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位成功的媽媽,帶孩子瘋狂旅行,擇校自有一套,孩子自由瘋長

這幾天看完一本新書《自由瘋長》,果真是充滿意趣和勇氣的教養歷程。
這本書與其它大眾化育兒書不同,沒有說教、沒有講道理,而是把自己的故事娓娓道來,引發讀者的思考,讓你辯證地吸收書中的精華。

這位媽媽的人生經歷令人羡慕

這位媽媽是作者瑤淼,她是央視女主播,成龍、劉德華、洪金寶、黎明、舒淇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明星都曾是作者採訪的對象,還為他們宣傳了很多拍攝的電影。作為北京人,她自小順風順水。

4歲學手風琴,8歲演電影。在北京排名前二的重點小學讀書,輕鬆考上傳媒大學。一直品學兼優,收穫很多讚揚,卻一直悶悶不樂,感覺就是流水線上的機器。自從有了女兒,她才發現生活本來的樣子,在不斷地思考實踐中摸索出了一條適合女兒的生活之路,讓她向著本來該有的樣子生長。

旅行帶給孩子勇氣和力量

書中詳細介紹了作者帶孩子去旅行的故事。孩子兩歲多的時候,

她們選擇度假式旅行,也就是club med模式,住到一個酒店不動,吃住玩全在這裡解決。他們第一次去的是馬來西亞珍拉丁灣,第二次去的是桂林。對於年齡小的孩子來說,這是很適合的輕鬆旅行方式。我對這種形式也有了初步的瞭解,心嚮往之。

孩子兩歲多他們帶她去了湘西,孩子上山下野,飲食也沒有像在家裡一樣衛生細緻,但是孩子的適應能力卻超乎想像,完全沒有引來任何疾病。

孩子投入而自在的玩耍,覺得一切都是那麼有趣,甚至帶給大人全新的發現和認知,父母真要感激孩子帶來的一切。沒有孩子的表現,我們可能永遠生活在自己設置的焦慮裡不能自拔。

她們曾做郵輪從天津起航,停靠在韓國的仁川和濟州之間。

夫妻二人享受難得的二人世界,卻把孩子送到了船上的兒童俱樂部,那裡可以做手工、畫畫、玩遊戲、探險,開展很多父母不能開展的活動,小孩子樂在其中,即使還不懂英語,依然融入到全英文的環境裡,很快居然能聽懂一些簡單的英文單詞了,真是立竿見影。這樣大人和孩子各自安好、互不妨礙,也是旅行的別樣美好。

作者不是一個安於現狀的人,骨子裡有一種冒險的精神,

後來的旅行越玩越大,居然自己一個人帶孩子去了洛杉磯,而且是自由行。她們乘坐公交或地鐵去海灘去迪士尼,雖然很辛苦,但玩得很盡興,正如作者所說“折磨自己,才感到自己存在”。

又過了一年,作者又帶女兒自駕穿越加州,從三藩市到聖達戈,再返回洛杉磯回國,他們就憑wifi和google地圖完成了一次冒險旅程。這次旅行讓她們徹底放棄了亞洲女人對矜持和精緻的呵護,忽略了別人的眼光和評價,瘋狂地馳騁,是那樣的朝氣蓬勃,對加州的陽光與海浪有了深入心底的記憶。

她們還有一次也非常瘋狂,跟隨非官方童軍組織來一次富士山的玩兒命騎行之旅。騎行用車並非專業,一路上坡居多,道路狹窄崎嶇風險重重,還曾遇上雨天的惡劣天氣,但是剛學會騎自行車的不到6歲的女孩子,卻一路堅持下來,真的為她的勇敢和毅力叫好,是這位媽媽賦予了女兒無上的勇氣和力量。

作者記錄的幾次旅行精彩絕倫,讓你跟隨她的筆觸不覺身臨其境,也非常想像她一樣那麼果斷勇敢地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可以說,旅行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開闊眼界,還有自身不自覺地成長。

選擇自由自在的非主流學校,讓孩子成為自己本來的樣子

這位媽媽從選幼稚園開始就有獨到的眼光:因為和幼稚園老闆有不錯的溝通,老闆真愛孩子、真愛老師;因為幼稚園伙食不錯,乾淨,可口。這個幼稚園有意思的事情特別多:孩子們都特別喜歡老師,老師也特別喜歡孩子,善待每一個孩子。老師會用家長帶來的廢舊輪胎、飲料瓶、紙盒子做成各種與眾不同的玩具。幼稚園開闢了菜園、動物園,孩子們可以親身體驗翻地、澆水、喂動物、擠羊奶的樂趣。在這裡還能交很多志同道合的媽媽朋友,一起旅行一起聚餐。這些在混凝土結構的城市裡是稀缺資源,幼時的孩子如此接近真實生活真是難能可貴的,為這位媽媽的選擇喝彩。作者回想她小時候的幼稚園大鐵門緊閉,沒有快樂可言,而她的女兒每天充實快樂,真是天壤之別。

