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作家 · 許知遠:每當我宣稱自己是知識份子,嘲笑不信任就發生了

一面被大眾嘲笑,一面又妄想救贖時代,這位知識份子,

真是勇敢得發瘋。

許知遠,一個作家,

卻很不合時宜地一再引發風波,

原因是,

他把《十三·邀》這檔訪談直播,做成了一檔尬聊節目,

還曾一夜之間,

被罵成了“迂腐落伍裝逼犯”“精神世界老僵屍”。

可即便如此,

風波過後,

這位頂著一頭卷髮,

總在褲兜裡揣著一本書,

最愛穿人字拖的,

邋邋遢遢70後老男人,

還是一如既往、不自知地進出他創辦的單向街書店,

看著他公司的一群90後“虛張聲勢”。

也繼續認真地對他下一個要訪談的物件,

預設著他自己的“偏見”。

其實,作為知識份子,

許知遠本可以安靜地守著一隅淨地,

跟身邊的一小撮人,

繼續聊著博爾赫斯的《布宜諾賽勒斯的激情》,

也可以自己邊喝著小酒吃著烤串,邊聽著“鳥叫”。

然而,

《十三·邀》卻讓他從書堆裡,走到了人群前。

甚至與馬東的一場尬聊過後,

許知遠,這個陌生的名字,

已經在90後的群體裡,炸開了鍋,收不回去了——

“你不覺得,大眾文化越來越粗鄙化嗎?”

“過去的人看莎士比亞,就跟現在的人看《奇葩說》一樣嗎?”

“技術真的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了嗎?”

“90後這批年輕人並沒有多自由啊!”

……

許知遠似乎一定要在大眾文化中挖出這樣一種情緒:

我們懷念,

我們拒絕,

我們反抗。

當大多數人,都已經擁抱了今天,

學會了與時代為伍,與群眾狂歡,

他卻還在尷尬地呐喊,以他為代表的,現代人的心理困境。

於是,嘲笑從四面八方湧來:

《許知遠為什麼是最令人無比尷尬的公知?》

《許知遠,你離採訪馬東還差十個朱軍》

……

然而,這場漫長並被娛樂化了的窘境,

對於許知遠本人和讀過他書的人來說,

卻並不陌生,也並不可怕,甚至從未停止——

“我已經感到了某種危險。

因為,每當我嚴肅地宣稱自己是一位知識份子時,

嘲笑與不信任就發生了。

這時候,我就想起了海明威在巴黎的咖啡館一絲不苟地寫作的場景。

堅守嚴肅讓人尊敬,同時也意味著你有被嘲弄的危險。”

這文字,是2001年的許知遠,

在自己出版的第一本《那些憂傷的年輕人》中留下的。

那時候他剛剛畢業,才25歲。

他從年輕狂妄的視角,

寫了不再年輕的李敖,

也感歎了不再年輕的崔健,

當然,他也沒忘預想了一下46年後自己的樣子。

“那時候我已經蒼老,

眼睛應該沒有失明,

可能也拄著拐杖,

可能狂妄之氣已經淡去,

但是肯定依然嚴肅與認真,

依然堅信偉大的思想與靈魂。”

時至眼下,16年以後,41歲的許知遠,

好像也沒有食言。

他依然嚴肅認真,相信偉大,

只是還未衰老到,淡去狂妄。

不過,多多少少,多了點境遇上的尷尬,

就像當年他眼中的李敖和崔健。

有意思的是,

現實中的許知遠,

似乎不太在意如何在大眾眼下,藏起把柄。

他一邊抱怨科技手段、大眾文化給自己帶來的困擾,

一邊又以無可奈何的姿態融合、投入。

雖然還是一身白襯衫、牛仔褲的裝扮,

但他已經遠離了報社、雜誌社,

告別了《經濟觀察報》和《生活》,

出現在了單向空間的二樓。

他在辦書店,

但同時,他的的團隊也在抓耳撓腮,

為怎麼把微信文章的閱讀量搞到10萬+而焦慮。

即便抵觸、抱怨、反抗,

可許知遠依舊在當下這個時代裡,

前行、逆流。

“當我毫不遲疑地宣稱自己是知識份子的身份時,

我也明確了自己的任務。

我必須深入人類文明最精要的思想文化之中,

探取它們的秘密;

我必須與那些人類史上最傑出的大腦與最動人的靈魂相伴,

爭取那半點的光輝……

然後,

我渴望把這些秘密和光輝與周圍的人群共同分享。”

從2001年,到2017年,

許知遠變了很多,也沒怎麼變。

他仍舊想著自己的任務,也仍舊想與人分享。

只不過,由90後主宰的時代,他落寞得像個老人。

馬東說,許知遠的憤怒,源自于他的樂觀。

因為他始終相信未來可以變得更好,

才會去尋找、揭秘、批判、反抗。

許知遠說,“看世界,他帶著偏見”,

就算是不同,也希望被聽見。

如果他在被嘲笑、被挖苦的同時,

也在讓你聽見,一點憤怒的、樂觀的聲音,

那也是許知遠,這樣一個尷尬的知識份子樂於看到的事情吧。

◎本文由正午文化原創,轉載請注明◎

那時候他剛剛畢業,才25歲。

他從年輕狂妄的視角,

寫了不再年輕的李敖,

也感歎了不再年輕的崔健,

當然,他也沒忘預想了一下46年後自己的樣子。

“那時候我已經蒼老,

眼睛應該沒有失明,

可能也拄著拐杖,

可能狂妄之氣已經淡去,

但是肯定依然嚴肅與認真,

依然堅信偉大的思想與靈魂。”

時至眼下,16年以後,41歲的許知遠,

好像也沒有食言。

他依然嚴肅認真,相信偉大,

只是還未衰老到,淡去狂妄。

不過,多多少少,多了點境遇上的尷尬,

就像當年他眼中的李敖和崔健。

有意思的是,

現實中的許知遠,

似乎不太在意如何在大眾眼下,藏起把柄。

他一邊抱怨科技手段、大眾文化給自己帶來的困擾,

一邊又以無可奈何的姿態融合、投入。

雖然還是一身白襯衫、牛仔褲的裝扮,

但他已經遠離了報社、雜誌社,

告別了《經濟觀察報》和《生活》,

出現在了單向空間的二樓。

他在辦書店,

但同時,他的的團隊也在抓耳撓腮,

為怎麼把微信文章的閱讀量搞到10萬+而焦慮。

即便抵觸、抱怨、反抗,

可許知遠依舊在當下這個時代裡,

前行、逆流。

“當我毫不遲疑地宣稱自己是知識份子的身份時,

我也明確了自己的任務。

我必須深入人類文明最精要的思想文化之中,

探取它們的秘密;

我必須與那些人類史上最傑出的大腦與最動人的靈魂相伴,

爭取那半點的光輝……

然後,

我渴望把這些秘密和光輝與周圍的人群共同分享。”

從2001年,到2017年,

許知遠變了很多,也沒怎麼變。

他仍舊想著自己的任務,也仍舊想與人分享。

只不過,由90後主宰的時代,他落寞得像個老人。

馬東說,許知遠的憤怒,源自于他的樂觀。

因為他始終相信未來可以變得更好,

才會去尋找、揭秘、批判、反抗。

許知遠說,“看世界,他帶著偏見”,

就算是不同,也希望被聽見。

如果他在被嘲笑、被挖苦的同時,

也在讓你聽見,一點憤怒的、樂觀的聲音,

那也是許知遠,這樣一個尷尬的知識份子樂於看到的事情吧。

◎本文由正午文化原創,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