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再論龍母文化發源地並答雲浮周業鋒先生

雲浮當地網路媒體宣傳“雲浮洚水是龍母文化的發源地”, 然筆者對該系列所舉證據皆有疑問。 作為“好事者”, 本著實事求是, 以免以訛傳訛的原則, 翻閱各類史料, 筆者寫下《程溪祖廟是龍母祖庭?雲浮洚水是龍母文化的發源地?非也》一文, 以求正本溯源。 自認為已經夠淺顯明白。 然雲浮周業鋒先生一篇《再論龍母祖庭》, 實在讓人汗顏。

在《程溪祖廟是龍母祖庭?雲浮洚水是龍母文化的發源地?非也》一文中, 筆者依據《元和郡縣圖志》中:“程溪水, 東去(悅城)縣一百步。 ”以及“百步”的距離結合現實地理位置, 以證《舊唐書》、《太平寰宇記》之誤。

誠然當時筆者為了行文簡潔, 沒有詳細展開說明, 讓周葉峰先生望文生義, 誤會筆者這裡的“百步”是步數的意思, 在此表示抱歉。

為此特意展開說明:

步, 古人以舉足一次為跬, 舉足兩次為步(今以舉足一次為步)。 步亦是古人的計算距離的單位, 距離不足一裡(有說以三百步為一裡)以步計算。 周朝以八尺為步, 秦朝以六尺為步。 那麼唐朝以多少尺為一步呢?既然周業鋒先生手上有套《舊唐書》, 那麼筆者就在《舊唐書》裡找。 《舊唐書·食貨志上》載:“武德七年, 始定律令。 以度田之制, 五尺為步, 步二百四十為畝, 畝百為頃。 丁男、中男給一頃, 篤疾、廢疾給四十畝, 寡妻妾三十畝。 若為戶者加二十畝。 所授之田, 十分之二為世業,

八為口分。 世業之田, 身死則承戶者便授之;口分, 則收入官, 更以給人。 ”這裡要特別說明一下:“步二百四十為畝”是指寬一“步”, 長二百四十“步”為一“畝”, 以免周業鋒先生再次望文生義, 認為《舊唐書》記載的“步”是面積單位。

周業鋒先生在文中說:“‘百步’不是準確數目, 而是泛指一定長度, 如古文中常有‘萬丈’、‘千尋’、‘三思’等詞語, 都不是指某個準確數目;如好事者連這點常識都沒有, 就一味極力推翻文獻記載, 那就是純屬幼稚了”。 不好意思, 又讓周業鋒先生誤會了筆者連古人以數字指概數的常識都沒有!周業鋒先生, 要知道你引用的《舊唐書》和《太平寰宇記》中描述地理的文段, 在這種語境下的“百步”會是泛指一定長度嗎?再說, 周業鋒先生也知道當時的洚水屬於悅城縣,

距離悅城縣治更近, 若真是說到洚水, 何以當時的都城縣治為地標描述呢?

而成書比《舊唐書》早一百多年的唐朝官方地理書《元和郡縣圖志》亦寫的明明白白。 程溪就是今天的悅城河。

的確, 嘉靖《德慶州志》載:“ 州東八十裡曰靈溪水, 一名程溪, 源出新興縣, 北流百餘裡, 經儒林、富祿二裡入于江。 水口有石崖, 高十余丈, 水由此下, 其勢如降, 又名降水”, 且不論記載正誤, 暫時當這正確的, 所以筆者在《程溪祖廟是龍母祖庭?雲浮洚水是龍母文化的發源地?非也》認為:“至少在宋朝之前, 程溪是單純指今天的悅城河, 明朝之後才有程溪之洚水的說法。 ”

值得注意的是, 名字在歷史發展過程中, 是會變化的。 如同“雲浮”之名,

今天的雲浮市與二十多年前的雲浮縣, 所指地方有所不同。 與唐朝的雲浮郡更是不一樣, 因為唐朝的雲浮郡治在現在的陽春, 轄地大部分也在陽春。

至於“揭奚斯為了防止大家不知道程溪所在, 就特地加上‘絳水之濱’一句”。

難道揭奚斯先生還有預知能力, 知道數百年後會出現“程溪之爭”?或者說當時的洚水名氣比程溪還大?要以洚水之名確定程溪所在?

