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家來自劍橋的小公司只有一個競爭對手——ARM

當前SOC設計挑戰越來越大,因為上市時間要求越來越短,差異化越來越難。系統級的複雜性越來越高,包括軟硬體的集成,以及大量異構的核的使用。另外,對於安全性、安全防範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要求晶片無論是在實驗室還是追蹤應用的過程中性能更高。

2017年11月14日,領先的嵌入式分析技術開發商Ultra SOC在深圳舉行媒體見面會。並宣佈Microsemi在基於Risc-V開源處理器架構的產品中全面採用UltraSOC架構。Microsemi在存儲、網路卡領域處於全球領先的地位。UltraSOC是主要的開發和支持工具,這個新聞對於Risc-V社群是非常重要的發佈。同時Microsemi也是Risc-V社區非常重要的玩家。

此前,Ultra SOC曾宣佈了一項重要的全球性擴展,

以滿足一系列電子產品對更複雜、且能自我感知的矽晶片日益增長的需求,這些產品包括從羽量級感測器到支援互聯網的伺服器群組等。Ultra SOC的RISC-V處理器跟蹤功能實現方案將在2017年Q4推出。

Ultra SOC的半導體智慧財產權(SIP)產品可簡化系統級晶片(SOC)的開發,並未涉及人員提供有價值的嵌入式分析功能。Ultra SOC的技術最初開發出來時是一種晶片開發工具,用來説明開發人員做出更好的產品。

目前它主要應用在一系列應用需求中:如汽車行業中的安全性和安防,因為自動駕駛汽車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和風險;又比如從互聯網搜索到資料中心等大資料應用的優化;以及IoT的安全性等。

根據Semico Research估計,晶片製造商通過在開發流程中使用UltraSOC的技術,可使得眾多項目盈利翻倍,開發成本可削減1/4。UltraSOC的授權客戶包括海思、imagination 、Movidius(被Intel收購)和Microsemi。另外還有一部分客戶因為簽了NDA協定,

是不能透露名字的。合作夥伴則包括晶心科技、ARM、Cadence、CEVA、Cadence、Codasip、MIPS等IP公司。

UltraSOC是一家什麼公司?

UltraSOC首席執行官Rupert Baines

UltraSOC首席執行官Rupert Baines表示,UltraSOC是一家英國劍橋的小公司。總部位於英國的劍橋,辦公室離徐志摩當年生活的地方很近。

UltraSOC目前還是一家由VC提供資金的公司,所有的技術來源於大學。

特別是投資陣容很強大,公司的董事長是加州伯克利大學分校的一位教授,同時他也是Snopsys和Cadence的聯合創始人。

UltraSOC的商業模式如同ARM,是一家半導體IP公司。它們不銷售晶片,所有的IP都賣給Intel、海思、imagination、Microsemi這些晶片公司中。UltraSOC的IP是説明客戶解決半導體行業面臨的最大問題。

今天的SOC設計面臨很多大的挑戰,晶片變得越來越複雜,多種單元和處理器,還有很多軟硬體的集成。

正因為如此,所以設計一個晶片,以及把設計晶片推向市場所需要的成本都越來越高。所以產生這個現象的原因主要是設計方法還沒改變,大家都還在用30年歷史的設計方法。

這些面臨的挑戰比如系統級的複雜性,大家可能聽到Synopsys的總裁兼CEO反復提到系統複雜性,因為有太多的單元和軟硬體的協同。另外一個挑戰是安全性,比如汽車業有對SOC的標準,另一方面是資訊的安全。開發和上市成本提升非常快的原因,是設計方法比較傳統,主要是單元級上做開發。其實每個單元內部都有非常好的成功的方法,但都不是系統級的解決方案。這就是UltraSOC要解決的問題。

所以,UltraSOC幫客戶解決很多業務本質的問題,可以改變行業內如何讓產品更快上市,如何去優化硬體、軟體的協同,怎麼引入RISC-V。

對於UltraSOC來說,它們的技術為什麼能解決這些問題?是因為有一個庫,這個庫大約有30多個元件。因為幻燈片中淺藍色的問題就是這些元件解決的問題,這些系統設計師就是把這些元件應用到晶片設計的不同部分。

