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侍酒師行業的推手Tommy Lam:我的人生已經足夠好

文章寫於2014年10月~~~

從某些方面來說, Tommy Lam(林志帆)完全不像是一位六十多歲的長者——如果你有幸跟他搭乘同班飛機, 或是一起經歷舟車勞頓的旅行,

你會發現, 這位葡萄酒界的前輩無時無刻不在回復電郵、張羅工作中的大小事宜, 同時持續以神采奕奕、活力無窮的面貌示人。

有一次, Tommy開玩笑說起, 自己因為年紀變大的緣故, 睡眠越來越短, 每天四個小時睡眠時間就夠了, 如此一來, 反而有了更充分的工作空間。

就在上個月, 他剛剛於上海做完一場“年度大秀”:2014年第六屆中國侍酒師大賽。 與葡萄酒圈的各種重量級活動不同的地方在於, 在這場大秀中, 真正的明星人物是常年藏身於幕後、無緣于名利場的侍酒師們。 走進賽後的gala dinner現場, 你可以看到, 端坐在head table桌前的客人, 不是贊助商, 也不是國際評委, 而是成功入圍十強的中國侍酒師。

一年一度, 僅在這個時刻, 侍酒師作為唯一的主角得到所有人的關注與尊崇,

而上述情形恰恰也是Tommy堅持數年得到的結果。

Tommy在2014中國侍酒師大賽上。

在中國, Tommy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身份, 即侍酒師運動的推手。 Movement, 運動, 這個詞已經在Tommy腦際回蕩多年, 用他的原話來說, 就是為侍酒師職業進行推廣,

開啟一個浪潮, 將一種概念、一種生活方式擴大化, 從而把專業領域內的葡萄酒知識, 成功地移植到到大多數人的生活常態之中。

在他看來, “侍酒師”這個概念真的很大, 而啟動這樣一個“運動”, 勢必離不開一批認真、優秀的侍酒師, 離不開行業方方面面的支持。

說到這裡, Tommy露出遺憾的神情, 稱自己的學生中有不少選擇在讀完CMS課程(Court of Master Sommeliers, 侍酒師大師公會)之後, 轉投葡萄酒貿易、市場領域, 而他本人無比希望對方繼續留在行業中, 維繫侍酒師這個群體的榮譽, 共同建築一個更大的平臺。

Tommy在2014年第六屆中國侍酒師大賽上忙碌。

“對於中國侍酒師的群體, 我感到非常虧欠, 一方面是因為我不常在中國, 他們不得不面對困境獨自努力,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個行業太大了, 需要的知識、技能有很多, 而我畢竟是一個普通人, 在學術上被自己的學生超越, 成為一件無可避免的事。 ”他懇切的說。

我不是侍酒師大師

“在這裡要發一個聲明給所有認識或不認識我的人, 我不是侍酒師大師!”在採訪過程中,

Tommy慎之又慎的強調了這一點。 起因是某酒雜誌早幾個月曾在一篇專訪中, 誤把他的身份寫成了Master of Sommelier, 而實際上, Tommy只考過CMS第二級文憑。

“雜誌方面後來刊登了更正啟事, 可是就我個人而言, 仍然希望能夠進一步澄清事實, 同時也給那些有可能在一年後、兩年後才閱讀到雜誌的讀者提一個醒。 ”Tommy說。

雖然不是侍酒師大師, 身為葡萄酒圈中備受尊敬的前輩, Tommy依然擁有各種各樣令人眼花繚亂的酒類專家資質。 他是獲得波爾多大學葡萄酒MBA文憑的第一位中國人, 早在2004年就把WSET課程引介到香港, 2007年又把CMS課程引入新加坡, 同時擔任香港大學葡萄酒碩士課程、侍酒師課程的講師, 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商業大學葡萄酒學科的教授。 2009年,他的學術資質得到得佛羅里達大學的認可,被授予教授職位。

在香港,他與政府部門VTC(Vocational Training Council)合作開設教學專案,培育酒水服務人才,課程的名稱叫做WiSDOM,即Wine Service Duty Operation Model的首字母縮寫。而在新加坡,他擁有一檔電臺節目,從2004年到2011年,在長達7年的時間裡,透過無線電波傳遞葡萄酒知識。

據不完全統計,Tommy在亞洲多個國家的學生多達萬人,光是香港和新加坡兩地,由他培訓過的餐飲行業從業人員數量就接近8千。至於中國大陸,不少叫得出名字的侍酒師,都是他的得意門生。

