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讓“來自星星的孩子”不再孤獨

4月2日是第十個世界自閉症日,今年的活動主題為:自閉症的干預與融合,旨在宣導社會重視自閉症的早期篩查、早期診斷、早期干預,同時為自閉症患者創造平等、寬容的社會融合環境。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通常表現為社會交往障礙、言語交流障礙、狹隘的興趣和重複刻板性的行為等,是一種較為嚴重的發育障礙性疾病,目前醫學上兒童自閉症病因不明,無法治癒,需終身干預。自閉症兒童被稱作“來自星星的孩子”,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據全國殘疾人普查統計,全國每203名兒童就有1人患自閉症,在泉州大約有6000名自閉症兒童。近日,

記者走訪了泉州的自閉症兒童康復培訓機構,瞭解“星孩”的康復故事、“星孩”家庭的辛苦付出及康復培訓機構老師的耐心堅守。如今,相關部門與社會各界對“星孩”的幫扶與關愛也在增多,但“星孩”的康復回歸,我們還需要做得更多。□記者 蘇勇 /文 陳小陽/圖

畫畫是自閉症兒童的最常表達方式

玩沙盤有利於治療自閉症兒童的注意、交流等障礙

多數康復機構被場地所困

越來越多的學校師生走進康復中心與“星孩”互動遊戲。

康復訓練常常需要一對一輔導

愛心人士為自閉症兒童舉牌發聲

故事篇

故事一:

“星孩”愛唱歌 演出不怯場

不久前,泉州一大型商場舉辦了關愛自閉症兒童的公益晚會,11歲的男生小星登臺演唱了一首《親愛的寶貝》,雖然演唱略顯羞澀,但現場多次響起如潮般的掌聲。小星是名自閉症兒童,2歲半時被診斷出自閉症後,他的媽媽便辭掉工作,

不辭辛苦地陪伴著他康復訓練。如今的小星已能正常讀書與人交流,上小學四年級,喜歡音樂的他已考過鋼琴8級,還多次登臺演出。

小星不到1歲就特別喜歡看書,2歲左右能把唐詩300首背誦如流,喜歡的兒歌聽幾遍就會唱了。但細心的媽媽發現了他的異常:經常對家人的呼喚充耳不聞,很少有目光對視,只對自己喜歡的事物感興趣,經常莫名其妙地笑或生氣。家人及時帶小星到醫院檢查,結果卻是晴天霹靂——自閉症。

從此,媽媽帶著小星開始了漫長的康復訓練之路。小星第一天到自閉症兒童康復機構時,一直往媽媽身上爬,不願意進教室,生氣了就抓別人頭髮。老師為他量身訂制了教育計畫,半個月後,小星終於高興地牽著老師的手去教室上課了,語言能力也逐漸從仿說階段提升到主動表達層面。康復訓練一年後,老師針對他的特點,採用社交故事的教學策略,幫助他瞭解他人的意圖和社會規則,引導他在不同場合作出合適的反應或溝通行為。

唱歌是小星的一大愛好,起初他想唱就唱,不分時間地點。老師運用強化和輔助的手段對他進行訓練,小星現在能在不同環境的舞臺上表演。小星媽媽最大的心願就是,小星長大後能有一技之長,自己養活照顧好自己。

故事二:

繪畫助康復畫展引人歎

音樂是小星進行康復治療的一服良藥,而對於10歲女孩小菲來說,繪畫則是她表達內心情感的最好方式。不久前,泉州一家愛心機構舉辦了一場自閉症兒童畫展,多幅精美的畫作就是來自小菲之手。

小菲從小有語言障礙,幾乎不開口與人交流,4歲時被診斷為自閉症,到愛星自閉症兒童康復中心接受治療。康復中心的楊若婷老師記得,當時的小菲非常內向,不能流利說話表達情感,經常尿床尿褲子,學過的東西轉眼就忘。老師有針對性地把處理問題作為她前期的教學重點,並制定了語言方面的專門教學計畫,小菲的不少問題得到改善,認知理解等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小菲現在已有生活自理能力,平時還會幫助其他小朋友穿衣服、系扣子。

康復訓練中,老師們發現小菲有一項很好的才藝——畫畫。她喜歡漂亮的事物,特別是衣服。她喜歡默默地打量別人穿的衣服,然後記下,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那套衣服便躍然紙上,畫得又快又好。後來小菲又迷上了鑽石畫,她能花費很多天時間,安靜地在桌子上挑選一顆顆細小的石子,組成精美的鑽石畫。

