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內黃東莊鎮的來歷

東莊位於內黃縣城以西9公里,轄45個行政村, 6.6萬人。 宋代以前, 內黃縣治就設在東莊鎮舊縣村, 因處於古縣治以東, 因此得名東莊。

東莊歷史上有四景之說:“東門裡, 透靈碑, 照出人影;西寨外, 鏊子頂, 寸草不生;南大坑, 鳳凰橋, 行人不斷;北門外, 興隆寺, 賽過北京。

這四景, 一是東門裡建于明代的奶奶廟, 門前有一石碑, 光彩奪目, 並能照出人影, 被稱為“透靈碑”。 二是西寨外有一片高崗地, 傳說是東漢劉秀率杜茂、王梁、陳俊等帶兵與王莽交戰時, 兵馬曾在這裡駐紮, 並於野外建灶烙餅, 以致把地皮燒結變硬, 因而五穀不生, 寸草不長, 現已平整成為良田。 三是南大坑鳳凰橋, 熙熙攘攘, 人來人往, 不絕於途。 四是建于明朝的興隆寺, 主殿兩廡, 紅磚綠瓦, 金壁輝煌, 堪與皇宮相媲美。

東莊四景的傳說, 至今猶傳。 南宋淳熙十六年(西元1189年)時, 黃河自上游決口把縣城(即今舊縣)淹沒,

縣遷故縣(後又遷至今址)。 唯東莊因建於高地, 而未被水淹。 在河患百年中, 根據河勢修一防水大堤, 上接滑縣, 下接杏花崗頭, 為東莊沒被水淹的又一原因。 如今, 村西仍有舊堤可考, 張嶽村土地廟碑也記有“西去黃河二裡半”等字樣可查。

在金、元時期,

連年戰亂, 戶籍大量減少。 根據北街明初疙瘩廟碑記載, 那時僅有劉本功、申喜策、董三喜三家為老戶。 及至明永樂年代, 又有王、高、董、郭、柴等姓氏自洪洞遷來。 從此以後, 東莊人口日益增多, 不少農民在這裡交易糧、油、花生、紅棗、小鹽、畜禽等物資, 藥鋪、染房、當鋪、錢莊、雜貨、土布、棉花等商販櫛比成市。 後來, 山西太古王泰來的馬幫、駝騾, 春秋兩季在這裡推銷汾酒、山貨, 換回大量土布、藥材、大鹽、煙葉等物品運回山西。 東莊成為內黃縣四大貿易集鎮之一。

《內黃縣誌》記載:全縣寨堡47座, 惟楚旺鎮、東莊鎮二堡系舊有, 歷經多次修葺, 更其舊址, 範圍擴大。 東莊第一次修築寨圍較小, 僅將四街築於寨內, 並立有四門。 清咸豐同治年間, 東莊監生馬興家、軍功趙廷桂、董士奎等組織鄉民修寨, 郭村、董村、黃村也築於寨裡。 寨周長九裡一十三步, 設以四門, 更名“古風鎮”。 四門刻石懸于門楣, 南稱古鳳門, 東稱左翼門, 西稱右翼門, 北稱鳳生門。 自此, 東莊日趨繁榮。

如今, 東莊鎮相繼被授予中國果菜無公害百強鎮、河南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河南省名優溫棚瓜菜之鎮,

被安陽市委、市政府確定為安陽市高效農業發展改革引領區, 連續8年榮獲安陽市農業產業化優秀鄉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