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樣的茶“高溫”沖泡更好喝

茶葉的適制性受其品種、地域影響,就好像我們每天都會以不同的方式接觸到生長環境、品種、大小都各不相同的食材一樣。

雖然我們也可以“任性”地只用一種相同的烹飪方式對待它們,

然而,結果呢?

幾經試驗:某些食材,非得煮,才香;某些食材,非得炒,才可口,某些食材,非得蒸,才鮮美,並且,還得講求火候、烹飪時間、配料......

同樣,受茶本身加工工藝、原料老嫩不一的影響,每種茶都擁有自己專屬的“最適宜沖泡溫度”

因此,泡茶前,我們得先學會“觀茶、辨茶”,進而真正做到“識茶”,這樣一來,才有助於我們後期掌握如何“品茶”,長期堅持,反復實踐折騰,漸漸地,也能慢慢“懂茶”了。

就算“好茶不怕滾水燙”,也是有“度”的。先來說說水的沸點,我猜大家對“水的沸點”這一認知難免存在小小誤區,這與攝氏溫標定義——“在標準大氣壓下,以水的冰點為0度,水的沸點為100度,中間分為100等分的溫標。”脫不了關係。

其實,隨著科學技術水準不斷進步、人們對熱力學認知的不斷提高,

早在1990年1月1日起開始在全世界範圍內採用第十八屆國際計量大會及第77屆國際計量委員會作出重新修訂國際溫標決議後,標準大氣壓狀態下水的沸點已不再是100℃,而是99.974℃。國際通用的也不再是100攝氏溫標,而是國際(攝氏)溫標 。只不過,這一國際(攝氏)溫標新定義我國使用較晚。

唐代陸羽《茶經》中將泡茶水溫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沸:當水如魚目,微微有聲時

第二沸:緣邊如湧泉連珠

第三沸:勢若奔濤、騰波鼓浪

而今,我們更習慣使用低溫(70℃~80℃) 、中溫(80℃~90℃) 、高溫(90℃以上)來區別泡茶所用水溫。

那麼,什麼樣的茶更適合“高溫”沖泡?

要明白,茶葉中的有效內含物質溶解度與水溫呈正比,我們不難發現,日常泡茶過程中,在沖泡時間差不多的前提下,水溫相對高的那一泡茶,出湯入口後濃度明顯要大一些。

可是,受茶葉加工工藝影響,各類不同成品茶最後保留的氨基酸、茶多酚、維生素等內含物質比例以及可溶性溫度不相一致。所以,我們只有在弄明白不同物質的可溶性溫度、茶葉成品最終內含物質大概比例,

才可通過控制水溫,幾盡完美的展現茶湯滋味,又不失其有效內含物。

有了類似的實踐思考過程,你會發現,原來,在沖泡過程中,那些已經劃分在常規“低溫”、“中溫”、“高溫”沖泡梯度範圍內的茶,有時甚至需要忽略它的所屬茶類,跨梯度適當提高水溫沖泡。

其實,這類茶,往往都具有一些共性,那就是:要麼用料粗老、要麼焙火重、要麼經過重揉撚、要麼是陳年茶、要麼茶葉緊結成塊、成團(接觸水的面積小、不易出味)。

跨梯度適當提高水溫沖泡。

其實,這類茶,往往都具有一些共性,那就是:要麼用料粗老、要麼焙火重、要麼經過重揉撚、要麼是陳年茶、要麼茶葉緊結成塊、成團(接觸水的面積小、不易出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