在本次採訪中,Tommy還透露,眼下他已經把眼光悄悄地投向了菲律賓、泰國、印尼等新興葡萄酒市場,在那裡,侍酒師仍然是一個天然、亟待發展的職業。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他希望自己可以更多的幫助這個群體。

“說到侍酒師三個字,可能放眼整個菲律賓,也只找得出幾個人,可我依然希望自己能夠繼續貢獻一份光和熱。現在我去菲律賓辦侍酒師大賽,成立菲律賓侍酒師協會的目的正是如此。”接著,他補充了一句,“所有的事情都必須要有一個平臺,才有起點。”

改變從四十歲開始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曾經為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總結出了三條必經之路,分別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回到Tommy的生活經歷中來,上面三個階段自是歷歷在目。

“我出生在一個很普通的家庭,1歲時,母親把我帶到香港,父親是交通大學畢業的,英文程度很好,到了香港之後,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從幼時開始,我跟著父親,學會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回首生而為人的六十余載時光,他簡單的把自己的經歷分成了幾個階段:

20歲之前,是成長的階段;從20歲到40多歲,是經歷社會、然而缺乏目標的一個階段;以40歲為起點,是學習、借智思變的階段;而眼下,則是一個豁然開朗的階段。

在進入葡萄酒教育領域之前,Tommy曾經在旅遊、酒店及餐飲行業任職數年。他當過導遊、旅遊公司的老闆,也自己開過餐廳、食肆。

中國人都喜歡說“四十不惑”,但對於Tommy,四十歲卻剛巧是命運的轉捩點。當時的他,在一家新加坡酒店任職銷售及市場總監,住在公司提供的大房子裡,上下班開著公司提供的轎車,漸漸地感受到生活在變的愈加舒適的同時,也變得缺乏挑戰性。於是,他開始更清晰地審視自己,規劃今後的生活。

“我並不太清楚四十不惑對於中國人而言意味著什麼,可在當時,我覺得四十歲是最後一個提升自我的機會。”

Tommy與義大利Gaja酒莊莊主Angelo Gaja.

在1993年,Tommy前往美國愛荷華州的University of Dubuque攻讀MBA,短短四年後,又拿到了波爾多大學Wine MBA碩士文憑,緊接著前往歐洲、澳洲、美國、智力各大產區遊歷,充分掌握了世界葡萄酒版圖的構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的時候,Tommy偶遇一位正處人生低潮期的法國菜主廚,他們一拍即合,做起了餐廳。餐廳被命名為Bistro Amigo,是Tommy的主意,因為他自認為是一個重感情、更重友情的人。在管理餐廳的過程中,他亦親眼目睹了新加坡葡萄酒市場由萌芽狀態走入盛放的全過程。

“那時候我每天都在摸索葡萄酒的東西,每週都搞盲品會、葡萄酒晚宴,很多新加坡人都知道這家餐廳。”回憶當時的情形,他用“火得很”三個字來形容,而感慨最深的莫過於每週二定期舉辦的panel tasting、每週六的品鑒課程,因報名人數太多,後來不得不增加場次。

人生已經足夠好

大約從2002年起,餐廳經營走上了正軌,不再需要Tommy過多費心,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把眼光投向了葡萄酒教育。

當時新加坡還沒有WSET簽約機構,跟英國葡萄酒烈酒基金會商議後,他用兩天時間把WSET一級、二級、三級全部讀完,成為新加坡首位WSET課程提供者(注:拿到WSET三級後通過面試,就能成為WSET課程提供者)。2006年之後,又將這一課程帶到了香港、泰國及馬來西亞。

“沒過多久我便意識到,WSET提供的知識較為寬泛,對於本身從事餐飲行業的人來說,可能並不太適合。因此我又找到了侍酒師大師公會,磨了他們兩年時間,直到2007年終於將CMS課程引入新加坡,然後又過兩年才引入中國大陸。”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CMS考試的排期往往跟中國侍酒師大賽連在一起,對於這一點,Tommy的主要考慮是,比賽可以推動從業人員對於知識的渴求,另外,由於國內侍酒師的整體收入不高,很多人在學習CMS的過程中得不到雇主的資助,念及於此,Tommy還特別訂了一個規矩——獲得中國侍酒師大賽前十名的侍酒師,可以免費參加CMS培訓。

Tommy與太太在法國。

在外人眼裡,中國侍酒師大賽年復一年不斷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籌備中的中國侍酒師協會也逐漸呼之欲出,一切都看似順遂。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從第一年起到現在,Tommy有時候仍然會自掏腰包,為大賽的部分專案買單。