“‘後有衰麻而杖哭諸墓, 且惡其迫潮汐也, 一夕大雷電, 遷之高岡, 鄉人祠之始此’一句則說明龍子厭惡鄉人葬龍母的地方太低近江潮, 就發雷電將龍母遷葬于更高的山岡上人們也由此開始建祠廟供奉龍母了;注意這裡全文並無半點關於‘悅城’、‘遷墓江北’字樣,

這裡指的‘高岡’就是今天洚水鄉的青旗山, 這裡指的‘祠廟’就是後來洚水鄉的程溪祖廟, 天下諸多龍母道場無非從這裡遷靈出去”。

又開始咬文嚼字斷章取義了, 周業鋒先生是洚水人, 可知道洚水故老所說的龍母墳在青旗山腳, 公路之下, 也不是所謂的“高岡”?結合宋朝張維的《永濟行宮記》載:“夫人果以疾殞。 既葬西源上, 後大風雨, 其墓忽移於江北, 即今悅城也。 闔境畜乘皆汗而疲困, 晝夜號哭有聲如人。 遠近神之, 共立龍母廟於墓旁, 祈禱應答如響。 唐太和中, 李景休、會昌趙令則刻文於碑, 詳矣。 ”亦說遷墓之後才建廟, 也知道了揭奚斯先生所說的“鄉人祠之始此”是指悅城龍母祖廟。 至於周業鋒先生認為程溪祖廟早已存在, 為龍母祖庭, 如此重要的廟宇,為何連乾隆、道光兩版《東安縣誌》都沒有絲毫記載?是否可以確定在《東安縣誌》的編者們看來,程溪祖廟並沒有周業鋒先生所說的那麼重要,只是普通行宮一座,沒有必要浪費筆墨?又或者當時洚水下圍村還沒有建程溪祖廟?

“之前我看到一個論調,說是洚水鄉在‘搶’龍母文化,但是這個‘搶’字,就盡顯無知、無禮、無實,這是一個極其低陋的觀念。綜合前面所列眾多史載,證明龍母文化就誕生於降水河出水口,即古人說的‘程溪浦口’,難道洚水鄉的龍母文化還要‘搶’過來嗎?持此觀念者應是德慶人,他還將洚水鄉的龍母文化與廣西的龍母文化相提並論,難道這有可比性嗎?廣西的龍母淵源最早只能追溯到宋朝,而洚水鄉的淵源卻是自古已有,而且德慶方面的造神運動不是歷來就承認龍母是廣西人嗎?現在廣西那邊稱龍母文化發源地,德慶人又似乎不悅,這只能說是他們咎由自取,與他人無關。”

周業鋒先生所說的“綜合前面所列眾多史載,證明龍母文化就誕生於降水河出水口”是在程溪就是洚水的前提下推論的,可史書上程溪至少在宋朝之前是指悅城河,明朝才出現程溪是洚水的說法(筆者這個觀點不論嘉靖《德慶州志》記載正誤都是成立的),現在這個前提沒有了。至於周業鋒先生認為:“既然龍母歸葬江南,那麼其生活區域自然也在江南了”,那也是周業鋒先生認為而已,“歸葬江南”為何就不可以生活在僅一江之隔的西江北岸?

關於“在廣西那邊稱龍母文化發源地,德慶人又似乎不悅”這句,周業鋒先生可能不知,悅城與梧州的龍母文化只不過是掘尾龍(或說禿尾龍)傳說文化的一種亞文化而已。掘尾龍的傳說文化在全國各地皆有。而南寧的武鳴地區亦存在有關於不同於悅城、梧州龍母文化的另一種掘尾龍亞文化傳說,與悅城、梧州龍母文化本無多大聯繫。可武鳴在2013年卻妄稱當地的羅波廟為“中華龍母第一廟”,珠江流域的龍母文化皆源於此。引起學術界反對,中山大學蔣明智教授也是持反對態度,具體可以上超星學術視頻看蔣教授系列講座《悅城龍母傳說起源新探》。如今武鳴已不再宣稱“珠江流域龍母廟起源于羅波廟”,當地羅波廟所祀奉的神,之前稱“龍母”現在也改稱為“祖母王”了。

