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添孩植樹”習俗讓婺源受綠蔭福庇千年

陽春三月, 在“最美鄉村”婺源, 遊人如織, 各地“賞花客”紛至遝來, 開啟一段美好的“踏青賞花”之旅。 除了聞名天下的江嶺萬畝油菜花梯田外,

遊客們也陶醉在婺源得天獨厚的自然風景中。 只有置身那萬木蒼翠之中, 才能體會到如黃金般傾瀉一地的油菜花海的動人之處。 這不禁讓人驚歎, 大自然竟給予婺源如此美妙的饋贈, 濃烈卻不落俗套, 豔麗又不失格調。

不過, 婺源那些蒼翠欲滴的綠樹並非全部是大自然的傑作, 也與當地人自古崇尚自然、熱愛植樹造林密不可分。 今天恰逢國際植樹節, 婺源以其自古傳承的植樹習俗, 向人們展示世世代代是如何宣導和踐行“綠色環保”的。

青山綠水繞婺源

婺源位於江西東北部, 與皖、浙兩省交界, 土地面積2967平方公里, 其中有林地2520平方公里、耕地213平方公里, 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 半分水路和莊園”之稱。 婺源生態環境極佳,

擁有草、木本物種5000餘種, 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動植物共80餘種。

婺源全縣森林資源十分豐富, 植被茂盛, 森林覆蓋率達82.6%, 包括樟樹、楓楊、楓香、苦櫧、甜櫧、紅豆杉、銀杏等119種樹種。 如此有優勢的環境資源, 使得婺源的空氣、地表水均達國家一級標準, 負氧離子濃度高達7~13萬個/立方釐米, 儼然一座大氧吧。

漫步在婺源, 遙望遠山, 滿目青翠欲滴, 令人心曠神怡。 在當地各個村口巷尾, 總有那麼些古樹舒展著枝丫, 為路人撐起一片綠蔭。 有人說, 樹是婺源的魂, 它為婺源帶來了盎然生機。

“添孩植樹”為兒女造福

婺源人對樹木的感情非常深厚, 自古, 當地就流傳著一種植樹習俗, 凡遇喜事, 人們都會植樹以作紀念。 其中, “添孩植樹”尤為受當地人重視。

據中國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余悅介紹, 在婺源部分地區, 迄今依然保留著“添了孩子必植樹”的習俗。 不管誰家, 也不論生男生女, 孩子出生後3天內必種幾棵樹, 越是貧苦的人家種的樹越多。

這些樹木伴隨著孩子成長, 飽含著父母美好的寄託, 希望孩子長大成人後也能像樹木一樣成為棟樑之材。 同時, 這些樹木也是父母為孩子成家準備的“禮物”, 家中生兒子的, 娶媳婦時可以將樹木打製成傢俱;生女兒的, 也可用來置辦嫁妝。 這些作為“禮物”的樹木又被稱為“解憂樹”。

“添孩植樹”的習俗一直傳承下來, 當地一些宗譜上對其也有明文規定。 記者瞭解到, 古時當地的胡氏宗族規定:宗族子弟生個男孩, 必須擔土上山栽樹至少1棵(因山上泥土稀少),

讓孩子與樹木同時成長, 以做到宗族子弟繁衍與宗族山林增長同步。

“當地人生了孩子後, 其家人會在家族祖墳的集體用地上種上1棵樹, 然後在自家房屋周邊也會種上樹。 ”江西省民俗社會學研究會副會長楊建葆解釋說, 在婺源, 隨處可見繁茂的古樹林木, 這也是千百年來“添孩植樹”習俗積累的成果。

一樹即一人可種不可伐

婺源“添孩植樹”的習俗使人與自然的關係和諧統一, 淳樸的婺源人用自己的雙手為後代創造了更好的生活環境。 曾有當地老人言:“我們這裡只有喂不大的豬, 哪有種不活的樹呢?”可見, 當地人已然將種樹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也正是由於“添孩植樹”的習俗, 1棵樹相當於代表1個人,

有些樹在很多年前就被種下, 除了必要的“解憂樹”用以製作傢俱外, 亂砍亂伐的做法是根本不被允許的。

楊建葆說, 舊時婺源人很重視對宗族山林的保護, 把其列為族規, 寫進族譜, 成為族中律令。 如婺源南屏葉氏宗族的族規規定:不經宗族同意和批准, 任何人不准砍伐宗族山林的一樹一木, 否則將受到嚴厲的懲罰。

有些地方的樹木被列為禁忌, 是無論如何都不能砍的。 如在水口處的樹木, 當地人認為臨水的土地上種植的樹木能夠為人帶來好運, 決不允許砍伐。 不僅在水口處, 連溪河兩岸距村屋的堤畔也只允許植樹造林, 不准砍伐。 如此, 婺源便形成了“樹棲池塘”的田園風光, 如詩如畫。

