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聽琴養生化性

古琴好聽,但對大多數人來說,如何聽古琴,理解曲意,

以曲調神則需要時間的積累。古人創作琴曲就像我們今天寫作文,有感而發,把對歷史的演繹,對社會的思考,對自然的熱愛投射到古琴上以音樂的形式表現出來。如描寫文姬歸漢的《胡笳十八拍》,文王治國的《文王操》,山水情趣的《流水》等等。

古人有大量描寫聽古琴的詩詞:李白《聽蜀僧浚彈琴》,他聽到的是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表現了古琴散音的厚重灑脫;白居易《聽彈古淥水》,

他聽到的是聞君古淥水,使我心和平,體現了古琴的散按呼應的中正平和;王昌齡《琴》,他聽到的是意遠風雪苦,時來江山春,表達了古琴的曲意深遠;韓愈《聽穎師彈琴》,他聽到的是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任飛揚,從文字中能感受到古琴泛音的清揚空靈。

古琴曲一般具有:“散起”“入調”“入慢”“複起”“尾聲”的琴曲結構。古琴曲的彈奏由泛音、散音、和按音組成、泛音一般出現在琴曲的開始或結尾,也有在琴曲中以主旋律出現,像梅花三弄、陽關三疊,散音和按音則相互配合,貫穿于整個琴曲。一般的古琴曲都有一段自由節拍,速度徐緩的散板,琴家稱為“散起”。經過充分醞釀準備之後,開始展示樂曲的主要音調。這時節拍已經納入常規,

曲調性也大大加強,琴家稱為“入調”。一些形象鮮明、經過重複、對比、變化、發展後,把音樂逐漸推向高☆禁☆潮。高☆禁☆潮的部分往往是在加快速度、展開音域和加強音色對比的情況下形成的。一些加強曲調力度的雙音,也常常用在這些地方。這一部分常常要占全曲一半以上的分量,是構成琴曲的主要部分。高☆禁☆潮之後,情緒逐步平穩下來,進入琴曲的“入慢”。這時往往利用明顯的節奏對比或調性變化,
把樂曲引進一個新的境界。在一些規模較大的琴曲中,有時還插入帶有結束意味的素材,或部分地再現前面的主題,或變形地重現前面的材料,稱為“複起”,使得樂曲有一波三折、欲罷不能的情趣。經過上述一系列的發展變化,大多數琴曲用泛音奏出輕盈徐緩的樂句,把全曲結束在主音上,造成餘音嫋嫋的效果。

我在老年幹部大學講古琴與養生課程時,每次上課前都會播放一支古琴曲(學員聽之前並不知曲名),讓學員仔細聆聽,聽完後把感受寫出來。就拿琴曲《梅花三弄》來說,學員的整體感受是歡快明亮中夾雜風掃落葉之聲,有一個女學員特別喜歡這支曲子,她對泛音的感受是朵朵梅花盛開、晶瑩剔透,並因此而要求學習彈奏古琴,經過對她的體質辨識,屬於血瘀體質,面色晦黯,有色素沉著,情緒緊張等症狀,《梅花三弄》這支琴曲,曲感上揚,有升發之氣,有振奮陽氣作用,長期聽能促進血液迴圈起到活血化瘀作用。在聽完古琴曲《平沙落雁》後,學員整體感覺是這個曲子描述出空曠的空間,高☆禁☆潮部分的動感更體現了曲子的寧靜,曲子結束處縹緲如煙。其中有一個學員提到,他上課前頭很痛,聽了一會頭痛好多了,聽的時候感覺大腦整個是放空的。有個學員說他喜歡聽古琴的吟猱產生的若有若無、忽遠忽近的聲音,感覺這種聲音能穿心振脾;還有學生喜歡古琴的散音,感覺從悠遠的山谷傳來的回聲。

對一般的愛好者來說,不一定能聽懂古琴的琴曲內涵,因為這需要有琴曲的背景知識和對古琴曲的深入研究,但如果喜歡聽,想把古琴曲作為自己修生養性的音樂,可以在網上下載一些古琴曲,逐一選擇聽聽。從養生角度來說喜歡聽的,必然是身體需要的。就像濕氣重的人喜歡聽《酒狂》;陰虛的人喜歡聽《洞庭秋思》;陽盛的人喜歡聽《高山》。原因是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台調頻收音機,在不斷接收外界發射的信號,當這種信號和身體需求相吻合時,也就是身體需要的。好像影視作品中音樂與情節默契起到對內容的渲染和解釋一樣。多聽自己喜歡的古琴曲必然對身體有幫助作用。

唐末五代之際的劉藉在《琴議篇》)中提出了古琴曲具有“美而不豔、哀而不傷、質而能文、辨而不詐、溫潤調暢、清迥幽奇、忝韻曲折、立聲孤秀”的特點。

在眾多能修身養性的樂器中,古琴可謂一枝獨秀,其音色“中正和平”,其音意“清微淡遠”。其音響不亢不嘈,適合室內聆聽和彈奏,不愧為文人雅士書房的必備之品,現代人音樂養生的首推之器。

並因此而要求學習彈奏古琴,經過對她的體質辨識,屬於血瘀體質,面色晦黯,有色素沉著,情緒緊張等症狀,《梅花三弄》這支琴曲,曲感上揚,有升發之氣,有振奮陽氣作用,長期聽能促進血液迴圈起到活血化瘀作用。在聽完古琴曲《平沙落雁》後,學員整體感覺是這個曲子描述出空曠的空間,高☆禁☆潮部分的動感更體現了曲子的寧靜,曲子結束處縹緲如煙。其中有一個學員提到,他上課前頭很痛,聽了一會頭痛好多了,聽的時候感覺大腦整個是放空的。有個學員說他喜歡聽古琴的吟猱產生的若有若無、忽遠忽近的聲音,感覺這種聲音能穿心振脾;還有學生喜歡古琴的散音,感覺從悠遠的山谷傳來的回聲。

對一般的愛好者來說,不一定能聽懂古琴的琴曲內涵,因為這需要有琴曲的背景知識和對古琴曲的深入研究,但如果喜歡聽,想把古琴曲作為自己修生養性的音樂,可以在網上下載一些古琴曲,逐一選擇聽聽。從養生角度來說喜歡聽的,必然是身體需要的。就像濕氣重的人喜歡聽《酒狂》;陰虛的人喜歡聽《洞庭秋思》;陽盛的人喜歡聽《高山》。原因是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台調頻收音機,在不斷接收外界發射的信號,當這種信號和身體需求相吻合時,也就是身體需要的。好像影視作品中音樂與情節默契起到對內容的渲染和解釋一樣。多聽自己喜歡的古琴曲必然對身體有幫助作用。

唐末五代之際的劉藉在《琴議篇》)中提出了古琴曲具有“美而不豔、哀而不傷、質而能文、辨而不詐、溫潤調暢、清迥幽奇、忝韻曲折、立聲孤秀”的特點。

在眾多能修身養性的樂器中,古琴可謂一枝獨秀,其音色“中正和平”,其音意“清微淡遠”。其音響不亢不嘈,適合室內聆聽和彈奏,不愧為文人雅士書房的必備之品,現代人音樂養生的首推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