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致敬記者節|今天的頭條留給我們自己

11月8日

對於這樣一群人是特別的

這群人

整日在外奔波

用鏡頭記錄新聞事實

用筆桿撰寫社會百態

他們是如此光鮮而又艱苦的一群人

「記者,記著」

11月8日,中國第18個記者節

屬於所有新聞人的節日

圈外人眼中:風光,刺激,神秘;

家人眼中:晨昏顛倒,剩男剩女;

朋友眼中:總是很忙,沒有檔期…

記者,到底是怎樣的?

一枚記錄時代的符號,

一個揭示真實的理想,

一份守望社會的責任。

接下來跟小編一起看看他們怎麼說~

報人有苦也有甜

平涼日報社 李玉成

當第十八個記者節來臨的時候,我已經在報社工作24個年頭了。看著在辦公室擺放的已經有半人高的合訂本,

心中頓生感慨:這就是報人,24年的人生,也就是24個合訂本。

有人說新聞是易碎品,尤其是當今資訊爆炸的時代,一條新聞極容易被海量的新聞所淹沒。從這個角度看,從事新聞工作是不是特沒有成就感?但從歷史的角度看,新聞又顯現出它的重要。古人認為當時是“新聞”的,今天已成為歷史資料;今人認為是現在“新聞”的,明天也將成為歷史。今天的史學家研究歷史,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考證、辨別、分析、綜合當時的“新聞”;而今天的記者撰寫當下的新聞,

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為後人書寫歷史。

新聞至少是歷史的一部分。每有閒暇,翻閱報紙的合訂本,從我個人來說,忙忙碌碌幾十年,所有的業績都“存留”在一張又一張的報紙上了,真實地記錄了我在24年的新聞生涯中都幹了些什麼,采寫、編輯的那些新聞是有意義的,是值得銘記的。從我們這座城市來說,

一張又一張的報紙,凡是與這座城市有關的重大新聞,都有記載,都留下了供後來者研究的資料。

有一天出門打車辦事,計程車司機問:你們報社咋每天晚上都亮著燈光?我告訴他,如果領導活動多或者當日有重大的新聞,要求稿件必須在第二天見報,記者既要在當天的活動結束後馬上寫稿,還要把寫好的稿子尤其是主要領導的稿子送審,有時候審過的稿子交到編輯手中都大半夜了,然後美編做版,之後校對,再到印刷環節,等報紙印出來時天都亮了!

計程車司機說,看不出來,你們這活和我們一樣辛苦!

其實,辛苦是我們報人的常態。在報社工作的同事,關於辛苦,幾乎每一個人都能講出一連串的故事,尤其是要聞版的編輯和記者,加班到深夜是常事,白天睡不好,晚上不能睡,因為報社人手少,編采合一,所有編采一線的人既是記者也是編輯,往往是這一周編報紙,下一周又去採訪寫稿子了。

如今,這份報紙由鉛印到雷射排版,由小報到大報,由黑白到彩印;由最初的發行幾千份到現在的幾萬份,我們的影響力日益擴大。作為黨報的新聞人,我們雖然忙綠,但也充實,這何曾不是一種幸福的人生呢?

記者在藝術節上採訪民間藝人

用筆墨和鏡頭書寫時代的進步

平涼日報社 趙育嫻

因為工作關係,七、八年來作為一名基層新聞工作者,我跑遍了全市7縣區和各個鄉鎮,也因為長期在一線採訪的經歷,練就了新聞人的觸角更靈敏一些,視野更寬廣一些,感受可能更深刻一些。我們所報導的新聞事件累積起來,就是觀察平涼、觀察這座城市變化發展的第一手資料,也是一個視窗。從親身經歷的改革發展中,從報導的每個新聞事件中,我看到了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奮發圖強、努力拼搏的壯舉,看到了這座美麗的城市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所邁出的堅實步伐,見證並記錄下平涼“成長”的點點滴滴。

關於每年春節期間的採訪報導,最讓人感動的就是各行各業的堅守。還記得一個大年初一的淩晨,我走進農貿市場,眼前是一片忙碌的景象——一輛輛貨車裝滿了果蔬,工人們一邊交談一邊裝、卸貨。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些工作著的人們,臉上都掛著笑容,骨子裡都透著股幹勁。他們告訴我,大年初一上班並沒有什麼可以抱怨的,既然這是他們自己選擇的職業,就要去做好每天該做的事,包括起早貪黑,包括加班加點。作為記錄者,沒有看到咬緊牙關的艱難和抱怨,而是發自內心的熱愛,那一刻,我的眼裡湧出了感動的淚水,和他們一樣,我也深深地愛著這份職業帶來的“忙碌”,無論如何,都會義無反顧地走下去。

2013年,“家庭農場”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號檔中出現,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它在我市到底發展的怎樣,與農業大戶、合作社有什麼不同,能給群眾帶來多大的利益?去年,為了摸清我市“家庭農場”的發展狀況,我連續多天下鄉採訪,深入田間地頭,農戶家中,走訪了部門、農民、企業和信用社,寫出了平涼家庭農場現狀調查的上下篇,受到了廣泛關注,直到幾個月後還總能接到一些農民群眾的電話,詢問家庭農場的有關政策。

有一句話說得好——“當你看不到我們的時候,我和新聞在路上;當你看到我們的時候,我和新聞在紙上。”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這就是採訪報導的價值所在,這也正是基層的力量所在,而記者的榮光,莫過於能用筆墨和鏡頭書寫時代的進步。

在記者節觸摸採訪筆記

平涼日報社 張成龍

在全國上下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之際,我們迎來了第十八個記者節,在這個美麗的節日裡,翻閱過去厚厚的幾本採訪筆記,心中有很多所思所感。

