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寫作方法|高分作文的三個共性

高分作文都有哪些共同點?我們可以借鑒這些共同點嗎?

答案是:Yes

今天,小編總結了高分作文的三個共性,可供大家在寫作時參考。

一、會抓細節

“他總是把雨傘裝在套子裡,把表放在一個灰色的鹿皮套子裡;就連那削鉛筆的小刀也是裝在一個小套子裡的。他的臉也好像蒙著套子……”

這是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五中的一課——《裝在套子裡的人》。契訶夫筆下看似輕描淡寫的細節,卻抓住了人物的特徵,讓別裡科夫成為世界文學之林中的“這一個”。

福樓拜說過,當你描寫“一棵樹”或“一堆火”的時候,只有發現了“這棵樹”或“這堆火”的特點後,才能下筆。當你去寫一個人、一個物或是寫一件事時,抓好一個典型的細節,抓住一個區別其他的特徵,就能勝過千言萬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一次作文練筆中,讓學生寫自己的老師。很多學生寫出的老師就好像是一個模子裡面刻出來的,一樣的外貌、一樣的事件,沒有特點,

不能與眾不同。有一個學生寫得卻很生動:

……終於,當班長喊出“起立”的時候,我們全體同學齊刷刷站起來,我攥緊出汗的拳頭,注視著班主任不苟言笑的臉——好像有清風拂過一般,我竟然看見他的嘴角輕輕上揚!他真的是在微笑嗎?一個好久違的表情!……

很多學生都想寫自己的老師嚴厲中卻有著對學生深深的愛,而只有這位同學避開一般性的平鋪直敘,巧妙地選擇了老師做課結束那一刹那的表情變化,

寫出了一位不苟言笑的老師對學生的滿意。一個微笑的細節,塑造了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當你還在為乾癟的敘述而頭疼的時候,塌下心來,仔細觀察,發掘一個細節,就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二、善用修辭

何為修辭?修辭就是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利用多種語言手段以收到盡可能好的表達效果的一種語言活動。

概念都是抽象的,換一種方式來說呢?擬人修辭,

可以使山上的石頭唱歌,山下的流水動情;排比修辭,是飛流直下的九天銀河,是滾滾東逝的一江春水;比喻修辭,讓浩瀚的宇宙在你的手心中可感,讓茫茫的蒼穹在你的手心中可觸……

老舍在《駱駝祥子》裡面有這樣一段對“熱”的描寫,不出“熱”字,卻把“熱”寫得淋漓盡致:

街上的柳樹像病了似的,葉子掛著層灰土在枝上打著卷;枝條一動也懶得動,無精打采地低垂著。

馬路上一個水點也沒有,乾巴巴地發著白光。便道上塵土飛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氣聯接起來,結成一片毒惡的灰沙陣,燙著行人的臉。處處乾燥,處處燙手,處處憋悶,整個老城像燒透了的磚窯,使人喘不過氣來。狗趴在地上吐出紅舌頭,騾馬的鼻孔張得特別大,小販們不敢吆喝,柏油路曬化了,甚至於鋪戶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

這段文字不出“熱”字,可真真切切地讓人們感覺到這種難挨的“熱”,究其表現手法,從修辭的角度,我們看到擬人、排比、比喻、誇張等豐富的修辭,把抽象的感覺具體化、形象化了,仿佛你就在這樣的環境之中,熱得壓抑。

在平時的練習裡,有學生嘗試寫“冷”:

北國的冬天,是一定要颳風的。風一起,它就會毫不留情地把樹上殘餘的葉子卷起,一片也不留;風一起,不管人們穿多少衣服,它都像一條泥鰍一樣,順著袖口、領口鑽進衣服裡面,貼著你的皮膚到處遊動;風一起,它就像一把沒有磨好的鈍刀,狠狠地割在臉上、手上,看不見傷口卻仍能感受到辣辣的疼。

我們可以看到小作者獨具匠心的選擇一個切入點——風,來寫冬天之冷。排比、比喻、擬人,用最常見的修辭手法卻極其生動地寫出了冬天的感覺。風,像泥鰍一樣,好像無孔不入地往衣服裡面鑽,真的讓人們覺得無論穿多少衣服,也躲不開藏不住,泥鰍貼在皮膚上的感覺真的讓人們感到風的冷、天的寒。而當人們總說風像刀子一樣刺在臉上的時候,小作者卻寫到風像鈍刀割在臉上,“看不見傷口卻能感受到辣辣的疼”。兩種比喻一比較,“鈍刀”“割”更讓人感受到這風的凜冽。沒有“冷”字,可“冷”就貫穿在字裡行間!這就是修辭的妙用!

三、豐富角度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事物也是這樣,當你還在乾癟的記敘時,換個敘述視角,會讓文章神采倍增。

《水滸傳》中“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中有這樣一段場景:

撲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提起拳頭來就眼眶際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縫裂,烏珠迸出,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又只一拳,太陽上正著,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

這段文字出色之處就在於把“打”的效果寫得“繪聲繪色”,這三拳,從味覺到視覺再到聽覺,多個角度調動感覺器官,充分發揮作用。

編輯:心台

究其表現手法,從修辭的角度,我們看到擬人、排比、比喻、誇張等豐富的修辭,把抽象的感覺具體化、形象化了,仿佛你就在這樣的環境之中,熱得壓抑。

在平時的練習裡,有學生嘗試寫“冷”:

北國的冬天,是一定要颳風的。風一起,它就會毫不留情地把樹上殘餘的葉子卷起,一片也不留;風一起,不管人們穿多少衣服,它都像一條泥鰍一樣,順著袖口、領口鑽進衣服裡面,貼著你的皮膚到處遊動;風一起,它就像一把沒有磨好的鈍刀,狠狠地割在臉上、手上,看不見傷口卻仍能感受到辣辣的疼。

我們可以看到小作者獨具匠心的選擇一個切入點——風,來寫冬天之冷。排比、比喻、擬人,用最常見的修辭手法卻極其生動地寫出了冬天的感覺。風,像泥鰍一樣,好像無孔不入地往衣服裡面鑽,真的讓人們覺得無論穿多少衣服,也躲不開藏不住,泥鰍貼在皮膚上的感覺真的讓人們感到風的冷、天的寒。而當人們總說風像刀子一樣刺在臉上的時候,小作者卻寫到風像鈍刀割在臉上,“看不見傷口卻能感受到辣辣的疼”。兩種比喻一比較,“鈍刀”“割”更讓人感受到這風的凜冽。沒有“冷”字,可“冷”就貫穿在字裡行間!這就是修辭的妙用!

三、豐富角度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事物也是這樣,當你還在乾癟的記敘時,換個敘述視角,會讓文章神采倍增。

《水滸傳》中“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中有這樣一段場景:

撲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提起拳頭來就眼眶際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縫裂,烏珠迸出,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又只一拳,太陽上正著,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

這段文字出色之處就在於把“打”的效果寫得“繪聲繪色”,這三拳,從味覺到視覺再到聽覺,多個角度調動感覺器官,充分發揮作用。

編輯:心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