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侍酒師行業的推手Tommy Lam:我的人生已經足夠好

文章寫於2014年10月~~~

從某些方面來說,Tommy Lam(林志帆)完全不像是一位六十多歲的長者——如果你有幸跟他搭乘同班飛機,

或是一起經歷舟車勞頓的旅行,你會發現,這位葡萄酒界的前輩無時無刻不在回復電郵、張羅工作中的大小事宜,同時持續以神采奕奕、活力無窮的面貌示人。

有一次,Tommy開玩笑說起,自己因為年紀變大的緣故,睡眠越來越短,每天四個小時睡眠時間就夠了,如此一來,反而有了更充分的工作空間。

就在上個月,他剛剛於上海做完一場“年度大秀”:2014年第六屆中國侍酒師大賽。

與葡萄酒圈的各種重量級活動不同的地方在於,在這場大秀中,真正的明星人物是常年藏身於幕後、無緣于名利場的侍酒師們。走進賽後的gala dinner現場,你可以看到,端坐在head table桌前的客人,不是贊助商,也不是國際評委,而是成功入圍十強的中國侍酒師。

一年一度,僅在這個時刻,侍酒師作為唯一的主角得到所有人的關注與尊崇,

而上述情形恰恰也是Tommy堅持數年得到的結果。

Tommy在2014中國侍酒師大賽上。

在中國,Tommy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身份,即侍酒師運動的推手。Movement,運動,這個詞已經在Tommy腦際回蕩多年,用他的原話來說,就是為侍酒師職業進行推廣,開啟一個浪潮,將一種概念、一種生活方式擴大化,

從而把專業領域內的葡萄酒知識,成功地移植到到大多數人的生活常態之中。

在他看來,“侍酒師”這個概念真的很大,而啟動這樣一個“運動”,勢必離不開一批認真、優秀的侍酒師,離不開行業方方面面的支持。

說到這裡,Tommy露出遺憾的神情,稱自己的學生中有不少選擇在讀完CMS課程(Court of Master Sommeliers,侍酒師大師公會)之後,轉投葡萄酒貿易、市場領域,而他本人無比希望對方繼續留在行業中,

維繫侍酒師這個群體的榮譽,共同建築一個更大的平臺。

Tommy在2014年第六屆中國侍酒師大賽上忙碌。

“對於中國侍酒師的群體,我感到非常虧欠,一方面是因為我不常在中國,他們不得不面對困境獨自努力,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個行業太大了,需要的知識、技能有很多,

而我畢竟是一個普通人,在學術上被自己的學生超越,成為一件無可避免的事。”他懇切的說。

我不是侍酒師大師

“在這裡要發一個聲明給所有認識或不認識我的人,我不是侍酒師大師!”在採訪過程中,Tommy慎之又慎的強調了這一點。起因是某酒雜誌早幾個月曾在一篇專訪中,誤把他的身份寫成了Master of Sommelier,而實際上,Tommy只考過CMS第二級文憑。

“雜誌方面後來刊登了更正啟事,可是就我個人而言,仍然希望能夠進一步澄清事實,同時也給那些有可能在一年後、兩年後才閱讀到雜誌的讀者提一個醒。”Tommy說。

雖然不是侍酒師大師,身為葡萄酒圈中備受尊敬的前輩,Tommy依然擁有各種各樣令人眼花繚亂的酒類專家資質。他是獲得波爾多大學葡萄酒MBA文憑的第一位中國人,早在2004年就把WSET課程引介到香港,2007年又把CMS課程引入新加坡,同時擔任香港大學葡萄酒碩士課程、侍酒師課程的講師,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商業大學葡萄酒學科的教授。2009年,他的學術資質得到得佛羅里達大學的認可,被授予教授職位。

在香港,他與政府部門VTC(Vocational Training Council)合作開設教學專案,培育酒水服務人才,課程的名稱叫做WiSDOM,即Wine Service Duty Operation Model的首字母縮寫。而在新加坡,他擁有一檔電臺節目,從2004年到2011年,在長達7年的時間裡,透過無線電波傳遞葡萄酒知識。

據不完全統計,Tommy在亞洲多個國家的學生多達萬人,光是香港和新加坡兩地,由他培訓過的餐飲行業從業人員數量就接近8千。至於中國大陸,不少叫得出名字的侍酒師,都是他的得意門生。

在本次採訪中,Tommy還透露,眼下他已經把眼光悄悄地投向了菲律賓、泰國、印尼等新興葡萄酒市場,在那裡,侍酒師仍然是一個天然、亟待發展的職業。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他希望自己可以更多的幫助這個群體。