UltraSOC的元件能夠智慧的懂得SOC中各個單元和軟硬體,包括可以讀懂ARM和RISC-V的軟體,也可以讀懂硬體。換句話說,UltraSOC可以把SOC的各個部分放到一個系統中去,可以全面的看到硬體和軟體設計的整體狀態。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設計,是手機處理器,裡面有ARM的處理器,也有可以理解ARM軟硬體的元件,同時也有CEVA的DSP。對於UltraSOC的軟體也能理解DSP的設計,同時也可以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理解。它們也有專門針對硬體的元件,比如針對匯流排和晶片類的互聯。同時它們把所有這些軟硬體分析功能,放到一個整體的分析功能下面。所以UltraSOC的IP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比如很常見的是我在做一個晶片設計的時候,CPU的確工作,但是速度沒有做產品定義和規劃的時候這麼快。

UltraSOC的系統還可以解決很多系統級的問題,比如系統的被掛起和鎖死,這是電子系統常見的問題。當年TD-SCDMA大發展的時候,曾經的合作夥伴是系統每8天要死一次機,對於系統設計人員來說這是很頭痛的事情。

這個系統的被掛起和鎖死是一個系統設計中非常嚴峻的挑戰,因為你去做模擬,大概每8天死一次機,模擬速度很慢。要做一次模擬,不一定能找到問題。對於UltraSOC來說,去解決這樣的問題非常快,從而給設計人員和UltraSOC帶來很大的方便。

這個幻燈片上列的是UltraSOC在片上分析IP的好處,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如果能夠瞭解SOC設計裡面的每一件事情,就會有針對性的解決相關的問題。由於這個IP是一直處在晶片內部的,所以既可以用在實驗室做產品研發的時候去做調試工作,也可以在產品應用現場,不同的應用場景下去瞭解和優化你的晶片設計。

因為UltraSOC支持相關的安全性,有一個標準是用於資訊安全的,用於防止駭客入侵,也有支援ISO26262的標準。這個IP可以觀察這個晶片是否可以正確正常的工作。正式因為UltraSOC出售的是IP,所以只需要不到1%的DIE面積,就可以大大提高性能,同時減少BUG,還可以降低功耗。按照一項研究,同時也可以加速產品上市,利潤率可以達到2.3倍。

UltraSOC的IP是如何工作?

那麼UltraSOC的IP是如何工作的呢?一共有3個層面上的工具,第一層是大約30種的分析模組,他們的功能是能夠理解晶片的SOC的不同的部分。比如ARM的軟體和CEVA的軟體,以及匯流排、內聯的硬體。他們的優點是當地語系化的智慧,所有這些模組都是在本地化工作,就在相關單元的旁邊以系統級的速度來工作,同時不是侵入性的,不會影響任何系統的性能。

第二層是它們的單元模組之間的結構,可以被重新配置的。當他們發現一個處理器有問題的時候,相互之間會溝通,把更多的資源集中到處理器中去做相應的分析。然後,但是他們是獨立的不會去影響處理器的工作。

最後一部分是他們的連接通訊器,因為需要把他們的單元和外部世界連接到一起,所以這些通訊器可以用晶片設計中非常標準的協定來做連接,也可以用常用的USB協定把晶片內部的IP和外部環境連接到一起。另外一個是,UltraSOC只在片上工作的模式,比如這個晶片已經發貨了,他們的IP不需要跟設計師再做溝通,也會説明晶片去優化性能和功能。

UltraSOC提供所有軟硬體的全面視覺化作業系統,這就是UltraSOC的典型操作介面。中間有紫色編碼的部分是軟體跟蹤顯示,他們的IP已經找到另一個中斷點,同時右邊已經顯示到了硬體,當中斷點出現的時候,匯流排上當時正在做什麼操作,有什麼資訊的溝通?相應的硬體的行為也可以看到,右邊是統計數字,包括內部架構上的延遲。

最左邊是模組的工作情況,中間是處理器的工作情況,可以支援UltraSOC的IP,可以支援目前來看客戶開發最多的數量是256個核,還有客戶正在開發最多4000個核的晶片。(比如超級相控陣雷達)

在絕大多數晶片或電子系統中,右上角的統計資料來看,系統工作都是一開始性能慢慢提升,到了一個高點後,系統性能下降,有可能是你的記憶體出現洩漏,或者匯流排出現擁堵,或者其它的一些原因。UltraSOC就是幫助你分析和找出具體的是哪些原因。

