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讓來自“星星的孩子”不再孤獨

來源新華社

自閉症是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患者往往表現出交流障礙、社會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刻板重複行為,

常被比喻成“來自星星的孩子”。專家表示,自閉症兒童康復訓練需科學合理進行,讓家庭陪伴和社會關愛助力自閉症患者健康生活。

聯合國大會決定從2008年起,每年4月2日為世界提高自閉症意識日,以提高全社會的關注,幫助改善自閉症患者的生活品質。

自閉症發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確。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主任醫師賈美香在北京舉行的“世界孤獨症日十年盛典”上表示,

自閉症患者的職業康復和托養安置是生命全程支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曾發佈相關調查報告稱,目前我國仍存在自閉症統一診斷標準、診療技術人員和康復路徑缺乏現象。

“自閉症患兒個體差異大,語言、人際、行為等各維度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教授祝卓宏通過前期初步研究發現,

自閉症兒童在經接納承諾療法(ACT)後,部分語言能力得到提高。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自閉症研究項目主任詹姆斯·亞當教授指出,營養完善的飲食結構是助力患兒康復的因素之一,“要注意通過行為表徵或測試來評估每種康復治療方法對於不同患兒產生的影響”。

家庭的科學關愛與陪伴是自閉症兒童康復的“第一導師”。

相關心理衛生專家表示,零歲到6歲是自閉症兒童的最佳幹預期。通過早期干預和康復訓練,大部分孩子幾個月內都能有較大改善。“家長應在接受現實的基礎上科學對待,避免病急亂投醫、急於求成,同時注重塑造患兒各方面的能力。”

社會支持,關愛前行。“我國特惠性政策支持體系亟須健全,需完善自閉症群體特別是大齡自閉症人群的勞動就業和成年托養政策。”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理事長戚學森表示,

各級社會組織也應開展優質公益專案,搭建好促進自閉症患者康復的橋樑和紐帶。

據悉,“世界孤獨症日十年盛典”由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九三學社中央教育文化委員會、北京市殘疾人聯合會等機構聯合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