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同為明朝太監,此人死後被葬明十三陵,魏忠賢劉瑾泉下無地自容?

在明朝276年的歷史之間,出現過很多大太監,他們你來我往,熙熙攘攘,活躍在朝堂之上,用時之久、權力之大,為歷朝歷代不可企及。這些太監,大多禍國殃民,使大明王朝陷入混亂衰敗的境地,

最終在崇禎年間,終於無藥可救,被清朝取代。

王振,明朝第一代專權太監,在明英宗時,掌司禮監,英宗稱他為先生,公卿大臣呼他翁父,爭相攀附。明正統十四年,王振不顧百官反對而挾持明英宗出征瓦剌,征途中,王振為私人利益而置三軍安危於不顧,屢作錯誤決策,致使50萬明軍陷入絕境,50萬大軍全軍覆沒,史稱“土木之變”。當時,明英宗身邊的護衛將軍樊忠義憤填膺,

喝道:“王振老賊,是你這奸佞誤國葬送我大明50萬將士,汝罪惡滔天,饒你不得,吾為天下誅此賊!”說罷舉錘擊斃王振,終不得好死。

劉瑾,明武宗時,官拜司禮監掌印太監,掌權後趁機專擅朝政,時人稱他為“立皇帝”,武宗為"坐皇帝"。他利用權勢,肆意貪污,各地官員朝覲至京,

都要向他行賄,謂之“見面禮”。劉瑾被捕後,從其家中查出金銀數百萬兩,並有偽璽、玉帶等違禁物。他被認為是當時的“世界首富”。後經會審,劉瑾被判以淩遲,惡貫滿盈的他,被淩遲3357刀,分三天割完,終不得全屍。

魏忠賢,明熹宗時,出任司禮秉筆太監,

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他得權後,禍害天下,民間偶有言語觸犯了魏忠賢,便被捉拿殺戮,甚至被剝皮、割舌,被殺者不可勝數,人們路上相遇,只能以目傳意,不敢言語。崇禎帝朱由檢繼位後,打擊懲治閹党,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自縊而亡,其餘黨亦被肅清,終不得善終。

而同樣作為司禮監秉筆太監的王承恩,卻死得悲壯忠貞得多。崇禎十七年,大明氣數已盡,闖王李自成攻破都城北京,崇禎帝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崇禎帝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大勢已去的崇禎最終選擇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

而此時百官盡去的崇禎身邊僅太監王承恩一人,遂也吊死于旁邊的海棠樹上。清朝開國皇帝順治在為崇禎皇帝發喪的同時為王承恩修墓立碑。並將他葬在崇禎皇帝思陵門外,讓他“守護”皇陵,於是王承恩也被安葬於明十三陵之內,可謂可歌可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