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振興“足球之鄉”有起色 梅州成擁有兩支中甲球隊的城市

剛剛在梅縣區政府舉行的2017梅縣區振興足球工作推進會上,梅縣區委、區政府獎勵沖甲成功梅縣鐵漢足球俱樂部扶持資金1000萬元,趁著本次機會,我們一窺《梅州市振興“足球之鄉”十年規劃》的實施情況。

為表彰梅縣鐵漢足球俱樂部成功沖甲,獲得2018年中甲聯賽資格,梅縣區委、區政府向俱樂部獎勵沖甲成功扶持資金1000萬元。該筆扶持金將分3年發放,第一年扶持400萬,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別扶持300萬。

當日下午,梅縣鐵漢足球俱樂部召開沖甲成功座談交流會和慶功晚宴。

俱樂部投資人劉水指出,沖甲是球隊在今年明確提出的賽季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俱樂部不惜加大投入,迄今為止共投入人民幣超過1億元,超出了賽季初的6000萬投入預算。

通過引進李海強為首的教練團隊和李健華、葉偉超、潘佳等一批擁有中超、中甲比賽經驗的廣東籍與梅州籍球員,大大增強了球隊的戰鬥能力。

同時,在梅州市及梅縣區各政府單位的支援下,

俱樂部於2016年底正式遷入南口的新訓練基地,並花費重金在新訓練基地引進一批全新的運動器材和康復器材,為球員的日常訓練及康復訓練提供了良好的物質保障。

此外,在俱樂部內部建設以及球隊日常出行保障方面,俱樂部也下了苦功,為球隊最終如願取得好成績打下堅實基礎。

展望2018年的中甲聯賽,劉董強調,梅縣鐵漢將以打造國內一流足球俱樂部為長遠目標,為中國足球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8年中甲聯賽,球隊將以保級為首要任務,並在這個基礎上,全力以赴取得更好的成績。在資金投入方面,劉水承諾將繼續加大投入力度,至少比2017年的預算再翻一倍,同時還將加大引援力度,

爭取引進更多有中甲、中超經驗的優秀教練員及運動員。

為達到中甲這一平臺更高的要求,俱樂部會繼續完善內部經營管理體系,朝更加專業的職業足球俱樂部之路前進,以更加出色的表現為梅縣足球、梅州足球乃至廣東足球作出更大的貢獻。

2010年,梅州市制定並出臺了以重振“足球之鄉”的足球雄風為目標的《梅州市振興“足球之鄉”十年規劃》,決定用十年時間,重新擦亮“足球之鄉”的品牌。

經過7年的努力,梅州足球在體制機制、場地建設、隊伍建設、人才培養、賽事舉辦等方面均取得階段性成效。

隨著梅州客家在2015賽季中乙奪冠、梅縣鐵漢在2017年順利沖甲,梅州成為了全國為數不多的擁有兩支中甲球隊的城市之一。

同時,梅縣區依然針對一些仍然存在的不足之處,提出未來的工作思路。

近年來,梅縣區在職業足球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狠下苦功,專門增設足球運動管理中心,出臺政策組建梅縣足球隊。

不過,梅縣區目前在崗的教練員大部分來自體育中專學校或體育學院,缺乏從事足球專業訓練和比賽的經歷,而且少有參加培訓和對外學習交流的機會,使梅縣足球教練的執教水準大受限制。

因此,梅縣區積極支援鼓勵梅縣籍的省級以上足球運動員退役後回梅縣工作,安排到各網點任專職教練,充分發揮足球運動員的特長,盡力解決足球運動員的後顧之憂。

今年率領梅縣鐵漢沖甲成功的李海強,正是當年從梅縣走出去的前國腳,如今則以主教練的身份為家鄉球隊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從2011年起,依託區業餘體校、富力足球學校,梅縣區校園足球後備人才體系逐步形成,全區58所中小學校均組建了足球隊,近年來為國家、省、市輸送優秀足球人才共300多人。

在場地建設方面,全區共投入10多億元,建成曾憲梓體育場,全區現有各類足球場103個,其中中小學校11人制標準足球場10個、7人制足球場52個、5人制足球場4個。

即便如此,現有學校足球場數量,仍無法滿足學生活動和訓練的場地需要,社會上也缺乏免費對外開放的足球場。

業餘體校訓練場地難以保障,只能在不影響職業聯賽比賽情況下使用曾憲梓體育場,從而對運動員的水準造成重大影響。

據不完全統計,梅縣區中小學校足球人口(每週參加2次以上足球運動的人數)不足4000人,足球課教學也未全面普及,足球人口匱乏,與足球發達地區相比差距較大。

未來,梅縣區計畫繼續完善足球場地規劃建設。首先,根據校園足球的發展需要,爭取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對全區中小學現有的足球場地進行提升改造,建成高標準的足球比賽場地,提升我區學校的足球運動硬體設施水準。

