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CBA誤讀國際籃聯政策!遼寧和趙繼偉蒙冤 姚明能知錯就改嗎?

CBA開賽至今,諸多變化非常喜人,在以姚明為領袖的中國籃協的率領下,CBA聯賽的進步顯而易見。比如對於賽場爭議的錄影重播技術的引進;比如將賽程打散,保證每天都有比賽可以呈現給觀眾。

然而,賽季至今最大的爭議,無疑是對國際籃聯新規的解讀。

將時鐘撥回到新疆對陣遼寧的比賽,在那場比賽的最後時刻,趙繼偉對即將三分跳投的亞當斯犯規,裁判給了遼寧隊一個違體犯規。賽後,不斷有人科普這麼做的依據:中國籃協的規則是根據fiba最新的規則來定的,

而fiba的規則中新增了了一條“球員不是在規則精神與意願的範圍內合理搶球”。

這條規則我們可以理解成為對人不對球,即若CBA按照這個規則執行,則意味著所有對球不對人的犯規都會被判罰為違體。如此看來,

當值主裁的判罰也確實沒錯。廣東和新疆的比賽,最後時刻新疆不敢故意犯規也確實沒錯,因為在這個規則之下,最後時刻故意犯規送對手上罰球線也絕對會被判罰違體。

然而,FIBA真的新添了這個規則嗎?筆者查閱fiba官網,發現並不是這樣。這條“球員不是在規則精神與意願的範圍內合理搶球”的規定,

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存在。也就是說,對人不對球的犯規,早就已經被列在內。而我們對這條規定,顯然是過度解讀了。

而FIBA最新添加的一項規則反而是:“攻防轉換過程中,防守一方不必要的犯規試圖打斷進攻方的快攻進程。

”這條規則,才是我們口中所謂的FIBA新增的規則。而這條規則也顯然更加合理,即FIBA希望保持場上的流暢度,鼓勵各支球隊多打快攻,不允許A隊在B隊快攻時,用對人不對球的方式去阻攔。

FIBA特地在檔中強調了“在攻防轉換過程中”,即如果不是在攻防轉換過程中,

只要這種犯規不是特別嚴重的沖人去的犯規,就沒有必要吹罰違體犯規。而我們顯然是誤讀了這個規則,導致了遼寧隊和趙繼偉蒙冤,導致了新疆在最後時刻不敢犯規。

姚明執掌籃協以來,進步顯而易見。這種小的錯誤,我們也可以理解。只希望籃協能夠知錯就改而不是將錯就錯,畢竟若是剝奪了球隊最後時刻的犯規機會,那麼CBA聯賽的精彩程度恐怕會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