如果是軟體發展工具,很多公司都有,但是市場上還沒有硬體的這種商業化的跟蹤分析工具。所以能夠把軟硬體和相關統計資料同時提供的目前只有UltraSOC。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更多的案例,有一個非常常見的問題:UltraSOC的緩存問題,這個時候大家的CPU設計並沒有問題,這是一個軟體的問題。你需要去找相關的軟體問題,如果用它們的工具可以很方便的解決這一類的問題,緩存的優化可以提升CPU 20%的性能。

後面兩種情況是記憶體、控制器的問題,這是晶片中非常複雜的設計,需要很優化的設計。在高速存儲資料中,記憶體、控制器有可能成為資料存儲的瓶頸。比如左邊的記憶體的情況,是系統的存儲不平衡;右邊是存儲的流量峰值的波動,用UltraSOC就可以很方便的幫助設計人員發現這些問題。左下角的案例,如果不用UltraSOC就基本不可能去發現這些問題,但是在系統即時工作的情況下,出現一個小小的問題讓Moden宕機了,用別的工具很難發現,用UltraSOC就很容易找到這個原因。

UltraSOC也可以在實驗室作為工程開發工具來使用。同時UltraSOC在產品生命週期都能用,比如一個很大的一家客戶用UltraSOC的片上分析 IP。這家客戶的晶片在汽車使用中會不斷檢測晶片的狀態,這是可以滿足IS026262標準的IP,這個標準在汽車領域是非常難通過的,也是非常重要。

另外一個跟安全性一樣重要的是安全防範,因為實施的硬體檢測可以發現任何工作不正常的地方,比如CPU的工作情況。如果CPU被鎖死了,CPU會不斷跟系統打招呼,停止其它一切工作,這個時候你可以知道CPU被攻擊了。這是因為UltraSOC的IP是在硬體中,對於藏在OS後面的,是看不見的。所以進攻者不可以停止監測,去干擾監測。不像其它的軟體層資訊防範工具,駭客進攻是可以去停止或欺騙看得見的防範工具。

那麼,UltraSOC是否可以在晶片具體使用之前進行提前的模擬測試?實際上UltraSOC也希望進入更大的空間,目前已經在這個領域把軟體授權給了Mentor,用在它的模擬模擬的平臺上去,可以使得UltraSOC的模擬更高效,但是更多的客戶還是應用到系統級的設計或監測工具。

為什麼百度、亞馬遜要開發自己的伺服器晶片?

對於UltraSOC最大的市場是資料中心和伺服器,這些資料大的互聯網公司都在開發自己的晶片去優化網路。比如美國的亞馬遜、微軟、Facebook,國內的百度、阿裡巴巴、騰訊都在做自己的硬體,包括華為的海思、高通這些公司都在做用於伺服器的晶片。

為什麼他們要自己開發晶片?因為類似阿裡這樣龐大的營業收入,他們要確保自己的伺服器工作很流暢。亞馬遜有一個研究,100毫秒的延遲等於自己的營業收入減少1%,對於亞馬遜的收入來說這是很大的損失了。所以這些互聯網公司都在努力讓系統工作得很流暢和正常。(PS:讀者可以到UltraSOC的網站去看一下,很全面的介紹互聯網和伺服器之間的關係,其中一份穀歌和微軟做的調查,會詳細介紹延遲帶來的損失。)

總結一下UltraSOC能提供的產品,UltraSOC的IP在客戶的SOC中不斷的分析晶片和收集相關資料,這些資料可以被設計人員用在不同的地方,在開發階段縮短上市時間,可以創建更好的產品。除了剛才說的開發階段用的資料外,還有非常有價值的資訊,可以用在更多的地方,讓晶片可以工作得更好,更少的問題。而且你也可以在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上去使用IP,比如用於安全性,以及資訊安全方面的防護,可以監控晶片,防止惡意攻擊。

UltraSOC是一個開源的CPU,包括商品化的CPU設計,類似於Linux。所以在CPU設計領域,可以下載Risc-V的來源程式自己做設計,也可以買SiFive的授權來做設計。

對於UltraSOC來說,中國市場非常重要,許多中國公司都在關注和投入Risc-V的晶片,他們希望晶片設計更多的當地語系化。除了很多大客戶,中國還有很多半導體初創企業,比如很多一些中國的新創公司去開發很先進的應用。