經過3年的康復訓練,小菲順利地進入了小學學習。

故事三:

不懂得危險“星孩”釀火災

像小星、小菲這樣通過康復訓練返回普通學校就讀的自閉症兒童畢竟只是少數,更多的患者和他們的家庭長期被自閉症困擾著。而當一些“星孩”逐漸長大後,問題更加凸顯,這些孩子難以從事正常職業,不再享受康復補助,而照顧他們的父母也在逐漸老去。

16歲的小輝無法去學校正常上學,基本都待在家裡,他患有重度自閉症,經常自言自語,不與人交流,行為舉止像個孩子。小輝很少離開父母,之前一次獨自出門去距離不遠的外婆家,卻迷路走失了,直到當天晚上,父母才在一條小路的臺階上,找到了又餓又冷的小輝。

兒童時的小輝也曾經去自閉症康復機構接受了多年的康復訓練,但效果並不明顯,當他長大後,為自閉症兒童開辦的康復機構也漸漸沒有了他的容身之處,父母只好將他安置在家裡,由沒有上班的媽媽長期照看。去年有一天,媽媽出門買菜,小輝獨自一人在家。媽媽回家時發現家中失火,幸好消防官兵趕到及時撲滅,並將小輝救出。事後瞭解,火災就是小輝玩火引發的,他根本不知道玩火的危險,即使房屋著火了,他也不懂得第一時間逃離。小輝父母和很多自閉症兒童父母一樣,最大的擔憂便是,如果父母不在了,孩子將來怎麼辦?

幫扶篇

愛心之路 志願者在行動

自閉症兒童並不孤獨,社會對他們的關愛與幫助這些年來一直在不斷增多。去年11月份,泉州數個愛心協會共同發起了一場“我來自火星——關愛自閉症兒童大型公益活動”,眾多熱心人士參與,在中心市區人流眾多的場所,為“星星的孩子”舉牌發聲“理解、包容、擁抱、向我靠近一步”,讓更多人瞭解關注自閉症兒童群體。

繪畫對自閉症兒童來說也是一種康復技能訓練,泉州常青苗美術館的老師們去年開始免費為自閉症兒童進行繪畫指導,“孩子們畫畫時沒有雜念,可以看得出他們很享受這個過程。”美術館的謝老師說,能為自閉症兒童的康復助力,他們也很高興。

為自閉症兒童康復貢獻一份力,同樣的理念讓不少愛心人士走到了一起。從去年年底開始,一場自閉症兒童的精美畫作展在泉州市區、晉江等地巡迴展示,義賣所得共數萬元,畫展既增強了自閉症兒童的康復信心,也從經濟上補助了“星孩”家庭。主做兒童文創產品的BabyColour也一直在為自閉症兒童發聲,他們挑選了三幅自閉症兒童的畫作,精心製成別具特色的公益環保袋,為自閉症兒童募捐,也希望越來越多人讀懂他們畫裡的心聲。

讓人欣喜的是,如今有越來越多的愛心組織或學校師生走進自閉症康復中心,與自閉症兒童互動遊戲,從各方面給予“星孩”幫助。

康復補助14周歲前都可領

自閉症兒童的康復之路漫長坎坷,父母當中的一人基本要辭去工作,全身心地陪伴孩子進行康復治療,經濟負擔對於不少家庭來說是難以承受的。

今年全國兩會上,有不少代表委員呼籲提高對自閉症群體的關注與補助。相關部門也在加大對自閉症兒童的康復補助,2011年,中殘聯啟動“七彩夢行動計畫”,為3.6萬名貧困孤獨症兒童康復訓練給予補助。福建省殘聯於2010年啟動了助殘工程,針對0-7周歲貧困孤獨症兒童進行救助,2016年補助標準為每人每年1.2萬元。泉州市2010年起將救助自閉症兒童納入“為民辦實事”專案,補助對象擴大為0-14周歲自閉症兒童,每人每年康復補助1.2萬元。今年開始,全市7-14歲殘疾兒童康復訓練補貼全覆蓋,符合條件的每名兒童每年可享受1.2萬元的康復訓練補助。此外,殘聯等相關機構還在老師培訓等方面對報備的康復中心進行幫扶。

據泉州市殘聯統計,去年我市接受康復補助進行康復訓練的自閉症兒童近400人,“這些補助並不足以解決自閉症兒童的康復費用,一名自閉症兒童就可能讓家庭致貧。”泉州市殘聯副理事長陳納新說,需要更多社會愛心人士伸出援手,照亮自閉症兒童的康復之路。