“說到侍酒師三個字,可能放眼整個菲律賓,也只找得出幾個人,可我依然希望自己能夠繼續貢獻一份光和熱。現在我去菲律賓辦侍酒師大賽,成立菲律賓侍酒師協會的目的正是如此。”接著,他補充了一句,“所有的事情都必須要有一個平臺,才有起點。”

改變從四十歲開始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曾經為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總結出了三條必經之路,分別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回到Tommy的生活經歷中來,上面三個階段自是歷歷在目。

“我出生在一個很普通的家庭,1歲時,母親把我帶到香港,父親是交通大學畢業的,英文程度很好,到了香港之後,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從幼時開始,我跟著父親,學會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回首生而為人的六十余載時光,他簡單的把自己的經歷分成了幾個階段:

20歲之前,是成長的階段;從20歲到40多歲,是經歷社會、然而缺乏目標的一個階段;以40歲為起點,是學習、借智思變的階段;而眼下,則是一個豁然開朗的階段。

在進入葡萄酒教育領域之前,Tommy曾經在旅遊、酒店及餐飲行業任職數年。他當過導遊、旅遊公司的老闆,也自己開過餐廳、食肆。

中國人都喜歡說“四十不惑”,但對於Tommy,四十歲卻剛巧是命運的轉捩點。當時的他,在一家新加坡酒店任職銷售及市場總監,住在公司提供的大房子裡,上下班開著公司提供的轎車,漸漸地感受到生活在變的愈加舒適的同時,也變得缺乏挑戰性。於是,他開始更清晰地審視自己,規劃今後的生活。

“我並不太清楚四十不惑對於中國人而言意味著什麼,可在當時,我覺得四十歲是最後一個提升自我的機會。”

Tommy與義大利Gaja酒莊莊主Angelo Gaja.

在1993年,Tommy前往美國愛荷華州的University of Dubuque攻讀MBA,短短四年後,又拿到了波爾多大學Wine MBA碩士文憑,緊接著前往歐洲、澳洲、美國、智力各大產區遊歷,充分掌握了世界葡萄酒版圖的構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的時候,Tommy偶遇一位正處人生低潮期的法國菜主廚,他們一拍即合,做起了餐廳。餐廳被命名為Bistro Amigo,是Tommy的主意,因為他自認為是一個重感情、更重友情的人。在管理餐廳的過程中,他亦親眼目睹了新加坡葡萄酒市場由萌芽狀態走入盛放的全過程。

“那時候我每天都在摸索葡萄酒的東西,每週都搞盲品會、葡萄酒晚宴,很多新加坡人都知道這家餐廳。”回憶當時的情形,他用“火得很”三個字來形容,而感慨最深的莫過於每週二定期舉辦的panel tasting、每週六的品鑒課程,因報名人數太多,後來不得不增加場次。

人生已經足夠好

大約從2002年起,餐廳經營走上了正軌,不再需要Tommy過多費心,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把眼光投向了葡萄酒教育。

當時新加坡還沒有WSET簽約機構,跟英國葡萄酒烈酒基金會商議後,他用兩天時間把WSET一級、二級、三級全部讀完,成為新加坡首位WSET課程提供者(注:拿到WSET三級後通過面試,就能成為WSET課程提供者)。2006年之後,又將這一課程帶到了香港、泰國及馬來西亞。

“沒過多久我便意識到,WSET提供的知識較為寬泛,對於本身從事餐飲行業的人來說,可能並不太適合。因此我又找到了侍酒師大師公會,磨了他們兩年時間,直到2007年終於將CMS課程引入新加坡,然後又過兩年才引入中國大陸。”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CMS考試的排期往往跟中國侍酒師大賽連在一起,對於這一點,Tommy的主要考慮是,比賽可以推動從業人員對於知識的渴求,另外,由於國內侍酒師的整體收入不高,很多人在學習CMS的過程中得不到雇主的資助,念及於此,Tommy還特別訂了一個規矩——獲得中國侍酒師大賽前十名的侍酒師,可以免費參加CMS培訓。

Tommy與太太在法國。

在外人眼裡,中國侍酒師大賽年復一年不斷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籌備中的中國侍酒師協會也逐漸呼之欲出,一切都看似順遂。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從第一年起到現在,Tommy有時候仍然會自掏腰包,為大賽的部分專案買單。