龍母文化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而關於龍母的傳說不一定是真實的,隨著時間推移,龍母傳說的不斷發展完善,偏離真實歷史也就越來越大,以致到了清朝出現了龍母生於楚懷王辛未年這種歷史上不存在的年份的傳說。《東安縣誌》:“青旗山,在城東北六十裡,開展若旗,橫連蔽日。楚懷王時,龍母寄寓程溪,即其地也”,顯然《東安縣誌》的記載受傳說影響比較大,比《東安縣誌》成書稍早的康熙《羅定州志》關於青旗山的記載沒有關於“遷廟”一說,《東安縣誌》受民間傳說影響所記載的“遷廟”可信度不高。很可惜,周業鋒先生不僅斷章取義,還混淆了歷史與傳說的區別,硬將傳說當作了真正的歷史,成了“歷史發明家”。

“悅城龍母廟的始建年代,是德慶人自己都弄不清楚的,時而雲‘始建不晚于唐’,時而雲‘始建無可考’,時而雲‘始建于秦漢年間’”

若將關於龍母的傳說當作史實來考證的話,亦可以說龍母祖廟始建於漢代。但並不是所有人像“歷史發明家”周業鋒先生一樣將傳說納入考證史料,在根據排除了傳說影響的史料的情況下,本著嚴謹的態度,只能得出龍母祖廟始建年代不晚於唐朝的結論。

“關於程溪祖廟始建于秦始皇三十六年的觀點,完全是符合歷史文獻記載和民間傳說的。”

說出這番話的周業鋒先生推薦大家閱讀《廣州記》。好,那麼我們就看《廣州記》

東晉顧微的《廣州記》原書早已失佚,不過我們可以在其他書籍找到引述這本書關於龍母事蹟的記載。

宋代《太平寰宇記·嶺南道一·廣州·程浦溪》:“顧微《廣州記》曰:浦溪口,有龍母養龍,斷裂其尾。因呼其溪焉龍窟。人時見之,土境大豐而利涉。”

唐代歐陽詢編撰的《藝文類聚》卷九《水部下·浦》曰:“顧微《廣州記》曰:浦溪口,有蒲母養龍,斷裂其尾。人時見之,土境大豐而利涉也。”

隋朝秘書郎虞世南編撰類書《北堂書鈔》,書中第一百五十六卷《歲時部四·豐稔篇二十七》載:“龍掘見境大豐。顧微《南海記》雲:程溪蒲口,有蒲母養龍,斫斷其尾。人時見之,土境大豐也。”

《北堂書鈔·舟部下·舫七·龍引舫還》還有另外一篇記載:“《南海記》曰:有龍掘,浦口。昔蒲母養龍,龍取魚以給母,母斷魚,誤斫龍尾。人謂之龍屈。桓帝迎母至於浦口,龍輒引舫還。”。很明顯,《藝文類聚》所引顧微《廣州記》與《北堂書鈔》所引顧微《南海記》是同一書,只是引述取捨有所不同而已。

《廣州記》說龍母是東漢桓帝時期的人。看過《廣州記》的周業鋒先生為什麼還要說程溪祖廟始建于秦朝。或者說周業鋒先生看過哪本歷史文獻記載了程溪祖廟建於始皇三十六年?或是哪條傳說到秦始皇時期就開始建程溪祖廟?又或是周葉峰先生過於自信,不屑與查對資料,想當然地認為程溪祖廟始建于秦朝?

周業鋒先生在文中還說“古人所指的‘悅城’是指一個縣級行政區域,而不是今天所指的一個鄉鎮而已,據《舊唐書》記載,古悅城縣就是隋朝的樂成縣,隋樂成縣包括今天德慶、雲安、雲城與高要交界的大片地區,而且縣治在今高要樂成鎮,並不在德慶悅城鎮,因此當時的‘悅城’也包括今天都楊的洚水鄉,而非單指今天的悅城鎮,一直到明朝萬曆初年,都楊才開始從高要管轄轉為三羅管轄。”

周業鋒先生所說隋朝的“樂成縣”,應當是“樂城縣”的筆誤。至於說隋朝的樂城縣治在現在的高要樂城鎮,筆者不敢苟同。清代宣統《高要縣誌》載:“今府治西北八十裡屬漾源都,有樂城墟,相傳為樂城縣”。得出此結論的周業鋒先生應該是根據清宣統年間成書的《高要縣誌》推論的。但是《高要縣誌》也只是說相傳而已,並沒有確定。

