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笛子戲有望在聊城重生,曾在莘縣、陽穀冠縣流傳

曾在莘縣、陽穀、冠縣一帶流傳

大笛子戲有望在聊城重生

近日,由市文廣新局黨組成員曲保東帶隊,文藝科和藝研所一行前往河南省範縣調研大笛子劇種和劇團情況。此次調研活動觀看了范縣羅卷戲(大笛子戲)的惠民演出情況,與劇團演職人員交流了大笛子劇種發展和劇團發展情況,掌握了部分劇碼的數位影像和申遺資料,為我市恢復大笛子劇種取得寶貴經驗。

大笛子戲曾在聊城莘縣、陽穀、冠縣一帶流傳,常被稱為“羅戲”、“羅羅頭”。

大笛子戲至今已近千年,是一種古老而珍稀的曲牌劇種,歷史比昆曲還早。我國已失傳的唐宋大麯、宮廷音樂中古樸的原始劇碼表演形式,在大笛子戲中還原汁原味的保留著。大笛子戲唱腔、伴奏、表演程式粗獷奔放,有100多個唱腔,300多部傳統戲,因為沒有專門的曲譜,代代都是依靠師傅口口相傳繼承的。

自秦漢時期以來,範縣古城常設於聊城莘縣古城和櫻桃園一帶,

明朝洪武年後,範縣劃歸東昌府管轄,明末,范縣曾成立羅戲“公藝班”。 1956年,範縣大笛子戲參演山東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時任中國戲曲家協會主席的田漢觀看後認為羅戲以大笛子吹奏為主,應以“大笛子”為命名。會後,“大笛子劇團”正式成立,山東省文化局屢撥經費給予扶持,挖掘整理了不少傳統劇碼,同時也新創作了現代戲。1963年,大笛子劇團劃歸聊城地區評劇團,
晉升為職業劇團。1970年,在全國京劇熱的背景下,大笛子劇團部分人員併入聊城市京劇團,從事大笛子表演的藝人紛紛轉行或回鄉辦社收徒,大笛子劇團從職業院團又回到民間班社。1972年後,範縣劃歸河南省。2016年,我市開展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大笛子戲這一劇種沒有普查記錄。經過多方努力,市藝研所在我市尋到當年大笛子劇團的幾位有名的藝人,如今他們已步入花甲古稀之年,
可喜的是,他們留居聊城後依然堅守著對傳統藝術的熱情,留存著一些大笛子戲的歷史資料,時常自發組織在一起唱念練習,為大笛子戲的傳承而堅守。

樹立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的時代背景下,面臨傳承危機的一些古老戲曲進行搶救性挖掘迫在眉睫,此次藝研所挖掘整理大笛子戲有望幫助這一古老的劇種在聊城重生。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淩文秀 通訊員 徐胤

齊魯壹點用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