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婺源三雕“各司其職”為古建築增色添彩

婺源, 位於贛、浙、皖三省交界處, 樂安省的上游。 在明清時代, 由於山區地狹土貧, 很多婺源人外出經商, 他們的足跡遍及全國。 婺源人受到宗族思想與鄉土觀念的影響,

無論是仕途得意者, 還是經商致富者, 都會把大量積蓄攜歸故里, 大興土木, 營建祠堂、第宅與園林等, 並以此光宗耀祖、炫耀財富, 從而使婺源民居在江南住宅中獨樹一幟。

“婺源三雕”(磚雕、木雕、石雕), 是婺源古建築的一個重要風格特點。 走進婺源縣的古宅, 常常被躍入眼簾的精美雕刻所震撼:在每一個可能的地方都恰到好處地佈滿了出神入化的雕刻精品, 它們風華絕代, 底蘊深厚。 這些夕日官邸或商宅中的華美裝飾, 如今留存在尋常百姓的民居裡, 默默地向世人述說著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

興盛於明清時期

婺源三雕是婺源縣傳統雕刻藝術。 在婺源, 凡是有古村落、古建築的地方,

就有美不勝收的婺源三雕。 據婺源縣文化局工作人員施明介紹:“目前保存完好的以婺源三雕作為裝飾的古建築有很多, 主要分佈在江灣鎮、思口鎮、龍山鄉、沱川鄉、浙源鄉、清華鎮、華莘鄉、鎮頭鎮等鄉鎮村落。 較具代表性的有:明萬曆二十四年(西元1596年)沱川理坑餘懋學的‘尚書第’;清順治十六年(西元1659年)餘維樞新建的‘司馬第’等。 ”

據多年以來致力於研究婺源地方史的婺源縣委黨史辦原主任陳愛中介紹, 婺源人向來有從商的傳統, 用當地俗話說:“十二三歲, 往外一丟。 ”由於當地盛產茶葉, 婺源茶商尤其多, 到了明清時期, 婺源人經營茶業已經成為一種社會風尚。

受封建宗族思想與鄉土觀念的影響, 婺源商人一旦有所積蓄,

便回故鄉大興土木, 婺源三雕就是在這個時候興盛起來的。 施明稱, 婺源三雕興起後, 成為了婺源建築的點睛之筆。 在婺源三雕的映襯下, 色彩清淡、外觀質樸的婺源民居有了不一樣的富麗堂皇之色。

在特殊政治環境下產生

據悉, 婺源這些古建築格外講究雕刻藝術和當地人從商的習慣, 都與當時的政治環境有關。 那些富商往往在居住條件上講求奢侈富麗、氣勢恢弘, 可是封建統治者對民居建築有著種種嚴苛的要求。

明清時期對建造民宅有嚴格規定。 明洪武十七年(西元1384年), 皇帝下過一道詔書, 規定普通百姓的房子不得超過三開間五架梁。 婺源的富商們只好放下身段, 不再講究房子的規模, 而開始在“螺絲殼裡做道場”,

在房屋的裝飾上動起了腦筋。 他們在房子的堅固和精緻程度上下足了功夫, 用繁複精細的雕飾來表達對祖先的尊崇、炫耀自身財勢, 將婺源三雕發展到極致。

陳愛中介紹說, 廣大下層普通工匠藝人創造的三雕藝術凝聚了更多社會民眾的心念, 更為深刻地體現出當時民眾的審美意識。

三雕各有分工

據施明介紹, 婺源三雕取材十分嚴格, 磚一定要用本地產的水磨青磚, 否則須用安徽的“黔縣黑”或浙江的青田石、淳安的茶青石, 大木雕一定要用百年以上的楓、樟、柏、櫧等, 細木雕則用紋理細密的楠、棗、楊、桃等。

除了用材不同, 婺源三雕也有各自的特色。 磚雕手法誇張、變形, 用高浮雕增加濃重的裝飾性, 題材包括翎毛花卉、龍虎獅象、林園山水、戲劇人物等;木雕的題材更為廣泛,

有人物、山水、花卉、禽獸、蟲魚、博古紋樣和書法等;石雕不及木雕與磚雕複雜, 主要是動植物形象、書法等, 至於人物與山水則較為少見。

除了雕刻手法, 婺源三雕在古建築中是各司其職的。 一般磚雕用於門樓、門套、門楣、屋簷、屋頂、屋瓴等處, 石雕用於建築裡的廊柱等處, 木雕則用於屏風、窗楹、隔扇門、床、桌、椅、案等處。 “很多人都說, 婺源是一個沒有圍牆的古建築博物館, 而婺源三雕正是這座博物館裡最有價值、最有代表性的展品之一。 ”上饒師院美術系副教授陳道龍說。

