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古代女性的消寒活動

如今已經進入冬季了,大家在工作之餘有沒有安排一些越冬的活動呢?在中國古代,女性每年冬天都會有必不可少的消寒活動,如賞雪賦詩、畫消寒圖等等。

賞雪:最浪漫的冬日活動

大雪紛飛的冬天,賞雪往往被古代女性視為最浪漫的事。在古人留下的賞雪佳篇中,最著名的當屬張岱在《陶庵夢憶》中所記的《湖心亭看雪》:“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同樣膾炙人口。南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載了南宋後宮“賞雪”的情景:禁中賞雪,

多在明遠樓(禁中稱楠木樓)。後苑會進大小雪獅子,並以金鈴彩縷為飾,且作雪花、雪燈、雪山之類,還有滴酥為花等事,並以金盆盛進。“禁中”是皇帝的後宮,這些賞雪的人,自然是後宮那些美貌的嬪妃。

古代最懂賞雪的女性是東晉才女、王凝之的妻子謝道韞,她是東晉名臣謝安的侄女。據《晉書·列女傳》“王凝之妻謝氏”條記載,有一次家庭聚會,

剛好下大雪,謝安說大雪紛紛像什麼?其侄子謝郎回答,“撒鹽空中差可擬”。但在謝道韞眼裡,卻是“未若柳絮因風起”,從此誕生了一個形容才女的新詞彙:“詠絮之才”。然而,對缺衣少食的窮人家女性來說,冬天並沒那麼多“風花雪月”,但堆雪人、打雪仗等冬趣並不鮮見。窮人家的女孩不會說“未若柳絮因風起”,但都知道“瑞雪兆豐年”。

冰嬉:最刺激的健身活動

賞雪固然浪漫,

但不可能天天下雪。在無雪的日子裡,古代女性冬天流行的室外活動,還有滑雪、溜冰、坐冰槎,拉雪橇,打冰球……這些冰上活動,古人稱為“冰嬉”。早在宋代,冰嬉已成皇家冬天娛樂項目,清代皇家還設有專門的冰嬉檢閱儀式。

清代《冰嬉圖》

“坐冰槎”,是明清時期京城女性最喜歡的活動之一。

《點石齋畫報》第五集的《冰上行槎》,內容便是當年京城女性坐冰槎的故事。那時北京特別冷,護城河結冰尺把厚,不少女性坐著冰槎在冰上“疾如飛梭,風雪中望之儼然圖畫”。那年正月初三,在阜成門外北河,有三個女孩子雇冰槎去西直門,因太快,行至半途,槎陷冰裡了,幸好被及時救起。

比冰槎舒適的是“冰床”。“冰床”又叫“淩床”“冰車”“拖床”,就是俗話說的“冰排子”“冰扒犁”。

清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拖床”條記載:冬至以後,水凍冰很深,什刹海、護城河、二閘等處皆有冰床。一人拖之,速度很快。拖床長約五尺,寬約三尺,用木頭做的,底部有鐵條,可坐三四人。雪晴日暖之際,坐此如行玉壺中,亦快事也。這種冰上活動明代已經流行,明劉若愚 《酌中志·大內規制紀略》中記載:冬至冰凍,可拉拖床,以木為平板,上加交床或草席,一人在前拉著繩子,可拉二三人,在冰上行動如飛。以積雪殘雲相配,此景如畫。清代還流行溜冰、溜滑梯,且都有女性參與。清《都門匯纂》裡“冰鞋”記載:“冰鞋”乃木屐下有鐵條,用皮條捆在腳下。穿此冰鞋者,在冰上行之如飛,瞬息十餘裡。旗人多習此技,以供皇上觀看。

消寒圖:最普及的室內活動(上)

