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形勢危急,崇禎皇帝愁得要死,但北京城裡的富人照常享樂

【崇禎十七年三月癸巳,初五日】,

崇禎十七年的這個三月,有一個名叫陳濟生的長洲人正好住在北京。

陳濟生的父親名叫陳仁錫,字明卿,是天啟二年的進士,授翰林編修,曾經參與編修明神宗、明光宗實錄,

也曾經遭受過魏忠賢一夥的迫害。

陳仁錫死後,崇禎皇帝詔賜祭葬,於是陳濟生在崇禎十六年七月進京拜謝,然後在北京找了一個地方住下來,等待皇帝進一步的恩賜。一直等到了崇禎十七年的三月初,焦頭爛額的崇禎皇帝終於又有旨意下來,給陳仁錫的後代賜蔭。

接到這一個好消息,陳濟生卻有點兒高興不起來,因為此時北京形勢大惡,戒備森嚴,禁止人員離城。也因此,陳濟生親眼目睹了北京城陷的整個過程,後來寫成了《再生記略》一書。

在陳濟生看來,三月初的北京城裡,官貴和富人的享樂還和平時一樣,“大僚飲酒赴席者,雍雍如常時”。而此前的一天,朝廷還下令讓官員們進行反省,因為欽天監最近發現帝星下移。

此外,城中還四處張貼告示,無論軍民,只要能捉到一名奸細,朝廷賞銀百兩。

捉姦細要賞銀子,邊軍的軍餉需要銀子,北京的守軍需要銀子,各地入援的將士需要銀子……需要銀子的地方太多太多,但銀子從何而來?

國家財政面臨的困難由來已久,

到了崇禎末年,整個國家財源日漸枯竭。大明這一架龐大的國家機器本來已經千瘡百孔,支離破碎,需要更多的燃料和潤滑劑,也就是更多的財力來支撐。沒有銀子,就是神仙來了也救不了它。

但是,幾十年來的天災、戰亂、官吏貪腐、富紳盤剝,致使百姓生活日益艱難,朝廷很難再從百姓那裡搜刮到什麼了。

開源不行,就要節流,想辦法省錢。

《崇禎長編》記載,

崇禎皇帝從自己做起。崇禎十六年十月,在發給禮部的一份諭旨中,崇禎皇帝提出“崇儉去奢,宜自朕始”。皇宮當中,只有冬至、春節、壽誕之日、端陽、中秋等重要的節日慶典場合,才使用器樂。皇帝使用的器物只有銅、錫、木器,不用金銀器皿,宮中原有的貴重器物都收入庫中,用來賞賜功臣。

崇禎皇帝進一步要求臣民節儉克制,反對當時普遍存在的奢侈浪費風氣,對暴殄天物的做派極為厭惡,

下令:“如有仍前奢靡宴樂,淫比行私,又拜謁饋遺,官箴罔顧者,許緝事衙門參來逮治。”

甚至對於官民平時的衣飾也加以限制,包括個人生活中的一些細節:“衣袖不許過一尺五寸,器具不許用螺紫檀花梨等物,及鑄造金銀盃盤。”

北京之外,各省的官員也要告示民眾,大力提倡,違者要被究治。看得出,崇禎皇帝真是被逼得沒有辦法了。

到了三月初,大家終於又想出一個辦法,就是要求官員們捐款,設立黃綾冊,加以記錄。另外,有罪被關押的官員也可以充餉贖罪,這其中包括曾纓、董象恒、侯恂、王志舉、王永祚、陳睿謨、鄭三陽等七人。

前篇:遲到的決定:崇禎皇帝命令吳三桂放棄寧遠,率軍入衛北京

城變三十天(之五),于左 撰

大力提倡,違者要被究治。看得出,崇禎皇帝真是被逼得沒有辦法了。

到了三月初,大家終於又想出一個辦法,就是要求官員們捐款,設立黃綾冊,加以記錄。另外,有罪被關押的官員也可以充餉贖罪,這其中包括曾纓、董象恒、侯恂、王志舉、王永祚、陳睿謨、鄭三陽等七人。

前篇:遲到的決定:崇禎皇帝命令吳三桂放棄寧遠,率軍入衛北京

城變三十天(之五),于左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