“從第一天開始做的時候,太太就經常罵我。”他平淡的說。

對於Tommy而言,太太一直是最需要感謝的人。他們相識五十載,結婚整整四十一年,曾一起度過無數難關。在最困難的時期,林太太辭去了工作,進入Bistro Amigo餐廳苦幹,受了不少委屈,以至於Tommy會開玩笑式的說,“像我這樣的男人,她還忍得住41年,真的很佩服她。”

與太太在中國長城葡萄酒公司。

Tommy對於理想生活的概念是非常簡單的——喜歡聽音樂,喜歡旅遊,很喜歡跟太太在一起的時間;不管明天有沒有飯吃,只要有太太陪著,就很好!聽起來,真的是來自超級樂天派的幸福宣言。

身為基督教徒,他真心實意的認為上帝對自己人生的安排已經足夠好,“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機會在人生的後半段找到自己最想要的東西”。所謂最想要的東西,指的即是眼下的工作與肩頭的責任。

從某些方面來說,Tommy Lam(林志帆)完全不像是一位六十多歲的長者——如果你有幸跟他搭乘同班飛機,或是一起經歷舟車勞頓的旅行,你會發現,這位葡萄酒界的前輩無時無刻不在回復電郵、張羅工作中的大小事宜,同時持續以神采奕奕、活力無窮的面貌示人。

有一次,Tommy開玩笑說起,自己因為年紀變大的緣故,睡眠越來越短,每天四個小時睡眠時間就夠了,如此一來,反而有了更充分的工作空間。

就在上個月,他剛剛於上海做完一場“年度大秀”:2014年第六屆中國侍酒師大賽。與葡萄酒圈的各種重量級活動不同的地方在於,在這場大秀中,真正的明星人物是常年藏身於幕後、無緣于名利場的侍酒師們。走進賽後的gala dinner現場,你可以看到,端坐在head table桌前的客人,不是贊助商,也不是國際評委,而是成功入圍十強的中國侍酒師。

一年一度,僅在這個時刻,侍酒師作為唯一的主角得到所有人的關注與尊崇,而上述情形恰恰也是Tommy堅持數年得到的結果。

Tommy在2014中國侍酒師大賽上。

在中國,Tommy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身份,即侍酒師運動的推手。Movement,運動,這個詞已經在Tommy腦際回蕩多年,用他的原話來說,就是為侍酒師職業進行推廣,開啟一個浪潮,將一種概念、一種生活方式擴大化,從而把專業領域內的葡萄酒知識,成功地移植到到大多數人的生活常態之中。

在他看來,“侍酒師”這個概念真的很大,而啟動這樣一個“運動”,勢必離不開一批認真、優秀的侍酒師,離不開行業方方面面的支持。

說到這裡,Tommy露出遺憾的神情,稱自己的學生中有不少選擇在讀完CMS課程(Court of Master Sommeliers,侍酒師大師公會)之後,轉投葡萄酒貿易、市場領域,而他本人無比希望對方繼續留在行業中,維繫侍酒師這個群體的榮譽,共同建築一個更大的平臺。

Tommy在2014年第六屆中國侍酒師大賽上忙碌。

“對於中國侍酒師的群體,我感到非常虧欠,一方面是因為我不常在中國,他們不得不面對困境獨自努力,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個行業太大了,需要的知識、技能有很多,而我畢竟是一個普通人,在學術上被自己的學生超越,成為一件無可避免的事。”他懇切的說。

我不是侍酒師大師

“在這裡要發一個聲明給所有認識或不認識我的人,我不是侍酒師大師!”在採訪過程中,Tommy慎之又慎的強調了這一點。起因是某酒雜誌早幾個月曾在一篇專訪中,誤把他的身份寫成了Master of Sommelier,而實際上,Tommy只考過CMS第二級文憑。

“雜誌方面後來刊登了更正啟事,可是就我個人而言,仍然希望能夠進一步澄清事實,同時也給那些有可能在一年後、兩年後才閱讀到雜誌的讀者提一個醒。”Tommy說。

雖然不是侍酒師大師,身為葡萄酒圈中備受尊敬的前輩,Tommy依然擁有各種各樣令人眼花繚亂的酒類專家資質。他是獲得波爾多大學葡萄酒MBA文憑的第一位中國人,早在2004年就把WSET課程引介到香港,2007年又把CMS課程引入新加坡,同時擔任香港大學葡萄酒碩士課程、侍酒師課程的講師,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商業大學葡萄酒學科的教授。2009年,他的學術資質得到得佛羅里達大學的認可,被授予教授職位。