漫漫冬季,古代女性的室內“越冬”活動同樣豐富多彩。從立冬那天起畫《九九消寒圖》,就是極受古代女性喜歡的“小遊戲”之一。《九九消寒圖》有文字版、畫圈版和繪畫版三種。“消寒圖”很像是一個越冬日曆。比如文字版,就是描紅練字:紙上印出9個剛好是9畫的漢字,共九九八十一畫,正好是數九天的整個日子。每天描一筆,剛好81天,“數九天”正好數盡。這9個字常用:亭(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也有的地方選用:雁(雁字要在佳部把一點和一直連成一筆)、南、飛、柳、芽、茂、便、是、春。用字各地不一,但這9個字不是隨便選的,頗有詩味,如後9字斷句:“雁南飛,柳芽茂,便是春”,這比“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更寫實,也更富有詩情畫意。

《九九消寒圖》

消寒圖:最普及的室內活動(下)

畫圈版“消寒圖”則突出氣象記錄功能,上印九九八十一個圈。同樣從立冬那天畫起,將81個圈畫完,就盡九了,春天就來了。具體畫法為:陰天塗上半圓,晴天塗下半圓;颳風塗左半圓,下雨塗右半邊;下雪則在圓圈當中畫一個小圓點,此即古代女孩們人人會背的口訣:“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當中。”根據所記氣象情況,結合農諺,就可預測未來天氣的好壞。如,“第一莫貪頭九暖,連綿雨雪到冬殘。”這樣的“消寒圖”上還會附印一首《九九歌》:“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繪畫版《消寒圖》更有文化氣息。在紙上印上一枝梅花,有81個花瓣。圖掛牆上,每天用紅筆塗抹一個花瓣,到盡九那天,就是一幅完整、漂亮的《梅花圖》。

繪《消寒圖》,是古代待字閨中女性的最愛,明清時期北京女性冬天必畫“消寒圖”。《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條,專門記錄了舊時北京的畫圖風俗:“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

博戲:最熱衷的休閒活動(上)

更為大眾化的娛樂活動則是“博戲”。所謂“博戲”,說白了就是打牌擲骰賭輸贏,角勝負。但與男性重“博”不同,女性更青睞“戲”,看重其趣味性。博戲的內容和玩法各代有所不同,秦漢及之前流行玩“陸博”,以投骰子所得數行棋。1973年發掘的長沙馬王堆漢代辛追夫人的墓中曾出土一套完整的陸博。魏晉流行“樗莆”,之後流行“雙陸”。隋唐時期玩雙陸成風,從皇后到青樓女子都樂此不疲。《唐雙陸仕女圖》描繪的就是唐代女性玩雙陸的情形:兩個貴婦人正在聚精會神地對局,另一貴婦人由侍女攙扶著站在旁邊觀看。唐中宗的皇后韋氏喜歡玩雙陸,一次,唐中宗召武三思與皇后一博,他則在一旁點籌。一直到明代,雙陸博戲仍受不少女性青睞。如《警世通言》中的“玉堂春落難逢夫”故事,玉姐鬱悶時,便叫丫頭陪她打雙陸,結果丫頭不會,氣得玉姐將棋盤棋子全扔到了地板上。

《唐雙陸仕女圖》

博戲:最熱衷的休閒活動(下)

明代開始,紙牌、麻將等興起,雙陸遂遭冷落。紙牌俗稱“葉子戲”,明長穀真逸《農田餘話》記載:葉子戲宵夜圖,相傳始于宋太祖,如今後宮人習得它用來宵夜。玩葉子戲為明朝宮妃所歡迎,民間女子則更偏愛另一種博戲“牙牌”(牌九)。

麻將起源於紙牌博戲。紙牌兼用骰子擲玩,唐代已出現,時稱“葉子”。上面提到的韋皇后,也是葉子迷。據宋錢易《南部新書》記載,其得名說法之一與女性有關,時妓☆禁☆女葉茂連會玩紙牌,賀州刺史李郃常與她對博,撰《骰子選》,因愛妓姓葉,書中稱牌為“葉子”,遂傳開。

可拉二三人,在冰上行動如飛。以積雪殘雲相配,此景如畫。清代還流行溜冰、溜滑梯,且都有女性參與。清《都門匯纂》裡“冰鞋”記載:“冰鞋”乃木屐下有鐵條,用皮條捆在腳下。穿此冰鞋者,在冰上行之如飛,瞬息十餘裡。旗人多習此技,以供皇上觀看。