本子上的文字筆記潦草,龍飛鳳舞,有些連我自己都已不認識,但它們銘刻在心裡的印記依然清晰,讓我對過去的幾年有點小小地滿意,也讓我對命運心懷感恩。

觸摸那些潦草的筆跡,我看到了平涼的山山水水,看到一個個項目在快速建設,一條條公路向遠方延伸,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個個貧困戶在扶貧政策的幫扶下露出了笑容……

幾年來,在一線新聞採訪崗位上的成長,讓我對這份工作迸發出更火熱的激情。我非常地慶倖自己能夠親眼見證這麼多時代變遷中的人和事,並透過他們思考人生和社會。

厚厚的採訪本見證著自己的成長,也時刻提醒著自己:党的十九大開啟了新時代,新聞工作者正面臨新的挑戰,不要留戀辦公室的溫暖與安逸,應帶著初心和使命走出去,去尋找鄉村的泥濘,去感受工廠的吵鬧,去體會工地的繁忙,去聆聽會場的資訊,去每一個需要我們的人身邊,聆聽最動人的故事,尋找最美麗的風景……只有在那裡,你才能真正的成長。

在談理想已經顯得有點奢侈的年齡裡,我知道自己無須談論理想,也不用把時間浪費在無益的思慮上;因為,踏踏實實地寫好採訪筆記,增加它們的厚度,就是我的理想。

記者在番茄育苗棚採訪

敢拼才會贏

平涼日報社 薑慧仁

作為一名記者,伴著平涼新聞改革步伐,採訪、寫稿、編輯早已成為工作和生活的常態。而就在這常態的進程中,依然有無數難忘的回憶留存心中,就像一道道深深的烙印,見證著我們的成長,見證著平涼新聞事業的改革與創新,也見證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10月17日清晨,記者趕往了我市蘋果大縣——靜寧,在該縣治平鎮記者看到了蘋果豐收的景象。昔日荒山栽滿了果樹,蘋果正紅。在爬上該鎮劉河村的北山時,竟然把腳給崴了,越走越疼,因為怕丟人,就硬挺著走,下山後腳已紅腫。同行的專家說,海拔1300米左右為蘋果最佳生長地,可勤勞智慧的靜寧人硬是在海拔1700米以上的荒山上種出了蘋果,而且品質還特別好,這是一大奇跡!

為此,我特想上山看看。

可該鎮的後溝村在高山上,此時已是下午4點多,要去,得趕快,否則晚上難回。山路特別陡,車無法通行,只好走路。崴了的腳越來越疼,只好手腳並用,終於在一個多小時後,爬到海拔1746米的山上,在那裡,記者看到了專家介紹的特別紅,特別甜,口感特別好的蘋果。當地農民說:這兒太荒涼,過去窮得吃不上飯,如果不是種出了蘋果,就連小鳥都不願意來。如今,我們拼了命種出了好蘋果,日子好過了……

下山又用了兩個多小時。採訪雖結束了,崴了的腳依然在疼。這不,記者節到來的時還沒有恢復,不過,疼在腳,但記在心的卻是果農的一句話:“拼命才能種出好蘋果。”

記者在“高空”採訪

當好新聞記者 講好平涼故事

平涼市廣播電視臺 程瑩

作為一名市廣播電視臺從業10年的一線記者。2017年,我經歷了很多個記者生涯的第一次。從參加第四屆“好記者講好故事”到第一次代表甘肅在北京講述平涼故事,再到第一次和來自全國各大媒體的86名優秀青年記者一道,代表中國青年記者在國外進行訪問交流,展示中國記者風采,今年,我第一次獲得全市新聞宣傳“特別貢獻獎”。這每一次的出發與前行,都是全新的挑戰與實踐,敦促我們用滿腔的熱情,講好平涼故事!

我所在的節目中心有一檔開辦15年的全省名牌電視專題欄目《走近百姓》,面對不斷升級的觀眾訴求,15年來,《走近百姓》欄目始終被電視觀眾所信賴,曾經採訪報導的“平涼好人”胡佐周、鐵心法官崔正濤等我市各行各業先進典型數以百計,家喻戶曉。

今年8月至9月,我有幸參加了新聞戰線第四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比賽活動,以甘肅賽區一等獎第一名的成績,代表甘肅赴北京參加“好記者講好故事”的決賽,獲得了“全國新聞戰線優秀演講人”稱號。可是大家有所不知,這已經是我第二次,鼓起勇氣,站在“好記者講好故事”的演講臺上了!就在兩年前,第一屆“好記者講好故事”的比賽中,我以三等獎的成績止步於甘肅賽區。兩年之後,當我再一次站在全國新聞戰線演講臺上,講述了我所採訪的莊浪縣農民李虎成20多年帶領群眾為村子義務修路,和鄉親們戰天鬥地,打通脫貧攻堅最後一公里的故事。看到台下無數觀眾被平涼農民奮鬥的激情和決勝小康的信念感動地熱淚盈眶的時候,我為這樣的平涼人和平涼故事深感自豪!

“坐在同一條板凳上,才會縮短心與心的距離;住在農家的炕頭上,收穫的才不只是建議。”莊浪李虎成的事蹟報導,之所以能引發強烈反響,和我們記者多次深入田間地頭、一次次真實記錄是分不開的。只有把鏡頭始終對準普通群眾,才能真正地寫人民之所想,發人民之心聲,解人民之所急,文字和畫面才會是有溫度、有深度、有品質的!

