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外媒:大變天!中國做了西方人做不到的事,中國汽車工業迎頭趕上

我們都知道,一直以來中國人都很喜歡德系車,在中國人的傳統印象裡,德系車都是高品質的代表。從桑塔納到帕薩特,再到賓士、寶馬、奧迪,德系車始終佔據著中國市場的重要地位。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們提起汽車,大家都會覺得中國車的品質差,任何方面都無法與汽車工業強國比肩。但是,近日有歐洲媒體刊文表示:中國人更具有長遠的目光,他們跳躍式地躍過了傳統汽車領域,在“未來領域”逐步領先了西方汽車強國,當西方依舊靠著老牌技術生存的時候,中國人已經在新能源領域有了西方人沒有的技術,這迫使德國和美國在內的汽車強國,

不得不低頭向中國採購汽車。

中國成為歐美高端汽車“新故鄉”

我們都知道,近些年中國的汽車市場處在飛速發展的階段,並且一氣呵成地坐在“全球最大最活躍的汽車市場”的頂端,無國能敵。而龐大的中國市場,也以其巨大的魅力,吸引這包括大眾、賓士和寶馬在內的德系車湧向中國。

根據官方的資料顯示,僅2016年一年,德系車在中國大陸的銷量就突破了499萬輛,其中,汽車在中國本土生產的銷量為451萬輛,占中國車市總量的21.7%,這也就意味著——中國很高調的超過了歐美本土市場,成為了西方汽車品牌的“新大陸”。

但是,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另外一種景象:西方人(包括德國人)對本土的汽車“相當冷漠”。以我在歐洲的觀察發現,

歐美人更願意買的是低廉的普通車型,他們不像中國人那樣喜歡高端,而且對品牌和所謂的性能也不感冒,車能開就可以了。或者簡單來說,可以這樣理解:西方街頭好車比較少,中國街頭好車比較多。所以如果你作為歐美汽車品牌負責人,肯定是不會放棄中國這塊“蛋糕"的。

中國汽車“口碑”在歐美很差

在前些年的一則報導中指出,德國汽車俱樂部(ADAC)對華晨駿捷汽車進行嚴格的碰撞測試,

測試結果讓歐洲人大失所望——0分,而結果的報告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西方人“取笑”中國汽車的“鐵證”。德國的權威媒體《經理人雜誌》公開的文章中指出:當“汽車”和“Made in China”結合在一起的時候,西方人多半會想到“廉價和劣質”,這也不奇怪,因為在早期的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中國一直在仿版山寨西方的汽車,而且品質把關沒有系統審核,這樣的舉動讓西方對中國汽車工業的創新和品質保障問題都產生了巨大的質疑。

中國“跳躍式”趕超,引發歐美媒體恐慌

不過,最近一段時間,事情好像開始反轉了,隨著中國的產業轉型和社會工業的進一步升級,再加上中國製造2025的實質性改革的成功推動作用,中國的汽車,也不再是以往的“山寨品”和“低廉品”了。

而前些日子,德國的《漢堡晚報》最近的一篇叫《漢堡人將從中國運來上千輛電動運輸車》的文章,讓德國這個傳統的、世界公認的汽車工業強國“炸開了鍋”。

文章中明確指出:“西方人不應該再以傳統的眼光看待中國的發展,因為如今擺在面前的事實是,德國新能源汽車還在沉睡的時候,中國品牌早已先行一步,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統治了世界”。

文章還著重強調了:“中國的未來汽車,不僅沒有嗡嗡聲、沒有哢嗒聲,甚至沒有振動聲,這樣的技術是西方人還沒有的,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給人的感覺只有安靜和舒適。一旦你開過來自中國的電動車了,就會中毒,並且愛上中國製造。”

而德國的一家Maske汽車長期租賃公司的老闆Andreas Maske先生在體驗中國上汽大通EV80時早已“中了毒”,直呼“中國汽車是個神話”。他最著迷的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加速階段,她表示:“中國的新型汽車在起步的時候,僅僅在幾秒鐘之內就加速到了50km/h,把許多的保時捷都甩在了後面,這太不可思議了。”

文章中還反復強調了:這真的不是“德國製造”,而是“中國製造”,而Maske也表示:“中國人贏了,德國汽車工業完全錯過了這個級別的商用電動運輸車,中國很可能在未來的汽車市場搶奪西方的份額”。

