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財富農觀察|日本農民老齡化危機加劇,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早在1970年,日本的老齡化率就達到了7%,正式步入了老齡化社會;2007年,日本的老齡化率達到22%,進入了高齡化社會。

在日本人口高齡化發展的同時,其農業人口的高齡化程度及比例己經遠遠超出了其全國高齡化的平均水準。

當前日本農業就業人口中達到65周歲以上的人口占到了61.2%,這個比例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3倍有餘。

《財富農觀察》本期話題:日本農民老齡化危機加劇,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本期財富農觀察特約嘉賓——自媒體《我的農場》主編王一鳴,

和主持人張程共同分析探討這個問題

日本老齡化的現狀

前不久,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榮譽院長厲以甯在題為《尋找“紅利”的新源泉》的演講中指出,過去只聽說過海歸,現在中國出現了“城歸”。農村外出打工的人在外面工作了幾年,認識了一些朋友,學會了技術,積累了一些錢,更懂得了市場怎麼運作,然後就會返鄉創業,因為家鄉有用武之地。

之所以厲以寧認為“城歸”會成為新的人口紅利,那就是農村人口老齡化的趨勢日漸嚴峻。這一幕在我們的近鄰日本已經出現了。

日本老齡化的特點

1、農業勞動力的高齡化發展快:

日本東京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預測,2020年骨幹農業者人數將會比現在減少160萬人,到那時65周歲以上的骨幹農業者將會占到70%左右。

目前,日本稻農的平均年齡為73周歲。日本農業人口高齡化率之高,

為全球所罕見。水稻種植是日本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這關係到糧食安全及糧食自給率問題。

2、農村家庭人口的高齡化加劇:

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日本農戶的數量就在不斷減少,農戶中的青年人數量減少更為突出。

2014年日本政府人口白皮書顯示,2014年,

農戶家庭中14周歲以下的年輕人比例還不到1985年的15%。 40周歲以下的不到1985年的25%,而65周歲以上的人口卻大幅攀升,農戶家庭高齡化及農村空巢化現象嚴重。

日本政府應對措施

為了應對農業人口高齡化危機,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日本政府出臺了多項支持農業勞動力的政策,

尤其是對於從非農行業轉入農業的勞動力的支持。

第一,對於新務農人員在從事農業生產前,各都府道縣的農業者培訓中心針對這些非農人員的實際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諮詢服務,提高這些非農業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的興趣。

第二,通過農業預備學校、縣農業學校等相關的培訓機構,幫助新務農人員制訂相應的農業研修計畫。各縣的農業委員會、農政局等機構對新務農人員開展農技及生產經營等方面的培訓及指導,並對這些新務農人員發放用於改善生產條件的資金補貼。

為此,日本政府在2006年專門成立了“新務農支援融資制度”。該制度規定,凡是18-55周歲新務農人員,可以獲得長期的無息無抵押貸款,用於改善生產條件及個人生活支出。

2012年,該制度進一步規定,對於未滿45周歲,從事農業生產超過1年的新務農人員在未來5年每年發放200萬日元的補貼。

通過這些新舉措的推出,加大了非農人員向農業領域的轉移,新務農人員目前己經成為日本農業生產的重要勞動力資源。

第三,日本政府開始討論利用國家戰略特區,放開農業領域接納外籍勞動者。接納物件限定為擁有一定實際務農經驗的專業人才,將支付不低於日本人的薪資。

此前日本主要在城市地區引進高端外籍人才,今後將擴大到地方的基礎產業,平衡經濟發展。

日本的教訓中國應該如何避免?

(1)進一步土地流轉,推動農業生產規模化。

日本過去是典型的小農經濟,小農經營在農業勞動力短缺的時候,其規模劣勢極為凸顯。

(2)繼續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

過去我們總說“農民離不開農業、農民離不開土地”,事實上這是我們的一廂情願。

早在80年前,著名社會學者費孝通在他的博士論文《江村經濟》中就非常明確的指出,農民的生活難以為繼,一定是因為收益太少、規模太小,最終入不敷出,所以“城歸”固然能為農村注入活力,但如果農村不美、農民不富、農業不強,對於青壯年勞動力依然沒有吸引力。

實習編輯:胡佳

編輯:孟然

責任編輯:張磊

《致富青年幫》廣播節目收聽: 中波收聽:AM720(華北、華東部分地區)

網上收聽:央廣網(www.cnr.cn或country.cnr.cn)

致富幫,助您

打開財富之門,點亮人生夢想!

第二,通過農業預備學校、縣農業學校等相關的培訓機構,幫助新務農人員制訂相應的農業研修計畫。各縣的農業委員會、農政局等機構對新務農人員開展農技及生產經營等方面的培訓及指導,並對這些新務農人員發放用於改善生產條件的資金補貼。

為此,日本政府在2006年專門成立了“新務農支援融資制度”。該制度規定,凡是18-55周歲新務農人員,可以獲得長期的無息無抵押貸款,用於改善生產條件及個人生活支出。

2012年,該制度進一步規定,對於未滿45周歲,從事農業生產超過1年的新務農人員在未來5年每年發放200萬日元的補貼。

通過這些新舉措的推出,加大了非農人員向農業領域的轉移,新務農人員目前己經成為日本農業生產的重要勞動力資源。

第三,日本政府開始討論利用國家戰略特區,放開農業領域接納外籍勞動者。接納物件限定為擁有一定實際務農經驗的專業人才,將支付不低於日本人的薪資。

此前日本主要在城市地區引進高端外籍人才,今後將擴大到地方的基礎產業,平衡經濟發展。

日本的教訓中國應該如何避免?

(1)進一步土地流轉,推動農業生產規模化。

日本過去是典型的小農經濟,小農經營在農業勞動力短缺的時候,其規模劣勢極為凸顯。

(2)繼續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

過去我們總說“農民離不開農業、農民離不開土地”,事實上這是我們的一廂情願。

早在80年前,著名社會學者費孝通在他的博士論文《江村經濟》中就非常明確的指出,農民的生活難以為繼,一定是因為收益太少、規模太小,最終入不敷出,所以“城歸”固然能為農村注入活力,但如果農村不美、農民不富、農業不強,對於青壯年勞動力依然沒有吸引力。

實習編輯:胡佳

編輯:孟然

責任編輯:張磊

《致富青年幫》廣播節目收聽: 中波收聽:AM720(華北、華東部分地區)

網上收聽:央廣網(www.cnr.cn或country.cnr.cn)

致富幫,助您

打開財富之門,點亮人生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