困境篇

“星孩”父母 辛苦誰人知

自閉症兒童是不幸的,但他們不知,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而他們的父母卻往往要承受著旁人難以想像的家庭、經濟、社會、心理等多重壓力。據統計,超過三成的家庭負債給患兒求醫做康復訓練,很多母親辭去工作,全身心地投入患兒的康復訓練;其次,由於社會大眾對自閉症認知的普遍匱乏,無法用正確的方式與生活中遇見的自閉症兒童相處,自閉症患者家庭遭受的還有社會輿論和精神負擔。

“其他小孩子說小樂是傻子,不跟他一起玩,小樂躺在地上哭鬧,我只能抱起小樂回家,一路上我的眼淚一直流。”辛女士聊起這些年陪伴兒子的經歷,忍不住抹起眼淚。今年8歲的小樂在1歲多時就被診斷患有自閉症,辛女士說當時自己腦袋一片空白,人也幾乎癱倒了,但看到孩子天真可愛的臉龐,她還是鼓起了勇氣,“孩子來到了這個世界,大人遭受再大痛苦,也要儘量讓孩子快樂活著。”

辛女士辭職帶著孩子到康復機構訓練,家裡的主要收入就靠丈夫打工,每月收入只有3000多元,花在兒子身上就要1400多元,而他們還有一個在讀書的大女兒,一家人省吃儉用。空余時間,辛女士會帶小樂去公園,但看到其他小孩的玩具,只要喜歡,小樂都會去搶,經常被其他小孩或家長呵斥,這時辛女士只能拉住哭鬧的小樂,賠著笑臉道歉。

小星的媽媽也是辭職專門照顧孩子,小星上幼稚園她全程陪讀。小星溝通能力差,言行常常嚇到老師和其他兒童,她經常為孩子行為道歉,儘管如此小星還是換了多家幼稚園。小星喜歡音樂,她引導孩子學習鋼琴,但由於難以溝通,老師不願教,她自己琢磨在家教孩子,一個簡單的手形,她教了幾十遍,小星還是不配合,這曾讓她情緒失控,一個人躲到房間大哭。但哭完後,還是要重新振作,“只要有一點希望,再苦再累也要讓孩子學下去。”

康復機構11年搬遷5次

2013年9月,泉州市盲聾啞學校“自閉症教學部”的自閉症實驗班正式對外招生,首批計畫招生數只有8人。市區也有一些普通校接收症狀較輕的自閉兒隨班就讀,但需要父母陪讀。目前,我市接受自閉症兒童進行康復訓練的基本為民間機構。

據介紹,中心市區幾家註冊的康復機構都有相似經歷,創辦人多為自閉症患兒家長,在為孩子尋醫康復過程中,產生了創辦康復機構的想法和行動。這些機構辦學場所都曾更換過,辦學時間越長,更換次數越多,而且場所偏小,功能室較少,教學設備和輔助設施較缺乏,接納能力也很有限。

“我們一直在為場地問題頭疼,辦學11年搬了5個地方,現在還在努力尋找一個更合適的場所。”泉州愛星自閉症兒童康復中心的創辦人楊若婷直言,康復機構的場地問題關係著康復訓練的自閉症兒童何去何從,受限於場地問題,不少自閉症兒童難以得到有效的康復訓練,也失去了黃金康復期。在市區天都廣場的停車場二樓,記者敲門進入愛星康復中心,這個中心只有5間教室和一間狹窄的辦公室兼監控室,每個房間都沒有採光窗戶,即使白天也要亮著燈,幾間教室裡,各有幾名自閉症患兒在接受老師的不同教學,一些患兒的家長就在教室外的走廊安靜等待。

“這個場所並不理想,沒有戶外活動地方,且過於狹窄又沒有天然光線。”楊若婷說,康復中心註冊是民辦非盈利的公益機構,由於資金有限,無法承受房租上漲等各方面原因,多次搬遷。“我們現在接收了50多名自閉症患兒,因為場地原因,還有很多自閉症患兒只能被拒之門外。”

同樣是由自閉症孩子媽媽自發組織的民間機構,泉州另一家規模較大的“太陽雨”自閉症學校以前也曾面臨同樣窘境,因租房到期問題,學校面臨停辦,100多名自閉症兒童一度面臨失學。經過本社東南早報等媒體報導,時任泉州市領導高度重視,各相關部門積極行動,最後在中心市區少林路尋找到了合適場所,讓“太陽雨”學校搬遷,解決了學校的後顧之憂。 (文中自閉症兒童均為化名)