消寒圖:最普及的室內活動(上)

漫漫冬季,古代女性的室內“越冬”活動同樣豐富多彩。從立冬那天起畫《九九消寒圖》,就是極受古代女性喜歡的“小遊戲”之一。《九九消寒圖》有文字版、畫圈版和繪畫版三種。“消寒圖”很像是一個越冬日曆。比如文字版,就是描紅練字:紙上印出9個剛好是9畫的漢字,共九九八十一畫,正好是數九天的整個日子。每天描一筆,剛好81天,“數九天”正好數盡。這9個字常用:亭(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也有的地方選用:雁(雁字要在佳部把一點和一直連成一筆)、南、飛、柳、芽、茂、便、是、春。用字各地不一,但這9個字不是隨便選的,頗有詩味,如後9字斷句:“雁南飛,柳芽茂,便是春”,這比“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更寫實,也更富有詩情畫意。

《九九消寒圖》

消寒圖:最普及的室內活動(下)

畫圈版“消寒圖”則突出氣象記錄功能,上印九九八十一個圈。同樣從立冬那天畫起,將81個圈畫完,就盡九了,春天就來了。具體畫法為:陰天塗上半圓,晴天塗下半圓;颳風塗左半圓,下雨塗右半邊;下雪則在圓圈當中畫一個小圓點,此即古代女孩們人人會背的口訣:“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當中。”根據所記氣象情況,結合農諺,就可預測未來天氣的好壞。如,“第一莫貪頭九暖,連綿雨雪到冬殘。”這樣的“消寒圖”上還會附印一首《九九歌》:“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繪畫版《消寒圖》更有文化氣息。在紙上印上一枝梅花,有81個花瓣。圖掛牆上,每天用紅筆塗抹一個花瓣,到盡九那天,就是一幅完整、漂亮的《梅花圖》。

繪《消寒圖》,是古代待字閨中女性的最愛,明清時期北京女性冬天必畫“消寒圖”。《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條,專門記錄了舊時北京的畫圖風俗:“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

博戲:最熱衷的休閒活動(上)

更為大眾化的娛樂活動則是“博戲”。所謂“博戲”,說白了就是打牌擲骰賭輸贏,角勝負。但與男性重“博”不同,女性更青睞“戲”,看重其趣味性。博戲的內容和玩法各代有所不同,秦漢及之前流行玩“陸博”,以投骰子所得數行棋。1973年發掘的長沙馬王堆漢代辛追夫人的墓中曾出土一套完整的陸博。魏晉流行“樗莆”,之後流行“雙陸”。隋唐時期玩雙陸成風,從皇后到青樓女子都樂此不疲。《唐雙陸仕女圖》描繪的就是唐代女性玩雙陸的情形:兩個貴婦人正在聚精會神地對局,另一貴婦人由侍女攙扶著站在旁邊觀看。唐中宗的皇后韋氏喜歡玩雙陸,一次,唐中宗召武三思與皇后一博,他則在一旁點籌。一直到明代,雙陸博戲仍受不少女性青睞。如《警世通言》中的“玉堂春落難逢夫”故事,玉姐鬱悶時,便叫丫頭陪她打雙陸,結果丫頭不會,氣得玉姐將棋盤棋子全扔到了地板上。

《唐雙陸仕女圖》

博戲:最熱衷的休閒活動(下)

明代開始,紙牌、麻將等興起,雙陸遂遭冷落。紙牌俗稱“葉子戲”,明長穀真逸《農田餘話》記載:葉子戲宵夜圖,相傳始于宋太祖,如今後宮人習得它用來宵夜。玩葉子戲為明朝宮妃所歡迎,民間女子則更偏愛另一種博戲“牙牌”(牌九)。

麻將起源於紙牌博戲。紙牌兼用骰子擲玩,唐代已出現,時稱“葉子”。上面提到的韋皇后,也是葉子迷。據宋錢易《南部新書》記載,其得名說法之一與女性有關,時妓☆禁☆女葉茂連會玩紙牌,賀州刺史李郃常與她對博,撰《骰子選》,因愛妓姓葉,書中稱牌為“葉子”,遂傳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