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二十億人過於肥胖 肥胖是“萬惡之源” 行動起來 告別肥胖

近日,研究人員在140個國家針對人們的健康情況進行了調查後,

於11月4日發佈了《全球營養報告》。根據數位,全世界70億人口中有20億人現在超重或肥胖。在北美洲,三分之一的男女屬於肥胖。在世界範圍內,至少有4100萬五歲以下的兒童超重,僅非洲就有1000萬兒童超重。

近年來,我國肥胖人群呈快速上升趨勢。調查顯示,我國肥胖人群已高達1億,成為全世界肥胖人口最多的國家;肥胖發病率已達7.1%,其中局部地區甚至達到13.9%。

越來越重的地球人

肥胖是全球性的健康問題。肥胖可不是一般的胖。國際上一般通用的肥胖判斷標準是身體品質指數BMI,即體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身體品質指數BMI≥25時即為超重的狀態,BMI≥30即為肥胖;而在中國,這一標準還要更低,BMI≥24即為超重,BMI≥28即為肥胖。

哈佛大學一項研究分析了將近12.1萬名美國人的資料,歷時20年,結果顯示,飲食習慣對體重影響最大,減肥成功或者體重常年保持健康水準的人較少食用加工食品。

除飲食變化外,其他生活習慣同樣影響體重,如每天看電視一小時,每4年會增重0.14千克。

睡眠有一定的影響。每天睡眠6小時至8小時的研究物件體重不易增加;每天睡眠少於6小時或多於8小時的人則容易增重。

另外,

時常鍛煉身體的研究物件在20年研究期間體重增加較少。

肥胖是慢病的“萬惡之源”

肥胖對生命的短期影響雖不像心臟病、腫瘤那樣嚴重。但是,肥胖帶來的長期後果不容忽視。國內外多項長期研究結果提示,肥胖是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腦卒中和高血壓等)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一個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

人發胖之後會發生許多代謝改變。血液中的膽固醇和脂肪含量會增高,對血管有保護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反而下降。多餘脂肪對血管和心臟的壓力也增加了這些器官的負荷。這樣就很容易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壓,後果嚴重者則發展為冠心病和腦卒中。

肥胖還容易誘發某些癌症。程義勇認為,肥胖的人由於攝取的脂肪太多,

膳食纖維素過少,或體內對脂肪的轉化發生障礙,使腸道中的脂肪堆積過多。其結果導致體內膽液分泌過多。結腸中過多的膽酸與中性類固醇在微生物作用下,容易轉變成致癌物,從而誘發結腸癌。

科學家推薦的減肥方法

以下是BBC一個收視率很高的紀錄片《減肥十件事》的文字版整理,該紀錄片分析了科學家最新的研究成果,歸納出想要健康減肥你需要做到的一些事兒。

1.三餐都要吃 而且有規律地吃東西

一日三餐都要按正餐的飲食種類來吃,比如不要吃瓜子喝啤酒代替一餐,因為這些食物會讓你很快就感到餓了,等到餓時,大腦會讓你更想吃高卡高脂高糖食物,而這是減脂的大忌。

2.用較小的飯碗

並把你這餐要吃的菜夾到較小的一個盤子裡,不要對著一桌子的菜邊吃邊夾。實驗表明,只要身邊有吃的,人就會傾向於繼續吃。(用看電影時爆米花桶的大小做的實驗)。因此很多時候我們已經吃飽了,但是因為面前的碗碟裡面還有食物,我們就會繼續吃。用小號碗碟可以一定程度的杜絕這種情況。

3.只吃幾種食物。

因為如果可供選擇的食物種類多,比如自助餐,你會選擇更多的食物吃,多樣性會觸發我們進行普遍嘗試的本能。如果看見面前有很多食物,即便你已吃飽,還是會繼續吃。

4.吃低熱量的食物

在你喜歡的同類食物中,選擇低卡的。每天吃東西的時候儘量選擇低熱量的食物組合。

5.多吃蛋白質食物

很多人減脂失敗,原因是無法堅持節食,關鍵是要避免感覺饑餓,方法就是避免陣發饑餓感。饑餓感是因為胃排空和縮小,這會促使腦腸肽向大腦發送信號,說你需要更多食物。有辦法可以“欺騙大腦”:第一,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讓人的飽腹感更持久。早餐增加10%的蛋白質更飽腹,因而會減少中餐的攝入量。當食物通過腸道時,有種激素會釋放物質進血液,當大腦得到這種物質時,就會認為你吃飽了,而蛋白質是最能讓這種物質釋放最多的。

6.多吃流食

增加飽腹感的第二個辦法:將食物弄成粘稠一點的糊糊狀更飽腹。因為會增大食物體積,而且胃不容易排空。

7.吃乳製品

吃正餐時同時吃脫脂或低脂乳製品有助於減脂。乳製品的鈣質能與食物中的脂肪結合成不被腸吸收的東東,所以鈣和脂肪穿腸而過。

8.運動後身體會持續消耗脂肪

中等強度的運動,比如快走,不僅能消耗熱量,而且能讓你在第二天以更高的速度燃燒脂肪。日常生活中,時不時的活動下,可以消耗很多熱量。少坐車多走路,少坐著多站著,能動著就別停下來等等。這樣一天下來也能消耗很多熱量。