他山之石

美國:對自閉症兒童實施融合教育,普通班級和資源教室成為安置自閉症兒童的主要模式。2003年-2007年,美國自閉症兒童主要安置于普通班級,2007年所占比例達89.7%。而且,美國融合教育的支持策略也不斷完善,主要有社交支持策略、間接干預策略和學業支援策略。

日本:將自閉症兒童安置在普通學校中接受教育,挖掘自閉症兒童的潛在能力,通過治療、教育改善自閉症狀,讓自閉症兒童融入普通人群。

中國臺灣:近些年,臺灣地區的自閉症兒童教育得到快速發展,不少特殊學校接納自閉症兒童隨班就讀。針對不同的教育安置情況,自閉症兒童的課程與教學重點也有所不同,普通班著重加強學生的溝通能力,提高融入社會的能力;資源班開設在原班無法或較不易實施的課程,與原班形成互補;特殊教育班、特殊教育學校注重課程的實用性與功能性,強調加強兒童的適應能力。

家人及時帶小星到醫院檢查,結果卻是晴天霹靂——自閉症。

從此,媽媽帶著小星開始了漫長的康復訓練之路。小星第一天到自閉症兒童康復機構時,一直往媽媽身上爬,不願意進教室,生氣了就抓別人頭髮。老師為他量身訂制了教育計畫,半個月後,小星終於高興地牽著老師的手去教室上課了,語言能力也逐漸從仿說階段提升到主動表達層面。康復訓練一年後,老師針對他的特點,採用社交故事的教學策略,幫助他瞭解他人的意圖和社會規則,引導他在不同場合作出合適的反應或溝通行為。

唱歌是小星的一大愛好,起初他想唱就唱,不分時間地點。老師運用強化和輔助的手段對他進行訓練,小星現在能在不同環境的舞臺上表演。小星媽媽最大的心願就是,小星長大後能有一技之長,自己養活照顧好自己。

故事二:

繪畫助康復畫展引人歎

音樂是小星進行康復治療的一服良藥,而對於10歲女孩小菲來說,繪畫則是她表達內心情感的最好方式。不久前,泉州一家愛心機構舉辦了一場自閉症兒童畫展,多幅精美的畫作就是來自小菲之手。

小菲從小有語言障礙,幾乎不開口與人交流,4歲時被診斷為自閉症,到愛星自閉症兒童康復中心接受治療。康復中心的楊若婷老師記得,當時的小菲非常內向,不能流利說話表達情感,經常尿床尿褲子,學過的東西轉眼就忘。老師有針對性地把處理問題作為她前期的教學重點,並制定了語言方面的專門教學計畫,小菲的不少問題得到改善,認知理解等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小菲現在已有生活自理能力,平時還會幫助其他小朋友穿衣服、系扣子。

康復訓練中,老師們發現小菲有一項很好的才藝——畫畫。她喜歡漂亮的事物,特別是衣服。她喜歡默默地打量別人穿的衣服,然後記下,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那套衣服便躍然紙上,畫得又快又好。後來小菲又迷上了鑽石畫,她能花費很多天時間,安靜地在桌子上挑選一顆顆細小的石子,組成精美的鑽石畫。

經過3年的康復訓練,小菲順利地進入了小學學習。

故事三:

不懂得危險“星孩”釀火災

像小星、小菲這樣通過康復訓練返回普通學校就讀的自閉症兒童畢竟只是少數,更多的患者和他們的家庭長期被自閉症困擾著。而當一些“星孩”逐漸長大後,問題更加凸顯,這些孩子難以從事正常職業,不再享受康復補助,而照顧他們的父母也在逐漸老去。

16歲的小輝無法去學校正常上學,基本都待在家裡,他患有重度自閉症,經常自言自語,不與人交流,行為舉止像個孩子。小輝很少離開父母,之前一次獨自出門去距離不遠的外婆家,卻迷路走失了,直到當天晚上,父母才在一條小路的臺階上,找到了又餓又冷的小輝。

兒童時的小輝也曾經去自閉症康復機構接受了多年的康復訓練,但效果並不明顯,當他長大後,為自閉症兒童開辦的康復機構也漸漸沒有了他的容身之處,父母只好將他安置在家裡,由沒有上班的媽媽長期照看。去年有一天,媽媽出門買菜,小輝獨自一人在家。媽媽回家時發現家中失火,幸好消防官兵趕到及時撲滅,並將小輝救出。事後瞭解,火災就是小輝玩火引發的,他根本不知道玩火的危險,即使房屋著火了,他也不懂得第一時間逃離。小輝父母和很多自閉症兒童父母一樣,最大的擔憂便是,如果父母不在了,孩子將來怎麼辦?