其次,積極支援鼓勵有條件的各種社會力量新建一批有償或收費的足球場,支援鼓勵社會資本投入足球場建設,計畫在2019年前建成100塊標準足球場,力爭達到先進國家每6000人擁有1塊足球場地的水準。

同時,雁洋足球特色小鎮建設必須儘早啟動,開展旅遊體育系列活動,以旅遊帶動體育項目開展,以體育項目促進旅遊事業的發展,進一步豐富遊客的足球文化體驗,擴大足球之鄉的影響力。

梅縣區委、區政府還希望通過承辦品牌賽事提高全民參與足球活動的熱情、提升梅縣的知名度。在支援機關單位、民間團體、企業在“五一”、“五四”、“國慶”等節假日期間舉辦足球比賽,豐富全區足球文化氛圍,增加足球人口的同時,認真承辦做好每年開展的“賀歲杯”等重大足球品牌賽事活動已被列入未來梅縣區足球推進工作的日程表。

2012年,首屆梅州賀歲杯足球賽在曾憲梓體育場成功舉辦,該賽事至今已舉辦5屆。校園足球比賽同樣是梅縣區狠抓的重點,建立小學、初中、高中三級聯賽制度,每年舉行校園足球聯賽,並通過舉辦校園足球夏令營、組隊參加市級冠軍杯聯賽和全國校園足球冠軍杯比賽等舉措,促進校園足球發展。

文/圖 廣州參考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廖藝

同時,梅縣區依然針對一些仍然存在的不足之處,提出未來的工作思路。

近年來,梅縣區在職業足球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狠下苦功,專門增設足球運動管理中心,出臺政策組建梅縣足球隊。

不過,梅縣區目前在崗的教練員大部分來自體育中專學校或體育學院,缺乏從事足球專業訓練和比賽的經歷,而且少有參加培訓和對外學習交流的機會,使梅縣足球教練的執教水準大受限制。

因此,梅縣區積極支援鼓勵梅縣籍的省級以上足球運動員退役後回梅縣工作,安排到各網點任專職教練,充分發揮足球運動員的特長,盡力解決足球運動員的後顧之憂。

今年率領梅縣鐵漢沖甲成功的李海強,正是當年從梅縣走出去的前國腳,如今則以主教練的身份為家鄉球隊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從2011年起,依託區業餘體校、富力足球學校,梅縣區校園足球後備人才體系逐步形成,全區58所中小學校均組建了足球隊,近年來為國家、省、市輸送優秀足球人才共300多人。

在場地建設方面,全區共投入10多億元,建成曾憲梓體育場,全區現有各類足球場103個,其中中小學校11人制標準足球場10個、7人制足球場52個、5人制足球場4個。

即便如此,現有學校足球場數量,仍無法滿足學生活動和訓練的場地需要,社會上也缺乏免費對外開放的足球場。

業餘體校訓練場地難以保障,只能在不影響職業聯賽比賽情況下使用曾憲梓體育場,從而對運動員的水準造成重大影響。

據不完全統計,梅縣區中小學校足球人口(每週參加2次以上足球運動的人數)不足4000人,足球課教學也未全面普及,足球人口匱乏,與足球發達地區相比差距較大。

未來,梅縣區計畫繼續完善足球場地規劃建設。首先,根據校園足球的發展需要,爭取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對全區中小學現有的足球場地進行提升改造,建成高標準的足球比賽場地,提升我區學校的足球運動硬體設施水準。

其次,積極支援鼓勵有條件的各種社會力量新建一批有償或收費的足球場,支援鼓勵社會資本投入足球場建設,計畫在2019年前建成100塊標準足球場,力爭達到先進國家每6000人擁有1塊足球場地的水準。

同時,雁洋足球特色小鎮建設必須儘早啟動,開展旅遊體育系列活動,以旅遊帶動體育項目開展,以體育項目促進旅遊事業的發展,進一步豐富遊客的足球文化體驗,擴大足球之鄉的影響力。

梅縣區委、區政府還希望通過承辦品牌賽事提高全民參與足球活動的熱情、提升梅縣的知名度。在支援機關單位、民間團體、企業在“五一”、“五四”、“國慶”等節假日期間舉辦足球比賽,豐富全區足球文化氛圍,增加足球人口的同時,認真承辦做好每年開展的“賀歲杯”等重大足球品牌賽事活動已被列入未來梅縣區足球推進工作的日程表。

2012年,首屆梅州賀歲杯足球賽在曾憲梓體育場成功舉辦,該賽事至今已舉辦5屆。校園足球比賽同樣是梅縣區狠抓的重點,建立小學、初中、高中三級聯賽制度,每年舉行校園足球聯賽,並通過舉辦校園足球夏令營、組隊參加市級冠軍杯聯賽和全國校園足球冠軍杯比賽等舉措,促進校園足球發展。

文/圖 廣州參考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廖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