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孔子教你學茶道,從15歲講到70歲

俗話說:“頭道水,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華”。

人生亦是如此,

從懵懂的青少年到成熟的中年,就像茶湯一樣,才慢慢漸入佳境。

那麼五道、六道、七道茶呢?就如同中年邁入老年,雖然漸漸淡下來了,卻是越來越平和,越來越從容,淡中有味,值得細細品味。

孔子的《論語》,就深刻地解讀了人生這一壺茶,該如何喝、如何品。

第一道:“志於學”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孔子茶道”從“志於學”開始,是我們學習孔子思想的第一道。孔子從15歲便立志學業,

他主張“先難而後獲,先苦而後甘”,這是第一道吃苦的茶,沒有開始的“苦茶”,就沒有以後的“甘茗”,年輕志于學時不吃苦努力,老大只能徒傷悲。

第二道:“而立茶”

孔子曰:三十而立

孔子並且告誡兒子“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就是說學了詩書,懂得禮儀,才能立身言事。茶道是一種文化,請人品茗是一種禮儀,人到30歲成就事業並能以茶會友,廣結賢達,在社會上立身處事。大家品嘗過這道“而立茶”,

便可深深感悟三十載人生時甘苦相間的滋味。

第三道:“不惑茶”

孔子曰:四十而不惑

光陰似箭,轉眼十年,人到了四十對自己的言行學說堅信不疑,不會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各位喝了這道茶後,既能明目,又可養心,就會對人生,對社會看得更清楚,

更明白,就會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

第四道:“天命茶”

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

孔子說人到五十,就該懂得世事發展都有它的客觀規律,都是老天的安排。正如古人雲:“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各位喝下這道茶,就可樂天知命,就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運,抓住機遇,心想事成。

第五道:“耳順茶”

孔子曰:六十而耳順

孔子說人到六十,什麼樣的話都可以聽得進,而且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把世間的一切都看得清淡如水,不再追求虛名。這道茶喝下去,一定會使各位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耳順茶”就像人生一樣,四道過後,雖然已茶淡味薄,但卻清韻猶存,餘味無窮。

第六道:“不逾矩”

孔子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到七十,無論怎麼自由想像和隨心所欲,

都不會超越規矩。這是孔子一生治學的深切感悟,也是他對人生的總結。如果我們大家都遵循他的治學思想,我們就會從孔夫子那裡尋找到智慧。這正是“名人茶道,孔孟遺蹤;德侔天地,道貫古今”!

小時候,盼望成為大人,以為可以享受更多的權利和自由。長大以後,才發現,這一份自由是以責任為代價的。這杯茶,苦澀而懵懂。

長大後,卻害怕變老,擔心自己還沒做完想做的事,就老得太匆匆。其實,何必要害怕變老,追逐夢想無論什麼年紀都不會遲。這杯茶,醇厚而甘甜。

老了以後,問問自己,是否可以放下多年的遺憾,是否可以從容接受一切,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恭喜你,活得很精彩。這杯茶,不濃,卻回味無窮。

漫漫人生一壺茶,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味道。

人生百味,味味皆美。

長大以後,才發現,這一份自由是以責任為代價的。這杯茶,苦澀而懵懂。

長大後,卻害怕變老,擔心自己還沒做完想做的事,就老得太匆匆。其實,何必要害怕變老,追逐夢想無論什麼年紀都不會遲。這杯茶,醇厚而甘甜。

老了以後,問問自己,是否可以放下多年的遺憾,是否可以從容接受一切,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恭喜你,活得很精彩。這杯茶,不濃,卻回味無窮。

漫漫人生一壺茶,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味道。

人生百味,味味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