查宋《太平寰宇記·嶺南道八》:“廢悅城縣,在(康)州東八十裡,本隋樂城縣,屬端州,唐武德五年改屬康州,改為悅城縣,今為悅城鎮。”

五代《舊唐書·地理志》:“悅城,隋樂城縣。武德五年,屬端州。又屬康州,改為悅城。”

唐《元和郡縣圖志·卷第三十四》:“悅城縣,下。西至(康)州八十裡,本漢端溪縣地,宋于此置樂城縣,屬端州。武德五年,改屬康州,天寶元年改名悅城。郁水,一名西江水,經縣南,去縣十步。程溪水,東去縣一百步。”很明顯,無論是隋朝的樂城縣,還是在初唐的樂城縣,抑或改名後的悅城縣,縣治都是現在的悅城圩。

其實,悅城之名始于劉宋大明年間的設立悅城縣(縣治有說是在今德慶縣播植鎮沙村),悅城之建制始於同時期設立的樂城縣(縣治就在今天的悅城圩)。隋開皇十二年,撤銷悅城縣,併入樂城縣。天寶元年樂城縣改名悅城縣。趙宋開寶五年,悅城縣併入端溪縣,改為悅城鎮。

此外說些題外話。

周業鋒先生在《兩廣仙蹤,嶺南道源——洚水鄉的程溪龍母文化》文中說:

“說到端溪縣,雖然當時其治在德慶,但卻是以雲浮的南江命名的。道光知縣汪兆柯的《稟覆陳撫憲到任詢訪地方利弊事宜疏》中提到:‘(東安)縣城東北一隅,濱臨西江大河。東匯端江,南繞廬溪。’按照這個記載,端江實際上就是南江,也即端溪,後來設端溪縣即是以此溪為名,所以說,德慶除了是端溪縣治所在之外,實則與端溪無太大關聯。”

端溪是不是南江,暫且不論,以後撰文再議。但周業鋒先生以汪知縣這篇文章斷定端溪是南江就不僅僅是斷章取義了,而是一竅不通,卻不懂裝懂。這裡的端江既不是端溪也不是南江,而是之當時高要縣段的西江。至於為什麼,還請周業鋒先生提升自己古文閱讀能力再查閱資料吧。

周業鋒先生在詩賦方面有一定的水準,值得敬佩。但考究歷史,不同於寫詩作賦,不能天馬行空,也不可斷章取義。當然,可以大膽假設,但必須小心求證。文章千古事,不能等閒視之。捕風捉影,牽強附會,不懂裝懂,這是文風不正的表現。而某些自媒體將錯誤的言論傳播出去,誤導他人,也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何陽福

於鼎湖山下

2018年5月1日

如此重要的廟宇,為何連乾隆、道光兩版《東安縣誌》都沒有絲毫記載?是否可以確定在《東安縣誌》的編者們看來,程溪祖廟並沒有周業鋒先生所說的那麼重要,只是普通行宮一座,沒有必要浪費筆墨?又或者當時洚水下圍村還沒有建程溪祖廟?

“之前我看到一個論調,說是洚水鄉在‘搶’龍母文化,但是這個‘搶’字,就盡顯無知、無禮、無實,這是一個極其低陋的觀念。綜合前面所列眾多史載,證明龍母文化就誕生於降水河出水口,即古人說的‘程溪浦口’,難道洚水鄉的龍母文化還要‘搶’過來嗎?持此觀念者應是德慶人,他還將洚水鄉的龍母文化與廣西的龍母文化相提並論,難道這有可比性嗎?廣西的龍母淵源最早只能追溯到宋朝,而洚水鄉的淵源卻是自古已有,而且德慶方面的造神運動不是歷來就承認龍母是廣西人嗎?現在廣西那邊稱龍母文化發源地,德慶人又似乎不悅,這只能說是他們咎由自取,與他人無關。”

周業鋒先生所說的“綜合前面所列眾多史載,證明龍母文化就誕生於降水河出水口”是在程溪就是洚水的前提下推論的,可史書上程溪至少在宋朝之前是指悅城河,明朝才出現程溪是洚水的說法(筆者這個觀點不論嘉靖《德慶州志》記載正誤都是成立的),現在這個前提沒有了。至於周業鋒先生認為:“既然龍母歸葬江南,那麼其生活區域自然也在江南了”,那也是周業鋒先生認為而已,“歸葬江南”為何就不可以生活在僅一江之隔的西江北岸?