市電視臺記者作為中國代表赴日本採訪

記者節感言

平涼日報社 張笑娟

我的新聞生涯是伴隨著記者節一塊成長的。

站在第十八個記者節的門檻,回首度過的那一個又一個的記者節,我感到十分自豪和驕傲。記者節的設立,體現著黨和人民對新聞人的尊重和器重。每次過記者節,我首先感到的是歡樂,與同行們歡聚一堂,其樂融融,新聞齡又長了一歲。然而,每次過記者節,我更感到的是使命。記者節是党和人民對新聞人的一個提醒和鞭策,提醒我們不要忘記自己的使命,鞭策我們不要辜負自己的使命。

記者節的“節”當然是節日,但還有一個深刻的寓意就是節操。過節日1天就過去了,而過節操卻需要一年365天。只有過好365天的節操,才有資格過好1天的節日。孫中山說得好:“事功者一時之榮,志節者萬事之業”。作為一個新聞人,既要“時窮節乃見”,更要“世盛節亦貴”。能過好365天,從而也就能過好1天,對我們當記者的、當編輯的來說,那是一種光榮和幸福。

記得新聞界老前輩范長江說過,新聞人要講人格、講氣節,做到絕對忠實,忠實於新聞事實,忠實於新聞事業。對此,我體會頗深。每當我采寫的新聞見報的時候,每當我編輯的版面問世的時候,我都要捫心自問:你是不是忠實了自己的使命,過好了這一天的“節”坎。如果是,我才能心安理得,睡一個好覺。

願我一年365天不辱使命,保持好新聞人的節操,善始善終地取得以後過上一個又一個的記者節的資格。

記者在窯洞採訪竹編藝人

用有溫度的作品渲染人生

靈台縣廣播電視臺 張煒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聞輿論工作者座談會上,要求新聞工作者要寫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從新聞工作者的角度來說,寫出有溫度的作品就是我們的責任。

寫有溫度的新聞作品,做有擔當的新聞人。10月20日,一場名為“靈台美?果兒紅,第二屆果品展銷會等你來!”的現場雲直播刷爆了全國各地靈台人的朋友圈。面對靈台蘋果“三起三落”的歷史教訓,面對今年豐收後全縣人民的喜悅心情,台裡決定創新宣傳方式。直播一開始,由於我們的背景視頻準備充分,現場小屏直播人員發揮到位,後臺編輯審核播發及時,流覽量迅速增長,直播當天點擊量達到65.4萬人,把新華社“現場雲”直播單日點擊量20萬+的記錄翻倍刷新。經過4天累計40.5個小時的直播,流覽人數130多萬人。

前年的一個秋季,我帶著記者深入本縣的梁原鄉採訪。一座吊橋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採訪過程中我們瞭解到這個村莊通往學校的路是靠一座破舊的吊橋連接起來的,多少年來,村民祖祖輩輩出出進進走的都是這座橋。危橋的新聞播出五個月後,三座堅實寬闊的新橋屹然矗立在杜家溝村的河流上。

有溫度的作品,過程往往充滿艱辛、委屈。我台創辦的《十分關注》欄目,從2012年元月至今,每週一期,大至突發事件,小到市民不文明現象,已播出210期,《十分關注》已經成為我台有個性的欄目。以“新聞立台、欄目興台、創新活台”的辦台思路,始終把欄目建設作為興台的根本舉措,按照“本土定位、個性打造、精品製作”的思路著力開辦了10多個自辦欄目。以宣傳普通百姓為主題,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百姓”的風格贏得廣大觀眾喜愛。

記者是這樣拍攝的

在別人的故事裡感動自己

平涼日報社 張霞

不知不覺中,第十八個記者節已悄然而至。屈指數來,我入新聞這行已有兩年多了。

回想過去的兩年,每天的日常工作就是背著相機,拿著採訪本四處奔波,在行進的路上用心感受、認真記錄。時常會因為一個採訪物件的不幸遭遇心酸不已,也會被工作中一個不經意的小插曲感動不已;又或者,在悄無聲息的夜裡為寫一篇沒有頭緒的稿子苦惱不已……當生活中這樣的片段越來越多時,我感到自己離一名合格的記者又近了一步。

兩年的記者生涯,我寫了不少的人和事,感動過、哭過、笑過……有些事,已漸漸淡出記憶,而有些事,卻如昨日剛發生一般,清晰甚至刻骨銘心。2015年11月5日下午,我走進了留守兒童小玲玲的家中。6歲的玲玲正趴在一張小小的桌子上擺弄著手中的玩偶。當我伸出手想抱她時,她顯得拘謹害羞,一雙水汪汪的眼睛裡充滿了慌恐和緊張。

這個剛剛過完6歲生日的小女孩,就在一年前還沉浸在爸爸媽媽的溺愛中享受著童年的快樂,那時的她怎麼也不會想到有一天疼愛她的爸爸會突然離世,媽媽會離家出走。

都說沒娘的孩子像根草,失去雙親的玲玲,就像光禿禿的山上長出的一根小草,哪還有愛的庇護;更像折翼的小鳥,天空再怎麼廣闊,她的心也是孤寂的。“我想爸爸媽媽了……”這是在整個採訪中,小玲玲說出的惟一一句話,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卻讓我眼泛淚花。如今,偶爾想起小玲玲時,我的心裡還是會自問,她對父母的想念,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少嗎?