Maske這位來自德國漢堡的汽車“大佬”表示,自己本來對西方的技術和產品的信心很足,但是當他三年前為客戶尋找電動運輸車時,他特地找了戴姆勒、大眾等本土企業,卻不料,發現自己處處碰壁。在未來領域,西方幾乎屬於空白,沒有企業會像中國那樣去著手發展未來領域,他們似乎還沉浸在傳統領域裡,所以他們不緊不慢地(戴姆勒和大眾)回復我最早在2019年才能提供首批車型,我必須慢慢等待。”

不過,Maske先生和他的公司並沒有放棄,他們最終在中國找到了自己想要的車——上汽大通EV80,而且他們一買就是200輛。

中國汽車成為力壓“歐美日”品牌的新星

最近幾年,歐美的汽車市場異常重視環保出行,但很多歐美本土企業沒有相應的技術(或者技術起步晚)和足夠的市場靈活度,西方的傳統汽車企業在這一場變革中逐步顯得“後力不足”,被中國新能源汽車占了上風,在歐洲新能源車市場,與歐系、日系品牌直接競爭的一個佼佼者,叫“中國汽車”。

有德國媒體指出:中國新能源汽車是德國電動車領域的起搏器,德國必須注意到中國的強勢追擊。

而根據目前的實際情況,除了家用電動車外,中國的電動公車也已經席捲世界。在英國倫敦,除了傳統的雙層巴士外,街頭跑的最多的是來自中國的電動公車,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法國、義大利、美國、奧地利、德國等傳統的西方汽車製造業強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坐著中國製造的世界級汽車看世界,已經不再是遙遠的夢想。

留言

繼續奮鬥,努力前行,發現不足,做更好的“Super China”!

中國的汽車,也不再是以往的“山寨品”和“低廉品”了。

而前些日子,德國的《漢堡晚報》最近的一篇叫《漢堡人將從中國運來上千輛電動運輸車》的文章,讓德國這個傳統的、世界公認的汽車工業強國“炸開了鍋”。

文章中明確指出:“西方人不應該再以傳統的眼光看待中國的發展,因為如今擺在面前的事實是,德國新能源汽車還在沉睡的時候,中國品牌早已先行一步,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統治了世界”。

文章還著重強調了:“中國的未來汽車,不僅沒有嗡嗡聲、沒有哢嗒聲,甚至沒有振動聲,這樣的技術是西方人還沒有的,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給人的感覺只有安靜和舒適。一旦你開過來自中國的電動車了,就會中毒,並且愛上中國製造。”

而德國的一家Maske汽車長期租賃公司的老闆Andreas Maske先生在體驗中國上汽大通EV80時早已“中了毒”,直呼“中國汽車是個神話”。他最著迷的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加速階段,她表示:“中國的新型汽車在起步的時候,僅僅在幾秒鐘之內就加速到了50km/h,把許多的保時捷都甩在了後面,這太不可思議了。”

文章中還反復強調了:這真的不是“德國製造”,而是“中國製造”,而Maske也表示:“中國人贏了,德國汽車工業完全錯過了這個級別的商用電動運輸車,中國很可能在未來的汽車市場搶奪西方的份額”。

Maske這位來自德國漢堡的汽車“大佬”表示,自己本來對西方的技術和產品的信心很足,但是當他三年前為客戶尋找電動運輸車時,他特地找了戴姆勒、大眾等本土企業,卻不料,發現自己處處碰壁。在未來領域,西方幾乎屬於空白,沒有企業會像中國那樣去著手發展未來領域,他們似乎還沉浸在傳統領域裡,所以他們不緊不慢地(戴姆勒和大眾)回復我最早在2019年才能提供首批車型,我必須慢慢等待。”

不過,Maske先生和他的公司並沒有放棄,他們最終在中國找到了自己想要的車——上汽大通EV80,而且他們一買就是200輛。

中國汽車成為力壓“歐美日”品牌的新星

最近幾年,歐美的汽車市場異常重視環保出行,但很多歐美本土企業沒有相應的技術(或者技術起步晚)和足夠的市場靈活度,西方的傳統汽車企業在這一場變革中逐步顯得“後力不足”,被中國新能源汽車占了上風,在歐洲新能源車市場,與歐系、日系品牌直接競爭的一個佼佼者,叫“中國汽車”。

有德國媒體指出:中國新能源汽車是德國電動車領域的起搏器,德國必須注意到中國的強勢追擊。

而根據目前的實際情況,除了家用電動車外,中國的電動公車也已經席捲世界。在英國倫敦,除了傳統的雙層巴士外,街頭跑的最多的是來自中國的電動公車,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法國、義大利、美國、奧地利、德國等傳統的西方汽車製造業強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坐著中國製造的世界級汽車看世界,已經不再是遙遠的夢想。

留言

繼續奮鬥,努力前行,發現不足,做更好的“Super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