“從第一天開始做的時候,太太就經常罵我。”他平淡的說。

對於Tommy而言,太太一直是最需要感謝的人。他們相識五十載,結婚整整四十一年,曾一起度過無數難關。在最困難的時期,林太太辭去了工作,進入Bistro Amigo餐廳苦幹,受了不少委屈,以至於Tommy會開玩笑式的說,“像我這樣的男人,她還忍得住41年,真的很佩服她。”

與太太在中國長城葡萄酒公司。

Tommy對於理想生活的概念是非常簡單的——喜歡聽音樂,喜歡旅遊,很喜歡跟太太在一起的時間;不管明天有沒有飯吃,只要有太太陪著,就很好!聽起來,真的是來自超級樂天派的幸福宣言。

身為基督教徒,他真心實意的認為上帝對自己人生的安排已經足夠好,“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機會在人生的後半段找到自己最想要的東西”。所謂最想要的東西,指的即是眼下的工作與肩頭的責任。

從某些方面來說,Tommy Lam(林志帆)完全不像是一位六十多歲的長者——如果你有幸跟他搭乘同班飛機,或是一起經歷舟車勞頓的旅行,你會發現,這位葡萄酒界的前輩無時無刻不在回復電郵、張羅工作中的大小事宜,同時持續以神采奕奕、活力無窮的面貌示人。

有一次,Tommy開玩笑說起,自己因為年紀變大的緣故,睡眠越來越短,每天四個小時睡眠時間就夠了,如此一來,反而有了更充分的工作空間。

就在上個月,他剛剛於上海做完一場“年度大秀”:2014年第六屆中國侍酒師大賽。與葡萄酒圈的各種重量級活動不同的地方在於,在這場大秀中,真正的明星人物是常年藏身於幕後、無緣于名利場的侍酒師們。走進賽後的gala dinner現場,你可以看到,端坐在head table桌前的客人,不是贊助商,也不是國際評委,而是成功入圍十強的中國侍酒師。

一年一度,僅在這個時刻,侍酒師作為唯一的主角得到所有人的關注與尊崇,而上述情形恰恰也是Tommy堅持數年得到的結果。

Tommy在2014中國侍酒師大賽上。

在中國,Tommy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身份,即侍酒師運動的推手。Movement,運動,這個詞已經在Tommy腦際回蕩多年,用他的原話來說,就是為侍酒師職業進行推廣,開啟一個浪潮,將一種概念、一種生活方式擴大化,從而把專業領域內的葡萄酒知識,成功地移植到到大多數人的生活常態之中。

在他看來,“侍酒師”這個概念真的很大,而啟動這樣一個“運動”,勢必離不開一批認真、優秀的侍酒師,離不開行業方方面面的支持。

說到這裡,Tommy露出遺憾的神情,稱自己的學生中有不少選擇在讀完CMS課程(Court of Master Sommeliers,侍酒師大師公會)之後,轉投葡萄酒貿易、市場領域,而他本人無比希望對方繼續留在行業中,維繫侍酒師這個群體的榮譽,共同建築一個更大的平臺。

Tommy在2014年第六屆中國侍酒師大賽上忙碌。

“對於中國侍酒師的群體,我感到非常虧欠,一方面是因為我不常在中國,他們不得不面對困境獨自努力,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個行業太大了,需要的知識、技能有很多,而我畢竟是一個普通人,在學術上被自己的學生超越,成為一件無可避免的事。”他懇切的說。

我不是侍酒師大師

“在這裡要發一個聲明給所有認識或不認識我的人,我不是侍酒師大師!”在採訪過程中,Tommy慎之又慎的強調了這一點。起因是某酒雜誌早幾個月曾在一篇專訪中,誤把他的身份寫成了Master of Sommelier,而實際上,Tommy只考過CMS第二級文憑。

“雜誌方面後來刊登了更正啟事,可是就我個人而言,仍然希望能夠進一步澄清事實,同時也給那些有可能在一年後、兩年後才閱讀到雜誌的讀者提一個醒。”Tommy說。

雖然不是侍酒師大師,身為葡萄酒圈中備受尊敬的前輩,Tommy依然擁有各種各樣令人眼花繚亂的酒類專家資質。他是獲得波爾多大學葡萄酒MBA文憑的第一位中國人,早在2004年就把WSET課程引介到香港,2007年又把CMS課程引入新加坡,同時擔任香港大學葡萄酒碩士課程、侍酒師課程的講師,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商業大學葡萄酒學科的教授。2009年,他的學術資質得到得佛羅里達大學的認可,被授予教授職位。