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他們中有農忙種地、農閒繪畫,一心想用畫筆描繪美好生活的農民;有每天彎腰撿拾垃圾上百次的景區“美容師”以及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他們都是生活中最平凡的人,也是最可愛的人,他們把每一天的簡單和平凡演繹成了無數個精彩。他們的故事,用筆,似乎永遠都寫不完。

作為一名黨報的記者,今後的要繼續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用我手中的筆寫下更多平凡人的故事,更多普通人的精彩。

記者採訪街頭群眾

宣傳幹部當須練就“幾把刷子”

中共莊浪縣委宣傳部 李順民

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宣傳幹部除在政治上可靠外,總要需要在理論上、筆頭上、口才上或其他專長上有“幾把刷子”,真正成為讓人信服的行家裡手。因而,宣傳幹部當須練就理論、寫作、口才等“幾把刷子”,從而達到上知下曉、出筆能寫、張嘴會說的能力和水準。

練就理論“刷子”。做好黨的宣傳工作,第一要學好基本理論。第二,還必須學習歷史、文化、文學、古典詩詞,以此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第三,每天堅持學習時事政治,掌握黨中央的最新決策部署。因此,宣傳幹部要把自己當成一個雜家,就像蜜蜂一樣,不僅要博采花蜜,更要天天采蜜。只有養成多讀書、勤學習的習慣;面對任何工作任務,都不會感到“本領恐慌”。

練就寫作“刷子”。一名宣傳幹部必須具備扎實的寫作能力,這是基本功,也是看家本領。宣傳部門耍的是筆桿子,宣傳工作主要是靠筆桿子推動。寫作重在寫。近兩年,我采寫的新聞通訊《“梯田王國”逐綠前行》在甘肅日報頭版頭條刊登,《捧著“金果”追小康》《甘肅莊浪“85後”第一書記扶貧有幾把刷子》《守住小節,方行萬里》被人民日報選登。這是長期寫作實踐中厚積薄發的結果。

練就口才“刷子”。宣傳部門是黨的喉舌,既要以文化人,又要以情化人。以情化人,最直接的途徑是用口頭語言和群眾溝通交流,從而達到引導感化的目的。因而,宣講也是宣傳幹部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素質。宣傳幹部要懷揣真誠之心,用帶著泥土氣息的群眾語言,把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和政策精神講明白,把黨委、政府的發展思路和舉措講清楚,讓人民群眾聽得懂,樂意聽,讓黨同人民群眾始終心連心,把黨的決策部署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

記者在田間地頭採訪

享受這份美好與純粹

平涼日報社 柳娜

16年前,我曾用一個拙劣的形容來比喻自己:一個什麼都不懂的人,撞開了新聞的大門。此刻,我還是沒有特別的自信,16年的新聞路,並沒有為我積蓄太多能力,如果說有什麼特別,那就是,對於自己的事業,始終心存敬畏。這種敬畏和由此生髮的使命感,讓我覺得我的人生有了無可替代的意義和歡樂。

“你知道當記者最重要的是什麼嗎?是承擔,是使命!”16年前,在報社專刊部的辦公室裡,同事的幾句話,啟動了心中那顆埋藏著的使命的種子。

使命,在我的理解裡,是一種鐵肩擔道義的崇高感,那顆種子不但在我心裡,也在所有人的心裡,它在等待遙遠世界的召喚,等待著雨水和陽光。我感到,在我從事記者職業的那天起,它破土而出了。

為尋找民間藝人,我和攝影記者穿行在星羅棋佈的鄉間小道上,每個村落都留下了我們奔波的足跡。有時,採訪興致正濃,顧不得饑腸轆轆,夜幕降臨在路邊吃一碗湯麵,也覺得美味無比。

為完成一篇反映勞務輸出的稿件,懷有四個月身孕的我,趴在崆峒區勞動力就業市場的一間辦公室的電腦前,整整工作了7個小時。

就在孩子出生前,我接到市民反映望台巷路面嚴重結冰的投訴電話,立即趕往望台巷調查採訪,挺著大肚子的我笨拙地踩在厚厚的冰面上,吃力而艱難地完了前期採訪。為等待家中自來水管破裂導致路面結冰的當事人,我在冷風中整整守候了5個小時,這一切,只為了,老百姓那份最普通的信賴。

去年元月,平涼日報週末《平涼週刊》出版,我和秦玉龍挑起了重擔,策劃、採訪、編輯、校對都由我們兩個人完成。睜著通紅的雙眼,我們一遍遍討論選題,一遍遍地校對、勘誤,直到把版樣簽發給印刷廠,忐忑的心才能稍稍輕鬆……

做一件事,不為成功,只管自己好好做,我十分享受這種內心的純粹。我們喜歡什麼樣的職業,什麼樣的人生,不是因為要從中得到什麼,而是因為這種價值和意義上的賦予,讓我們的人生變得豐富而美好。

我相信,無論歲月如何消磨和改變,我都不會丟棄我手中的筆和理想,我也深知,也只有這一點點微弱的念頭和堅持,才能讓我離理想中的自己越來越近。

不忘初心 不辱使命

崆峒區委報導組 朱元軍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總書記充分肯定了廣大新聞工作者在服務党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對做好新聞輿論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作為一名基層新聞輿論工作者,要練就過硬的“筆桿子”,努力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輿論工作者。

基層是新聞報導的源頭活水。在“走轉改”活動中,我先後累計在各級各類媒體發表重點新聞報導320餘篇,部分稿件在全區乃至全市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采寫的《移民生活好紅火》和《喜看山鄉新變化》獲得了2015至2016年度“平涼新聞獎”。尤其是今年6月份采寫的反映我區規範小微權力運行防止微腐敗的稿件《崆峒區:百姓明白了幹部清白了》在《甘肅日報》刊發後引起強烈反響,其特色做法在《甘肅改革》內刊編發,典型經驗向全省農村推廣。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在採訪報導過的人物中,最讓我記憶深刻、令我感動的是崆峒區安國鎮王堡村村民李浙周。他是一個忠厚樸實的農家漢子,十多年5000多個日夜,一直不離不棄細心照顧癱瘓在床的母親。他用善良傳遞著親情孝道,用堅持為母親撐起了一片晴空。

這幾年在採訪過程中,遇見像李浙周這樣的“崆峒好人”還有很多,這些平凡的名字、平凡的身影,他們感恩的情懷、無私的奉獻都一次次觸動著我們的心靈,感動著身邊每一個人。有人說過,“做一名合格的新聞工作者,要站在天安門上看問題、蹲在田間地頭找感覺”。