幫扶篇

愛心之路 志願者在行動

自閉症兒童並不孤獨,社會對他們的關愛與幫助這些年來一直在不斷增多。去年11月份,泉州數個愛心協會共同發起了一場“我來自火星——關愛自閉症兒童大型公益活動”,眾多熱心人士參與,在中心市區人流眾多的場所,為“星星的孩子”舉牌發聲“理解、包容、擁抱、向我靠近一步”,讓更多人瞭解關注自閉症兒童群體。

繪畫對自閉症兒童來說也是一種康復技能訓練,泉州常青苗美術館的老師們去年開始免費為自閉症兒童進行繪畫指導,“孩子們畫畫時沒有雜念,可以看得出他們很享受這個過程。”美術館的謝老師說,能為自閉症兒童的康復助力,他們也很高興。

為自閉症兒童康復貢獻一份力,同樣的理念讓不少愛心人士走到了一起。從去年年底開始,一場自閉症兒童的精美畫作展在泉州市區、晉江等地巡迴展示,義賣所得共數萬元,畫展既增強了自閉症兒童的康復信心,也從經濟上補助了“星孩”家庭。主做兒童文創產品的BabyColour也一直在為自閉症兒童發聲,他們挑選了三幅自閉症兒童的畫作,精心製成別具特色的公益環保袋,為自閉症兒童募捐,也希望越來越多人讀懂他們畫裡的心聲。

讓人欣喜的是,如今有越來越多的愛心組織或學校師生走進自閉症康復中心,與自閉症兒童互動遊戲,從各方面給予“星孩”幫助。

康復補助14周歲前都可領

自閉症兒童的康復之路漫長坎坷,父母當中的一人基本要辭去工作,全身心地陪伴孩子進行康復治療,經濟負擔對於不少家庭來說是難以承受的。

今年全國兩會上,有不少代表委員呼籲提高對自閉症群體的關注與補助。相關部門也在加大對自閉症兒童的康復補助,2011年,中殘聯啟動“七彩夢行動計畫”,為3.6萬名貧困孤獨症兒童康復訓練給予補助。福建省殘聯於2010年啟動了助殘工程,針對0-7周歲貧困孤獨症兒童進行救助,2016年補助標準為每人每年1.2萬元。泉州市2010年起將救助自閉症兒童納入“為民辦實事”專案,補助對象擴大為0-14周歲自閉症兒童,每人每年康復補助1.2萬元。今年開始,全市7-14歲殘疾兒童康復訓練補貼全覆蓋,符合條件的每名兒童每年可享受1.2萬元的康復訓練補助。此外,殘聯等相關機構還在老師培訓等方面對報備的康復中心進行幫扶。

據泉州市殘聯統計,去年我市接受康復補助進行康復訓練的自閉症兒童近400人,“這些補助並不足以解決自閉症兒童的康復費用,一名自閉症兒童就可能讓家庭致貧。”泉州市殘聯副理事長陳納新說,需要更多社會愛心人士伸出援手,照亮自閉症兒童的康復之路。

困境篇

“星孩”父母 辛苦誰人知

自閉症兒童是不幸的,但他們不知,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而他們的父母卻往往要承受著旁人難以想像的家庭、經濟、社會、心理等多重壓力。據統計,超過三成的家庭負債給患兒求醫做康復訓練,很多母親辭去工作,全身心地投入患兒的康復訓練;其次,由於社會大眾對自閉症認知的普遍匱乏,無法用正確的方式與生活中遇見的自閉症兒童相處,自閉症患者家庭遭受的還有社會輿論和精神負擔。

“其他小孩子說小樂是傻子,不跟他一起玩,小樂躺在地上哭鬧,我只能抱起小樂回家,一路上我的眼淚一直流。”辛女士聊起這些年陪伴兒子的經歷,忍不住抹起眼淚。今年8歲的小樂在1歲多時就被診斷患有自閉症,辛女士說當時自己腦袋一片空白,人也幾乎癱倒了,但看到孩子天真可愛的臉龐,她還是鼓起了勇氣,“孩子來到了這個世界,大人遭受再大痛苦,也要儘量讓孩子快樂活著。”