關於“在廣西那邊稱龍母文化發源地,德慶人又似乎不悅”這句,周業鋒先生可能不知,悅城與梧州的龍母文化只不過是掘尾龍(或說禿尾龍)傳說文化的一種亞文化而已。掘尾龍的傳說文化在全國各地皆有。而南寧的武鳴地區亦存在有關於不同於悅城、梧州龍母文化的另一種掘尾龍亞文化傳說,與悅城、梧州龍母文化本無多大聯繫。可武鳴在2013年卻妄稱當地的羅波廟為“中華龍母第一廟”,珠江流域的龍母文化皆源於此。引起學術界反對,中山大學蔣明智教授也是持反對態度,具體可以上超星學術視頻看蔣教授系列講座《悅城龍母傳說起源新探》。如今武鳴已不再宣稱“珠江流域龍母廟起源于羅波廟”,當地羅波廟所祀奉的神,之前稱“龍母”現在也改稱為“祖母王”了。

龍母文化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而關於龍母的傳說不一定是真實的,隨著時間推移,龍母傳說的不斷發展完善,偏離真實歷史也就越來越大,以致到了清朝出現了龍母生於楚懷王辛未年這種歷史上不存在的年份的傳說。《東安縣誌》:“青旗山,在城東北六十裡,開展若旗,橫連蔽日。楚懷王時,龍母寄寓程溪,即其地也”,顯然《東安縣誌》的記載受傳說影響比較大,比《東安縣誌》成書稍早的康熙《羅定州志》關於青旗山的記載沒有關於“遷廟”一說,《東安縣誌》受民間傳說影響所記載的“遷廟”可信度不高。很可惜,周業鋒先生不僅斷章取義,還混淆了歷史與傳說的區別,硬將傳說當作了真正的歷史,成了“歷史發明家”。

“悅城龍母廟的始建年代,是德慶人自己都弄不清楚的,時而雲‘始建不晚于唐’,時而雲‘始建無可考’,時而雲‘始建于秦漢年間’”

若將關於龍母的傳說當作史實來考證的話,亦可以說龍母祖廟始建於漢代。但並不是所有人像“歷史發明家”周業鋒先生一樣將傳說納入考證史料,在根據排除了傳說影響的史料的情況下,本著嚴謹的態度,只能得出龍母祖廟始建年代不晚於唐朝的結論。

“關於程溪祖廟始建于秦始皇三十六年的觀點,完全是符合歷史文獻記載和民間傳說的。”

說出這番話的周業鋒先生推薦大家閱讀《廣州記》。好,那麼我們就看《廣州記》

東晉顧微的《廣州記》原書早已失佚,不過我們可以在其他書籍找到引述這本書關於龍母事蹟的記載。

宋代《太平寰宇記·嶺南道一·廣州·程浦溪》:“顧微《廣州記》曰:浦溪口,有龍母養龍,斷裂其尾。因呼其溪焉龍窟。人時見之,土境大豐而利涉。”

唐代歐陽詢編撰的《藝文類聚》卷九《水部下·浦》曰:“顧微《廣州記》曰:浦溪口,有蒲母養龍,斷裂其尾。人時見之,土境大豐而利涉也。”

隋朝秘書郎虞世南編撰類書《北堂書鈔》,書中第一百五十六卷《歲時部四·豐稔篇二十七》載:“龍掘見境大豐。顧微《南海記》雲:程溪蒲口,有蒲母養龍,斫斷其尾。人時見之,土境大豐也。”

《北堂書鈔·舟部下·舫七·龍引舫還》還有另外一篇記載:“《南海記》曰:有龍掘,浦口。昔蒲母養龍,龍取魚以給母,母斷魚,誤斫龍尾。人謂之龍屈。桓帝迎母至於浦口,龍輒引舫還。”。很明顯,《藝文類聚》所引顧微《廣州記》與《北堂書鈔》所引顧微《南海記》是同一書,只是引述取捨有所不同而已。

《廣州記》說龍母是東漢桓帝時期的人。看過《廣州記》的周業鋒先生為什麼還要說程溪祖廟始建于秦朝。或者說周業鋒先生看過哪本歷史文獻記載了程溪祖廟建於始皇三十六年?或是哪條傳說到秦始皇時期就開始建程溪祖廟?又或是周葉峰先生過於自信,不屑與查對資料,想當然地認為程溪祖廟始建于秦朝?

