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得知人生苦難重重,我卻為此欣喜若狂!

對於我而言,可以給孩子的東西是有限的,無論我擁有多少的物質財富,那都是可以計算出來的,都是有限的。

而生活可以給人的困難,卻可以是無限的,而這其實是我的人生裡最為寶貴的財富。

我希望女兒從小就開始接受苦難,以後尋找苦難,最後享受苦難。

童書媽媽讀書會之前讀過一本書,相信這本書很多人都聽說過、讀過,叫做《少有人走的路》。

這個書名,猛一聽上去有些“雞湯”,會覺得是一本很“空”的情感散文。其實呢,作者是一位扎扎實實地行醫幾十年的心理醫生,這本書與其說是個人感悟,不如說是實證與科研。

也正因為如此,這本書會成為全世界的暢銷書,

多年來為世人所推崇。

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被這本書開篇擲地有聲的一句話給震撼到:

人生苦難重重。

是的,你可能看完了整本書,過了很多天,甚至很多年,你把這本書裡的故事、原則、道理……都給忘記了,你也不會忘記這句話!

在這句話之後,斯科特馬上給出了具體的解釋:

這是個偉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真理之一。只要我們知道人生是艱難的——只要我們真正理解並接受這一點,

那麼我們就再也不會對人生的苦難耿耿於懷了。

我不知道別人是怎麼看待這段話的——在北上廣深杭州重慶的讀書會上,我屢次聽到很多人挺“痛恨”這個論斷的:

給人的感覺太絕望了。生活本來不易,大家都挺努力陽光地面對未來的,可是這個傢伙卻斬釘截鐵地告訴我們“人生註定是苦難的,一場苦難接著一場苦難”,那我們還有什麼奔頭啊?!

小時侯咱們受點兒苦也就罷了,成家立業有了孩子之後,不就是想讓全家人從此都過上好日子嗎?老話不是說,苦盡甘來嗎?現在可好了,你告訴我“人生本來就是苦難的”,這不是斷了我們的念想嗎?讓我們怎麼面對後面的人生呢?

還有啊,我們辛苦也就罷了,可是無論取得多麼大的成就,下一代註定還要受苦,那你告訴我,我們還那麼拼命幹什麼?

類似的話,我聽到了很多。

可是,我不僅對這個論斷絲毫不反感,反而有一種欣喜若狂的感覺。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這麼說吧,這句論斷對於我來說,就是一個“診斷書”——有了這句話,我終於可以證明自己喜歡“苦難”,而不是一個變態了!

苦難讓我感受到生命的質感

小時候,我很害怕吃苦。

怕到什麼程度呢?我們那裡專門有一個詞來形容,叫做“嬌病”。所謂嬌病,並不是指得了病很嬌氣,而是身體還沒怎麼著呢,就顯得自己很難受,要休息、要照顧、吃好吃的什麼的。

這麼說吧,就是矯揉造作,很招人厭的那種矯情。

為什麼會這樣呢?現在想起來,大概是因為我父親是軍人,常年在外,而我是家裡所謂的獨子,上面有一個姐姐。所以啊,全家就我顯得嬌貴一些吧。

我不僅身體上嬌病,性格上也一樣的“娘們唧唧”的。和別的小朋友玩兒,動不動就臉紅、哭鼻子,以至於後來都沒有男孩子肯跟我玩了。

這樣的日子,在父親復員之後的某天結束了。

那一天,我在外面被別人欺負了。父親知道後,根本沒有問是誰,因為什麼,而是把我拉到院子裡,教我很實用的軍體拳。從那一天起,我就再也沒有在學校裡哭過了。

再然後,他給了我一個足球,讓我去外邊踢球。於是,我開始渾身是泥的回家,也會和別的小孩兒爭執、打鬧。

再然後,他告訴我,放學後不要馬上回家寫作業,週末的時候可以去同學親戚家裡住。於是,我暑假經常每隔幾天住一個地方。

這個過程中,我忽然體會到了“痛苦”的感覺原來是很美妙的。

踢野球的時候,經常會發生衝突,然後兩撥孩子就會群毆起來。但是,那種青春荷爾蒙釋放的感覺其實很爽,被打得鼻青臉腫的時候,反而會因為受傷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有一段時間,我幾乎每天都住在外面。有時是鄰居家,有時是同學家,因為頻繁更換住的地方,我家裡人根本不知道我晚上究竟在哪裡。而這種“居無定所”的感覺,讓我在惶恐和緊張的同時,也感到了刺激。

