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們該給孩子怎樣的教育?五位文化名人的觀點一針見血!丨思享

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什麼?

著名教育家盧梭說:“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

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凡是好的家庭教育,都是因為有一個和睦的家庭,聽不到父母的叫喊聲。家長可能沒有指責孩子,也沒有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卻用自己行為的方方面面影響著孩子,起到了身教重於言教的作用。

經常聽到一些家長說:“只要你好好學習,

啥都可以滿足你。”殊不知,我們在孩子自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在他們頭上掛了許多願望的果子,而沒有給予種植美好的種子。你想讓孩子努力學習,你學習嗎?你責怪孩子,那麼簡單的課文都背不過,你背幾篇給他看看?

有的時候,孩子做作業累了,抬起頭來看到我們在玩牌,在喝酒,在閒聊,他學習意志也會減弱;如果他看到的是父母仍在忙於工作的事情,

忙於學習提高,忙於勞作,孩子也會珍惜自己的學習時間。

如果孩子有一個活到老學到老終生奮鬥的爺爺,他也一定會受到感染!除了身教以外,無所作為的教育還要求認真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積極引導孩子觀察周圍的事物。對大自然產生興趣,獲取有益的知識,智力得到發展。

這一切都在悄悄進行中,似乎爸爸媽媽沒有做什麼,孩子卻一天天變得聰明了,懂事了。

教育唯一的目的是什麼?

當代哲學家周國平說: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

用外部功利目的規範教育,無視生長本身的價值,一個最直接、最有害的結果就是否定兒童期的內在價值。把兒童看作“一個未來的存在”,一個尚未長成的大人,

在“長大成人”之前似乎無甚價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標是使兒童為未來的成人生活做好準備,這種錯誤觀念由來已久,流傳極廣。“長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頂,仿佛在長大之前兒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確地批判這種觀念,在肯定兒童的人格價值的基礎上建立了她的兒童教育理論。

人生的各個階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價值,沒有一個階段僅僅是另一個階段的準備。

尤其兒童期,原是身心生長最重要的階段,也應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給孩子一個幸福而又有意義的童年,以此為他們幸福而有意義的一生創造良好的基礎。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個成人世界紛紛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標強加給孩子,驅趕他們到功利戰場上拼搏。我擔心,在他們未來的人生中,在若干年後的社會上,童年價值被野蠻剝奪的惡果不知會以怎樣可怕的方式顯現出來。

教育是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中國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要養成某種好習慣,要隨時隨地加以注意,躬行實踐,才能收到相當的效果。

葉聖陶在《習慣成自然》一文中寫道,教育孩子要有觀察的能力,必須真個用心去觀察;要有勞動的能力,必須真個動手去勞動;要有讀書的能力,必須真個把書本打開,認認真真去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須真個把公民應做的一切認認真真去做", 這樣,我們"所知"的才能逐漸化為我們的習慣,成為相應的能力和素質。

走路和說話是我們最需要的兩種基本能力。這兩種能力的形成是因為我們從小就習慣了,'成自然了;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通常說某人能力不強,就是說某人沒有養成多少習慣的意思。比如說張三記憶力不強,就是張三沒有把看見的、聽見的一些事物好好記住的習慣;說李四表達能力不好,就是說李四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說出來的習慣。因此,習慣養成得越多,那個人的能力就越強。

習慣不嫌其多,但有兩種習慣養成不得,除此之外,其他的習慣多多益善。這兩種習慣就是:不養成什麼習慣的習慣和妨害他人的習慣。

妨害他人的習慣是惡劣品質形成的重要根源。某些人的不良品質的形成,一個重要的病根在養成了妨害他人的習慣。如果一個人不明了自己與他人的密切關係,不懂得愛護他人,一切習慣偏向妨害他人的方面,就極有可能成為一個惡人。

傾聽是最好的溝通方式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說: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懷,比胸懷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品德。

對於孩子進入初中、高中的家長來說,普遍存在一種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難以溝通。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與進入更年期的母親的衝突更多,不僅是因為處於內在的心理動盪期,更重要的是兩者的外部壓力都很大,孩子面臨的是升學的壓力,母親面臨的是事業的壓力,這就更需要加強溝通。

優秀的父母在這方面大都做得很好,他們良好的溝通來源於自覺地遵循了以下這三條原則:

第一個步驟是傾聽,就是讓孩子把話說出來,並且聽懂孩子話裡的真實意思。

第二個步驟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結果往往是有道理的。

第三個步驟是建議,就是有道理孩子並不一定就能採取正確的行動,因此父母這裡應該給予建議。

在這三個步驟中,傾聽是父母們做最差的。

每一個孩子都是伴隨著問題成長的,每一個父母也都是伴隨著問題成長的,不碰到問題的孩子是找不到的,不碰到問題的父母也是找不到的,關鍵是要像那些優秀的父母們那樣,能夠靜下心來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為什麼說3歲看到老?