在香港,他與政府部門VTC(Vocational Training Council)合作開設教學專案,培育酒水服務人才,課程的名稱叫做WiSDOM,即Wine Service Duty Operation Model的首字母縮寫。而在新加坡,他擁有一檔電臺節目,從2004年到2011年,在長達7年的時間裡,透過無線電波傳遞葡萄酒知識。

據不完全統計,Tommy在亞洲多個國家的學生多達萬人,光是香港和新加坡兩地,由他培訓過的餐飲行業從業人員數量就接近8千。至於中國大陸,不少叫得出名字的侍酒師,都是他的得意門生。

在本次採訪中,Tommy還透露,眼下他已經把眼光悄悄地投向了菲律賓、泰國、印尼等新興葡萄酒市場,在那裡,侍酒師仍然是一個天然、亟待發展的職業。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他希望自己可以更多的幫助這個群體。

“說到侍酒師三個字,可能放眼整個菲律賓,也只找得出幾個人,可我依然希望自己能夠繼續貢獻一份光和熱。現在我去菲律賓辦侍酒師大賽,成立菲律賓侍酒師協會的目的正是如此。”接著,他補充了一句,“所有的事情都必須要有一個平臺,才有起點。”

改變從四十歲開始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曾經為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總結出了三條必經之路,分別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回到Tommy的生活經歷中來,上面三個階段自是歷歷在目。

“我出生在一個很普通的家庭,1歲時,母親把我帶到香港,父親是交通大學畢業的,英文程度很好,到了香港之後,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從幼時開始,我跟著父親,學會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回首生而為人的六十余載時光,他簡單的把自己的經歷分成了幾個階段:

20歲之前,是成長的階段;從20歲到40多歲,是經歷社會、然而缺乏目標的一個階段;以40歲為起點,是學習、借智思變的階段;而眼下,則是一個豁然開朗的階段。

在進入葡萄酒教育領域之前,Tommy曾經在旅遊、酒店及餐飲行業任職數年。他當過導遊、旅遊公司的老闆,也自己開過餐廳、食肆。

中國人都喜歡說“四十不惑”,但對於Tommy,四十歲卻剛巧是命運的轉捩點。當時的他,在一家新加坡酒店任職銷售及市場總監,住在公司提供的大房子裡,上下班開著公司提供的轎車,漸漸地感受到生活在變的愈加舒適的同時,也變得缺乏挑戰性。於是,他開始更清晰地審視自己,規劃今後的生活。

“我並不太清楚四十不惑對於中國人而言意味著什麼,可在當時,我覺得四十歲是最後一個提升自我的機會。”

Tommy與義大利Gaja酒莊莊主Angelo Gaja.

在1993年,Tommy前往美國愛荷華州的University of Dubuque攻讀MBA,短短四年後,又拿到了波爾多大學Wine MBA碩士文憑,緊接著前往歐洲、澳洲、美國、智力各大產區遊歷,充分掌握了世界葡萄酒版圖的構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的時候,Tommy偶遇一位正處人生低潮期的法國菜主廚,他們一拍即合,做起了餐廳。餐廳被命名為Bistro Amigo,是Tommy的主意,因為他自認為是一個重感情、更重友情的人。在管理餐廳的過程中,他亦親眼目睹了新加坡葡萄酒市場由萌芽狀態走入盛放的全過程。

“那時候我每天都在摸索葡萄酒的東西,每週都搞盲品會、葡萄酒晚宴,很多新加坡人都知道這家餐廳。”回憶當時的情形,他用“火得很”三個字來形容,而感慨最深的莫過於每週二定期舉辦的panel tasting、每週六的品鑒課程,因報名人數太多,後來不得不增加場次。

人生已經足夠好

大約從2002年起,餐廳經營走上了正軌,不再需要Tommy過多費心,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把眼光投向了葡萄酒教育。

當時新加坡還沒有WSET簽約機構,跟英國葡萄酒烈酒基金會商議後,他用兩天時間把WSET一級、二級、三級全部讀完,成為新加坡首位WSET課程提供者(注:拿到WSET三級後通過面試,就能成為WSET課程提供者)。2006年之後,又將這一課程帶到了香港、泰國及馬來西亞。

“沒過多久我便意識到,WSET提供的知識較為寬泛,對於本身從事餐飲行業的人來說,可能並不太適合。因此我又找到了侍酒師大師公會,磨了他們兩年時間,直到2007年終於將CMS課程引入新加坡,然後又過兩年才引入中國大陸。”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CMS考試的排期往往跟中國侍酒師大賽連在一起,對於這一點,Tommy的主要考慮是,比賽可以推動從業人員對於知識的渴求,另外,由於國內侍酒師的整體收入不高,很多人在學習CMS的過程中得不到雇主的資助,念及於此,Tommy還特別訂了一個規矩——獲得中國侍酒師大賽前十名的侍酒師,可以免費參加CMS培訓。