最變態的,是我還享受身體的傷痛。有一次,在還沒在休整的操場上踢球,我掄起腿狠命地射門,結果一腳踢到一塊石頭上,頓時腳都麻了。等到球賽踢完,我坐下來脫下球鞋,才發現血都浸滿了。揭開襪子,看到大腳趾蓋整個都脫離了,腳也抬不起來了。

就這樣,連醫院也沒去,自己回家也沒告訴父母,簡單抹了點兒正骨水紅花油之類的應付過去了。接下來的幾個月裡,我都是拖著腳上學的。不僅不為恥,還特別以為榮耀,每天都能感受到骨頭的疼痛,那種疼痛特別的真實。

直到後來,我才知道,當時那是骨折了——我的腳骨有一塊兒就此也長歪了。

但是,我感覺自己能夠承受多大的痛苦,變成了我對自己能力的考驗。

這麼說吧,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對自己身心所遭受的苦難,有了一點兒“癮”。

如果某項運動、某次旅行之類的不夠驚險,不夠有難度,我就會覺得“沒勁”。

苦難的生活無比偉大

在身體上“苦難”,比較容易理解,很多人也都會享受其中。但是,在生活上的苦難呢?我想,誰都不想過窮困潦倒的生活吧?

的確,我享受在運動中對身體的磨練,甚至癡迷於運動後的那種特別的痛楚。但是,我從沒想到,如果我的生活中也遇到了苦難,我會怎樣面對。

苦難的生活都不是可以預期的

在初中三年級的時候,我父親下海後的生意失敗了。他整天忙於官司的紛爭,身體也被拖垮了。於是,我就體會到了魯迅先生所寫的“家道中落”的痛苦。

幾乎在瞬間,我就長大了。

從前門庭若市的叔叔阿姨都沒有了,我的學習成績一落千丈,老師和同學的親熱似乎也少了一些,母親在醫院裡陪護住院的父親,我和姐姐就要自己做飯持家,自己照顧自己。

一個家境充裕、無憂無慮、學習拔尖、幽默風趣、春心蕩漾的少年不見了。我開始感到世態的炎涼,想到未來的生活,想到命運的更迭,想到生存與死亡。

要報考志願了,以我當時的成績,只能考排名第二的高中。我讓母親問在醫院的父親的意見,母親回來只說了一句話,“你爸說,你肯定行!”

於是,我去告訴老師,我要報最好的高中。然後,每天我回家之後自己複習到深夜。最後,以高於分數線四十多分的超高成績被錄取,單科的好幾門成績都是全校甚至全市的前幾名。

父親的病穩定了,我們家也並沒有繼續破敗下去。

但是,我卻自此擁有了一種面對苦難的勇氣,改變苦難的能力。怎麼說呢,我們那裡的話,叫做“經了事兒了”。

我覺得自己不再是一個“雛兒”了。

還有,我對生活也有了不同的認識。富足的生活幸不幸福呢?的確很幸福,但是,身處其中的時候,感受到的幸福是不那麼真切的,不是那麼滿足的。

反而,我覺得苦難的生活特別的真實。人在苦難之中的時候,會更重視彼此的感情,也會變得更樸實一些。你會發現,身處苦難之中也會有幸福,雖然這個幸福很小很小,但是很容易感受得到,很容易滿足。

就像是生意失敗,你會覺得沒有官司就是幸福;就算是官司失敗了,身體健康就是幸福;就算是生病了,不長期住院就是幸福;就算是住院了,一家人能夠互相看到對方就是幸福……

幸福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誰也不能保證一個家庭千秋萬代的富足,誰也無法保證一個人一生的順遂。那麼,如果苦難是每個人的人生中都不可避免的,我們為什麼不把它當作感受幸福的最好契機呢?

