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打還是不打,你對孩子的懲罰越界沒有?

棍棒底下出孝子,很多人秉持著這樣的教子理念。

懲罰孩子,邊界在哪裡?暴力懲罰背後,你能覺察到孩子心理遭受的傷害麼?

跳開懲罰的慣性思維,你試過尋找更有建設性的方法麼?

最近,2016年在香港一所幼稚園發生的視頻被翻了出來。這個視頻裡,老師沒有毆打,只是把書包“飛扔”到地上,引起家長群情激憤,一夜之間視頻點擊量超過35萬次。

家長們認為,這種“極度不尊重學生”的行為,給了孩子們不良示範,影響他們的品格發展。最終,學校書面致歉,對相關老師嚴厲處分,稱“感到十分震驚、憤怒、心疼和極不認同。”

一個世界裡,老師沒有對孩子施暴,但是“飛扔”書包背後暴露的對孩子的輕蔑、不尊重,

引發了輿論譁然 。

另一個世界裡,披著“老師”外衣的成人,對孩子施以暴力,甚至匪夷所思地喂芥末,噴消毒水,而這一切,居然可以被同行默許。阿倫特的“平庸之惡”描寫得多麼準確,是的,那些對顯而易見的惡行不加制止,甚至參與其中的惡,是更可怕的惡。

可不可以把人類,包括父母,分成可能對孩子動粗的生物和永遠不會對孩子動粗的生物?

打,對一些人,是可以輕易拎起來就用的工具,對另一些人,卻是永遠不可跨越的界限。

這兩種生物,並沒有生活在兩個星球。他們同處,共生,也可能就在一個家庭裡。好了,以一個朋友的故事來說說暴力懲罰的事。

打與不打

家庭教養之辯

一個朋友向我描述了她和老公的衝突。

一家人週末出遊,她好不容易把娃的課外課調開,說動了老公出門,這是北京最美的季節,

賞紅葉,看多彩的秋色,一家人其樂融融。

湖邊,爸爸和6歲的兒子嬉戲、打鬧,父子之間的美好時光。突然,聽得爸爸大嚷一聲。原來,兒子攻擊了他的私處,疼得他大叫。爸爸怒火沖天,把兒子抓過來,翻過身,坐在湖邊的椅子上,扒開屁股狠狠地打了幾下。

“這小子,不是第一次了。告訴你不能打這兒,你還故意這麼幹!”爸爸邊打邊說。“你說,你以後還敢這樣呢?”

“那一幕讓我很難受。兒子小小的身子就這麼被翻轉著,

白亮亮的屁股露在外面,我不是心疼他被打疼,就是有種屈辱的感覺。那是完全的力量不對等,或者是身份的不對等。”——朋友描述的當時她自己的感受,而令她沒想到的是,之後她和老公的交流,又引起一場爭執。

她把微信裡跟老公的對話,原封不動地發給了我:

你扒開孩子屁股打,還是光天化日下,我個人感覺非常不好。不是說多心疼他受痛,只是感到有些悲哀和不忍,

那無非是強權和體格的淩壓。找到別的方式,恐怕你我都需要思考。

——他打我那裡,而且是第四次了,這次還是有預謀的。打,是教他講規矩。他就是對剛才沒讓他去遊樂園撒氣。一味地跟孩子妥協,從著他,這難道也是教育?

他6歲了,有自我意識,有自尊。再說,他現在不過是個小小身子,你可以隨便扒了褲子揍,有一天你打不過了呢?把他當一個平等的人,無論他多麼小!

——老話講,棍棒底下出孝子,難道古人所言全是錯了?否則人就不需要教了。

我還是覺得你該在合適的時候給孩子道個歉,他也可以給你說對不起。這幕我忘不了,我不希望孩子留下記憶,你最好能處理下。

——我打了就打了,還跟他道歉,你不覺得你這五迷三道的教養方式有問題嗎?我不否認打孩子是父權的表現,但這也沒辦法,子不教,父之過。難道等他長大了,我再去用父權,還來得及嗎?

孩子會因為你打了他,就會對你心服口服了,下次不再犯了?如果非要打,打手掌,罰站,請不要再扒褲子。你覺得他真不懂什麼是羞辱麼?

——如果他真有了羞辱感,就好了。今天這事要放以前,那是犯了大忌,你有心去瞭解中國傳統教育麼?