百年名貴古樹達13221棵

在古代, 有“居之一歲,種之以穀;十歲,樹之以木”的諺語。歷史上許多朝代都特別重視植樹。

唐代沿襲北齊和隋制,王公以下皆有永業田。永業田即私有田(現代稱“自留地”),免徵稅,但是按要求必須在田裡種上一定數量的榆、棗、桑樹,或其他適宜的樹木(《新唐書·食貨一》)。

宋太祖趙匡胤即位後,重申後周顯德三年(西元956年)的法令:“課民種樹,定民籍為五等,第一等種雜樹百,每等減二十為差,桑棗半之。”可見,種樹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婺源就是自古大力宣導種植樹木的典範。據統計,婺源縣共有掛牌保護並建檔的古樹名木13221株,其中一級古樹437株、二級古樹1075株、三級古樹11693株、名木16株。

婺源最古老的樹當屬清華鎮王家村後山上的漢代苦櫧,樹高15米、腳徑3.66米、冠幅直徑32米。村人相傳該樹是菩薩化身,唐初時此地興建東山寺,視其為“樹神”而祭,香火頗盛。此樹歷經2000餘年,主幹下部早已腐空,內可放進1張八仙桌,人可自由出入,但老樹逢春,其旁枝仍生機盎然,枝青葉綠。

婺源自古崇拜“香樟”

據悉,婺源古樹樹種多樣,其中古樟樹有3829株,占全縣所有樹木的29%,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樹有官坑村朱熹手植杉1處,列入婺源縣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樹有虹關古樟、延壽古樟、車田古樟、洪村古銀杏等4處,古樟地位之重要由此可見一斑。

民國時期,虹關村人詹佩弦輯錄歷代詠頌村頭古樟的詩文50篇,以《古樟吟集》為題刊行,為一樹立傳,十分罕見。其中,“下根磅礴達九洲,上枝搖盪淩雲煙,層柯蜿蜒如龍眠……今猶黛色參天,童童然如車蓋”,詠頌的便是有“江南第一樟”之稱的虹關古樟。

在婺源曉起村,古樟數量頗多。古時,村民奉古樟為樟樹大神,特修“樟神廟”,遇有災病,往往祭樹攘災,或寄名古樹,漸漸成為當地較為重要的民俗。為保護古樹,村民中還流傳著“吃餅封山”“打鑼封山”“殺豬封山”等習俗,他們通過制定族規約束族人的行為,共同抵制砍伐樹木的做法。

有“居之一歲,種之以穀;十歲,樹之以木”的諺語。歷史上許多朝代都特別重視植樹。

唐代沿襲北齊和隋制,王公以下皆有永業田。永業田即私有田(現代稱“自留地”),免徵稅,但是按要求必須在田裡種上一定數量的榆、棗、桑樹,或其他適宜的樹木(《新唐書·食貨一》)。

宋太祖趙匡胤即位後,重申後周顯德三年(西元956年)的法令:“課民種樹,定民籍為五等,第一等種雜樹百,每等減二十為差,桑棗半之。”可見,種樹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婺源就是自古大力宣導種植樹木的典範。據統計,婺源縣共有掛牌保護並建檔的古樹名木13221株,其中一級古樹437株、二級古樹1075株、三級古樹11693株、名木16株。

婺源最古老的樹當屬清華鎮王家村後山上的漢代苦櫧,樹高15米、腳徑3.66米、冠幅直徑32米。村人相傳該樹是菩薩化身,唐初時此地興建東山寺,視其為“樹神”而祭,香火頗盛。此樹歷經2000餘年,主幹下部早已腐空,內可放進1張八仙桌,人可自由出入,但老樹逢春,其旁枝仍生機盎然,枝青葉綠。

婺源自古崇拜“香樟”

據悉,婺源古樹樹種多樣,其中古樟樹有3829株,占全縣所有樹木的29%,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樹有官坑村朱熹手植杉1處,列入婺源縣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樹有虹關古樟、延壽古樟、車田古樟、洪村古銀杏等4處,古樟地位之重要由此可見一斑。

民國時期,虹關村人詹佩弦輯錄歷代詠頌村頭古樟的詩文50篇,以《古樟吟集》為題刊行,為一樹立傳,十分罕見。其中,“下根磅礴達九洲,上枝搖盪淩雲煙,層柯蜿蜒如龍眠……今猶黛色參天,童童然如車蓋”,詠頌的便是有“江南第一樟”之稱的虹關古樟。

在婺源曉起村,古樟數量頗多。古時,村民奉古樟為樟樹大神,特修“樟神廟”,遇有災病,往往祭樹攘災,或寄名古樹,漸漸成為當地較為重要的民俗。為保護古樹,村民中還流傳著“吃餅封山”“打鑼封山”“殺豬封山”等習俗,他們通過制定族規約束族人的行為,共同抵制砍伐樹木的做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