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添孩植樹”習俗讓婺源受綠蔭福庇千年

陽春三月,在“最美鄉村”婺源,遊人如織,各地“賞花客”紛至遝來,

開啟一段美好的“踏青賞花”之旅。除了聞名天下的江嶺萬畝油菜花梯田外,遊客們也陶醉在婺源得天獨厚的自然風景中。只有置身那萬木蒼翠之中,才能體會到如黃金般傾瀉一地的油菜花海的動人之處。這不禁讓人驚歎,大自然竟給予婺源如此美妙的饋贈,濃烈卻不落俗套,豔麗又不失格調。

不過,婺源那些蒼翠欲滴的綠樹並非全部是大自然的傑作,也與當地人自古崇尚自然、熱愛植樹造林密不可分。

今天恰逢國際植樹節,婺源以其自古傳承的植樹習俗,向人們展示世世代代是如何宣導和踐行“綠色環保”的。

青山綠水繞婺源

婺源位於江西東北部,與皖、浙兩省交界,土地面積2967平方公里,其中有林地2520平方公里、耕地213平方公里,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之稱。婺源生態環境極佳,擁有草、木本物種5000餘種,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動植物共80餘種。

婺源全縣森林資源十分豐富,植被茂盛,森林覆蓋率達82.6%,包括樟樹、楓楊、楓香、苦櫧、甜櫧、紅豆杉、銀杏等119種樹種。如此有優勢的環境資源,使得婺源的空氣、地表水均達國家一級標準,負氧離子濃度高達7~13萬個/立方釐米,儼然一座大氧吧。

漫步在婺源,遙望遠山,滿目青翠欲滴,令人心曠神怡。在當地各個村口巷尾,總有那麼些古樹舒展著枝丫,為路人撐起一片綠蔭。

有人說,樹是婺源的魂,它為婺源帶來了盎然生機。

“添孩植樹”為兒女造福

婺源人對樹木的感情非常深厚,自古,當地就流傳著一種植樹習俗,凡遇喜事,人們都會植樹以作紀念。其中,“添孩植樹”尤為受當地人重視。據中國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余悅介紹,在婺源部分地區,迄今依然保留著“添了孩子必植樹”的習俗。不管誰家,也不論生男生女,孩子出生後3天內必種幾棵樹,越是貧苦的人家種的樹越多。

這些樹木伴隨著孩子成長,飽含著父母美好的寄託,希望孩子長大成人後也能像樹木一樣成為棟樑之材。同時,這些樹木也是父母為孩子成家準備的“禮物”,家中生兒子的,娶媳婦時可以將樹木打製成傢俱;生女兒的,也可用來置辦嫁妝。這些作為“禮物”的樹木又被稱為“解憂樹”。

“添孩植樹”的習俗一直傳承下來,當地一些宗譜上對其也有明文規定。

記者瞭解到,古時當地的胡氏宗族規定:宗族子弟生個男孩,必須擔土上山栽樹至少1棵(因山上泥土稀少),讓孩子與樹木同時成長,以做到宗族子弟繁衍與宗族山林增長同步。

“當地人生了孩子後,其家人會在家族祖墳的集體用地上種上1棵樹,然後在自家房屋周邊也會種上樹。”江西省民俗社會學研究會副會長楊建葆解釋說,在婺源,隨處可見繁茂的古樹林木,這也是千百年來“添孩植樹”習俗積累的成果。

一樹即一人可種不可伐

婺源“添孩植樹”的習俗使人與自然的關係和諧統一,淳樸的婺源人用自己的雙手為後代創造了更好的生活環境。曾有當地老人言:“我們這裡只有喂不大的豬,哪有種不活的樹呢?”可見,當地人已然將種樹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也正是由於“添孩植樹”的習俗,1棵樹相當於代表1個人,有些樹在很多年前就被種下,除了必要的“解憂樹”用以製作傢俱外,亂砍亂伐的做法是根本不被允許的。

楊建葆說,舊時婺源人很重視對宗族山林的保護,把其列為族規,寫進族譜,成為族中律令。如婺源南屏葉氏宗族的族規規定:不經宗族同意和批准,任何人不准砍伐宗族山林的一樹一木,否則將受到嚴厲的懲罰。

有些地方的樹木被列為禁忌,是無論如何都不能砍的。如在水口處的樹木,當地人認為臨水的土地上種植的樹木能夠為人帶來好運,決不允許砍伐。不僅在水口處,連溪河兩岸距村屋的堤畔也只允許植樹造林,不准砍伐。如此,婺源便形成了“樹棲池塘”的田園風光,如詩如畫。

百年名貴古樹達13221棵

在古代,有“居之一歲,種之以穀;十歲,樹之以木”的諺語。歷史上許多朝代都特別重視植樹。

唐代沿襲北齊和隋制,王公以下皆有永業田。永業田即私有田(現代稱“自留地”),免徵稅,但是按要求必須在田裡種上一定數量的榆、棗、桑樹,或其他適宜的樹木(《新唐書·食貨一》)。

宋太祖趙匡胤即位後,重申後周顯德三年(西元956年)的法令:“課民種樹,定民籍為五等,第一等種雜樹百,每等減二十為差,桑棗半之。”可見,種樹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婺源就是自古大力宣導種植樹木的典範。據統計,婺源縣共有掛牌保護並建檔的古樹名木13221株,其中一級古樹437株、二級古樹1075株、三級古樹11693株、名木16株。