經過了少年的這段經歷之後,我並不畏懼生活中任何的苦難,我也珍惜任何狀態下生活的幸福。

苦難是生命的本質

大學畢業之後,父親給我了三千塊錢,讓我寫了一個借條,然後掃地出門。猛一看上去,這個場景是很殘酷的。

但是,因為我從小就聽慣了父親“十八歲之後,趕出門去”的話語,所以,我還覺得挺好的。

從此,我再也不能從家裡拿過一分錢,而且,還要還借了家裡的錢。從那一天起,我就要在社會上養活我自己。

我發現一個人要真正地存活于世,其實是挺艱難的。

我想當記者,那個年代幾乎是不可能的。於是,我就要一邊打零工一邊養活自己,這一打,就是兩年。

這兩年裡,我從沒有自己住的地方,學校的宿舍、同學的租屋、同事的家裡、辦公室,哪兒能住一晚就蹭一晚,經常是過了中午才去找當天住的地方。

更不用說是吃了,饑一頓飽一頓是常事兒,最極端的時候餓得兩眼發昏,拿了枕頭套去鄉下偷雞——雞沒偷著,被同事遇到,帶到宿舍煮了一大鍋白水麵條。

就這樣,我還是感覺不到那種“絕境”的逼迫感,我還要把自己“往死裡”逼。

有時候剛發了一個月的工資就辭職了,也有的剛幹了半個月就被開了,打工的錢,不用在吃穿住上,幾乎全都用來買書,租書,不好好工作的時間也都用來看書。

很多時候,我都會和幾個盲流一樣的朋友,坐在馬路牙子上感慨人生。

我看到車水馬龍,看到萬家燈火,看到富麗堂皇,看到功成名就,我想,我用此時此刻的苦難,到底在換取什麼,等待什麼?我的堅持值得嗎,還是我就是一個註定失敗的傻蛋?

我一邊覺得自己牛逼,一邊懷疑自己;一邊自尋苦難,一邊維持生計;一邊滿懷希望,一邊絕望透頂。

但是,面對現實,我卻心有不甘,我到底想看一看,自己會不會被苦難壓倒,生活的苦難到了盡頭,是什麼樣子?

還有,這個世界是不是壓根兒就不允許有純真的理想存在,只有妥協,才是生存和成功的唯一途徑。

就在我荒廢了兩年的時間,基本上覺得苦難這個東西根本沒有任何價值,而我的意志和理想也被消磨得差不多的時候,我的命運卻開始改變了。

苦難帶給我的回報是什麼呢?我一進入我想做的新聞行業,明明同事的學歷都比我高,我卻飛快地從實習記者、記者、編輯,25歲做到編輯部主任,29歲做到南方報業集團一本雜誌的執行主編、總經理。

就好像是那兩年(還加上大學期間被退學)我集中體驗了被壓縮的諸多的苦難,但是,它的價值卻在後面的十幾年、甚至幾十年裡被反彈式地釋放了出來。

我再一次被苦難偉大的魔力所震驚了。

這些年來,我經常嘮叨著一句話:

這個世界是公平的——就算在短時間內是不公平的,我也相信從長遠上看是公平的——你承擔多少苦難,你付出多少努力,你堅持得有多久,你就能獲得多少的回報。

我不知道你相不相信,反正我真的是相信的——我用自己前半生的實驗,一次又一次地去印證了,苦難就是成就的試金石。

感謝持續的苦難

小時候,我看過一部電影,叫做《人生》。

講一個農村的小夥子到城市中奮鬥的故事。這是根據路遙的小說改編的,有點兒像中國迷你溫情版的《紅與黑》。

其中一個鏡頭讓我印象尤為深刻,就是高加林回農村跟著父親下地幹活,還沒幹兩下,細皮嫩肉的手就被磨破了。父親見狀,從地上抓起一把黃土直接就給捂了上去,說,“黃土止血!”