辛女士辭職帶著孩子到康復機構訓練,家裡的主要收入就靠丈夫打工,每月收入只有3000多元,花在兒子身上就要1400多元,而他們還有一個在讀書的大女兒,一家人省吃儉用。空余時間,辛女士會帶小樂去公園,但看到其他小孩的玩具,只要喜歡,小樂都會去搶,經常被其他小孩或家長呵斥,這時辛女士只能拉住哭鬧的小樂,賠著笑臉道歉。

小星的媽媽也是辭職專門照顧孩子,小星上幼稚園她全程陪讀。小星溝通能力差,言行常常嚇到老師和其他兒童,她經常為孩子行為道歉,儘管如此小星還是換了多家幼稚園。小星喜歡音樂,她引導孩子學習鋼琴,但由於難以溝通,老師不願教,她自己琢磨在家教孩子,一個簡單的手形,她教了幾十遍,小星還是不配合,這曾讓她情緒失控,一個人躲到房間大哭。但哭完後,還是要重新振作,“只要有一點希望,再苦再累也要讓孩子學下去。”

康復機構11年搬遷5次

2013年9月,泉州市盲聾啞學校“自閉症教學部”的自閉症實驗班正式對外招生,首批計畫招生數只有8人。市區也有一些普通校接收症狀較輕的自閉兒隨班就讀,但需要父母陪讀。目前,我市接受自閉症兒童進行康復訓練的基本為民間機構。

據介紹,中心市區幾家註冊的康復機構都有相似經歷,創辦人多為自閉症患兒家長,在為孩子尋醫康復過程中,產生了創辦康復機構的想法和行動。這些機構辦學場所都曾更換過,辦學時間越長,更換次數越多,而且場所偏小,功能室較少,教學設備和輔助設施較缺乏,接納能力也很有限。

“我們一直在為場地問題頭疼,辦學11年搬了5個地方,現在還在努力尋找一個更合適的場所。”泉州愛星自閉症兒童康復中心的創辦人楊若婷直言,康復機構的場地問題關係著康復訓練的自閉症兒童何去何從,受限於場地問題,不少自閉症兒童難以得到有效的康復訓練,也失去了黃金康復期。在市區天都廣場的停車場二樓,記者敲門進入愛星康復中心,這個中心只有5間教室和一間狹窄的辦公室兼監控室,每個房間都沒有採光窗戶,即使白天也要亮著燈,幾間教室裡,各有幾名自閉症患兒在接受老師的不同教學,一些患兒的家長就在教室外的走廊安靜等待。

“這個場所並不理想,沒有戶外活動地方,且過於狹窄又沒有天然光線。”楊若婷說,康復中心註冊是民辦非盈利的公益機構,由於資金有限,無法承受房租上漲等各方面原因,多次搬遷。“我們現在接收了50多名自閉症患兒,因為場地原因,還有很多自閉症患兒只能被拒之門外。”

同樣是由自閉症孩子媽媽自發組織的民間機構,泉州另一家規模較大的“太陽雨”自閉症學校以前也曾面臨同樣窘境,因租房到期問題,學校面臨停辦,100多名自閉症兒童一度面臨失學。經過本社東南早報等媒體報導,時任泉州市領導高度重視,各相關部門積極行動,最後在中心市區少林路尋找到了合適場所,讓“太陽雨”學校搬遷,解決了學校的後顧之憂。 (文中自閉症兒童均為化名)

他山之石

美國:對自閉症兒童實施融合教育,普通班級和資源教室成為安置自閉症兒童的主要模式。2003年-2007年,美國自閉症兒童主要安置于普通班級,2007年所占比例達89.7%。而且,美國融合教育的支持策略也不斷完善,主要有社交支持策略、間接干預策略和學業支援策略。

日本:將自閉症兒童安置在普通學校中接受教育,挖掘自閉症兒童的潛在能力,通過治療、教育改善自閉症狀,讓自閉症兒童融入普通人群。

中國臺灣:近些年,臺灣地區的自閉症兒童教育得到快速發展,不少特殊學校接納自閉症兒童隨班就讀。針對不同的教育安置情況,自閉症兒童的課程與教學重點也有所不同,普通班著重加強學生的溝通能力,提高融入社會的能力;資源班開設在原班無法或較不易實施的課程,與原班形成互補;特殊教育班、特殊教育學校注重課程的實用性與功能性,強調加強兒童的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