新時代對新聞輿論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踐行好一個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神聖使命,用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記載隴東旱碼頭發展的每一個腳印 ,用每一篇稿件、每一張照片,記錄隴東旱碼頭的光榮與夢想。

記者,記著

↓↓↓

他們做到了

不去看工資卡的餘額

是否還付得起各種貸款

不在意日漸稀疏的頭髮

是否還遮得住頭頂

不打擾因工作時差

還沒來得及親吻的寶寶

不理會為了包庇黑暗

而襲來的誘惑脅迫與暴力

是觀察者、記錄者

也是參與者、改造者

背負向真相掘進的使命

拿起筆桿、像機

每一筆都成了

歷史的追光

時代的注腳

前行的基石

記者

記著初心

記著擔當

記著堅守

記著作為

鏡頭裡、文字間

有天下風雲,有人間冷暖

有天地浩氣,有國家情懷。

新聞有溫度,文字有力量

心有所持,篤定前行。

在此小編祝

所有媒體人 節日快樂!

小編薦讀

然後美編做版,之後校對,再到印刷環節,等報紙印出來時天都亮了!

計程車司機說,看不出來,你們這活和我們一樣辛苦!

其實,辛苦是我們報人的常態。在報社工作的同事,關於辛苦,幾乎每一個人都能講出一連串的故事,尤其是要聞版的編輯和記者,加班到深夜是常事,白天睡不好,晚上不能睡,因為報社人手少,編采合一,所有編采一線的人既是記者也是編輯,往往是這一周編報紙,下一周又去採訪寫稿子了。

如今,這份報紙由鉛印到雷射排版,由小報到大報,由黑白到彩印;由最初的發行幾千份到現在的幾萬份,我們的影響力日益擴大。作為黨報的新聞人,我們雖然忙綠,但也充實,這何曾不是一種幸福的人生呢?

記者在藝術節上採訪民間藝人

用筆墨和鏡頭書寫時代的進步

平涼日報社 趙育嫻

因為工作關係,七、八年來作為一名基層新聞工作者,我跑遍了全市7縣區和各個鄉鎮,也因為長期在一線採訪的經歷,練就了新聞人的觸角更靈敏一些,視野更寬廣一些,感受可能更深刻一些。我們所報導的新聞事件累積起來,就是觀察平涼、觀察這座城市變化發展的第一手資料,也是一個視窗。從親身經歷的改革發展中,從報導的每個新聞事件中,我看到了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奮發圖強、努力拼搏的壯舉,看到了這座美麗的城市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所邁出的堅實步伐,見證並記錄下平涼“成長”的點點滴滴。

關於每年春節期間的採訪報導,最讓人感動的就是各行各業的堅守。還記得一個大年初一的淩晨,我走進農貿市場,眼前是一片忙碌的景象——一輛輛貨車裝滿了果蔬,工人們一邊交談一邊裝、卸貨。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些工作著的人們,臉上都掛著笑容,骨子裡都透著股幹勁。他們告訴我,大年初一上班並沒有什麼可以抱怨的,既然這是他們自己選擇的職業,就要去做好每天該做的事,包括起早貪黑,包括加班加點。作為記錄者,沒有看到咬緊牙關的艱難和抱怨,而是發自內心的熱愛,那一刻,我的眼裡湧出了感動的淚水,和他們一樣,我也深深地愛著這份職業帶來的“忙碌”,無論如何,都會義無反顧地走下去。

2013年,“家庭農場”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號檔中出現,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它在我市到底發展的怎樣,與農業大戶、合作社有什麼不同,能給群眾帶來多大的利益?去年,為了摸清我市“家庭農場”的發展狀況,我連續多天下鄉採訪,深入田間地頭,農戶家中,走訪了部門、農民、企業和信用社,寫出了平涼家庭農場現狀調查的上下篇,受到了廣泛關注,直到幾個月後還總能接到一些農民群眾的電話,詢問家庭農場的有關政策。

有一句話說得好——“當你看不到我們的時候,我和新聞在路上;當你看到我們的時候,我和新聞在紙上。”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這就是採訪報導的價值所在,這也正是基層的力量所在,而記者的榮光,莫過於能用筆墨和鏡頭書寫時代的進步。

在記者節觸摸採訪筆記

平涼日報社 張成龍

在全國上下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之際,我們迎來了第十八個記者節,在這個美麗的節日裡,翻閱過去厚厚的幾本採訪筆記,心中有很多所思所感。

本子上的文字筆記潦草,龍飛鳳舞,有些連我自己都已不認識,但它們銘刻在心裡的印記依然清晰,讓我對過去的幾年有點小小地滿意,也讓我對命運心懷感恩。

觸摸那些潦草的筆跡,我看到了平涼的山山水水,看到一個個項目在快速建設,一條條公路向遠方延伸,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個個貧困戶在扶貧政策的幫扶下露出了笑容……

幾年來,在一線新聞採訪崗位上的成長,讓我對這份工作迸發出更火熱的激情。我非常地慶倖自己能夠親眼見證這麼多時代變遷中的人和事,並透過他們思考人生和社會。

厚厚的採訪本見證著自己的成長,也時刻提醒著自己:党的十九大開啟了新時代,新聞工作者正面臨新的挑戰,不要留戀辦公室的溫暖與安逸,應帶著初心和使命走出去,去尋找鄉村的泥濘,去感受工廠的吵鬧,去體會工地的繁忙,去聆聽會場的資訊,去每一個需要我們的人身邊,聆聽最動人的故事,尋找最美麗的風景……只有在那裡,你才能真正的成長。