這個鏡頭太震撼了。

一是讓我感受到來自土地的那種粗礪和痛楚,直接、乾脆、有力量;二是我想高加林進城後,恐怕再也不用受這個苦了吧。

話說我到了廣州幾年,臨近三十歲的時候當上了主編,成了家,買了別墅,買了車,這一切無論是事業上還是生活上,一分力一分錢都沒有靠家裡。

就這樣,很平穩地過了五六年。

在外人看來,是不正是“苦盡甘來”,該好好地享受人生了嗎?可是,我卻越來越感到一種莫名的惶恐。

就是那種一直以來都在漂泊、挑戰的生命狀態下,忽然安穩平靜了下來之後,有一種不知所措的感覺。

難道我真的是只能不斷地遭遇苦難的“賤命”?只要穩定下來就會喪失生命力嗎?或者,我前面積累的苦難所帶來的幸福,已經被消耗光了嗎?

總之,我就是渾身不舒服。

我不需要在第一線採訪寫稿了,也不需要忙著完成工作量掙工資了,參加選題會也是審核別人的選題了,出差總是吃住都安排好了,到哪兒都有專車司機了……這難道不是我長久以來為之奮鬥的目標嗎?可是,我卻為什麼有一種快要得憂鬱症的感覺呢?

終於有一天,一位摯友問我,“你開心嗎?如果不開心的話,為什麼不改變呢?”。

於是,十分鐘之後,我就決定去北京,從零開始。

接下來,辭職、賣車、租房、給女兒退學,全家老小一起到北京來當北漂。

現在,已經是我們在北京的第六個年頭了,我十分慶倖自己又給自己找了這個巨大的苦難。

尤其是我們開始做“童書媽媽”之後,全家近一年分文收入都沒有。我記得那天年底,全家所有的現金存款只有四萬多元,我和三川覺得還不夠“絕處逢生”,乾脆全家一起去歐洲旅行,把這最後的四萬元也給花了出去!

神奇的事情再一次發生了。

我們從歐洲回來,想著下個月怎麼過的時候,剛下飛機打開電話,發現有十幾個留言,打過去,全是找我們合作的!

童書媽媽剛開始賣書的時候,就在家裡的地下室裡,我和三川為了省兩百多塊的裝卸費,愣是把37箱圖書給搬到了黑漆漆的地下室。

最早的時候,每一本書的包裝、快遞單,都是我、三川,還有近70歲的丸子奶奶一起親手做的、寫的。我們家客廳裡堆滿了書,小丸子只能趴在書堆上寫作業。很多時候,我們全家會一直忙到淩晨三點鐘。

苦不苦?真苦!累不累?真累。

可是,我們全家卻感到無比的充實和快樂。連奶奶都精神奕奕地忙前忙後,好像是年輕了十幾歲,連稱“幹勁兒十足”。

就算到了今天,我們連續寫了四年多的公眾號,寫了兩百多萬字,出版了圖書,製作了木質玩具,開設了營地,辦了兒童寫作課,舉辦了六個城市的讀書會,還發起了鄉村幼兒教師培訓計畫,參與成立了正式的慈善基金會……

這裡面,有太多太多的苦難了,有太多太多的痛苦了,有太多太多的淚水了……

但是,我們卻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實,每一天的晚上都睡得很踏實,每一天早上又迫不及待地醒來。

我感謝現在的生活,我感謝現在的生命。

我最感謝的是自由,是一種可以隨時隨地地給自己增加苦難地自由;當然,也是一種隨時隨地地享受幸福生活的自由。

對於我來說,這其實是一回事兒!

