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看不起武聖關羽?

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編》曾說過這樣一則故事,說有一次趙匡胤到武成王廟去看歷代名將,覺得很不爽,於是就讓白起、張飛等人在內的22位名將集體“下崗”了,將他們都搬了出來。

趙匡胤的理由是,白起這樣連降軍也殺的人,不配受饗。

不過令人好奇的是,在這批“下崗”的人員名單中,口碑向來極好的關羽居然也赫然在列。

武成王廟,簡稱“武廟”,舊稱“太公廟”,專門祭祀呂尚的廟宇,始建于唐玄宗開元年間,廢止于明太祖洪武年間。

唐朝開元十九年,玄宗皇帝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置的廟宇,它以周朝開國太師、軍師呂尚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唐肅宗上元元年尊太公望為武成王祭典與祭孔子的文宣王廟相同。太公尚父廟更名為武成王廟,簡稱武廟。當時武廟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張良為副祀。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坐左右。

關羽,字長生(後改雲長),

河東解良人。東漢末年的名將。劉備起兵時,關羽跟隨劉備,忠心不二,深受劉備信任。劉備、諸葛亮等入蜀國,關羽鎮守荊州,劉備奪取漢中後,關羽乘勢北伐魏國,曾圍襄樊、擒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中原震動,但是東吳偷襲荊州,關羽兵敗被害。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

然而趙匡胤為什麼看不上他要讓他下崗呢?

關羽極度自負,心胸狹小,而趙匡胤本人則是率直、寬容且極度自信的一個人。

他的“杯酒釋兵權”很有名,沒用劉邦和朱元璋的伎倆去屠殺功臣,同樣可以達到目的;他對投降的俘虜也十分優待,五代十國中很多被他征服過的小君主,後來都生活得很好;另外,有宋一朝不殺文人的規矩,就是他立下的。

關羽在這方面則著實差勁,目中無人,在蜀漢陣營中幾乎沒啥朋友,尤其是和文人搞不好關係。按《三國志》中記載,關羽重士卒輕士大夫,性情傲慢,必不能久,是將才而不是帥才。在軍事上盲目自信,他沒有指揮過大兵團作戰,而因天氣原因偶然得到荊州,竟然沾沾自喜,這是他性格導致失敗的原因一;依仗劉備恩寵,欺淩糜芳、傅士仁,就連劉備的義子劉封也不放在眼裡,政治上弱智,

這是他性格導致失敗的原因二;拒絕與孫權聯姻,目光短淺,逞一時之快,造成孫劉聯盟瓦解。

而且關羽有投降和與人爭妻的污點,出於對鞏固統治的需要,趙匡胤自然不希望手下的兄弟去學關羽。

首先不管是真降還是假降,反正投降就是要挨駡的。和別人爭老婆就更不對了,後果是相當嚴重的,會造成兄弟、朋友反目成仇的,這對國家事業的穩定絕對百害而無一利。

趙匡胤在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當時還在後周當將軍的他,根本就沒想過投降;後來當了皇帝,在繼承人的問題上也沒和兄弟爭,母親杜氏一句話,弟弟趙光義就接了班。至於後世傳說的“燭影斧聲”故事,疑點太多,無從考證。就算是真的話,那也是弟弟趙光義的問題。

關羽“萬人敵”不假,可這跟帶兵打仗又是兩碼事了,終其一生都沒打過幾場像樣的勝仗,最後連荊州也丟了,毀了蜀漢的根本。趙匡胤就不一樣了,自身武藝高強不說,帶兵打仗還是一把好手。

還沒當皇帝前,他就曾以大將的身份參加了多場戰鬥,收復了不少的北方失地。在位17年時間著重以軍事力量,蕩平了南方諸多小國家,從而使得北宋王朝沒有成為繼五代之後的又一短命王朝。這一切,足以說明趙匡胤有韜略,有眼光。

宋代以後,關羽便被帶上“武聖”的桂冠。默默無聞了800年的關羽,被宋徽宗連升三級:先封“忠惠公”,再封“崇寧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義勇武安王”。元文宗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顯靈英濟王”,明神宗封之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又把關羽廟長格為“武廟”,與文廟—孔廟並列。清代皇帝標榜關羽為“萬世人極”,封之為“忠義神武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清史稿·禮樂志》),在北京修建了關帝廟,還通令全國,普建關廟,按時奉祀香火。武聖關公廟數量之多,遠遠超過了文聖孔廟。清代一朝,僅北京一地,關廟就有116座。而且,有些關廟的建築規模也遠遠超過了孔子的文廟。

不知趙匡胤看到這樣的情況會作何感想。

和別人爭老婆就更不對了,後果是相當嚴重的,會造成兄弟、朋友反目成仇的,這對國家事業的穩定絕對百害而無一利。

趙匡胤在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當時還在後周當將軍的他,根本就沒想過投降;後來當了皇帝,在繼承人的問題上也沒和兄弟爭,母親杜氏一句話,弟弟趙光義就接了班。至於後世傳說的“燭影斧聲”故事,疑點太多,無從考證。就算是真的話,那也是弟弟趙光義的問題。

關羽“萬人敵”不假,可這跟帶兵打仗又是兩碼事了,終其一生都沒打過幾場像樣的勝仗,最後連荊州也丟了,毀了蜀漢的根本。趙匡胤就不一樣了,自身武藝高強不說,帶兵打仗還是一把好手。

還沒當皇帝前,他就曾以大將的身份參加了多場戰鬥,收復了不少的北方失地。在位17年時間著重以軍事力量,蕩平了南方諸多小國家,從而使得北宋王朝沒有成為繼五代之後的又一短命王朝。這一切,足以說明趙匡胤有韜略,有眼光。

宋代以後,關羽便被帶上“武聖”的桂冠。默默無聞了800年的關羽,被宋徽宗連升三級:先封“忠惠公”,再封“崇寧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義勇武安王”。元文宗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顯靈英濟王”,明神宗封之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又把關羽廟長格為“武廟”,與文廟—孔廟並列。清代皇帝標榜關羽為“萬世人極”,封之為“忠義神武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清史稿·禮樂志》),在北京修建了關帝廟,還通令全國,普建關廟,按時奉祀香火。武聖關公廟數量之多,遠遠超過了文聖孔廟。清代一朝,僅北京一地,關廟就有116座。而且,有些關廟的建築規模也遠遠超過了孔子的文廟。

不知趙匡胤看到這樣的情況會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