婺源最古老的樹當屬清華鎮王家村後山上的漢代苦櫧,樹高15米、腳徑3.66米、冠幅直徑32米。村人相傳該樹是菩薩化身,唐初時此地興建東山寺,視其為“樹神”而祭,香火頗盛。此樹歷經2000餘年,主幹下部早已腐空,內可放進1張八仙桌,人可自由出入,但老樹逢春,其旁枝仍生機盎然,枝青葉綠。

婺源自古崇拜“香樟”

據悉,婺源古樹樹種多樣,其中古樟樹有3829株,占全縣所有樹木的29%,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樹有官坑村朱熹手植杉1處,列入婺源縣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樹有虹關古樟、延壽古樟、車田古樟、洪村古銀杏等4處,古樟地位之重要由此可見一斑。

民國時期,虹關村人詹佩弦輯錄歷代詠頌村頭古樟的詩文50篇,以《古樟吟集》為題刊行,為一樹立傳,十分罕見。其中,“下根磅礴達九洲,上枝搖盪淩雲煙,層柯蜿蜒如龍眠……今猶黛色參天,童童然如車蓋”,詠頌的便是有“江南第一樟”之稱的虹關古樟。

在婺源曉起村,古樟數量頗多。古時,村民奉古樟為樟樹大神,特修“樟神廟”,遇有災病,往往祭樹攘災,或寄名古樹,漸漸成為當地較為重要的民俗。為保護古樹,村民中還流傳著“吃餅封山”“打鑼封山”“殺豬封山”等習俗,他們通過制定族規約束族人的行為,共同抵制砍伐樹木的做法。

一樹即一人可種不可伐

婺源“添孩植樹”的習俗使人與自然的關係和諧統一,淳樸的婺源人用自己的雙手為後代創造了更好的生活環境。曾有當地老人言:“我們這裡只有喂不大的豬,哪有種不活的樹呢?”可見,當地人已然將種樹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也正是由於“添孩植樹”的習俗,1棵樹相當於代表1個人,有些樹在很多年前就被種下,除了必要的“解憂樹”用以製作傢俱外,亂砍亂伐的做法是根本不被允許的。

楊建葆說,舊時婺源人很重視對宗族山林的保護,把其列為族規,寫進族譜,成為族中律令。如婺源南屏葉氏宗族的族規規定:不經宗族同意和批准,任何人不准砍伐宗族山林的一樹一木,否則將受到嚴厲的懲罰。

有些地方的樹木被列為禁忌,是無論如何都不能砍的。如在水口處的樹木,當地人認為臨水的土地上種植的樹木能夠為人帶來好運,決不允許砍伐。不僅在水口處,連溪河兩岸距村屋的堤畔也只允許植樹造林,不准砍伐。如此,婺源便形成了“樹棲池塘”的田園風光,如詩如畫。

百年名貴古樹達13221棵

在古代,有“居之一歲,種之以穀;十歲,樹之以木”的諺語。歷史上許多朝代都特別重視植樹。

唐代沿襲北齊和隋制,王公以下皆有永業田。永業田即私有田(現代稱“自留地”),免徵稅,但是按要求必須在田裡種上一定數量的榆、棗、桑樹,或其他適宜的樹木(《新唐書·食貨一》)。

宋太祖趙匡胤即位後,重申後周顯德三年(西元956年)的法令:“課民種樹,定民籍為五等,第一等種雜樹百,每等減二十為差,桑棗半之。”可見,種樹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婺源就是自古大力宣導種植樹木的典範。據統計,婺源縣共有掛牌保護並建檔的古樹名木13221株,其中一級古樹437株、二級古樹1075株、三級古樹11693株、名木16株。

婺源最古老的樹當屬清華鎮王家村後山上的漢代苦櫧,樹高15米、腳徑3.66米、冠幅直徑32米。村人相傳該樹是菩薩化身,唐初時此地興建東山寺,視其為“樹神”而祭,香火頗盛。此樹歷經2000餘年,主幹下部早已腐空,內可放進1張八仙桌,人可自由出入,但老樹逢春,其旁枝仍生機盎然,枝青葉綠。

婺源自古崇拜“香樟”

據悉,婺源古樹樹種多樣,其中古樟樹有3829株,占全縣所有樹木的29%,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樹有官坑村朱熹手植杉1處,列入婺源縣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樹有虹關古樟、延壽古樟、車田古樟、洪村古銀杏等4處,古樟地位之重要由此可見一斑。

民國時期,虹關村人詹佩弦輯錄歷代詠頌村頭古樟的詩文50篇,以《古樟吟集》為題刊行,為一樹立傳,十分罕見。其中,“下根磅礴達九洲,上枝搖盪淩雲煙,層柯蜿蜒如龍眠……今猶黛色參天,童童然如車蓋”,詠頌的便是有“江南第一樟”之稱的虹關古樟。

在婺源曉起村,古樟數量頗多。古時,村民奉古樟為樟樹大神,特修“樟神廟”,遇有災病,往往祭樹攘災,或寄名古樹,漸漸成為當地較為重要的民俗。為保護古樹,村民中還流傳著“吃餅封山”“打鑼封山”“殺豬封山”等習俗,他們通過制定族規約束族人的行為,共同抵制砍伐樹木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