把苦難的禮物留給孩子

我用了四十年,才發現原來苦難是如此美妙的事情。

所以,我要把這份最珍貴的禮物送給我的孩子。

在小丸子8歲的時候,我們全家去澳洲旅行,遇到一位很早就移民的吳老師。他說,他不會把財富、房子留給孩子,要成立基金去幫助他人。

我們也跟小丸子說,爸爸媽媽現在也想做跟吳伯伯一樣的事情,我們希望不給你留任何的財富,就像爺爺當年對爸爸做的事情一樣,你要靠你自己去面對人生。

我不知道小丸子究竟聽懂了多少。過了幾天之後,她跟我說,“爸爸,我昨天失眠了,我在想,我以後應該做些什麼才能養活我自己。”

這件事情已經過去兩年多了。我們經常會時不時地提到當年的那個建議,而小丸子也會經常和我們探討她將來如何安身立命的具體想法。

我很欣慰。

對於我而言,可以給孩子的東西是有限的,無論我擁有多少的物質財富,那都是可以計算出來的,都是有限的;而生活可以給人的苦難,卻可以是無限的,而這其實是我的人生裡最為高貴的財富。

我希望她從小就開始接受苦難,以後尋找苦難,最後享受苦難。

來,接著吧,我最親愛的孩子!

備註:本文配圖摘自繪本《海倫的大世界——海倫·凱勒的一生》多琳·拉帕波特/文 馬特·塔瓦雷斯/圖

作者簡介:白滔滔,童書媽媽聯合創始人。學機械、轉經濟,自學寫作進入媒體,歷經新週刊、南方報業,後創業從事數字出版。著及編著有《我手機》《十三億》《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詩300首》等。喜歡鑽研教育思想,開發寫作課程,和讀書會家長孩子交流。同時,擔任北京中致兒童關愛基金會副理事長,致力鄉村幼師等專案。他還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兒的爸爸,是女兒小丸子眼中永不斷電的故事機。

性格上也一樣的“娘們唧唧”的。和別的小朋友玩兒,動不動就臉紅、哭鼻子,以至於後來都沒有男孩子肯跟我玩了。

這樣的日子,在父親復員之後的某天結束了。

那一天,我在外面被別人欺負了。父親知道後,根本沒有問是誰,因為什麼,而是把我拉到院子裡,教我很實用的軍體拳。從那一天起,我就再也沒有在學校裡哭過了。

再然後,他給了我一個足球,讓我去外邊踢球。於是,我開始渾身是泥的回家,也會和別的小孩兒爭執、打鬧。

再然後,他告訴我,放學後不要馬上回家寫作業,週末的時候可以去同學親戚家裡住。於是,我暑假經常每隔幾天住一個地方。

這個過程中,我忽然體會到了“痛苦”的感覺原來是很美妙的。

踢野球的時候,經常會發生衝突,然後兩撥孩子就會群毆起來。但是,那種青春荷爾蒙釋放的感覺其實很爽,被打得鼻青臉腫的時候,反而會因為受傷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有一段時間,我幾乎每天都住在外面。有時是鄰居家,有時是同學家,因為頻繁更換住的地方,我家裡人根本不知道我晚上究竟在哪裡。而這種“居無定所”的感覺,讓我在惶恐和緊張的同時,也感到了刺激。

最變態的,是我還享受身體的傷痛。有一次,在還沒在休整的操場上踢球,我掄起腿狠命地射門,結果一腳踢到一塊石頭上,頓時腳都麻了。等到球賽踢完,我坐下來脫下球鞋,才發現血都浸滿了。揭開襪子,看到大腳趾蓋整個都脫離了,腳也抬不起來了。

就這樣,連醫院也沒去,自己回家也沒告訴父母,簡單抹了點兒正骨水紅花油之類的應付過去了。接下來的幾個月裡,我都是拖著腳上學的。不僅不為恥,還特別以為榮耀,每天都能感受到骨頭的疼痛,那種疼痛特別的真實。

直到後來,我才知道,當時那是骨折了——我的腳骨有一塊兒就此也長歪了。

但是,我感覺自己能夠承受多大的痛苦,變成了我對自己能力的考驗。

這麼說吧,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對自己身心所遭受的苦難,有了一點兒“癮”。

如果某項運動、某次旅行之類的不夠驚險,不夠有難度,我就會覺得“沒勁”。

苦難的生活無比偉大

在身體上“苦難”,比較容易理解,很多人也都會享受其中。但是,在生活上的苦難呢?我想,誰都不想過窮困潦倒的生活吧?

