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臺灣電商“雙11”開“紅盤” 亟需差異化發展

11月1日,一年一度的“雙11”購物節即將到來,臺灣各大電商平臺陸續開始暖身,

看直播掃碼打折、購物送手機等各類活動為購物節預熱。圖為Yahoo奇摩當天在臺北為今年“雙11”購物節活動舉行記者會。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攝

中新社臺北11月11日電 (記者 劉舒淩 楊程晨)今年“雙十一”帶動臺灣多家知名電商平臺、零售實體開出“紅盤”。Yahoo奇摩等電商透露,今年購物節首日(10日)業績較去年同期增長40%。

連日來,露天拍賣、PChome、松果購物、Yahoo奇摩等臺灣業者均投入大筆資金,

以晚會直播、購物抽獎等方式炒熱年度盛事。

PChome24h購物創辦剛好11年,此次攜手30餘家銀行提供年度優惠,“雙十一”期間推出促銷品項逾200萬種。momo購物網“雙11超狂購物節”第一天造訪人次為平日兩倍。Yahoo奇摩9日晚間就舉辦直播節目,10日的單日銷售額創今年新高。

Yahoo奇摩11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查詢時分析,今年“雙11”適逢週末,加上氣象部門對臺灣北部地方發佈大雨特報,讓許多民眾安心“在家網購”,

也意外讓除濕機成為家電產品中的銷售冠軍。

大陸知名電商的競爭再次延伸到臺灣市場。例如,臺灣消費者使用京東網站的“全球售”功能,今年購物節期間可享免運費優惠;天貓也首次面向寶島市場推出物流紅包優惠,且擴大了與臺灣銀行業者的合作。

臺灣電商當前面臨巨大的轉型升級壓力。據臺灣資訊工業策進會近日發佈的“雙十一購物意向”調查指,56.2%受訪者有意參與購物節活動,

預期金額比去年增長10%;目前雖然仍有44%網友偏好使用本地平臺,但這一消費習慣正在受到跨境網購漸趨普及而且“折扣更大、產品更多”雙重因素衝擊。

新加坡電商“蝦皮”2015年進入臺灣市場後,與臺灣電商龍頭PChome的競逐引起熱烈討論。臺灣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消費產業負責人柯志賢對媒體表示,本地電商理應更瞭解消費者的需求,當前需做出不同於跨境電商的差異化優勢;“雙十一”熱潮過後,

仍須回到增強平臺經營體質和服務水準,畢竟阿裡巴巴等知名電商已發展出設計線上線下、運輸物流、金融支付等上下游的全生態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