Tommy與太太在法國。

在外人眼裡,中國侍酒師大賽年復一年不斷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籌備中的中國侍酒師協會也逐漸呼之欲出,一切都看似順遂。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從第一年起到現在,Tommy有時候仍然會自掏腰包,為大賽的部分專案買單。

“從第一天開始做的時候,太太就經常罵我。”他平淡的說。

對於Tommy而言,太太一直是最需要感謝的人。他們相識五十載,結婚整整四十一年,曾一起度過無數難關。在最困難的時期,林太太辭去了工作,進入Bistro Amigo餐廳苦幹,受了不少委屈,以至於Tommy會開玩笑式的說,“像我這樣的男人,她還忍得住41年,真的很佩服她。”

與太太在中國長城葡萄酒公司。

Tommy對於理想生活的概念是非常簡單的——喜歡聽音樂,喜歡旅遊,很喜歡跟太太在一起的時間;不管明天有沒有飯吃,只要有太太陪著,就很好!聽起來,真的是來自超級樂天派的幸福宣言。

身為基督教徒,他真心實意的認為上帝對自己人生的安排已經足夠好,“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機會在人生的後半段找到自己最想要的東西”。所謂最想要的東西,指的即是眼下的工作與肩頭的責任。

仍然希望能夠進一步澄清事實,同時也給那些有可能在一年後、兩年後才閱讀到雜誌的讀者提一個醒。”Tommy說。

雖然不是侍酒師大師,身為葡萄酒圈中備受尊敬的前輩,Tommy依然擁有各種各樣令人眼花繚亂的酒類專家資質。他是獲得波爾多大學葡萄酒MBA文憑的第一位中國人,早在2004年就把WSET課程引介到香港,2007年又把CMS課程引入新加坡,同時擔任香港大學葡萄酒碩士課程、侍酒師課程的講師,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商業大學葡萄酒學科的教授。2009年,他的學術資質得到得佛羅里達大學的認可,被授予教授職位。

在香港,他與政府部門VTC(Vocational Training Council)合作開設教學專案,培育酒水服務人才,課程的名稱叫做WiSDOM,即Wine Service Duty Operation Model的首字母縮寫。而在新加坡,他擁有一檔電臺節目,從2004年到2011年,在長達7年的時間裡,透過無線電波傳遞葡萄酒知識。

據不完全統計,Tommy在亞洲多個國家的學生多達萬人,光是香港和新加坡兩地,由他培訓過的餐飲行業從業人員數量就接近8千。至於中國大陸,不少叫得出名字的侍酒師,都是他的得意門生。

在本次採訪中,Tommy還透露,眼下他已經把眼光悄悄地投向了菲律賓、泰國、印尼等新興葡萄酒市場,在那裡,侍酒師仍然是一個天然、亟待發展的職業。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他希望自己可以更多的幫助這個群體。

“說到侍酒師三個字,可能放眼整個菲律賓,也只找得出幾個人,可我依然希望自己能夠繼續貢獻一份光和熱。現在我去菲律賓辦侍酒師大賽,成立菲律賓侍酒師協會的目的正是如此。”接著,他補充了一句,“所有的事情都必須要有一個平臺,才有起點。”

改變從四十歲開始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曾經為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總結出了三條必經之路,分別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回到Tommy的生活經歷中來,上面三個階段自是歷歷在目。

“我出生在一個很普通的家庭,1歲時,母親把我帶到香港,父親是交通大學畢業的,英文程度很好,到了香港之後,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從幼時開始,我跟著父親,學會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回首生而為人的六十余載時光,他簡單的把自己的經歷分成了幾個階段:

20歲之前,是成長的階段;從20歲到40多歲,是經歷社會、然而缺乏目標的一個階段;以40歲為起點,是學習、借智思變的階段;而眼下,則是一個豁然開朗的階段。

在進入葡萄酒教育領域之前,Tommy曾經在旅遊、酒店及餐飲行業任職數年。他當過導遊、旅遊公司的老闆,也自己開過餐廳、食肆。

中國人都喜歡說“四十不惑”,但對於Tommy,四十歲卻剛巧是命運的轉捩點。當時的他,在一家新加坡酒店任職銷售及市場總監,住在公司提供的大房子裡,上下班開著公司提供的轎車,漸漸地感受到生活在變的愈加舒適的同時,也變得缺乏挑戰性。於是,他開始更清晰地審視自己,規劃今後的生活。

“我並不太清楚四十不惑對於中國人而言意味著什麼,可在當時,我覺得四十歲是最後一個提升自我的機會。”

Tommy與義大利Gaja酒莊莊主Angelo Gaja.

