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沈攸之兵敗身亡

沈攸之起兵後,派孫同等五位將領率三萬人擔任前鋒,

劉攘兵等五位將領率兩萬人隨後出發,又派王靈秀等四位將領,分別攻擊夏口,佔據魯山。

沈攸之大軍到達夏口城外,他看著自己強盛的兵力,面露驕傲的神色。沈攸之認為郢城兵力薄弱,不值得認真攻打,只說:“向安西將軍(武陵王劉贊,當時在郢州)問好!”便暫時停泊在黃金浦。

沈攸之派人前去通知郢州行事柳世隆說:“我奉皇太后命令,暫時返回京城,你跟我一樣效忠皇家,

一定能瞭解我的意思。”

柳世隆回復說:“東下軍隊的用意,我們早已聽說。郢城不過是一個小鎮,只求自保。”

主簿宗儼之勸沈攸之攻打郢城,臧寅卻認為:“郢城雖然兵力薄弱,可是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不是十天半月就能見分曉的。如果不能馬上奪取,銳氣一挫,軍隊的聲威便會消失。而今,我們只要順長江而下,勝利的日子可以預期。只要根本被摧毀了,郢城怎麼還能守得住!”

沈攸之接受了他的建議,

打算留下一小部分軍隊圍守郢城,自己親自率大軍東下。大軍即將出發時,柳世隆派人到西渚挑戰,焦度在城樓上對沈攸之破口大駡,而且用盡各種髒話侮辱他。

沈攸之果然被激怒,撤銷東下命令,回軍攻打郢城,命各軍登陸,焚燒村莊,在郢州外城修築長長的圍城屏障,日夜攻打。柳世隆全力抵抗,沈攸之無法攻克。

蕭道成任命吳興太守沈文秀督吳、錢塘軍事,

沈文秀逮捕了沈攸之的弟弟、新安太守沈登之,誅殺了沈家全族。蕭道成又將後將軍楊運長任命為宣城太守,至此,明帝時期的親信寵臣,全部離開了朝廷的重要崗位。

蕭道成親自駐紮在新亭,問驃騎參軍江淹說:“天下大亂,你認為形勢將會如何發展?”

江淹說:“成敗在於德行,不在於人數的多少。您具有雄才大略,這是第一勝因;您的寬宏大量、仁愛寬恕,這是第二勝因;賢能的人才,

願意為您竭盡全力,這是第三勝因;民心歸附,這是第四勝因;奉天子之命,討伐叛逆,名正言順,這是第五勝因。而沈攸之性情急躁、器量狹小,這是第一敗因;只有威嚴、沒有恩德,這是第二敗因;士卒離心離德,這是第三敗因;地方勢力和豪門士族不支持他,這是第四敗因;深入敵境幾千里,而無同黨援助,這是第五敗因。他們即使是十萬隻狼,也最終會被我們活捉。”

蕭道成笑著說:“你的議論太過了。

劉善明對蕭道成說:“沈攸之一直招兵買馬、製造船隻、鑄造武器、野心勃勃,迄今已有十年。此人性情陰險而急躁,缺乏深謀遠慮,起兵已經數十天,卻遲遲不敢前進。他一是不懂軍事,二是軍心離散,三是受到牽制,四是上天奪取了他的靈魂。我本來擔心他剽悍勇猛、輕裝急進,在我們尚未準備妥當之前發動襲擊,一戰決定成敗。而今朝廷各路大軍已經集結,士氣高昂,各地諸侯,都統一行動,沈攸之已成為籠中之鳥。”

蕭賾向周山圖打聽沈攸之的有關情況,周山圖說:“沈攸之是我的鄰鄉,我們多次一同帶兵出征,我非常瞭解他這個人,他性情陰險刻薄,不得軍心,現在屯兵於堅城之下,正是離散逃亡的開始!”

沈攸之出動了全部精銳部隊,猛烈攻擊郢城,柳世隆利用對方弱點,屢次擊敗敵人攻勢。蕭賾派出桓敬等八支軍隊佔據西塞,作為柳世隆的聲援。

沈攸之俘虜了範雲,命他帶一封信回郢城,送給武陵王劉贊一隻小牛,送給柳世隆三十條魚,全都砍去了頭部。城中守軍大怒,打算殺了范雲,範雲說:“我的老母親和弟弟,都掌握在沈攸之的手中,如果違反他的命令,災禍一定會降臨到親人身上,今天我縱使被殺,死也甘心了。”於是又釋放了他。

沈攸之分兵派皇甫仲賢攻打武昌,公孫方平攻打西陽。武昌太守臧渙向沈攸之投降,西陽太守王毓逃亡到湓城,公孫方平佔據了西陽,豫州刺史劉懷珍派張謨率一萬人反擊,公孫方平戰敗逃回,黃回等軍隊抵達西陽,逆流而上。