他不懂控制情緒,難道沒有成人的示範?不希望孩子做的事,不要做給他看。如果你承認今天失態了,我還能諒解。

——也許上初中了,我不會再打,那就是他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我不會替他擔著了。等他成年了,我會請他喝茶,讓他明白自己是大人了,要去計畫自己的人生,做一個好人,有價值的人,就是這樣。

真要呵呵了,童年,少年,打架方式來解決問題?成年了,還會喝你的茶,好好和你談?

——很多長大後暴力傾向的人,都是生長在一個暴力環境裡面,最關鍵的是,父母的教育裡面只有暴力,再無其他。但我們家不是這樣。

教孩子,我沒找到好辦法,還在尋找。但我絕對不會認為打是解決方式。

你記得小時候受過的懲罰麼

朋友說,其實他老公很少會對孩子動手,但她完全沒想到,他對打這個行為會這麼理直氣壯。

而我,想到的是十幾天前參加育兒工作坊,兩位美國家庭教育專家提出的一個問題:你記得小時候受過的懲罰麼?感受是什麼?

在座的都是做家庭教育,培訓父母的講師,大家七嘴八舌:

小學三年級,我偷偷和同學下河撈魚,回家時渾身濕透了。爸爸大怒,找小石子鋪在地上,讓我在上面跪了三四個小時。這之後,我再沒有過在他們不知情的情況下河了。不過我後來是在大學才學會游泳,可能和那次事有關。

我從小是被打大的,我現在也很健康,也孝敬父母。

小時候來自父母的懲罰是語言方面的。他們之間經常吵架,對我就是不停的訓斥,如果我反駁,他們會更憤怒。

我小時候都是挨我媽打,屬於沒被打服的,要說對現在的影響,如果說有什麼事我能和她意見一致,那就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

我小時候把別人打壞了,爸爸狠狠暴打了我,一個月沒有緩過來。從此以後,我跟別人打架,就會考慮後果了。

我從小就是我爸打大的,給我的感受很不好,被打了,我還要去理解:他打我是為我好。成績考好了,我爸會說是他打得好。成年後我碰到過一個糟糕的男友,一次次想和他分手,但每到最後關頭都會被自己打敗。潛意識裡似乎一直有個聲音在說:他對我不好,是我的錯。

當孩子挑戰你的底線時,到底打還是不打?儘管自己反對以打來管教,但就像面對朋友的困惑一樣,在那些主張打而振振有詞的父親們面前,我卻不能用更有力的證據來說服。

而瓊安娜·法伯是這樣回答的:“如果你打孩子,就是教會他,問題是可以通過暴力來解決的。對我個人來講,如果我被打了一巴掌,這種愛的關係就被破壞了。既然你對我說愛我,但我一周被你打一次,我無法相信你愛我。或者我會覺得,在你身邊是不安全的。”

暴力懲罰會帶來什麼?有沒有不用打,父母也可以表現嚴厲的態度,同時也能讓孩子認識並糾正錯誤?這是給父母提出的追問,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暴力懲罰真的有效麼?

暴力懲罰真的有效麼?主張打的家長一定會說有效啊,立竿見影,但是,如果有效的背後換來的可能是這樣的後果,你會選擇用這些代價去交換有效麼?

1. 懲罰會長時間影響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甚至會讓人在多年之內,都會感到恐懼。對遭遇暴力感到害怕、無助、沒有安全感,成人尚且如此,何況對更弱小的孩子。

2. 把關注點從問題本身引開了。孩子不會去想糾錯、承擔責任,反而更容易陷入到報復: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第一作者阿黛爾•法伯之女,長期在母親的長島家庭/實驗室工作。她在紐約城市學院取得特殊教育碩士學位,目前作為育兒教育專家,經常舉辦講座和工作坊。

茱莉•金(Julie King): 普林斯頓大學文科學士和耶魯大學法學博士。自1995年以來一直在家庭教育領域進行支持父母和專業人士的工作。

——老話講,棍棒底下出孝子,難道古人所言全是錯了?否則人就不需要教了。

我還是覺得你該在合適的時候給孩子道個歉,他也可以給你說對不起。這幕我忘不了,我不希望孩子留下記憶,你最好能處理下。

——我打了就打了,還跟他道歉,你不覺得你這五迷三道的教養方式有問題嗎?我不否認打孩子是父權的表現,但這也沒辦法,子不教,父之過。難道等他長大了,我再去用父權,還來得及嗎?