在1993年,Tommy前往美國愛荷華州的University of Dubuque攻讀MBA,短短四年後,又拿到了波爾多大學Wine MBA碩士文憑,緊接著前往歐洲、澳洲、美國、智力各大產區遊歷,充分掌握了世界葡萄酒版圖的構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的時候,Tommy偶遇一位正處人生低潮期的法國菜主廚,他們一拍即合,做起了餐廳。餐廳被命名為Bistro Amigo,是Tommy的主意,因為他自認為是一個重感情、更重友情的人。在管理餐廳的過程中,他亦親眼目睹了新加坡葡萄酒市場由萌芽狀態走入盛放的全過程。

“那時候我每天都在摸索葡萄酒的東西,每週都搞盲品會、葡萄酒晚宴,很多新加坡人都知道這家餐廳。”回憶當時的情形,他用“火得很”三個字來形容,而感慨最深的莫過於每週二定期舉辦的panel tasting、每週六的品鑒課程,因報名人數太多,後來不得不增加場次。

人生已經足夠好

大約從2002年起,餐廳經營走上了正軌,不再需要Tommy過多費心,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把眼光投向了葡萄酒教育。

當時新加坡還沒有WSET簽約機構,跟英國葡萄酒烈酒基金會商議後,他用兩天時間把WSET一級、二級、三級全部讀完,成為新加坡首位WSET課程提供者(注:拿到WSET三級後通過面試,就能成為WSET課程提供者)。2006年之後,又將這一課程帶到了香港、泰國及馬來西亞。

“沒過多久我便意識到,WSET提供的知識較為寬泛,對於本身從事餐飲行業的人來說,可能並不太適合。因此我又找到了侍酒師大師公會,磨了他們兩年時間,直到2007年終於將CMS課程引入新加坡,然後又過兩年才引入中國大陸。”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CMS考試的排期往往跟中國侍酒師大賽連在一起,對於這一點,Tommy的主要考慮是,比賽可以推動從業人員對於知識的渴求,另外,由於國內侍酒師的整體收入不高,很多人在學習CMS的過程中得不到雇主的資助,念及於此,Tommy還特別訂了一個規矩——獲得中國侍酒師大賽前十名的侍酒師,可以免費參加CMS培訓。

Tommy與太太在法國。

在外人眼裡,中國侍酒師大賽年復一年不斷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籌備中的中國侍酒師協會也逐漸呼之欲出,一切都看似順遂。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從第一年起到現在,Tommy有時候仍然會自掏腰包,為大賽的部分專案買單。

“從第一天開始做的時候,太太就經常罵我。”他平淡的說。

對於Tommy而言,太太一直是最需要感謝的人。他們相識五十載,結婚整整四十一年,曾一起度過無數難關。在最困難的時期,林太太辭去了工作,進入Bistro Amigo餐廳苦幹,受了不少委屈,以至於Tommy會開玩笑式的說,“像我這樣的男人,她還忍得住41年,真的很佩服她。”

與太太在中國長城葡萄酒公司。

Tommy對於理想生活的概念是非常簡單的——喜歡聽音樂,喜歡旅遊,很喜歡跟太太在一起的時間;不管明天有沒有飯吃,只要有太太陪著,就很好!聽起來,真的是來自超級樂天派的幸福宣言。

身為基督教徒,他真心實意的認為上帝對自己人生的安排已經足夠好,“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機會在人生的後半段找到自己最想要的東西”。所謂最想要的東西,指的即是眼下的工作與肩頭的責任。

從某些方面來說,Tommy Lam(林志帆)完全不像是一位六十多歲的長者——如果你有幸跟他搭乘同班飛機,或是一起經歷舟車勞頓的旅行,你會發現,這位葡萄酒界的前輩無時無刻不在回復電郵、張羅工作中的大小事宜,同時持續以神采奕奕、活力無窮的面貌示人。

有一次,Tommy開玩笑說起,自己因為年紀變大的緣故,睡眠越來越短,每天四個小時睡眠時間就夠了,如此一來,反而有了更充分的工作空間。

就在上個月,他剛剛於上海做完一場“年度大秀”:2014年第六屆中國侍酒師大賽。與葡萄酒圈的各種重量級活動不同的地方在於,在這場大秀中,真正的明星人物是常年藏身於幕後、無緣于名利場的侍酒師們。走進賽後的gala dinner現場,你可以看到,端坐在head table桌前的客人,不是贊助商,也不是國際評委,而是成功入圍十強的中國侍酒師。