UltraSOC是業內唯一一家提供商品化的Risc-V開發環境的公司,包括追蹤、監測、調試CPU的運行,也可以用在完全的OPEN-SOURCE裡面。因為他們的產品提供開發環境,如果完全從開源的做起,支持運行控制,追蹤、調試。也可以去全球最領先的幾家做Risc-V內核開發的公司。

從ARM到Risc-V,從“霸權主義”到“民生”模式

20年前,資訊產業高度垂直化,Intel做了所有的事情,比如CPU、記憶體、GPU和晶片架構都由一家公司決定。同樣的事情發生在MoTO、TI、富士通這些公司,在不同的領域都出現了壟斷的局面。

那麼Risc-V和ARM架構來比較的話,哪個更具優勢呢?如果從市場比較來看,這種比較還太早。從技術上來比,比如功耗、性能和面積比較來看,因為最終晶片的性能是由晶片開發商來實現的。Risc-V只是一個架構,目前的產品類似於ARM的M/5,因為是開源的,需要優化,因此需要找SiFive這樣的公司來優化。如果是免費的,可能性能不會最好。從功能來看,Risc-V主要是M系列的功能,明年會推出64位元的產品,相當於ARM A53的產品性能。

“對於我們這些半導體產業的人來說,我們正看到設計模式的一種轉變,即從老牌獨家廠商的‘霸權主義’轉移到一個更加開放和接近‘民生’的模式,” Rupert Baines表示“這得到了Risc-V群體創新活動的力爭,而UltraSOC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們的技術可解決當今科技公司面臨的更多樣化的問題,儘管這些技術被深度嵌入在矽晶片中且不會被周遭的世界看見。”

本文為國際電子商情(微信公眾號:esmcol)原創文章,版權所有!

因為有太多的單元和軟硬體的協同。另外一個挑戰是安全性,比如汽車業有對SOC的標準,另一方面是資訊的安全。開發和上市成本提升非常快的原因,是設計方法比較傳統,主要是單元級上做開發。其實每個單元內部都有非常好的成功的方法,但都不是系統級的解決方案。這就是UltraSOC要解決的問題。

所以,UltraSOC幫客戶解決很多業務本質的問題,可以改變行業內如何讓產品更快上市,如何去優化硬體、軟體的協同,怎麼引入RISC-V。

對於UltraSOC來說,它們的技術為什麼能解決這些問題?是因為有一個庫,這個庫大約有30多個元件。因為幻燈片中淺藍色的問題就是這些元件解決的問題,這些系統設計師就是把這些元件應用到晶片設計的不同部分。

UltraSOC的元件能夠智慧的懂得SOC中各個單元和軟硬體,包括可以讀懂ARM和RISC-V的軟體,也可以讀懂硬體。換句話說,UltraSOC可以把SOC的各個部分放到一個系統中去,可以全面的看到硬體和軟體設計的整體狀態。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設計,是手機處理器,裡面有ARM的處理器,也有可以理解ARM軟硬體的元件,同時也有CEVA的DSP。對於UltraSOC的軟體也能理解DSP的設計,同時也可以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理解。它們也有專門針對硬體的元件,比如針對匯流排和晶片類的互聯。同時它們把所有這些軟硬體分析功能,放到一個整體的分析功能下面。所以UltraSOC的IP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比如很常見的是我在做一個晶片設計的時候,CPU的確工作,但是速度沒有做產品定義和規劃的時候這麼快。

UltraSOC的系統還可以解決很多系統級的問題,比如系統的被掛起和鎖死,這是電子系統常見的問題。當年TD-SCDMA大發展的時候,曾經的合作夥伴是系統每8天要死一次機,對於系統設計人員來說這是很頭痛的事情。

這個系統的被掛起和鎖死是一個系統設計中非常嚴峻的挑戰,因為你去做模擬,大概每8天死一次機,模擬速度很慢。要做一次模擬,不一定能找到問題。對於UltraSOC來說,去解決這樣的問題非常快,從而給設計人員和UltraSOC帶來很大的方便。

這個幻燈片上列的是UltraSOC在片上分析IP的好處,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如果能夠瞭解SOC設計裡面的每一件事情,就會有針對性的解決相關的問題。由於這個IP是一直處在晶片內部的,所以既可以用在實驗室做產品研發的時候去做調試工作,也可以在產品應用現場,不同的應用場景下去瞭解和優化你的晶片設計。

因為UltraSOC支持相關的安全性,有一個標準是用於資訊安全的,用於防止駭客入侵,也有支援ISO26262的標準。這個IP可以觀察這個晶片是否可以正確正常的工作。正式因為UltraSOC出售的是IP,所以只需要不到1%的DIE面積,就可以大大提高性能,同時減少BUG,還可以降低功耗。按照一項研究,同時也可以加速產品上市,利潤率可以達到2.3倍。

UltraSOC的IP是如何工作?