的確,我享受在運動中對身體的磨練,甚至癡迷於運動後的那種特別的痛楚。但是,我從沒想到,如果我的生活中也遇到了苦難,我會怎樣面對。

苦難的生活都不是可以預期的

在初中三年級的時候,我父親下海後的生意失敗了。他整天忙於官司的紛爭,身體也被拖垮了。於是,我就體會到了魯迅先生所寫的“家道中落”的痛苦。

幾乎在瞬間,我就長大了。

從前門庭若市的叔叔阿姨都沒有了,我的學習成績一落千丈,老師和同學的親熱似乎也少了一些,母親在醫院裡陪護住院的父親,我和姐姐就要自己做飯持家,自己照顧自己。

一個家境充裕、無憂無慮、學習拔尖、幽默風趣、春心蕩漾的少年不見了。我開始感到世態的炎涼,想到未來的生活,想到命運的更迭,想到生存與死亡。

要報考志願了,以我當時的成績,只能考排名第二的高中。我讓母親問在醫院的父親的意見,母親回來只說了一句話,“你爸說,你肯定行!”

於是,我去告訴老師,我要報最好的高中。然後,每天我回家之後自己複習到深夜。最後,以高於分數線四十多分的超高成績被錄取,單科的好幾門成績都是全校甚至全市的前幾名。

父親的病穩定了,我們家也並沒有繼續破敗下去。

但是,我卻自此擁有了一種面對苦難的勇氣,改變苦難的能力。怎麼說呢,我們那裡的話,叫做“經了事兒了”。

我覺得自己不再是一個“雛兒”了。

還有,我對生活也有了不同的認識。富足的生活幸不幸福呢?的確很幸福,但是,身處其中的時候,感受到的幸福是不那麼真切的,不是那麼滿足的。

反而,我覺得苦難的生活特別的真實。人在苦難之中的時候,會更重視彼此的感情,也會變得更樸實一些。你會發現,身處苦難之中也會有幸福,雖然這個幸福很小很小,但是很容易感受得到,很容易滿足。

就像是生意失敗,你會覺得沒有官司就是幸福;就算是官司失敗了,身體健康就是幸福;就算是生病了,不長期住院就是幸福;就算是住院了,一家人能夠互相看到對方就是幸福……

幸福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誰也不能保證一個家庭千秋萬代的富足,誰也無法保證一個人一生的順遂。那麼,如果苦難是每個人的人生中都不可避免的,我們為什麼不把它當作感受幸福的最好契機呢?

經過了少年的這段經歷之後,我並不畏懼生活中任何的苦難,我也珍惜任何狀態下生活的幸福。

苦難是生命的本質

大學畢業之後,父親給我了三千塊錢,讓我寫了一個借條,然後掃地出門。猛一看上去,這個場景是很殘酷的。

但是,因為我從小就聽慣了父親“十八歲之後,趕出門去”的話語,所以,我還覺得挺好的。

從此,我再也不能從家裡拿過一分錢,而且,還要還借了家裡的錢。從那一天起,我就要在社會上養活我自己。

我發現一個人要真正地存活于世,其實是挺艱難的。

我想當記者,那個年代幾乎是不可能的。於是,我就要一邊打零工一邊養活自己,這一打,就是兩年。

這兩年裡,我從沒有自己住的地方,學校的宿舍、同學的租屋、同事的家裡、辦公室,哪兒能住一晚就蹭一晚,經常是過了中午才去找當天住的地方。

更不用說是吃了,饑一頓飽一頓是常事兒,最極端的時候餓得兩眼發昏,拿了枕頭套去鄉下偷雞——雞沒偷著,被同事遇到,帶到宿舍煮了一大鍋白水麵條。

就這樣,我還是感覺不到那種“絕境”的逼迫感,我還要把自己“往死裡”逼。

有時候剛發了一個月的工資就辭職了,也有的剛幹了半個月就被開了,打工的錢,不用在吃穿住上,幾乎全都用來買書,租書,不好好工作的時間也都用來看書。

很多時候,我都會和幾個盲流一樣的朋友,坐在馬路牙子上感慨人生。

我看到車水馬龍,看到萬家燈火,看到富麗堂皇,看到功成名就,我想,我用此時此刻的苦難,到底在換取什麼,等待什麼?我的堅持值得嗎,還是我就是一個註定失敗的傻蛋?