在談理想已經顯得有點奢侈的年齡裡,我知道自己無須談論理想,也不用把時間浪費在無益的思慮上;因為,踏踏實實地寫好採訪筆記,增加它們的厚度,就是我的理想。

記者在番茄育苗棚採訪

敢拼才會贏

平涼日報社 薑慧仁

作為一名記者,伴著平涼新聞改革步伐,採訪、寫稿、編輯早已成為工作和生活的常態。而就在這常態的進程中,依然有無數難忘的回憶留存心中,就像一道道深深的烙印,見證著我們的成長,見證著平涼新聞事業的改革與創新,也見證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10月17日清晨,記者趕往了我市蘋果大縣——靜寧,在該縣治平鎮記者看到了蘋果豐收的景象。昔日荒山栽滿了果樹,蘋果正紅。在爬上該鎮劉河村的北山時,竟然把腳給崴了,越走越疼,因為怕丟人,就硬挺著走,下山後腳已紅腫。同行的專家說,海拔1300米左右為蘋果最佳生長地,可勤勞智慧的靜寧人硬是在海拔1700米以上的荒山上種出了蘋果,而且品質還特別好,這是一大奇跡!

為此,我特想上山看看。

可該鎮的後溝村在高山上,此時已是下午4點多,要去,得趕快,否則晚上難回。山路特別陡,車無法通行,只好走路。崴了的腳越來越疼,只好手腳並用,終於在一個多小時後,爬到海拔1746米的山上,在那裡,記者看到了專家介紹的特別紅,特別甜,口感特別好的蘋果。當地農民說:這兒太荒涼,過去窮得吃不上飯,如果不是種出了蘋果,就連小鳥都不願意來。如今,我們拼了命種出了好蘋果,日子好過了……

下山又用了兩個多小時。採訪雖結束了,崴了的腳依然在疼。這不,記者節到來的時還沒有恢復,不過,疼在腳,但記在心的卻是果農的一句話:“拼命才能種出好蘋果。”

記者在“高空”採訪

當好新聞記者 講好平涼故事

平涼市廣播電視臺 程瑩

作為一名市廣播電視臺從業10年的一線記者。2017年,我經歷了很多個記者生涯的第一次。從參加第四屆“好記者講好故事”到第一次代表甘肅在北京講述平涼故事,再到第一次和來自全國各大媒體的86名優秀青年記者一道,代表中國青年記者在國外進行訪問交流,展示中國記者風采,今年,我第一次獲得全市新聞宣傳“特別貢獻獎”。這每一次的出發與前行,都是全新的挑戰與實踐,敦促我們用滿腔的熱情,講好平涼故事!

我所在的節目中心有一檔開辦15年的全省名牌電視專題欄目《走近百姓》,面對不斷升級的觀眾訴求,15年來,《走近百姓》欄目始終被電視觀眾所信賴,曾經採訪報導的“平涼好人”胡佐周、鐵心法官崔正濤等我市各行各業先進典型數以百計,家喻戶曉。

今年8月至9月,我有幸參加了新聞戰線第四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比賽活動,以甘肅賽區一等獎第一名的成績,代表甘肅赴北京參加“好記者講好故事”的決賽,獲得了“全國新聞戰線優秀演講人”稱號。可是大家有所不知,這已經是我第二次,鼓起勇氣,站在“好記者講好故事”的演講臺上了!就在兩年前,第一屆“好記者講好故事”的比賽中,我以三等獎的成績止步於甘肅賽區。兩年之後,當我再一次站在全國新聞戰線演講臺上,講述了我所採訪的莊浪縣農民李虎成20多年帶領群眾為村子義務修路,和鄉親們戰天鬥地,打通脫貧攻堅最後一公里的故事。看到台下無數觀眾被平涼農民奮鬥的激情和決勝小康的信念感動地熱淚盈眶的時候,我為這樣的平涼人和平涼故事深感自豪!

“坐在同一條板凳上,才會縮短心與心的距離;住在農家的炕頭上,收穫的才不只是建議。”莊浪李虎成的事蹟報導,之所以能引發強烈反響,和我們記者多次深入田間地頭、一次次真實記錄是分不開的。只有把鏡頭始終對準普通群眾,才能真正地寫人民之所想,發人民之心聲,解人民之所急,文字和畫面才會是有溫度、有深度、有品質的!

市電視臺記者作為中國代表赴日本採訪

記者節感言

平涼日報社 張笑娟

我的新聞生涯是伴隨著記者節一塊成長的。

站在第十八個記者節的門檻,回首度過的那一個又一個的記者節,我感到十分自豪和驕傲。記者節的設立,體現著黨和人民對新聞人的尊重和器重。每次過記者節,我首先感到的是歡樂,與同行們歡聚一堂,其樂融融,新聞齡又長了一歲。然而,每次過記者節,我更感到的是使命。記者節是党和人民對新聞人的一個提醒和鞭策,提醒我們不要忘記自己的使命,鞭策我們不要辜負自己的使命。

記者節的“節”當然是節日,但還有一個深刻的寓意就是節操。過節日1天就過去了,而過節操卻需要一年365天。只有過好365天的節操,才有資格過好1天的節日。孫中山說得好:“事功者一時之榮,志節者萬事之業”。作為一個新聞人,既要“時窮節乃見”,更要“世盛節亦貴”。能過好365天,從而也就能過好1天,對我們當記者的、當編輯的來說,那是一種光榮和幸福。

記得新聞界老前輩范長江說過,新聞人要講人格、講氣節,做到絕對忠實,忠實於新聞事實,忠實於新聞事業。對此,我體會頗深。每當我采寫的新聞見報的時候,每當我編輯的版面問世的時候,我都要捫心自問:你是不是忠實了自己的使命,過好了這一天的“節”坎。如果是,我才能心安理得,睡一個好覺。