一年一度,僅在這個時刻,侍酒師作為唯一的主角得到所有人的關注與尊崇,而上述情形恰恰也是Tommy堅持數年得到的結果。

Tommy在2014中國侍酒師大賽上。

在中國,Tommy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身份,即侍酒師運動的推手。Movement,運動,這個詞已經在Tommy腦際回蕩多年,用他的原話來說,就是為侍酒師職業進行推廣,開啟一個浪潮,將一種概念、一種生活方式擴大化,從而把專業領域內的葡萄酒知識,成功地移植到到大多數人的生活常態之中。

在他看來,“侍酒師”這個概念真的很大,而啟動這樣一個“運動”,勢必離不開一批認真、優秀的侍酒師,離不開行業方方面面的支持。

說到這裡,Tommy露出遺憾的神情,稱自己的學生中有不少選擇在讀完CMS課程(Court of Master Sommeliers,侍酒師大師公會)之後,轉投葡萄酒貿易、市場領域,而他本人無比希望對方繼續留在行業中,維繫侍酒師這個群體的榮譽,共同建築一個更大的平臺。

Tommy在2014年第六屆中國侍酒師大賽上忙碌。

“對於中國侍酒師的群體,我感到非常虧欠,一方面是因為我不常在中國,他們不得不面對困境獨自努力,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個行業太大了,需要的知識、技能有很多,而我畢竟是一個普通人,在學術上被自己的學生超越,成為一件無可避免的事。”他懇切的說。

我不是侍酒師大師

“在這裡要發一個聲明給所有認識或不認識我的人,我不是侍酒師大師!”在採訪過程中,Tommy慎之又慎的強調了這一點。起因是某酒雜誌早幾個月曾在一篇專訪中,誤把他的身份寫成了Master of Sommelier,而實際上,Tommy只考過CMS第二級文憑。

“雜誌方面後來刊登了更正啟事,可是就我個人而言,仍然希望能夠進一步澄清事實,同時也給那些有可能在一年後、兩年後才閱讀到雜誌的讀者提一個醒。”Tommy說。

雖然不是侍酒師大師,身為葡萄酒圈中備受尊敬的前輩,Tommy依然擁有各種各樣令人眼花繚亂的酒類專家資質。他是獲得波爾多大學葡萄酒MBA文憑的第一位中國人,早在2004年就把WSET課程引介到香港,2007年又把CMS課程引入新加坡,同時擔任香港大學葡萄酒碩士課程、侍酒師課程的講師,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商業大學葡萄酒學科的教授。2009年,他的學術資質得到得佛羅里達大學的認可,被授予教授職位。

在香港,他與政府部門VTC(Vocational Training Council)合作開設教學專案,培育酒水服務人才,課程的名稱叫做WiSDOM,即Wine Service Duty Operation Model的首字母縮寫。而在新加坡,他擁有一檔電臺節目,從2004年到2011年,在長達7年的時間裡,透過無線電波傳遞葡萄酒知識。

據不完全統計,Tommy在亞洲多個國家的學生多達萬人,光是香港和新加坡兩地,由他培訓過的餐飲行業從業人員數量就接近8千。至於中國大陸,不少叫得出名字的侍酒師,都是他的得意門生。

在本次採訪中,Tommy還透露,眼下他已經把眼光悄悄地投向了菲律賓、泰國、印尼等新興葡萄酒市場,在那裡,侍酒師仍然是一個天然、亟待發展的職業。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他希望自己可以更多的幫助這個群體。

“說到侍酒師三個字,可能放眼整個菲律賓,也只找得出幾個人,可我依然希望自己能夠繼續貢獻一份光和熱。現在我去菲律賓辦侍酒師大賽,成立菲律賓侍酒師協會的目的正是如此。”接著,他補充了一句,“所有的事情都必須要有一個平臺,才有起點。”

改變從四十歲開始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曾經為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總結出了三條必經之路,分別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回到Tommy的生活經歷中來,上面三個階段自是歷歷在目。

“我出生在一個很普通的家庭,1歲時,母親把我帶到香港,父親是交通大學畢業的,英文程度很好,到了香港之後,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從幼時開始,我跟著父親,學會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回首生而為人的六十余載時光,他簡單的把自己的經歷分成了幾個階段:

20歲之前,是成長的階段;從20歲到40多歲,是經歷社會、然而缺乏目標的一個階段;以40歲為起點,是學習、借智思變的階段;而眼下,則是一個豁然開朗的階段。

在進入葡萄酒教育領域之前,Tommy曾經在旅遊、酒店及餐飲行業任職數年。他當過導遊、旅遊公司的老闆,也自己開過餐廳、食肆。

中國人都喜歡說“四十不惑”,但對於Tommy,四十歲卻剛巧是命運的轉捩點。當時的他,在一家新加坡酒店任職銷售及市場總監,住在公司提供的大房子裡,上下班開著公司提供的轎車,漸漸地感受到生活在變的愈加舒適的同時,也變得缺乏挑戰性。於是,他開始更清晰地審視自己,規劃今後的生活。

“我並不太清楚四十不惑對於中國人而言意味著什麼,可在當時,我覺得四十歲是最後一個提升自我的機會。”

Tommy與義大利Gaja酒莊莊主Angelo Gaja.

在1993年,Tommy前往美國愛荷華州的University of Dubuque攻讀MBA,短短四年後,又拿到了波爾多大學Wine MBA碩士文憑,緊接著前往歐洲、澳洲、美國、智力各大產區遊歷,充分掌握了世界葡萄酒版圖的構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的時候,Tommy偶遇一位正處人生低潮期的法國菜主廚,他們一拍即合,做起了餐廳。餐廳被命名為Bistro Amigo,是Tommy的主意,因為他自認為是一個重感情、更重友情的人。在管理餐廳的過程中,他亦親眼目睹了新加坡葡萄酒市場由萌芽狀態走入盛放的全過程。

“那時候我每天都在摸索葡萄酒的東西,每週都搞盲品會、葡萄酒晚宴,很多新加坡人都知道這家餐廳。”回憶當時的情形,他用“火得很”三個字來形容,而感慨最深的莫過於每週二定期舉辦的panel tasting、每週六的品鑒課程,因報名人數太多,後來不得不增加場次。

人生已經足夠好

大約從2002年起,餐廳經營走上了正軌,不再需要Tommy過多費心,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把眼光投向了葡萄酒教育。

當時新加坡還沒有WSET簽約機構,跟英國葡萄酒烈酒基金會商議後,他用兩天時間把WSET一級、二級、三級全部讀完,成為新加坡首位WSET課程提供者(注:拿到WSET三級後通過面試,就能成為WSET課程提供者)。2006年之後,又將這一課程帶到了香港、泰國及馬來西亞。

“沒過多久我便意識到,WSET提供的知識較為寬泛,對於本身從事餐飲行業的人來說,可能並不太適合。因此我又找到了侍酒師大師公會,磨了他們兩年時間,直到2007年終於將CMS課程引入新加坡,然後又過兩年才引入中國大陸。”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CMS考試的排期往往跟中國侍酒師大賽連在一起,對於這一點,Tommy的主要考慮是,比賽可以推動從業人員對於知識的渴求,另外,由於國內侍酒師的整體收入不高,很多人在學習CMS的過程中得不到雇主的資助,念及於此,Tommy還特別訂了一個規矩——獲得中國侍酒師大賽前十名的侍酒師,可以免費參加CMS培訓。

Tommy與太太在法國。

在外人眼裡,中國侍酒師大賽年復一年不斷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籌備中的中國侍酒師協會也逐漸呼之欲出,一切都看似順遂。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從第一年起到現在,Tommy有時候仍然會自掏腰包,為大賽的部分專案買單。

“從第一天開始做的時候,太太就經常罵我。”他平淡的說。

對於Tommy而言,太太一直是最需要感謝的人。他們相識五十載,結婚整整四十一年,曾一起度過無數難關。在最困難的時期,林太太辭去了工作,進入Bistro Amigo餐廳苦幹,受了不少委屈,以至於Tommy會開玩笑式的說,“像我這樣的男人,她還忍得住41年,真的很佩服她。”

與太太在中國長城葡萄酒公司。

Tommy對於理想生活的概念是非常簡單的——喜歡聽音樂,喜歡旅遊,很喜歡跟太太在一起的時間;不管明天有沒有飯吃,只要有太太陪著,就很好!聽起來,真的是來自超級樂天派的幸福宣言。

身為基督教徒,他真心實意的認為上帝對自己人生的安排已經足夠好,“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機會在人生的後半段找到自己最想要的東西”。所謂最想要的東西,指的即是眼下的工作與肩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