女兒到了上小學的年齡,他們又一次選擇了小眾的華德福學校,一家三代舉家搬到郊外。女兒的小學沒有考試,學習進度緩慢完全適應孩子的節奏。黃土、泥巴、菜園讓孩子回歸自然。不允許穿任何帶卡通的衣服,不允許接觸樂高、電子玩具,不看電視節目、不看動畫片。他們崇尚的是自然拙朴,讓孩子擁有獨一無二的創造力和發自內心的欣賞美的能力。我們看到這個小女孩眼睛都是發亮的,那麼自信和陽光,是父母為她選對了適合她自由瘋長的路。

小時候,我們也曾擁有華德福學校類似的快樂——沒有商品化的華麗玩具,我們自己縫製沙包,大的小的,五顏六色的。沒有皮筋可跳,找一段繩子就是我們的跳繩,單人跳、雙人跳、多人跳。找些石子或杏核和同學玩彈彈碰碰的遊戲。用樹枝在地上畫房子、畫螺旋玩沙包。用紙疊成叫做寶的玩具摔著玩。自己製作風箏、風車。夏天捉知了、秋天捕蟋蟀,現在想想都是深藏心底忘不掉的美好。

看完書,我不禁為這位媽媽的勇氣和選擇所折服,我們的生活是需要自己去決定的,不隨大流,遵從自己的內心,不複製別人的生活,做最好的自己。

忽略了別人的眼光和評價,瘋狂地馳騁,是那樣的朝氣蓬勃,對加州的陽光與海浪有了深入心底的記憶。

她們還有一次也非常瘋狂,跟隨非官方童軍組織來一次富士山的玩兒命騎行之旅。騎行用車並非專業,一路上坡居多,道路狹窄崎嶇風險重重,還曾遇上雨天的惡劣天氣,但是剛學會騎自行車的不到6歲的女孩子,卻一路堅持下來,真的為她的勇敢和毅力叫好,是這位媽媽賦予了女兒無上的勇氣和力量。

作者記錄的幾次旅行精彩絕倫,讓你跟隨她的筆觸不覺身臨其境,也非常想像她一樣那麼果斷勇敢地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可以說,旅行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開闊眼界,還有自身不自覺地成長。

選擇自由自在的非主流學校,讓孩子成為自己本來的樣子

這位媽媽從選幼稚園開始就有獨到的眼光:因為和幼稚園老闆有不錯的溝通,老闆真愛孩子、真愛老師;因為幼稚園伙食不錯,乾淨,可口。這個幼稚園有意思的事情特別多:孩子們都特別喜歡老師,老師也特別喜歡孩子,善待每一個孩子。老師會用家長帶來的廢舊輪胎、飲料瓶、紙盒子做成各種與眾不同的玩具。幼稚園開闢了菜園、動物園,孩子們可以親身體驗翻地、澆水、喂動物、擠羊奶的樂趣。在這裡還能交很多志同道合的媽媽朋友,一起旅行一起聚餐。這些在混凝土結構的城市裡是稀缺資源,幼時的孩子如此接近真實生活真是難能可貴的,為這位媽媽的選擇喝彩。作者回想她小時候的幼稚園大鐵門緊閉,沒有快樂可言,而她的女兒每天充實快樂,真是天壤之別。

女兒到了上小學的年齡,他們又一次選擇了小眾的華德福學校,一家三代舉家搬到郊外。女兒的小學沒有考試,學習進度緩慢完全適應孩子的節奏。黃土、泥巴、菜園讓孩子回歸自然。不允許穿任何帶卡通的衣服,不允許接觸樂高、電子玩具,不看電視節目、不看動畫片。他們崇尚的是自然拙朴,讓孩子擁有獨一無二的創造力和發自內心的欣賞美的能力。我們看到這個小女孩眼睛都是發亮的,那麼自信和陽光,是父母為她選對了適合她自由瘋長的路。

小時候,我們也曾擁有華德福學校類似的快樂——沒有商品化的華麗玩具,我們自己縫製沙包,大的小的,五顏六色的。沒有皮筋可跳,找一段繩子就是我們的跳繩,單人跳、雙人跳、多人跳。找些石子或杏核和同學玩彈彈碰碰的遊戲。用樹枝在地上畫房子、畫螺旋玩沙包。用紙疊成叫做寶的玩具摔著玩。自己製作風箏、風車。夏天捉知了、秋天捕蟋蟀,現在想想都是深藏心底忘不掉的美好。

看完書,我不禁為這位媽媽的勇氣和選擇所折服,我們的生活是需要自己去決定的,不隨大流,遵從自己的內心,不複製別人的生活,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