在香港,他與政府部門VTC(Vocational Training Council)合作開設教學專案,培育酒水服務人才,課程的名稱叫做WiSDOM,即Wine Service Duty Operation Model的首字母縮寫。而在新加坡,他擁有一檔電臺節目,從2004年到2011年,在長達7年的時間裡,透過無線電波傳遞葡萄酒知識。

據不完全統計,Tommy在亞洲多個國家的學生多達萬人,光是香港和新加坡兩地,由他培訓過的餐飲行業從業人員數量就接近8千。至於中國大陸,不少叫得出名字的侍酒師,都是他的得意門生。

在本次採訪中,Tommy還透露,眼下他已經把眼光悄悄地投向了菲律賓、泰國、印尼等新興葡萄酒市場,在那裡,侍酒師仍然是一個天然、亟待發展的職業。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他希望自己可以更多的幫助這個群體。

“說到侍酒師三個字,可能放眼整個菲律賓,也只找得出幾個人,可我依然希望自己能夠繼續貢獻一份光和熱。現在我去菲律賓辦侍酒師大賽,成立菲律賓侍酒師協會的目的正是如此。”接著,他補充了一句,“所有的事情都必須要有一個平臺,才有起點。”

改變從四十歲開始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曾經為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總結出了三條必經之路,分別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回到Tommy的生活經歷中來,上面三個階段自是歷歷在目。

“我出生在一個很普通的家庭,1歲時,母親把我帶到香港,父親是交通大學畢業的,英文程度很好,到了香港之後,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從幼時開始,我跟著父親,學會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回首生而為人的六十余載時光,他簡單的把自己的經歷分成了幾個階段:

20歲之前,是成長的階段;從20歲到40多歲,是經歷社會、然而缺乏目標的一個階段;以40歲為起點,是學習、借智思變的階段;而眼下,則是一個豁然開朗的階段。

在進入葡萄酒教育領域之前,Tommy曾經在旅遊、酒店及餐飲行業任職數年。他當過導遊、旅遊公司的老闆,也自己開過餐廳、食肆。

中國人都喜歡說“四十不惑”,但對於Tommy,四十歲卻剛巧是命運的轉捩點。當時的他,在一家新加坡酒店任職銷售及市場總監,住在公司提供的大房子裡,上下班開著公司提供的轎車,漸漸地感受到生活在變的愈加舒適的同時,也變得缺乏挑戰性。於是,他開始更清晰地審視自己,規劃今後的生活。

“我並不太清楚四十不惑對於中國人而言意味著什麼,可在當時,我覺得四十歲是最後一個提升自我的機會。”

Tommy與義大利Gaja酒莊莊主Angelo Gaja.

在1993年,Tommy前往美國愛荷華州的University of Dubuque攻讀MBA,短短四年後,又拿到了波爾多大學Wine MBA碩士文憑,緊接著前往歐洲、澳洲、美國、智力各大產區遊歷,充分掌握了世界葡萄酒版圖的構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的時候,Tommy偶遇一位正處人生低潮期的法國菜主廚,他們一拍即合,做起了餐廳。餐廳被命名為Bistro Amigo,是Tommy的主意,因為他自認為是一個重感情、更重友情的人。在管理餐廳的過程中,他亦親眼目睹了新加坡葡萄酒市場由萌芽狀態走入盛放的全過程。

“那時候我每天都在摸索葡萄酒的東西,每週都搞盲品會、葡萄酒晚宴,很多新加坡人都知道這家餐廳。”回憶當時的情形,他用“火得很”三個字來形容,而感慨最深的莫過於每週二定期舉辦的panel tasting、每週六的品鑒課程,因報名人數太多,後來不得不增加場次。

人生已經足夠好

大約從2002年起,餐廳經營走上了正軌,不再需要Tommy過多費心,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把眼光投向了葡萄酒教育。

當時新加坡還沒有WSET簽約機構,跟英國葡萄酒烈酒基金會商議後,他用兩天時間把WSET一級、二級、三級全部讀完,成為新加坡首位WSET課程提供者(注:拿到WSET三級後通過面試,就能成為WSET課程提供者)。2006年之後,又將這一課程帶到了香港、泰國及馬來西亞。