我一邊覺得自己牛逼,一邊懷疑自己;一邊自尋苦難,一邊維持生計;一邊滿懷希望,一邊絕望透頂。

但是,面對現實,我卻心有不甘,我到底想看一看,自己會不會被苦難壓倒,生活的苦難到了盡頭,是什麼樣子?

還有,這個世界是不是壓根兒就不允許有純真的理想存在,只有妥協,才是生存和成功的唯一途徑。

就在我荒廢了兩年的時間,基本上覺得苦難這個東西根本沒有任何價值,而我的意志和理想也被消磨得差不多的時候,我的命運卻開始改變了。

苦難帶給我的回報是什麼呢?我一進入我想做的新聞行業,明明同事的學歷都比我高,我卻飛快地從實習記者、記者、編輯,25歲做到編輯部主任,29歲做到南方報業集團一本雜誌的執行主編、總經理。

就好像是那兩年(還加上大學期間被退學)我集中體驗了被壓縮的諸多的苦難,但是,它的價值卻在後面的十幾年、甚至幾十年裡被反彈式地釋放了出來。

我再一次被苦難偉大的魔力所震驚了。

這些年來,我經常嘮叨著一句話:

這個世界是公平的——就算在短時間內是不公平的,我也相信從長遠上看是公平的——你承擔多少苦難,你付出多少努力,你堅持得有多久,你就能獲得多少的回報。

我不知道你相不相信,反正我真的是相信的——我用自己前半生的實驗,一次又一次地去印證了,苦難就是成就的試金石。

感謝持續的苦難

小時候,我看過一部電影,叫做《人生》。

講一個農村的小夥子到城市中奮鬥的故事。這是根據路遙的小說改編的,有點兒像中國迷你溫情版的《紅與黑》。

其中一個鏡頭讓我印象尤為深刻,就是高加林回農村跟著父親下地幹活,還沒幹兩下,細皮嫩肉的手就被磨破了。父親見狀,從地上抓起一把黃土直接就給捂了上去,說,“黃土止血!”

這個鏡頭太震撼了。

一是讓我感受到來自土地的那種粗礪和痛楚,直接、乾脆、有力量;二是我想高加林進城後,恐怕再也不用受這個苦了吧。

話說我到了廣州幾年,臨近三十歲的時候當上了主編,成了家,買了別墅,買了車,這一切無論是事業上還是生活上,一分力一分錢都沒有靠家裡。

就這樣,很平穩地過了五六年。

在外人看來,是不正是“苦盡甘來”,該好好地享受人生了嗎?可是,我卻越來越感到一種莫名的惶恐。

就是那種一直以來都在漂泊、挑戰的生命狀態下,忽然安穩平靜了下來之後,有一種不知所措的感覺。

難道我真的是只能不斷地遭遇苦難的“賤命”?只要穩定下來就會喪失生命力嗎?或者,我前面積累的苦難所帶來的幸福,已經被消耗光了嗎?

總之,我就是渾身不舒服。

我不需要在第一線採訪寫稿了,也不需要忙著完成工作量掙工資了,參加選題會也是審核別人的選題了,出差總是吃住都安排好了,到哪兒都有專車司機了……這難道不是我長久以來為之奮鬥的目標嗎?可是,我卻為什麼有一種快要得憂鬱症的感覺呢?

