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十萬個為什麼—我們今天都要學說普通話,古人也說“普通話”嗎?

事實上,中國歷朝歷代跟現在是一樣的,既有各地的方言,也十分重視語言的統一,因此,就出現了一種名為“雅言”的共同語。《辭海》對“雅言”的解釋是:古時稱“共同語”,同方言對稱。所以,

“雅言”就是中國最早的古代通用語。

普通話水準測試等級證書是證明普通話水準的有效證件。普通話水準測試等級分為三級六等。播音員、節目主持人的普通話水準應在一級。

據史料記載,中國最早的“雅言”是周朝的國都豐鎬(今陝西西安西北)地區的語言。

當時,周朝採取分封制,周王室把親戚分到各地,成為諸侯國,於是王公貴族便把“雅言”帶往各地,並在全國逐漸傳播開來。“雅言”能讓不同地方的人互相溝通,後來,孔子在魯國講學,用的就是“雅言”。要知道,孔子的三千弟子來自四面八方,不用“雅言”還真不好講學呢。《論語·述而》中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可以說,孔子是中國推行“普通話”的先驅。

周朝的雅言被秦朝繼承,

並被當做官話在全國使用,西漢東漢也不例外。雖然隨著各朝國都不斷遷移,“雅言”的基礎方言也不斷隨之修正,但多數仍以政治經濟繁榮的京城的語言為標準,這就是所謂的“官話”“京腔”。元代以後,由於京城多設在北京,於是北京方言便很快成為全國通用的雅言了,最終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普通話”。

不僅語言有方言和普通話,書寫文字也是有官方和非官方的區別的。

比如,秦朝的官方文字是篆書,如官員晉升或者國家大事都用篆書書寫,而官員的降職,罪犯的判刑等則以隸書書寫,表示輕視或不滿。

所以,古代也是有普通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