周業鋒先生在文中還說“古人所指的‘悅城’是指一個縣級行政區域,而不是今天所指的一個鄉鎮而已,據《舊唐書》記載,古悅城縣就是隋朝的樂成縣,隋樂成縣包括今天德慶、雲安、雲城與高要交界的大片地區,而且縣治在今高要樂成鎮,並不在德慶悅城鎮,因此當時的‘悅城’也包括今天都楊的洚水鄉,而非單指今天的悅城鎮,一直到明朝萬曆初年,都楊才開始從高要管轄轉為三羅管轄。”

周業鋒先生所說隋朝的“樂成縣”,應當是“樂城縣”的筆誤。至於說隋朝的樂城縣治在現在的高要樂城鎮,筆者不敢苟同。清代宣統《高要縣誌》載:“今府治西北八十裡屬漾源都,有樂城墟,相傳為樂城縣”。得出此結論的周業鋒先生應該是根據清宣統年間成書的《高要縣誌》推論的。但是《高要縣誌》也只是說相傳而已,並沒有確定。

查宋《太平寰宇記·嶺南道八》:“廢悅城縣,在(康)州東八十裡,本隋樂城縣,屬端州,唐武德五年改屬康州,改為悅城縣,今為悅城鎮。”

五代《舊唐書·地理志》:“悅城,隋樂城縣。武德五年,屬端州。又屬康州,改為悅城。”

唐《元和郡縣圖志·卷第三十四》:“悅城縣,下。西至(康)州八十裡,本漢端溪縣地,宋于此置樂城縣,屬端州。武德五年,改屬康州,天寶元年改名悅城。郁水,一名西江水,經縣南,去縣十步。程溪水,東去縣一百步。”很明顯,無論是隋朝的樂城縣,還是在初唐的樂城縣,抑或改名後的悅城縣,縣治都是現在的悅城圩。

其實,悅城之名始于劉宋大明年間的設立悅城縣(縣治有說是在今德慶縣播植鎮沙村),悅城之建制始於同時期設立的樂城縣(縣治就在今天的悅城圩)。隋開皇十二年,撤銷悅城縣,併入樂城縣。天寶元年樂城縣改名悅城縣。趙宋開寶五年,悅城縣併入端溪縣,改為悅城鎮。

此外說些題外話。

周業鋒先生在《兩廣仙蹤,嶺南道源——洚水鄉的程溪龍母文化》文中說:

“說到端溪縣,雖然當時其治在德慶,但卻是以雲浮的南江命名的。道光知縣汪兆柯的《稟覆陳撫憲到任詢訪地方利弊事宜疏》中提到:‘(東安)縣城東北一隅,濱臨西江大河。東匯端江,南繞廬溪。’按照這個記載,端江實際上就是南江,也即端溪,後來設端溪縣即是以此溪為名,所以說,德慶除了是端溪縣治所在之外,實則與端溪無太大關聯。”

端溪是不是南江,暫且不論,以後撰文再議。但周業鋒先生以汪知縣這篇文章斷定端溪是南江就不僅僅是斷章取義了,而是一竅不通,卻不懂裝懂。這裡的端江既不是端溪也不是南江,而是之當時高要縣段的西江。至於為什麼,還請周業鋒先生提升自己古文閱讀能力再查閱資料吧。

周業鋒先生在詩賦方面有一定的水準,值得敬佩。但考究歷史,不同於寫詩作賦,不能天馬行空,也不可斷章取義。當然,可以大膽假設,但必須小心求證。文章千古事,不能等閒視之。捕風捉影,牽強附會,不懂裝懂,這是文風不正的表現。而某些自媒體將錯誤的言論傳播出去,誤導他人,也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何陽福

於鼎湖山下

2018年5月1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