中國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說:“任何人都應該有自尊心、自信心、獨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輕人,自信不是自滿,獨立不是孤立。”

大家可能聽到過這樣的故事:有一個3歲的孩子,到鄰居家去拿一雙筷子回來,媽媽見了很高興,稱讚他說:“寶寶多乖啊,多麼能幹,會拿筷子了。”經母親這樣一稱讚,小孩子就以為拿別人的東西是一件可稱讚的事。過幾天,又拿了鄰居家的幾個銅錢。媽媽又誇獎說:“寶寶真能幹,現在會拿錢了。”這個孩子長大後成了搶劫犯被判處死刑。臨刑時,對媽媽眼淚汪汪地說:“娘啊,您辛辛苦苦養了我,我不能報答您的養育之恩。現在要離開您了,能不能再讓我吃一口您的奶汁做個紀念吧。最後一口咬掉了媽媽的乳☆禁☆頭。”

這個的故事,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其最重要的是告訴我們:“一個人從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裡引導,能決定他後來往哪裡走。”

當孩子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可能只用了飯後茶餘的零星時間,將孩子的教育培養貫穿於生活和玩耍之中,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給孩子的發展堅定了良好的基礎。

編輯:唐莉莉

童年價值被野蠻剝奪的惡果不知會以怎樣可怕的方式顯現出來。

教育是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中國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要養成某種好習慣,要隨時隨地加以注意,躬行實踐,才能收到相當的效果。

葉聖陶在《習慣成自然》一文中寫道,教育孩子要有觀察的能力,必須真個用心去觀察;要有勞動的能力,必須真個動手去勞動;要有讀書的能力,必須真個把書本打開,認認真真去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須真個把公民應做的一切認認真真去做", 這樣,我們"所知"的才能逐漸化為我們的習慣,成為相應的能力和素質。

走路和說話是我們最需要的兩種基本能力。這兩種能力的形成是因為我們從小就習慣了,'成自然了;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通常說某人能力不強,就是說某人沒有養成多少習慣的意思。比如說張三記憶力不強,就是張三沒有把看見的、聽見的一些事物好好記住的習慣;說李四表達能力不好,就是說李四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說出來的習慣。因此,習慣養成得越多,那個人的能力就越強。

習慣不嫌其多,但有兩種習慣養成不得,除此之外,其他的習慣多多益善。這兩種習慣就是:不養成什麼習慣的習慣和妨害他人的習慣。

妨害他人的習慣是惡劣品質形成的重要根源。某些人的不良品質的形成,一個重要的病根在養成了妨害他人的習慣。如果一個人不明了自己與他人的密切關係,不懂得愛護他人,一切習慣偏向妨害他人的方面,就極有可能成為一個惡人。

傾聽是最好的溝通方式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說: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懷,比胸懷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品德。

對於孩子進入初中、高中的家長來說,普遍存在一種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難以溝通。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與進入更年期的母親的衝突更多,不僅是因為處於內在的心理動盪期,更重要的是兩者的外部壓力都很大,孩子面臨的是升學的壓力,母親面臨的是事業的壓力,這就更需要加強溝通。

優秀的父母在這方面大都做得很好,他們良好的溝通來源於自覺地遵循了以下這三條原則:

第一個步驟是傾聽,就是讓孩子把話說出來,並且聽懂孩子話裡的真實意思。

第二個步驟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結果往往是有道理的。

第三個步驟是建議,就是有道理孩子並不一定就能採取正確的行動,因此父母這裡應該給予建議。

在這三個步驟中,傾聽是父母們做最差的。

每一個孩子都是伴隨著問題成長的,每一個父母也都是伴隨著問題成長的,不碰到問題的孩子是找不到的,不碰到問題的父母也是找不到的,關鍵是要像那些優秀的父母們那樣,能夠靜下心來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為什麼說3歲看到老?

中國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說:“任何人都應該有自尊心、自信心、獨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輕人,自信不是自滿,獨立不是孤立。”

大家可能聽到過這樣的故事:有一個3歲的孩子,到鄰居家去拿一雙筷子回來,媽媽見了很高興,稱讚他說:“寶寶多乖啊,多麼能幹,會拿筷子了。”經母親這樣一稱讚,小孩子就以為拿別人的東西是一件可稱讚的事。過幾天,又拿了鄰居家的幾個銅錢。媽媽又誇獎說:“寶寶真能幹,現在會拿錢了。”這個孩子長大後成了搶劫犯被判處死刑。臨刑時,對媽媽眼淚汪汪地說:“娘啊,您辛辛苦苦養了我,我不能報答您的養育之恩。現在要離開您了,能不能再讓我吃一口您的奶汁做個紀念吧。最後一口咬掉了媽媽的乳☆禁☆頭。”

這個的故事,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其最重要的是告訴我們:“一個人從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裡引導,能決定他後來往哪裡走。”

當孩子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可能只用了飯後茶餘的零星時間,將孩子的教育培養貫穿於生活和玩耍之中,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給孩子的發展堅定了良好的基礎。

編輯:唐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