那麼UltraSOC的IP是如何工作的呢?一共有3個層面上的工具,第一層是大約30種的分析模組,他們的功能是能夠理解晶片的SOC的不同的部分。比如ARM的軟體和CEVA的軟體,以及匯流排、內聯的硬體。他們的優點是當地語系化的智慧,所有這些模組都是在本地化工作,就在相關單元的旁邊以系統級的速度來工作,同時不是侵入性的,不會影響任何系統的性能。

第二層是它們的單元模組之間的結構,可以被重新配置的。當他們發現一個處理器有問題的時候,相互之間會溝通,把更多的資源集中到處理器中去做相應的分析。然後,但是他們是獨立的不會去影響處理器的工作。

最後一部分是他們的連接通訊器,因為需要把他們的單元和外部世界連接到一起,所以這些通訊器可以用晶片設計中非常標準的協定來做連接,也可以用常用的USB協定把晶片內部的IP和外部環境連接到一起。另外一個是,UltraSOC只在片上工作的模式,比如這個晶片已經發貨了,他們的IP不需要跟設計師再做溝通,也會説明晶片去優化性能和功能。

UltraSOC提供所有軟硬體的全面視覺化作業系統,這就是UltraSOC的典型操作介面。中間有紫色編碼的部分是軟體跟蹤顯示,他們的IP已經找到另一個中斷點,同時右邊已經顯示到了硬體,當中斷點出現的時候,匯流排上當時正在做什麼操作,有什麼資訊的溝通?相應的硬體的行為也可以看到,右邊是統計數字,包括內部架構上的延遲。

最左邊是模組的工作情況,中間是處理器的工作情況,可以支援UltraSOC的IP,可以支援目前來看客戶開發最多的數量是256個核,還有客戶正在開發最多4000個核的晶片。(比如超級相控陣雷達)

在絕大多數晶片或電子系統中,右上角的統計資料來看,系統工作都是一開始性能慢慢提升,到了一個高點後,系統性能下降,有可能是你的記憶體出現洩漏,或者匯流排出現擁堵,或者其它的一些原因。UltraSOC就是幫助你分析和找出具體的是哪些原因。

如果是軟體發展工具,很多公司都有,但是市場上還沒有硬體的這種商業化的跟蹤分析工具。所以能夠把軟硬體和相關統計資料同時提供的目前只有UltraSOC。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更多的案例,有一個非常常見的問題:UltraSOC的緩存問題,這個時候大家的CPU設計並沒有問題,這是一個軟體的問題。你需要去找相關的軟體問題,如果用它們的工具可以很方便的解決這一類的問題,緩存的優化可以提升CPU 20%的性能。

後面兩種情況是記憶體、控制器的問題,這是晶片中非常複雜的設計,需要很優化的設計。在高速存儲資料中,記憶體、控制器有可能成為資料存儲的瓶頸。比如左邊的記憶體的情況,是系統的存儲不平衡;右邊是存儲的流量峰值的波動,用UltraSOC就可以很方便的幫助設計人員發現這些問題。左下角的案例,如果不用UltraSOC就基本不可能去發現這些問題,但是在系統即時工作的情況下,出現一個小小的問題讓Moden宕機了,用別的工具很難發現,用UltraSOC就很容易找到這個原因。

UltraSOC也可以在實驗室作為工程開發工具來使用。同時UltraSOC在產品生命週期都能用,比如一個很大的一家客戶用UltraSOC的片上分析 IP。這家客戶的晶片在汽車使用中會不斷檢測晶片的狀態,這是可以滿足IS026262標準的IP,這個標準在汽車領域是非常難通過的,也是非常重要。