沈攸之一向喪失人心,只靠暴力來脅迫,剛從江陵出發時,便有人逃亡。後來攻擊郢城,歷時三十多天不能攻克,逃亡的人卻無法制止。沈攸之騎馬日夜不停地視察各營,好言撫慰,可是逃亡者不見減少。

沈攸之大怒,召集各軍主說:“我奉皇太后的命令,首倡大義,前往京都。如果大事能夠成功,有官大家做;如果失敗,朝廷自會殺我滿門百口,跟任何人無關。最近士卒紛紛叛離,都是你們沒有盡心,我也不能一一追捕。從今天起,軍中士卒逃亡,軍主承擔罪責。”

於是,只要一個人逃亡,如果派人追捕,追捕的人也跟著逃亡,沒有一個人敢報告沈攸之,大家都有離開的心思。

夜晚,司馬劉攘兵將請降書射入郢城,柳世隆開門接納。劉攘兵縱火燒營,率軍離去。沈攸之軍中發現起火,士卒們紛紛棄甲逃命,將領們無法制止。

沈攸之得到消息,暴跳如雷,氣得咬住自己的鬍鬚,立即下令逮捕劉攘兵的侄兒劉天賜、女婿張平虜斬首。

天色微亮,沈攸之率軍過江,抵達魯山,部眾紛紛潰散,各將領也都逃走。臧寅歎道:“只貪圖他僥倖成功時去享富貴,而在他失敗之時拋棄他,這不是我忍心做的事情!”於是投水自殺。

沈攸之身邊仍有數十個騎兵侍衛,向軍中士卒宣稱:“荊州城有的是錢糧,你們可以回來,大家一同去取。”此時,郢城並沒有派兵追擊,逃散的士卒又害怕遭到蠻族的劫殺,於是重新集結,約有兩萬人,跟隨沈攸之折回江陵。

雍州刺史張敬兒殺了沈攸之派來的使節,隨即整頓部隊,得到沈攸之東下的消息後,立即率兵襲擊江陵。沈攸之命兒子沈元琰與別駕傅宣共同守衛江陵城。

張敬兒率軍抵達沙橋,駐軍觀望,暫不前進。江陵城中百姓,夜晚聽見鶴叫,非常驚慌,紛紛傳言說敵軍已到。江乂、傅宣打開城門逃走,官民潰散。

沈元琰逃到寵州,被人誅殺,張敬兒開進江陵,誅殺了沈攸之的兩個兒子、四個孫子。

沈攸之率領殘兵西返,距離江陵一百餘裡的時候,得知江陵城已經被張敬兒佔領,士卒再度逃散。沈攸之走投無路,跟他的兒子沈文和逃到華容邊界,在櫟樹林中上吊自殺。鄉民砍下沈攸之父子人頭,送到江陵。張敬兒把沈攸之父子的首級放到盾牌上,用青布傘蓋在上面,到各集市上展覽,然後送到建康。

當年,邊榮受到錄事參軍的侮辱,沈攸之為了替邊榮報仇,將那個錄事參軍用皮鞭抽死。張敬兒快要進城時,邊榮正擔任留守司馬。有人勸他到張敬兒那裡去投降,邊榮說:“我身受沈公厚恩,共同擔負如此大事,一旦情況危急,就改變本心,我做不到。”

城防崩潰後,士卒捉住邊榮,帶到張敬兒面前。張敬兒說:“你為什麼不早來?”

邊榮說:“沈公命我守城,我不忍心丟下不管自己逃走,本不希望活命,何必多問!”

張敬兒冷笑道:“死有什麼難的!”下令將他斬首,邊榮含笑走出去。邊榮的門客程邕之在刑場上抱住邊榮說:“我與邊先生交往多年,不忍心看到邊先生被殺,我寧願先死!”

劊子手無法下刀,報告張敬兒,張敬兒說:“求死容易得很,為什麼不准?”於是先斬程邕之,再斬邊榮,軍卒們都流下了眼淚。

輔國將軍孫同、宗儼之等人也全部被處以極刑。張敬兒大肆屠殺沈攸之的親友黨羽,沒收財產數十萬,皆中飽私囊。

士氣高昂,各地諸侯,都統一行動,沈攸之已成為籠中之鳥。”

蕭賾向周山圖打聽沈攸之的有關情況,周山圖說:“沈攸之是我的鄰鄉,我們多次一同帶兵出征,我非常瞭解他這個人,他性情陰險刻薄,不得軍心,現在屯兵於堅城之下,正是離散逃亡的開始!”