“沒過多久我便意識到,WSET提供的知識較為寬泛,對於本身從事餐飲行業的人來說,可能並不太適合。因此我又找到了侍酒師大師公會,磨了他們兩年時間,直到2007年終於將CMS課程引入新加坡,然後又過兩年才引入中國大陸。”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CMS考試的排期往往跟中國侍酒師大賽連在一起,對於這一點,Tommy的主要考慮是,比賽可以推動從業人員對於知識的渴求,另外,由於國內侍酒師的整體收入不高,很多人在學習CMS的過程中得不到雇主的資助,念及於此,Tommy還特別訂了一個規矩——獲得中國侍酒師大賽前十名的侍酒師,可以免費參加CMS培訓。

Tommy與太太在法國。

在外人眼裡,中國侍酒師大賽年復一年不斷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籌備中的中國侍酒師協會也逐漸呼之欲出,一切都看似順遂。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從第一年起到現在,Tommy有時候仍然會自掏腰包,為大賽的部分專案買單。

“從第一天開始做的時候,太太就經常罵我。”他平淡的說。

對於Tommy而言,太太一直是最需要感謝的人。他們相識五十載,結婚整整四十一年,曾一起度過無數難關。在最困難的時期,林太太辭去了工作,進入Bistro Amigo餐廳苦幹,受了不少委屈,以至於Tommy會開玩笑式的說,“像我這樣的男人,她還忍得住41年,真的很佩服她。”

與太太在中國長城葡萄酒公司。

Tommy對於理想生活的概念是非常簡單的——喜歡聽音樂,喜歡旅遊,很喜歡跟太太在一起的時間;不管明天有沒有飯吃,只要有太太陪著,就很好!聽起來,真的是來自超級樂天派的幸福宣言。

身為基督教徒,他真心實意的認為上帝對自己人生的安排已經足夠好,“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機會在人生的後半段找到自己最想要的東西”。所謂最想要的東西,指的即是眼下的工作與肩頭的責任。

2009年,他的學術資質得到得佛羅里達大學的認可,被授予教授職位。

在香港,他與政府部門VTC(Vocational Training Council)合作開設教學專案,培育酒水服務人才,課程的名稱叫做WiSDOM,即Wine Service Duty Operation Model的首字母縮寫。而在新加坡,他擁有一檔電臺節目,從2004年到2011年,在長達7年的時間裡,透過無線電波傳遞葡萄酒知識。

據不完全統計,Tommy在亞洲多個國家的學生多達萬人,光是香港和新加坡兩地,由他培訓過的餐飲行業從業人員數量就接近8千。至於中國大陸,不少叫得出名字的侍酒師,都是他的得意門生。

在本次採訪中,Tommy還透露,眼下他已經把眼光悄悄地投向了菲律賓、泰國、印尼等新興葡萄酒市場,在那裡,侍酒師仍然是一個天然、亟待發展的職業。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他希望自己可以更多的幫助這個群體。

“說到侍酒師三個字,可能放眼整個菲律賓,也只找得出幾個人,可我依然希望自己能夠繼續貢獻一份光和熱。現在我去菲律賓辦侍酒師大賽,成立菲律賓侍酒師協會的目的正是如此。”接著,他補充了一句,“所有的事情都必須要有一個平臺,才有起點。”

改變從四十歲開始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曾經為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總結出了三條必經之路,分別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回到Tommy的生活經歷中來,上面三個階段自是歷歷在目。

“我出生在一個很普通的家庭,1歲時,母親把我帶到香港,父親是交通大學畢業的,英文程度很好,到了香港之後,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從幼時開始,我跟著父親,學會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回首生而為人的六十余載時光,他簡單的把自己的經歷分成了幾個階段:

20歲之前,是成長的階段;從20歲到40多歲,是經歷社會、然而缺乏目標的一個階段;以40歲為起點,是學習、借智思變的階段;而眼下,則是一個豁然開朗的階段。

在進入葡萄酒教育領域之前,Tommy曾經在旅遊、酒店及餐飲行業任職數年。他當過導遊、旅遊公司的老闆,也自己開過餐廳、食肆。

中國人都喜歡說“四十不惑”,但對於Tommy,四十歲卻剛巧是命運的轉捩點。當時的他,在一家新加坡酒店任職銷售及市場總監,住在公司提供的大房子裡,上下班開著公司提供的轎車,漸漸地感受到生活在變的愈加舒適的同時,也變得缺乏挑戰性。於是,他開始更清晰地審視自己,規劃今後的生活。

“我並不太清楚四十不惑對於中國人而言意味著什麼,可在當時,我覺得四十歲是最後一個提升自我的機會。”

Tommy與義大利Gaja酒莊莊主Angelo Gaja.

