明的界限是:商家所設定的規則的合理性,與消費者對於集體購物的參與和對價格優惠的嚮往是匹配的。當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感到優惠獲得之不易,簡單粗暴的打折被精細化,甚至被充滿陷阱的讓利規則所替代,說明這兩者已有失衡的傾向。

多年來,“光棍節”對互聯網的啟蒙意義逐漸消失,趕羊式的行銷和行業脫節、商家獲利模式始終沒有形成,多重因素令“雙11”的存在必要性大大降低。這或許意味著網路購物拐點的到來。正如線民“員廣闊”所說,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也許再過一兩年,也就不存在所謂的“雙11”等人造網購狂歡節了。因為不管是市場還是消費者自己,都變得更加客觀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