孩子會因為你打了他,就會對你心服口服了,下次不再犯了?如果非要打,打手掌,罰站,請不要再扒褲子。你覺得他真不懂什麼是羞辱麼?

——如果他真有了羞辱感,就好了。今天這事要放以前,那是犯了大忌,你有心去瞭解中國傳統教育麼?

他不懂控制情緒,難道沒有成人的示範?不希望孩子做的事,不要做給他看。如果你承認今天失態了,我還能諒解。

——也許上初中了,我不會再打,那就是他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我不會替他擔著了。等他成年了,我會請他喝茶,讓他明白自己是大人了,要去計畫自己的人生,做一個好人,有價值的人,就是這樣。

真要呵呵了,童年,少年,打架方式來解決問題?成年了,還會喝你的茶,好好和你談?

——很多長大後暴力傾向的人,都是生長在一個暴力環境裡面,最關鍵的是,父母的教育裡面只有暴力,再無其他。但我們家不是這樣。

教孩子,我沒找到好辦法,還在尋找。但我絕對不會認為打是解決方式。

你記得小時候受過的懲罰麼

朋友說,其實他老公很少會對孩子動手,但她完全沒想到,他對打這個行為會這麼理直氣壯。

而我,想到的是十幾天前參加育兒工作坊,兩位美國家庭教育專家提出的一個問題:你記得小時候受過的懲罰麼?感受是什麼?

在座的都是做家庭教育,培訓父母的講師,大家七嘴八舌:

小學三年級,我偷偷和同學下河撈魚,回家時渾身濕透了。爸爸大怒,找小石子鋪在地上,讓我在上面跪了三四個小時。這之後,我再沒有過在他們不知情的情況下河了。不過我後來是在大學才學會游泳,可能和那次事有關。

我從小是被打大的,我現在也很健康,也孝敬父母。

小時候來自父母的懲罰是語言方面的。他們之間經常吵架,對我就是不停的訓斥,如果我反駁,他們會更憤怒。

我小時候都是挨我媽打,屬於沒被打服的,要說對現在的影響,如果說有什麼事我能和她意見一致,那就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

我小時候把別人打壞了,爸爸狠狠暴打了我,一個月沒有緩過來。從此以後,我跟別人打架,就會考慮後果了。

我從小就是我爸打大的,給我的感受很不好,被打了,我還要去理解:他打我是為我好。成績考好了,我爸會說是他打得好。成年後我碰到過一個糟糕的男友,一次次想和他分手,但每到最後關頭都會被自己打敗。潛意識裡似乎一直有個聲音在說:他對我不好,是我的錯。

當孩子挑戰你的底線時,到底打還是不打?儘管自己反對以打來管教,但就像面對朋友的困惑一樣,在那些主張打而振振有詞的父親們面前,我卻不能用更有力的證據來說服。

而瓊安娜·法伯是這樣回答的:“如果你打孩子,就是教會他,問題是可以通過暴力來解決的。對我個人來講,如果我被打了一巴掌,這種愛的關係就被破壞了。既然你對我說愛我,但我一周被你打一次,我無法相信你愛我。或者我會覺得,在你身邊是不安全的。”

暴力懲罰會帶來什麼?有沒有不用打,父母也可以表現嚴厲的態度,同時也能讓孩子認識並糾正錯誤?這是給父母提出的追問,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暴力懲罰真的有效麼?

暴力懲罰真的有效麼?主張打的家長一定會說有效啊,立竿見影,但是,如果有效的背後換來的可能是這樣的後果,你會選擇用這些代價去交換有效麼?

1. 懲罰會長時間影響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甚至會讓人在多年之內,都會感到恐懼。對遭遇暴力感到害怕、無助、沒有安全感,成人尚且如此,何況對更弱小的孩子。

2. 把關注點從問題本身引開了。孩子不會去想糾錯、承擔責任,反而更容易陷入到報復: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第一作者阿黛爾•法伯之女,長期在母親的長島家庭/實驗室工作。她在紐約城市學院取得特殊教育碩士學位,目前作為育兒教育專家,經常舉辦講座和工作坊。

茱莉•金(Julie King): 普林斯頓大學文科學士和耶魯大學法學博士。自1995年以來一直在家庭教育領域進行支持父母和專業人士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