在1993年,Tommy前往美國愛荷華州的University of Dubuque攻讀MBA,短短四年後,又拿到了波爾多大學Wine MBA碩士文憑,緊接著前往歐洲、澳洲、美國、智力各大產區遊歷,充分掌握了世界葡萄酒版圖的構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的時候,Tommy偶遇一位正處人生低潮期的法國菜主廚,他們一拍即合,做起了餐廳。餐廳被命名為Bistro Amigo,是Tommy的主意,因為他自認為是一個重感情、更重友情的人。在管理餐廳的過程中,他亦親眼目睹了新加坡葡萄酒市場由萌芽狀態走入盛放的全過程。

“那時候我每天都在摸索葡萄酒的東西,每週都搞盲品會、葡萄酒晚宴,很多新加坡人都知道這家餐廳。”回憶當時的情形,他用“火得很”三個字來形容,而感慨最深的莫過於每週二定期舉辦的panel tasting、每週六的品鑒課程,因報名人數太多,後來不得不增加場次。

人生已經足夠好

大約從2002年起,餐廳經營走上了正軌,不再需要Tommy過多費心,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把眼光投向了葡萄酒教育。

當時新加坡還沒有WSET簽約機構,跟英國葡萄酒烈酒基金會商議後,他用兩天時間把WSET一級、二級、三級全部讀完,成為新加坡首位WSET課程提供者(注:拿到WSET三級後通過面試,就能成為WSET課程提供者)。2006年之後,又將這一課程帶到了香港、泰國及馬來西亞。

“沒過多久我便意識到,WSET提供的知識較為寬泛,對於本身從事餐飲行業的人來說,可能並不太適合。因此我又找到了侍酒師大師公會,磨了他們兩年時間,直到2007年終於將CMS課程引入新加坡,然後又過兩年才引入中國大陸。”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CMS考試的排期往往跟中國侍酒師大賽連在一起,對於這一點,Tommy的主要考慮是,比賽可以推動從業人員對於知識的渴求,另外,由於國內侍酒師的整體收入不高,很多人在學習CMS的過程中得不到雇主的資助,念及於此,Tommy還特別訂了一個規矩——獲得中國侍酒師大賽前十名的侍酒師,可以免費參加CMS培訓。

Tommy與太太在法國。

在外人眼裡,中國侍酒師大賽年復一年不斷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籌備中的中國侍酒師協會也逐漸呼之欲出,一切都看似順遂。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從第一年起到現在,Tommy有時候仍然會自掏腰包,為大賽的部分專案買單。

“從第一天開始做的時候,太太就經常罵我。”他平淡的說。

對於Tommy而言,太太一直是最需要感謝的人。他們相識五十載,結婚整整四十一年,曾一起度過無數難關。在最困難的時期,林太太辭去了工作,進入Bistro Amigo餐廳苦幹,受了不少委屈,以至於Tommy會開玩笑式的說,“像我這樣的男人,她還忍得住41年,真的很佩服她。”

與太太在中國長城葡萄酒公司。

Tommy對於理想生活的概念是非常簡單的——喜歡聽音樂,喜歡旅遊,很喜歡跟太太在一起的時間;不管明天有沒有飯吃,只要有太太陪著,就很好!聽起來,真的是來自超級樂天派的幸福宣言。

身為基督教徒,他真心實意的認為上帝對自己人生的安排已經足夠好,“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機會在人生的後半段找到自己最想要的東西”。所謂最想要的東西,指的即是眼下的工作與肩頭的責任。

從某些方面來說,Tommy Lam(林志帆)完全不像是一位六十多歲的長者——如果你有幸跟他搭乘同班飛機,或是一起經歷舟車勞頓的旅行,你會發現,這位葡萄酒界的前輩無時無刻不在回復電郵、張羅工作中的大小事宜,同時持續以神采奕奕、活力無窮的面貌示人。

有一次,Tommy開玩笑說起,自己因為年紀變大的緣故,睡眠越來越短,每天四個小時睡眠時間就夠了,如此一來,反而有了更充分的工作空間。

就在上個月,他剛剛於上海做完一場“年度大秀”:2014年第六屆中國侍酒師大賽。與葡萄酒圈的各種重量級活動不同的地方在於,在這場大秀中,真正的明星人物是常年藏身於幕後、無緣于名利場的侍酒師們。走進賽後的gala dinner現場,你可以看到,端坐在head table桌前的客人,不是贊助商,也不是國際評委,而是成功入圍十強的中國侍酒師。