願我一年365天不辱使命,保持好新聞人的節操,善始善終地取得以後過上一個又一個的記者節的資格。

記者在窯洞採訪竹編藝人

用有溫度的作品渲染人生

靈台縣廣播電視臺 張煒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聞輿論工作者座談會上,要求新聞工作者要寫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從新聞工作者的角度來說,寫出有溫度的作品就是我們的責任。

寫有溫度的新聞作品,做有擔當的新聞人。10月20日,一場名為“靈台美?果兒紅,第二屆果品展銷會等你來!”的現場雲直播刷爆了全國各地靈台人的朋友圈。面對靈台蘋果“三起三落”的歷史教訓,面對今年豐收後全縣人民的喜悅心情,台裡決定創新宣傳方式。直播一開始,由於我們的背景視頻準備充分,現場小屏直播人員發揮到位,後臺編輯審核播發及時,流覽量迅速增長,直播當天點擊量達到65.4萬人,把新華社“現場雲”直播單日點擊量20萬+的記錄翻倍刷新。經過4天累計40.5個小時的直播,流覽人數130多萬人。

前年的一個秋季,我帶著記者深入本縣的梁原鄉採訪。一座吊橋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採訪過程中我們瞭解到這個村莊通往學校的路是靠一座破舊的吊橋連接起來的,多少年來,村民祖祖輩輩出出進進走的都是這座橋。危橋的新聞播出五個月後,三座堅實寬闊的新橋屹然矗立在杜家溝村的河流上。

有溫度的作品,過程往往充滿艱辛、委屈。我台創辦的《十分關注》欄目,從2012年元月至今,每週一期,大至突發事件,小到市民不文明現象,已播出210期,《十分關注》已經成為我台有個性的欄目。以“新聞立台、欄目興台、創新活台”的辦台思路,始終把欄目建設作為興台的根本舉措,按照“本土定位、個性打造、精品製作”的思路著力開辦了10多個自辦欄目。以宣傳普通百姓為主題,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百姓”的風格贏得廣大觀眾喜愛。

記者是這樣拍攝的

在別人的故事裡感動自己

平涼日報社 張霞

不知不覺中,第十八個記者節已悄然而至。屈指數來,我入新聞這行已有兩年多了。

回想過去的兩年,每天的日常工作就是背著相機,拿著採訪本四處奔波,在行進的路上用心感受、認真記錄。時常會因為一個採訪物件的不幸遭遇心酸不已,也會被工作中一個不經意的小插曲感動不已;又或者,在悄無聲息的夜裡為寫一篇沒有頭緒的稿子苦惱不已……當生活中這樣的片段越來越多時,我感到自己離一名合格的記者又近了一步。

兩年的記者生涯,我寫了不少的人和事,感動過、哭過、笑過……有些事,已漸漸淡出記憶,而有些事,卻如昨日剛發生一般,清晰甚至刻骨銘心。2015年11月5日下午,我走進了留守兒童小玲玲的家中。6歲的玲玲正趴在一張小小的桌子上擺弄著手中的玩偶。當我伸出手想抱她時,她顯得拘謹害羞,一雙水汪汪的眼睛裡充滿了慌恐和緊張。

這個剛剛過完6歲生日的小女孩,就在一年前還沉浸在爸爸媽媽的溺愛中享受著童年的快樂,那時的她怎麼也不會想到有一天疼愛她的爸爸會突然離世,媽媽會離家出走。

都說沒娘的孩子像根草,失去雙親的玲玲,就像光禿禿的山上長出的一根小草,哪還有愛的庇護;更像折翼的小鳥,天空再怎麼廣闊,她的心也是孤寂的。“我想爸爸媽媽了……”這是在整個採訪中,小玲玲說出的惟一一句話,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卻讓我眼泛淚花。如今,偶爾想起小玲玲時,我的心裡還是會自問,她對父母的想念,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少嗎?

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他們中有農忙種地、農閒繪畫,一心想用畫筆描繪美好生活的農民;有每天彎腰撿拾垃圾上百次的景區“美容師”以及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他們都是生活中最平凡的人,也是最可愛的人,他們把每一天的簡單和平凡演繹成了無數個精彩。他們的故事,用筆,似乎永遠都寫不完。

作為一名黨報的記者,今後的要繼續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用我手中的筆寫下更多平凡人的故事,更多普通人的精彩。

記者採訪街頭群眾

宣傳幹部當須練就“幾把刷子”

中共莊浪縣委宣傳部 李順民

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宣傳幹部除在政治上可靠外,總要需要在理論上、筆頭上、口才上或其他專長上有“幾把刷子”,真正成為讓人信服的行家裡手。因而,宣傳幹部當須練就理論、寫作、口才等“幾把刷子”,從而達到上知下曉、出筆能寫、張嘴會說的能力和水準。

練就理論“刷子”。做好黨的宣傳工作,第一要學好基本理論。第二,還必須學習歷史、文化、文學、古典詩詞,以此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第三,每天堅持學習時事政治,掌握黨中央的最新決策部署。因此,宣傳幹部要把自己當成一個雜家,就像蜜蜂一樣,不僅要博采花蜜,更要天天采蜜。只有養成多讀書、勤學習的習慣;面對任何工作任務,都不會感到“本領恐慌”。

練就寫作“刷子”。一名宣傳幹部必須具備扎實的寫作能力,這是基本功,也是看家本領。宣傳部門耍的是筆桿子,宣傳工作主要是靠筆桿子推動。寫作重在寫。近兩年,我采寫的新聞通訊《“梯田王國”逐綠前行》在甘肅日報頭版頭條刊登,《捧著“金果”追小康》《甘肅莊浪“85後”第一書記扶貧有幾把刷子》《守住小節,方行萬里》被人民日報選登。這是長期寫作實踐中厚積薄發的結果。

