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內黃東莊鎮的來歷

東莊位於內黃縣城以西9公里,轄45個行政村,6.6萬人。宋代以前,內黃縣治就設在東莊鎮舊縣村,因處於古縣治以東,因此得名東莊。

東莊歷史上有四景之說:“東門裡,透靈碑,照出人影;西寨外,

鏊子頂,寸草不生;南大坑,鳳凰橋,行人不斷;北門外,興隆寺,賽過北京。

這四景,一是東門裡建于明代的奶奶廟,門前有一石碑,光彩奪目,並能照出人影,被稱為“透靈碑”。二是西寨外有一片高崗地,傳說是東漢劉秀率杜茂、王梁、陳俊等帶兵與王莽交戰時,

兵馬曾在這裡駐紮,並於野外建灶烙餅,以致把地皮燒結變硬,因而五穀不生,寸草不長,現已平整成為良田。三是南大坑鳳凰橋,熙熙攘攘,人來人往,不絕於途。四是建于明朝的興隆寺,主殿兩廡,紅磚綠瓦,金壁輝煌,堪與皇宮相媲美。

東莊四景的傳說,至今猶傳。南宋淳熙十六年(西元1189年)時,黃河自上游決口把縣城(即今舊縣)淹沒,縣遷故縣(後又遷至今址)。唯東莊因建於高地,

而未被水淹。在河患百年中,根據河勢修一防水大堤,上接滑縣,下接杏花崗頭,為東莊沒被水淹的又一原因。如今,村西仍有舊堤可考,張嶽村土地廟碑也記有“西去黃河二裡半”等字樣可查。

在金、元時期,連年戰亂,戶籍大量減少。根據北街明初疙瘩廟碑記載,

那時僅有劉本功、申喜策、董三喜三家為老戶。及至明永樂年代,又有王、高、董、郭、柴等姓氏自洪洞遷來。從此以後,東莊人口日益增多,不少農民在這裡交易糧、油、花生、紅棗、小鹽、畜禽等物資,藥鋪、染房、當鋪、錢莊、雜貨、土布、棉花等商販櫛比成市。後來,山西太古王泰來的馬幫、駝騾,春秋兩季在這裡推銷汾酒、山貨,換回大量土布、藥材、大鹽、煙葉等物品運回山西。東莊成為內黃縣四大貿易集鎮之一。

《內黃縣誌》記載:全縣寨堡47座,惟楚旺鎮、東莊鎮二堡系舊有,歷經多次修葺,更其舊址,範圍擴大。東莊第一次修築寨圍較小,僅將四街築於寨內,並立有四門。清咸豐同治年間,東莊監生馬興家、軍功趙廷桂、董士奎等組織鄉民修寨,郭村、董村、黃村也築於寨裡。

寨周長九裡一十三步,設以四門,更名“古風鎮”。四門刻石懸于門楣,南稱古鳳門,東稱左翼門,西稱右翼門,北稱鳳生門。自此,東莊日趨繁榮。

如今,東莊鎮相繼被授予中國果菜無公害百強鎮、河南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河南省名優溫棚瓜菜之鎮,被安陽市委、市政府確定為安陽市高效農業發展改革引領區,連續8年榮獲安陽市農業產業化優秀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