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要讓小孩讀《弟子規》?《弟子規》講的是什麼?

被稱作儒家啟蒙經典的《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的著名教育家李毓秀先生所作。

李毓秀,具體生卒年月不詳(一說生於1647年,逝世於1729年),山西絳州(今山西省新絳縣)人,字子潛,一生只考中過秀才,沒用更高功名。他創辦了私塾“敦複齋”, 畢生致力於教書、講學、著述。他潛心研讀《大學》、《中庸》等儒家典籍,並著有《四書證偽》、《四書字類釋義》、《學庸發明》、《讀大學偶記》等,這些書至今仍保存在北京大學圖書館以及山西省圖書館中。

去世後,

他的牌位被供奉在絳州先賢祠裡供後人緬懷敬仰。而《訓蒙文》是他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編寫的一本兒童蒙學讀物。

後來,清朝乾隆年間的學者、大儒賈存仁先生對此作了修訂改編,並將其改名為《弟子規》。

《弟子規》以《論語·學而》中的“入則孝,出則悌,

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思想,採用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韻文形式,具體闡述了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和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規範。全書共360句、1080字,講述了113件事,是教導孩子盡守本分、克己守禮、約束邪念、保持誠實,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並傳承忠厚家風的最佳啟蒙教材。

《弟子規》淺顯易懂,通篇押韻,既朗朗上口,又極易記誦,特別是它的核心思想重在教導孩子的言行,

注重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既有文采,又非常實用,因此在清代後期成為廣為流傳的兒童讀本和童蒙讀物,幾乎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合稱“三百千”)有同等影響。

今天,《弟子規》仍然是對孩子進行學習指導和品行修養教育的優秀啟蒙讀物,能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為規範,並在全國各地甚至海外的中小學校、幼稚園、大學、企事業單位等被廣泛推廣,被稱為“做人的憲法”。

《弟子規》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孝”,這是一個人做人處事的根本。正因為如此,《弟子規》開篇第一部分即為“入則孝”,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

孔子在2500年前就說過:“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也就是說,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是一切教育的出發點。教孩子一定要從孝道教起。一個懂得孝道的孩子,他一定會好好學習、積極樂觀地生活,以後也一定會有一份非常好的工作,有好的前程,

更會有幸福美滿的人生。

我們為什麼不教孩子學孝呢?為什麼不帶頭學孝呢?

孩子從父母那裡繼承了血脈和家訓,孩子就是父母的分身。我們是父母,但我們也是我們自己父母的分身。如果一個人不孝敬父母,他就失去了做人的大根大本。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古語才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也就是說,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

無論是孩子,還是我們成人,只有做到了孝,家庭才會是和諧的,事業才會是順利的,人生才會是幸福的。

《弟子規》後面的“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其實都是“孝”的延續,這些都做好了,父母就開心了,就不用擔心孩子了,就會安享晚年,那孩子做到這些,不就是在對父母盡孝嗎?

所以,在我看來,《弟子規》就是一部實踐版的《孝經》,每個人都應該學,都應該懂,都應該把其中的教誨落實在生活中。

學好《弟子規》,教出好孩子!學好《弟子規》,做好中國人!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古語才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也就是說,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

無論是孩子,還是我們成人,只有做到了孝,家庭才會是和諧的,事業才會是順利的,人生才會是幸福的。

《弟子規》後面的“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其實都是“孝”的延續,這些都做好了,父母就開心了,就不用擔心孩子了,就會安享晚年,那孩子做到這些,不就是在對父母盡孝嗎?

所以,在我看來,《弟子規》就是一部實踐版的《孝經》,每個人都應該學,都應該懂,都應該把其中的教誨落實在生活中。

學好《弟子規》,教出好孩子!學好《弟子規》,做好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