一年一度,僅在這個時刻,侍酒師作為唯一的主角得到所有人的關注與尊崇,而上述情形恰恰也是Tommy堅持數年得到的結果。

Tommy在2014中國侍酒師大賽上。

在中國,Tommy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身份,即侍酒師運動的推手。Movement,運動,這個詞已經在Tommy腦際回蕩多年,用他的原話來說,就是為侍酒師職業進行推廣,開啟一個浪潮,將一種概念、一種生活方式擴大化,從而把專業領域內的葡萄酒知識,成功地移植到到大多數人的生活常態之中。

在他看來,“侍酒師”這個概念真的很大,而啟動這樣一個“運動”,勢必離不開一批認真、優秀的侍酒師,離不開行業方方面面的支持。

說到這裡,Tommy露出遺憾的神情,稱自己的學生中有不少選擇在讀完CMS課程(Court of Master Sommeliers,侍酒師大師公會)之後,轉投葡萄酒貿易、市場領域,而他本人無比希望對方繼續留在行業中,維繫侍酒師這個群體的榮譽,共同建築一個更大的平臺。

Tommy在2014年第六屆中國侍酒師大賽上忙碌。

“對於中國侍酒師的群體,我感到非常虧欠,一方面是因為我不常在中國,他們不得不面對困境獨自努力,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個行業太大了,需要的知識、技能有很多,而我畢竟是一個普通人,在學術上被自己的學生超越,成為一件無可避免的事。”他懇切的說。

我不是侍酒師大師

“在這裡要發一個聲明給所有認識或不認識我的人,我不是侍酒師大師!”在採訪過程中,Tommy慎之又慎的強調了這一點。起因是某酒雜誌早幾個月曾在一篇專訪中,誤把他的身份寫成了Master of Sommelier,而實際上,Tommy只考過CMS第二級文憑。

“雜誌方面後來刊登了更正啟事,可是就我個人而言,仍然希望能夠進一步澄清事實,同時也給那些有可能在一年後、兩年後才閱讀到雜誌的讀者提一個醒。”Tommy說。

雖然不是侍酒師大師,身為葡萄酒圈中備受尊敬的前輩,Tommy依然擁有各種各樣令人眼花繚亂的酒類專家資質。他是獲得波爾多大學葡萄酒MBA文憑的第一位中國人,早在2004年就把WSET課程引介到香港,2007年又把CMS課程引入新加坡,同時擔任香港大學葡萄酒碩士課程、侍酒師課程的講師,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商業大學葡萄酒學科的教授。2009年,他的學術資質得到得佛羅里達大學的認可,被授予教授職位。

在香港,他與政府部門VTC(Vocational Training Council)合作開設教學專案,培育酒水服務人才,課程的名稱叫做WiSDOM,即Wine Service Duty Operation Model的首字母縮寫。而在新加坡,他擁有一檔電臺節目,從2004年到2011年,在長達7年的時間裡,透過無線電波傳遞葡萄酒知識。

據不完全統計,Tommy在亞洲多個國家的學生多達萬人,光是香港和新加坡兩地,由他培訓過的餐飲行業從業人員數量就接近8千。至於中國大陸,不少叫得出名字的侍酒師,都是他的得意門生。

在本次採訪中,Tommy還透露,眼下他已經把眼光悄悄地投向了菲律賓、泰國、印尼等新興葡萄酒市場,在那裡,侍酒師仍然是一個天然、亟待發展的職業。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他希望自己可以更多的幫助這個群體。

“說到侍酒師三個字,可能放眼整個菲律賓,也只找得出幾個人,可我依然希望自己能夠繼續貢獻一份光和熱。現在我去菲律賓辦侍酒師大賽,成立菲律賓侍酒師協會的目的正是如此。”接著,他補充了一句,“所有的事情都必須要有一個平臺,才有起點。”

改變從四十歲開始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曾經為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總結出了三條必經之路,分別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回到Tommy的生活經歷中來,上面三個階段自是歷歷在目。

“我出生在一個很普通的家庭,1歲時,母親把我帶到香港,父親是交通大學畢業的,英文程度很好,到了香港之後,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從幼時開始,我跟著父親,學會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回首生而為人的六十余載時光,他簡單的把自己的經歷分成了幾個階段:

20歲之前,是成長的階段;從20歲到40多歲,是經歷社會、然而缺乏目標的一個階段;以40歲為起點,是學習、借智思變的階段;而眼下,則是一個豁然開朗的階段。

在進入葡萄酒教育領域之前,Tommy曾經在旅遊、酒店及餐飲行業任職數年。他當過導遊、旅遊公司的老闆,也自己開過餐廳、食肆。

中國人都喜歡說“四十不惑”,但對於Tommy,四十歲卻剛巧是命運的轉捩點。當時的他,在一家新加坡酒店任職銷售及市場總監,住在公司提供的大房子裡,上下班開著公司提供的轎車,漸漸地感受到生活在變的愈加舒適的同時,也變得缺乏挑戰性。於是,他開始更清晰地審視自己,規劃今後的生活。

“我並不太清楚四十不惑對於中國人而言意味著什麼,可在當時,我覺得四十歲是最後一個提升自我的機會。”

Tommy與義大利Gaja酒莊莊主Angelo Gaja.

在1993年,Tommy前往美國愛荷華州的University of Dubuque攻讀MBA,短短四年後,又拿到了波爾多大學Wine MBA碩士文憑,緊接著前往歐洲、澳洲、美國、智力各大產區遊歷,充分掌握了世界葡萄酒版圖的構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的時候,Tommy偶遇一位正處人生低潮期的法國菜主廚,他們一拍即合,做起了餐廳。餐廳被命名為Bistro Amigo,是Tommy的主意,因為他自認為是一個重感情、更重友情的人。在管理餐廳的過程中,他亦親眼目睹了新加坡葡萄酒市場由萌芽狀態走入盛放的全過程。

“那時候我每天都在摸索葡萄酒的東西,每週都搞盲品會、葡萄酒晚宴,很多新加坡人都知道這家餐廳。”回憶當時的情形,他用“火得很”三個字來形容,而感慨最深的莫過於每週二定期舉辦的panel tasting、每週六的品鑒課程,因報名人數太多,後來不得不增加場次。

人生已經足夠好

大約從2002年起,餐廳經營走上了正軌,不再需要Tommy過多費心,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把眼光投向了葡萄酒教育。

當時新加坡還沒有WSET簽約機構,跟英國葡萄酒烈酒基金會商議後,他用兩天時間把WSET一級、二級、三級全部讀完,成為新加坡首位WSET課程提供者(注:拿到WSET三級後通過面試,就能成為WSET課程提供者)。2006年之後,又將這一課程帶到了香港、泰國及馬來西亞。

“沒過多久我便意識到,WSET提供的知識較為寬泛,對於本身從事餐飲行業的人來說,可能並不太適合。因此我又找到了侍酒師大師公會,磨了他們兩年時間,直到2007年終於將CMS課程引入新加坡,然後又過兩年才引入中國大陸。”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CMS考試的排期往往跟中國侍酒師大賽連在一起,對於這一點,Tommy的主要考慮是,比賽可以推動從業人員對於知識的渴求,另外,由於國內侍酒師的整體收入不高,很多人在學習CMS的過程中得不到雇主的資助,念及於此,Tommy還特別訂了一個規矩——獲得中國侍酒師大賽前十名的侍酒師,可以免費參加CMS培訓。

Tommy與太太在法國。

在外人眼裡,中國侍酒師大賽年復一年不斷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籌備中的中國侍酒師協會也逐漸呼之欲出,一切都看似順遂。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從第一年起到現在,Tommy有時候仍然會自掏腰包,為大賽的部分專案買單。

“從第一天開始做的時候,太太就經常罵我。”他平淡的說。

對於Tommy而言,太太一直是最需要感謝的人。他們相識五十載,結婚整整四十一年,曾一起度過無數難關。在最困難的時期,林太太辭去了工作,進入Bistro Amigo餐廳苦幹,受了不少委屈,以至於Tommy會開玩笑式的說,“像我這樣的男人,她還忍得住41年,真的很佩服她。”

與太太在中國長城葡萄酒公司。

Tommy對於理想生活的概念是非常簡單的——喜歡聽音樂,喜歡旅遊,很喜歡跟太太在一起的時間;不管明天有沒有飯吃,只要有太太陪著,就很好!聽起來,真的是來自超級樂天派的幸福宣言。

身為基督教徒,他真心實意的認為上帝對自己人生的安排已經足夠好,“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機會在人生的後半段找到自己最想要的東西”。所謂最想要的東西,指的即是眼下的工作與肩頭的責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