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漫談三國:黃巾起義帶給我們的啟示

東漢末年,由於十常侍禍亂朝綱,利用權勢買賣官爵,遍地安插黨羽,對百姓橫徵暴斂,致使民怨沸騰,忍無可忍又無處伸冤的情況下,終於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席捲八州的農民起義,

因起義的農民軍額頭紮有黃色布條,故被稱為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的首領是巨鹿人張角,參加黃巾起義的民眾數量高達數十萬人,漢末共有十三個州,而黃巾軍遍佈其中的八個州。除了黃巾軍之外,肯定還有眾多大大小小的起義軍,為什麼張角能夠有這麼大的號召力,

從眾多起義軍中脫穎而出呢?因為張角解決了兩個關鍵性問題。

其一,張角找准了當時社會的主要痛點。

土豪惡霸壓榨百姓,導致百姓活不下去,因而給民眾的最直觀感覺就是,我們只需把土豪惡霸打倒了,就可以過上好日子。這正是很多小規模起義軍的想法和目的。其實東漢政權最高層的腐敗才是導致民不聊生的根本,推翻現有政權制度,

建立一種新的秩序,才是整個社會的痛點所在,也是終極解決之道。張角提出的“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口號,正是站在了整個社會的痛點之上提出的,且目標明確,自然會獲得更多支持。

其二,張角成功俘獲到了最廣大的民心。

光有口號也是不夠的,

喊口號的人很多,真正做成事的很少,因為民眾不光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張角最初用自己的醫術為百姓治病,獲得了良好的口碑,後來創立太平道,傳播勸人向善的理念,入教者眾多。說明張角擁有強大的組織宣傳能力,能夠充分利用具有自發傳播屬性的宗教為載體,來宣揚自己的救世理念。而且這種理念是為大眾謀福利,而不是為個人和小團體,因此更能獲得廣大民眾的讚譽和認同,
成為後來發動起義的基礎。

黃巾起義為什麼最終失敗?我們來看看張角的黃巾軍與東漢朝廷的實力對比。

在軍力上,黃巾軍有大小三十六方,人數達四五十萬,而東漢朝廷派出的中央軍加上各地勤王軍只有二十萬左右,士兵素質上政府軍要強于黃巾軍。將領方面,當時朝廷派了盧植、皇甫嵩和朱儁三位統帥,黃巾軍的統帥是張角、張寶、張梁三兄弟,這方面也是朝廷勝出。

也就是說黃巾軍除了數量優勢,其他並不占優。不過隨著戰爭的進行,黃巾軍士兵將會逐漸獲得戰鬥經驗,善於統兵的將才也會湧現出來。

後勤上,東漢朝廷雖然已是強弩之末,但幾百年的王朝經營,其後勤體制還是非常成熟和健全的。黃巾軍在後勤上明顯落後於朝廷。

民意支持度方面,東漢朝廷代表的是土豪權貴等既得利益集團,屬於少數派,而黃巾軍代表的是廣大貧苦百姓的利益,屬於絕大多數。黃巾軍打的是黃天代替蒼天的口號,頗有點替天行道的意味,黃巾軍佔據了正義。

策略上,張角早已買通朝廷核心權利層的宦官,又在京師洛陽佈置好了以馬元義為渠帥的潛伏部隊,準備內外俱起,八州併發,搞突然襲擊。而東漢靈帝事先對此一無所知,故黃巾軍在策略上已占得先機。

張角的部署不可謂不周密,然而百密一疏,因張角派出給朝中內應送信的唐周告密,致使洛陽馬元義潛伏部隊被清繳,朝廷因而有所準備,張角的全盤計畫被徹底打亂,不得不提前舉事。如此一來,主動變成了被動。雖然開局不利,但這絕不是導致失敗的決定性因素,中途仍然有扭轉的可能性。

隨著戰事的進行,黃巾軍由於後勤供應不上,致使士兵開始搶掠民財,瘋狂殘害民眾,這比起東漢朝廷的壓榨政策更加惡劣。黃巾起義變質為黃巾禍亂,民心盡失,東漢朝廷對黃巾軍的鎮壓,反而成了正義之舉,民心的天平開始向朝廷傾斜。

朝廷為了彌補兵力不足,令各地軍閥獨自招募義兵,如果民心還在張角一方的話,地方軍閥是很難招到義兵的,但是關羽在三國登場之時,就是在去投軍的路上遇到了劉備張飛二人,以關羽的忠義品德,選擇投效政府軍,足以說明當時黃巾軍已不得人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喪失民心,才是黃巾起義失敗的根本原因。

這也告訴我們,事業能做多大,首先要看格局,遠見決定高度,細節決定成敗,最重要的是言行一致,不忘初心。

黃巾軍在後勤上明顯落後於朝廷。

民意支持度方面,東漢朝廷代表的是土豪權貴等既得利益集團,屬於少數派,而黃巾軍代表的是廣大貧苦百姓的利益,屬於絕大多數。黃巾軍打的是黃天代替蒼天的口號,頗有點替天行道的意味,黃巾軍佔據了正義。

策略上,張角早已買通朝廷核心權利層的宦官,又在京師洛陽佈置好了以馬元義為渠帥的潛伏部隊,準備內外俱起,八州併發,搞突然襲擊。而東漢靈帝事先對此一無所知,故黃巾軍在策略上已占得先機。

張角的部署不可謂不周密,然而百密一疏,因張角派出給朝中內應送信的唐周告密,致使洛陽馬元義潛伏部隊被清繳,朝廷因而有所準備,張角的全盤計畫被徹底打亂,不得不提前舉事。如此一來,主動變成了被動。雖然開局不利,但這絕不是導致失敗的決定性因素,中途仍然有扭轉的可能性。

隨著戰事的進行,黃巾軍由於後勤供應不上,致使士兵開始搶掠民財,瘋狂殘害民眾,這比起東漢朝廷的壓榨政策更加惡劣。黃巾起義變質為黃巾禍亂,民心盡失,東漢朝廷對黃巾軍的鎮壓,反而成了正義之舉,民心的天平開始向朝廷傾斜。

朝廷為了彌補兵力不足,令各地軍閥獨自招募義兵,如果民心還在張角一方的話,地方軍閥是很難招到義兵的,但是關羽在三國登場之時,就是在去投軍的路上遇到了劉備張飛二人,以關羽的忠義品德,選擇投效政府軍,足以說明當時黃巾軍已不得人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喪失民心,才是黃巾起義失敗的根本原因。

這也告訴我們,事業能做多大,首先要看格局,遠見決定高度,細節決定成敗,最重要的是言行一致,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