沈攸之出動了全部精銳部隊,猛烈攻擊郢城,柳世隆利用對方弱點,屢次擊敗敵人攻勢。蕭賾派出桓敬等八支軍隊佔據西塞,作為柳世隆的聲援。

沈攸之俘虜了範雲,命他帶一封信回郢城,送給武陵王劉贊一隻小牛,送給柳世隆三十條魚,全都砍去了頭部。城中守軍大怒,打算殺了范雲,範雲說:“我的老母親和弟弟,都掌握在沈攸之的手中,如果違反他的命令,災禍一定會降臨到親人身上,今天我縱使被殺,死也甘心了。”於是又釋放了他。

沈攸之分兵派皇甫仲賢攻打武昌,公孫方平攻打西陽。武昌太守臧渙向沈攸之投降,西陽太守王毓逃亡到湓城,公孫方平佔據了西陽,豫州刺史劉懷珍派張謨率一萬人反擊,公孫方平戰敗逃回,黃回等軍隊抵達西陽,逆流而上。

沈攸之一向喪失人心,只靠暴力來脅迫,剛從江陵出發時,便有人逃亡。後來攻擊郢城,歷時三十多天不能攻克,逃亡的人卻無法制止。沈攸之騎馬日夜不停地視察各營,好言撫慰,可是逃亡者不見減少。

沈攸之大怒,召集各軍主說:“我奉皇太后的命令,首倡大義,前往京都。如果大事能夠成功,有官大家做;如果失敗,朝廷自會殺我滿門百口,跟任何人無關。最近士卒紛紛叛離,都是你們沒有盡心,我也不能一一追捕。從今天起,軍中士卒逃亡,軍主承擔罪責。”

於是,只要一個人逃亡,如果派人追捕,追捕的人也跟著逃亡,沒有一個人敢報告沈攸之,大家都有離開的心思。

夜晚,司馬劉攘兵將請降書射入郢城,柳世隆開門接納。劉攘兵縱火燒營,率軍離去。沈攸之軍中發現起火,士卒們紛紛棄甲逃命,將領們無法制止。

沈攸之得到消息,暴跳如雷,氣得咬住自己的鬍鬚,立即下令逮捕劉攘兵的侄兒劉天賜、女婿張平虜斬首。

天色微亮,沈攸之率軍過江,抵達魯山,部眾紛紛潰散,各將領也都逃走。臧寅歎道:“只貪圖他僥倖成功時去享富貴,而在他失敗之時拋棄他,這不是我忍心做的事情!”於是投水自殺。

沈攸之身邊仍有數十個騎兵侍衛,向軍中士卒宣稱:“荊州城有的是錢糧,你們可以回來,大家一同去取。”此時,郢城並沒有派兵追擊,逃散的士卒又害怕遭到蠻族的劫殺,於是重新集結,約有兩萬人,跟隨沈攸之折回江陵。

雍州刺史張敬兒殺了沈攸之派來的使節,隨即整頓部隊,得到沈攸之東下的消息後,立即率兵襲擊江陵。沈攸之命兒子沈元琰與別駕傅宣共同守衛江陵城。

張敬兒率軍抵達沙橋,駐軍觀望,暫不前進。江陵城中百姓,夜晚聽見鶴叫,非常驚慌,紛紛傳言說敵軍已到。江乂、傅宣打開城門逃走,官民潰散。

沈元琰逃到寵州,被人誅殺,張敬兒開進江陵,誅殺了沈攸之的兩個兒子、四個孫子。

沈攸之率領殘兵西返,距離江陵一百餘裡的時候,得知江陵城已經被張敬兒佔領,士卒再度逃散。沈攸之走投無路,跟他的兒子沈文和逃到華容邊界,在櫟樹林中上吊自殺。鄉民砍下沈攸之父子人頭,送到江陵。張敬兒把沈攸之父子的首級放到盾牌上,用青布傘蓋在上面,到各集市上展覽,然後送到建康。

當年,邊榮受到錄事參軍的侮辱,沈攸之為了替邊榮報仇,將那個錄事參軍用皮鞭抽死。張敬兒快要進城時,邊榮正擔任留守司馬。有人勸他到張敬兒那裡去投降,邊榮說:“我身受沈公厚恩,共同擔負如此大事,一旦情況危急,就改變本心,我做不到。”

城防崩潰後,士卒捉住邊榮,帶到張敬兒面前。張敬兒說:“你為什麼不早來?”

邊榮說:“沈公命我守城,我不忍心丟下不管自己逃走,本不希望活命,何必多問!”

張敬兒冷笑道:“死有什麼難的!”下令將他斬首,邊榮含笑走出去。邊榮的門客程邕之在刑場上抱住邊榮說:“我與邊先生交往多年,不忍心看到邊先生被殺,我寧願先死!”

劊子手無法下刀,報告張敬兒,張敬兒說:“求死容易得很,為什麼不准?”於是先斬程邕之,再斬邊榮,軍卒們都流下了眼淚。

輔國將軍孫同、宗儼之等人也全部被處以極刑。張敬兒大肆屠殺沈攸之的親友黨羽,沒收財產數十萬,皆中飽私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