另外一個跟安全性一樣重要的是安全防範,因為實施的硬體檢測可以發現任何工作不正常的地方,比如CPU的工作情況。如果CPU被鎖死了,CPU會不斷跟系統打招呼,停止其它一切工作,這個時候你可以知道CPU被攻擊了。這是因為UltraSOC的IP是在硬體中,對於藏在OS後面的,是看不見的。所以進攻者不可以停止監測,去干擾監測。不像其它的軟體層資訊防範工具,駭客進攻是可以去停止或欺騙看得見的防範工具。

那麼,UltraSOC是否可以在晶片具體使用之前進行提前的模擬測試?實際上UltraSOC也希望進入更大的空間,目前已經在這個領域把軟體授權給了Mentor,用在它的模擬模擬的平臺上去,可以使得UltraSOC的模擬更高效,但是更多的客戶還是應用到系統級的設計或監測工具。

為什麼百度、亞馬遜要開發自己的伺服器晶片?

對於UltraSOC最大的市場是資料中心和伺服器,這些資料大的互聯網公司都在開發自己的晶片去優化網路。比如美國的亞馬遜、微軟、Facebook,國內的百度、阿裡巴巴、騰訊都在做自己的硬體,包括華為的海思、高通這些公司都在做用於伺服器的晶片。

為什麼他們要自己開發晶片?因為類似阿裡這樣龐大的營業收入,他們要確保自己的伺服器工作很流暢。亞馬遜有一個研究,100毫秒的延遲等於自己的營業收入減少1%,對於亞馬遜的收入來說這是很大的損失了。所以這些互聯網公司都在努力讓系統工作得很流暢和正常。(PS:讀者可以到UltraSOC的網站去看一下,很全面的介紹互聯網和伺服器之間的關係,其中一份穀歌和微軟做的調查,會詳細介紹延遲帶來的損失。)

總結一下UltraSOC能提供的產品,UltraSOC的IP在客戶的SOC中不斷的分析晶片和收集相關資料,這些資料可以被設計人員用在不同的地方,在開發階段縮短上市時間,可以創建更好的產品。除了剛才說的開發階段用的資料外,還有非常有價值的資訊,可以用在更多的地方,讓晶片可以工作得更好,更少的問題。而且你也可以在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上去使用IP,比如用於安全性,以及資訊安全方面的防護,可以監控晶片,防止惡意攻擊。

UltraSOC是一個開源的CPU,包括商品化的CPU設計,類似於Linux。所以在CPU設計領域,可以下載Risc-V的來源程式自己做設計,也可以買SiFive的授權來做設計。

對於UltraSOC來說,中國市場非常重要,許多中國公司都在關注和投入Risc-V的晶片,他們希望晶片設計更多的當地語系化。除了很多大客戶,中國還有很多半導體初創企業,比如很多一些中國的新創公司去開發很先進的應用。

UltraSOC是業內唯一一家提供商品化的Risc-V開發環境的公司,包括追蹤、監測、調試CPU的運行,也可以用在完全的OPEN-SOURCE裡面。因為他們的產品提供開發環境,如果完全從開源的做起,支持運行控制,追蹤、調試。也可以去全球最領先的幾家做Risc-V內核開發的公司。

從ARM到Risc-V,從“霸權主義”到“民生”模式

20年前,資訊產業高度垂直化,Intel做了所有的事情,比如CPU、記憶體、GPU和晶片架構都由一家公司決定。同樣的事情發生在MoTO、TI、富士通這些公司,在不同的領域都出現了壟斷的局面。

那麼Risc-V和ARM架構來比較的話,哪個更具優勢呢?如果從市場比較來看,這種比較還太早。從技術上來比,比如功耗、性能和面積比較來看,因為最終晶片的性能是由晶片開發商來實現的。Risc-V只是一個架構,目前的產品類似於ARM的M/5,因為是開源的,需要優化,因此需要找SiFive這樣的公司來優化。如果是免費的,可能性能不會最好。從功能來看,Risc-V主要是M系列的功能,明年會推出64位元的產品,相當於ARM A53的產品性能。

“對於我們這些半導體產業的人來說,我們正看到設計模式的一種轉變,即從老牌獨家廠商的‘霸權主義’轉移到一個更加開放和接近‘民生’的模式,” Rupert Baines表示“這得到了Risc-V群體創新活動的力爭,而UltraSOC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們的技術可解決當今科技公司面臨的更多樣化的問題,儘管這些技術被深度嵌入在矽晶片中且不會被周遭的世界看見。”

本文為國際電子商情(微信公眾號:esmcol)原創文章,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