練就口才“刷子”。宣傳部門是黨的喉舌,既要以文化人,又要以情化人。以情化人,最直接的途徑是用口頭語言和群眾溝通交流,從而達到引導感化的目的。因而,宣講也是宣傳幹部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素質。宣傳幹部要懷揣真誠之心,用帶著泥土氣息的群眾語言,把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和政策精神講明白,把黨委、政府的發展思路和舉措講清楚,讓人民群眾聽得懂,樂意聽,讓黨同人民群眾始終心連心,把黨的決策部署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

記者在田間地頭採訪

享受這份美好與純粹

平涼日報社 柳娜

16年前,我曾用一個拙劣的形容來比喻自己:一個什麼都不懂的人,撞開了新聞的大門。此刻,我還是沒有特別的自信,16年的新聞路,並沒有為我積蓄太多能力,如果說有什麼特別,那就是,對於自己的事業,始終心存敬畏。這種敬畏和由此生髮的使命感,讓我覺得我的人生有了無可替代的意義和歡樂。

“你知道當記者最重要的是什麼嗎?是承擔,是使命!”16年前,在報社專刊部的辦公室裡,同事的幾句話,啟動了心中那顆埋藏著的使命的種子。

使命,在我的理解裡,是一種鐵肩擔道義的崇高感,那顆種子不但在我心裡,也在所有人的心裡,它在等待遙遠世界的召喚,等待著雨水和陽光。我感到,在我從事記者職業的那天起,它破土而出了。

為尋找民間藝人,我和攝影記者穿行在星羅棋佈的鄉間小道上,每個村落都留下了我們奔波的足跡。有時,採訪興致正濃,顧不得饑腸轆轆,夜幕降臨在路邊吃一碗湯麵,也覺得美味無比。

為完成一篇反映勞務輸出的稿件,懷有四個月身孕的我,趴在崆峒區勞動力就業市場的一間辦公室的電腦前,整整工作了7個小時。

就在孩子出生前,我接到市民反映望台巷路面嚴重結冰的投訴電話,立即趕往望台巷調查採訪,挺著大肚子的我笨拙地踩在厚厚的冰面上,吃力而艱難地完了前期採訪。為等待家中自來水管破裂導致路面結冰的當事人,我在冷風中整整守候了5個小時,這一切,只為了,老百姓那份最普通的信賴。

去年元月,平涼日報週末《平涼週刊》出版,我和秦玉龍挑起了重擔,策劃、採訪、編輯、校對都由我們兩個人完成。睜著通紅的雙眼,我們一遍遍討論選題,一遍遍地校對、勘誤,直到把版樣簽發給印刷廠,忐忑的心才能稍稍輕鬆……

做一件事,不為成功,只管自己好好做,我十分享受這種內心的純粹。我們喜歡什麼樣的職業,什麼樣的人生,不是因為要從中得到什麼,而是因為這種價值和意義上的賦予,讓我們的人生變得豐富而美好。

我相信,無論歲月如何消磨和改變,我都不會丟棄我手中的筆和理想,我也深知,也只有這一點點微弱的念頭和堅持,才能讓我離理想中的自己越來越近。

不忘初心 不辱使命

崆峒區委報導組 朱元軍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總書記充分肯定了廣大新聞工作者在服務党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對做好新聞輿論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作為一名基層新聞輿論工作者,要練就過硬的“筆桿子”,努力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輿論工作者。

基層是新聞報導的源頭活水。在“走轉改”活動中,我先後累計在各級各類媒體發表重點新聞報導320餘篇,部分稿件在全區乃至全市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采寫的《移民生活好紅火》和《喜看山鄉新變化》獲得了2015至2016年度“平涼新聞獎”。尤其是今年6月份采寫的反映我區規範小微權力運行防止微腐敗的稿件《崆峒區:百姓明白了幹部清白了》在《甘肅日報》刊發後引起強烈反響,其特色做法在《甘肅改革》內刊編發,典型經驗向全省農村推廣。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在採訪報導過的人物中,最讓我記憶深刻、令我感動的是崆峒區安國鎮王堡村村民李浙周。他是一個忠厚樸實的農家漢子,十多年5000多個日夜,一直不離不棄細心照顧癱瘓在床的母親。他用善良傳遞著親情孝道,用堅持為母親撐起了一片晴空。

這幾年在採訪過程中,遇見像李浙周這樣的“崆峒好人”還有很多,這些平凡的名字、平凡的身影,他們感恩的情懷、無私的奉獻都一次次觸動著我們的心靈,感動著身邊每一個人。有人說過,“做一名合格的新聞工作者,要站在天安門上看問題、蹲在田間地頭找感覺”。

新時代對新聞輿論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踐行好一個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神聖使命,用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記載隴東旱碼頭發展的每一個腳印 ,用每一篇稿件、每一張照片,記錄隴東旱碼頭的光榮與夢想。

記者,記著

↓↓↓

他們做到了

不去看工資卡的餘額

是否還付得起各種貸款

不在意日漸稀疏的頭髮

是否還遮得住頭頂

不打擾因工作時差

還沒來得及親吻的寶寶

不理會為了包庇黑暗

而襲來的誘惑脅迫與暴力

是觀察者、記錄者

也是參與者、改造者

背負向真相掘進的使命

拿起筆桿、像機

每一筆都成了

歷史的追光

時代的注腳

前行的基石

記者

記著初心

記著擔當

記著堅守

記著作為

鏡頭裡、文字間

有天下風雲,有人間冷暖

有天地浩氣,有國家情懷。

新聞有溫度,文字有力量

心有所持,篤定前行。

在此小編祝

所有媒體人 節日快樂!

小編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