研究表明,即使沒有高強度的運動,如果你能保持每天累計一萬步的活動量,也能有效控制體重和促進健康。(大約是每分鐘100-120步左右的速度走一個半小時)。但是要記住,儘量加快步速。方圓

連結

胖子最常有的23個習慣

1、一日三餐都不太正常

2、幾乎每天都在外用餐

3、常吃點心、宵夜

4、很挑食

5、經常一邊吃東西,一邊工作或看電視

6、常喝甜果汁

7、喝咖啡或紅茶時一定加糖

8、喜歡且常喝酒

9、常吃零食來減低焦慮

10、吃東西的速度很快

11、常和朋友在一起吃吃喝喝

12、經常睡眠不足

13、不經常運動

14、不喜歡走路

15、在家時總是閑著不動

16、外出時常以車代步

17、肩膀常酸痛

18、容易便秘

19、平時有抽煙的習慣

20、家中有胖子

21、有些神經質,很敏感

22、沒有特別的嗜好

23、人際關係一般,經常為此焦慮

該紀錄片分析了科學家最新的研究成果,歸納出想要健康減肥你需要做到的一些事兒。

1.三餐都要吃 而且有規律地吃東西

一日三餐都要按正餐的飲食種類來吃,比如不要吃瓜子喝啤酒代替一餐,因為這些食物會讓你很快就感到餓了,等到餓時,大腦會讓你更想吃高卡高脂高糖食物,而這是減脂的大忌。

2.用較小的飯碗

並把你這餐要吃的菜夾到較小的一個盤子裡,不要對著一桌子的菜邊吃邊夾。實驗表明,只要身邊有吃的,人就會傾向於繼續吃。(用看電影時爆米花桶的大小做的實驗)。因此很多時候我們已經吃飽了,但是因為面前的碗碟裡面還有食物,我們就會繼續吃。用小號碗碟可以一定程度的杜絕這種情況。

3.只吃幾種食物。

因為如果可供選擇的食物種類多,比如自助餐,你會選擇更多的食物吃,多樣性會觸發我們進行普遍嘗試的本能。如果看見面前有很多食物,即便你已吃飽,還是會繼續吃。

4.吃低熱量的食物

在你喜歡的同類食物中,選擇低卡的。每天吃東西的時候儘量選擇低熱量的食物組合。

5.多吃蛋白質食物

很多人減脂失敗,原因是無法堅持節食,關鍵是要避免感覺饑餓,方法就是避免陣發饑餓感。饑餓感是因為胃排空和縮小,這會促使腦腸肽向大腦發送信號,說你需要更多食物。有辦法可以“欺騙大腦”:第一,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讓人的飽腹感更持久。早餐增加10%的蛋白質更飽腹,因而會減少中餐的攝入量。當食物通過腸道時,有種激素會釋放物質進血液,當大腦得到這種物質時,就會認為你吃飽了,而蛋白質是最能讓這種物質釋放最多的。

6.多吃流食

增加飽腹感的第二個辦法:將食物弄成粘稠一點的糊糊狀更飽腹。因為會增大食物體積,而且胃不容易排空。

7.吃乳製品

吃正餐時同時吃脫脂或低脂乳製品有助於減脂。乳製品的鈣質能與食物中的脂肪結合成不被腸吸收的東東,所以鈣和脂肪穿腸而過。

8.運動後身體會持續消耗脂肪

中等強度的運動,比如快走,不僅能消耗熱量,而且能讓你在第二天以更高的速度燃燒脂肪。日常生活中,時不時的活動下,可以消耗很多熱量。少坐車多走路,少坐著多站著,能動著就別停下來等等。這樣一天下來也能消耗很多熱量。

研究表明,即使沒有高強度的運動,如果你能保持每天累計一萬步的活動量,也能有效控制體重和促進健康。(大約是每分鐘100-120步左右的速度走一個半小時)。但是要記住,儘量加快步速。方圓

連結

胖子最常有的23個習慣

1、一日三餐都不太正常

2、幾乎每天都在外用餐

3、常吃點心、宵夜

4、很挑食

5、經常一邊吃東西,一邊工作或看電視

6、常喝甜果汁

7、喝咖啡或紅茶時一定加糖

8、喜歡且常喝酒

9、常吃零食來減低焦慮

10、吃東西的速度很快

11、常和朋友在一起吃吃喝喝

12、經常睡眠不足

13、不經常運動

14、不喜歡走路

15、在家時總是閑著不動

16、外出時常以車代步

17、肩膀常酸痛

18、容易便秘

19、平時有抽煙的習慣

20、家中有胖子

21、有些神經質,很敏感

22、沒有特別的嗜好

23、人際關係一般,經常為此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