成為“有意味的形式”

在陳道龍看來, 婺源三雕具有學術研究和歷史考察價值, 有觀賞、審美的精神價值, 同時,對於當代建築來說,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實物研究和借鑒價值。它集美學、力學、數學、歷史學、生態學於一身,極具藝術性,更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對當代的建築藝術和生態環境都有巨大的影響。其內容廣攬民間傳說、戲文故事、花鳥瑞獸、龍獅馬鹿、名勝風光、民情風俗、漁樵耕讀、明暗八仙和博古吉圖等。雕者執刀有力、運刀自如、刀隨意動、意指刀達、刀中有筆,相得益彰,體現了刀法與藝術的一致,內容與風格的統一。

據記者瞭解,婺源三雕在徽派建築中不但具有裝飾功能,而且更有精神和理念的教化作用,成為“有意味的形式”。高度圖案化、形式化是婺源三雕的重要特徵,而另一個特徵是佈局定式化,即圖案的佈局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不得越級出軌。龍、人物、花鳥和幾何圖案等級森嚴,龍的等級最高,放在最中間、最高處,人物次之,花鳥器皿更次之,幾何圖案則是輔助性裝飾。

民間技藝走向“活態傳承”

婺源三雕不僅僅是固定于古建築中的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民間藝術技藝,婺源三雕的雕刻藝術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傳,相反,近些年來在婺源,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涉足三雕藝術。

據婺源三雕的傳承人之一俞有桂介紹,婺源三雕的技藝在明清時期往往都是在家族中傳承。俞有桂從事婺源三雕,也是因為其祖輩都是雕匠。

如今,婺源三雕技藝的傳承已經不僅局限於家族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事這個行業。據施明介紹,現在婺源三雕的從業人員已經超過3000人。婺源三雕曾經也像很多傳統手藝一樣面臨失傳,但近些年來,隨著婺源被納入“徽州文化生態實驗保護區”,不少古建築開始修整,且新建的民居也都要求統一成徽派風格,婺源三雕技藝再度成為吃香實用的手藝。三雕製品逐漸回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婺源三雕已經從古建築中走出,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

同時,對於當代建築來說,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實物研究和借鑒價值。它集美學、力學、數學、歷史學、生態學於一身,極具藝術性,更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對當代的建築藝術和生態環境都有巨大的影響。其內容廣攬民間傳說、戲文故事、花鳥瑞獸、龍獅馬鹿、名勝風光、民情風俗、漁樵耕讀、明暗八仙和博古吉圖等。雕者執刀有力、運刀自如、刀隨意動、意指刀達、刀中有筆,相得益彰,體現了刀法與藝術的一致,內容與風格的統一。

據記者瞭解,婺源三雕在徽派建築中不但具有裝飾功能,而且更有精神和理念的教化作用,成為“有意味的形式”。高度圖案化、形式化是婺源三雕的重要特徵,而另一個特徵是佈局定式化,即圖案的佈局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不得越級出軌。龍、人物、花鳥和幾何圖案等級森嚴,龍的等級最高,放在最中間、最高處,人物次之,花鳥器皿更次之,幾何圖案則是輔助性裝飾。

民間技藝走向“活態傳承”

婺源三雕不僅僅是固定于古建築中的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民間藝術技藝,婺源三雕的雕刻藝術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傳,相反,近些年來在婺源,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涉足三雕藝術。

據婺源三雕的傳承人之一俞有桂介紹,婺源三雕的技藝在明清時期往往都是在家族中傳承。俞有桂從事婺源三雕,也是因為其祖輩都是雕匠。

如今,婺源三雕技藝的傳承已經不僅局限於家族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事這個行業。據施明介紹,現在婺源三雕的從業人員已經超過3000人。婺源三雕曾經也像很多傳統手藝一樣面臨失傳,但近些年來,隨著婺源被納入“徽州文化生態實驗保護區”,不少古建築開始修整,且新建的民居也都要求統一成徽派風格,婺源三雕技藝再度成為吃香實用的手藝。三雕製品逐漸回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婺源三雕已經從古建築中走出,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