終於有一天,一位摯友問我,“你開心嗎?如果不開心的話,為什麼不改變呢?”。

於是,十分鐘之後,我就決定去北京,從零開始。

接下來,辭職、賣車、租房、給女兒退學,全家老小一起到北京來當北漂。

現在,已經是我們在北京的第六個年頭了,我十分慶倖自己又給自己找了這個巨大的苦難。

尤其是我們開始做“童書媽媽”之後,全家近一年分文收入都沒有。我記得那天年底,全家所有的現金存款只有四萬多元,我和三川覺得還不夠“絕處逢生”,乾脆全家一起去歐洲旅行,把這最後的四萬元也給花了出去!

神奇的事情再一次發生了。

我們從歐洲回來,想著下個月怎麼過的時候,剛下飛機打開電話,發現有十幾個留言,打過去,全是找我們合作的!

童書媽媽剛開始賣書的時候,就在家裡的地下室裡,我和三川為了省兩百多塊的裝卸費,愣是把37箱圖書給搬到了黑漆漆的地下室。

最早的時候,每一本書的包裝、快遞單,都是我、三川,還有近70歲的丸子奶奶一起親手做的、寫的。我們家客廳裡堆滿了書,小丸子只能趴在書堆上寫作業。很多時候,我們全家會一直忙到淩晨三點鐘。

苦不苦?真苦!累不累?真累。

可是,我們全家卻感到無比的充實和快樂。連奶奶都精神奕奕地忙前忙後,好像是年輕了十幾歲,連稱“幹勁兒十足”。

就算到了今天,我們連續寫了四年多的公眾號,寫了兩百多萬字,出版了圖書,製作了木質玩具,開設了營地,辦了兒童寫作課,舉辦了六個城市的讀書會,還發起了鄉村幼兒教師培訓計畫,參與成立了正式的慈善基金會……

這裡面,有太多太多的苦難了,有太多太多的痛苦了,有太多太多的淚水了……

但是,我們卻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實,每一天的晚上都睡得很踏實,每一天早上又迫不及待地醒來。

我感謝現在的生活,我感謝現在的生命。

我最感謝的是自由,是一種可以隨時隨地地給自己增加苦難地自由;當然,也是一種隨時隨地地享受幸福生活的自由。

對於我來說,這其實是一回事兒!

把苦難的禮物留給孩子

我用了四十年,才發現原來苦難是如此美妙的事情。

所以,我要把這份最珍貴的禮物送給我的孩子。

在小丸子8歲的時候,我們全家去澳洲旅行,遇到一位很早就移民的吳老師。他說,他不會把財富、房子留給孩子,要成立基金去幫助他人。

我們也跟小丸子說,爸爸媽媽現在也想做跟吳伯伯一樣的事情,我們希望不給你留任何的財富,就像爺爺當年對爸爸做的事情一樣,你要靠你自己去面對人生。

我不知道小丸子究竟聽懂了多少。過了幾天之後,她跟我說,“爸爸,我昨天失眠了,我在想,我以後應該做些什麼才能養活我自己。”

這件事情已經過去兩年多了。我們經常會時不時地提到當年的那個建議,而小丸子也會經常和我們探討她將來如何安身立命的具體想法。

我很欣慰。

對於我而言,可以給孩子的東西是有限的,無論我擁有多少的物質財富,那都是可以計算出來的,都是有限的;而生活可以給人的苦難,卻可以是無限的,而這其實是我的人生裡最為高貴的財富。

我希望她從小就開始接受苦難,以後尋找苦難,最後享受苦難。

來,接著吧,我最親愛的孩子!

備註:本文配圖摘自繪本《海倫的大世界——海倫·凱勒的一生》多琳·拉帕波特/文 馬特·塔瓦雷斯/圖

作者簡介:白滔滔,童書媽媽聯合創始人。學機械、轉經濟,自學寫作進入媒體,歷經新週刊、南方報業,後創業從事數字出版。著及編著有《我手機》《十三億》《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詩300首》等。喜歡鑽研教育思想,開發寫作課程,和讀書會家長孩子交流。同時,擔任北京中致兒童關愛基金會副理事長,致力鄉村幼師等專案。他還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兒的爸爸,是女兒小丸子眼中永不斷電的故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