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垂直B類電商如何突圍?“互聯網+電氣”的歷史機遇

文/顧三觀發佈於13小時前閱讀1897評論0喜歡1

閱讀1897

標籤:

行業動態互聯網+

2016年世界著名的德國CeBIT的主題口號是:D!conomy,聽起來是不是有點撓頭?中文官方翻譯的意思指數字經濟,引申的含義表示為“數字為始,經濟為主”,也就是我們常聽到德國“工業4.0”高大上翻譯的另外一個版本。 中國作為此次展覽的參展夥伴國,不僅舉辦了中心主題展,還吸引了超過600家企業參與其中,其中不乏華為、中興、大唐等傳統通訊巨頭,也有像阿裡巴巴、東軟、金山等軟體及IT企業。

從這些企業展示產品的背後向我們展示了,以大資料和雲、數位化轉型、物聯網、移動技術、資料安全、社交商業為數位化全產業鏈的解決方案,完全是以B2B為導向,這是一次完全的B2B展會。所有參展商都將在這一主題下展示全新的解決方案和商業模式。在中國,它有個新的名字叫“互聯網+”。

自今年3月以來政府工作報告首提“互聯網+”的概念,讓整個中國“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的激情被點燃。

隨著這個概念的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以社交、餐飲、娛樂、音樂、租車為主題的內容公司搶佔流量入口,然後通過流量來實現賣貨,這也是目前國內BAT三強重點佈局,當然這僅僅是“互聯網+”的一部分,滿足的是人們生活消費類的需求,也可以稱之為“消費互聯網”的黃金時期,這也是十年來中國互聯網行業蓬勃發展的一個階段。

以“中國製造2025”檔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國家級行動綱領,

這是中國自進入新世紀以來,第一份旨在用頂層設計來規劃中國製造業發展方向的戰略性檔。也正是由於這份檔的出現,馬雲有了新的“馬主義”,闡述了從IT轉向DT時代的來由,也就是重歸製造業互聯網,不再強調賣貨了,這是一個重要的變化。“互聯網必須找到那個缺失的部分。這個缺失的部分就是滑鼠和水泥攜手合作,找到一個方法讓互聯網經濟和實體經濟能夠結合。
只有當滑鼠和水泥結合時,互聯網公司才能活下來,才能開心的活30年。如果這個結合實現,那才能被稱作d!conomy,不僅僅是數位經濟,我叫它資料經濟,所有的東西都會被改變。”也可以說2015年是一個全面導向“工業互聯網”的“白銀元年”。

“互聯網+”對製造業的機遇

概念拋出來了,剩下的問題需要我們的企業和研究者們去焦慮了。去年的“互聯網思維”還沒搞明白,今年又冒出了“互聯網+”,

到底要加“什麼”,如何“加”又渾然不知,而互聯網的野蠻人又開始向各種傳統製造業滲透。在過去的十年間,我們的傳統產業處於轉型的陣痛期和機遇期,許多企業面臨著運營成本逐年上升、市場競爭激烈、庫存巨大、電商衝擊等諸多問題。總體來說,中國製造仍然徘徊在價值鏈的底端。絕大多數工廠還處於勞動密集的工業2.0時代,尚未進入大規模自動化生產的工業3.0時代。“富士康在中國數十萬人聚集的代工廠似乎可以被視為當前中國製造業主要形態的縮影。”德勤中國製造業主管合夥人董偉龍對富士康綿延數公里的工廠廠房印象深刻。

但任何問題的出現都如同硬幣的兩面,有焦慮也會有喜悅。2013年中國互聯網經濟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美國和德國,預計2013年至2025年間,互聯網將幫助中國提升GDP增長率0.3-1.0個百分點。(資料來源於2014年7月,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佈的《中國的數位化轉型:互聯網對生產力與增長的影響》這意味著未來十幾年中,互聯網將有可能在中國GDP增長總量中貢獻7%到22%。互聯網不僅可以成為未來幾年中國經濟的新引擎之一,更加重要的是,它還將改變經濟增長的模式。由人們生活水準提升帶來的互聯網經濟的高速發展,可能會成為加速推動下一輪中國工業轉型的巨大引擎。一個擁有6.32億線民、7億台智慧終端機的國度正在從消費者主導型的互聯網轉變為企業主導型的互聯網模式,這是本世紀所有互聯網企業和制造型企業碰到的一個最大彩蛋。

“互聯網+”對電氣業的重塑

樂清是中國工業電氣行業的聚集區,被譽為“中國電氣之都”,樂清的行業特點在全國來說是獨有的。很多人也許不知道,電氣產業在2012年的銷售總額就已經突破2萬億,而同期的網路零售總額(含B2C、C2C)才剛突破1萬億,而到去年,電氣行業銷售總額突破4萬億大關,單單一個樂清,2014年全市電氣產業實現產值就達到1030億元。而全世界TOP100電氣上市公司銷售總額更是達到驚人的10000億美元,製造業的實力可見一斑,遠非普通消費零售行業與之比擬,這是一個遠未被互聯網所影響的巨大市場。

目前,我國工業電氣行業正處於一個突破性、跨越式發展的階段,亟待轉型升級,以滿足社會各行業對自動化、資訊化、數位化和互動化電氣產品的需求。未來電力工業的發展將為電氣工業提供廣闊的市場,因而對電工電器製造及裝備的需求也將迅速增長。而電氣資訊產業化的發展滯後,沒有相適應和匹配的軟體系統、互聯網系統,這是制約很多實體經濟、製造企業發展的主要瓶頸,不是企業不想用,而確實是難以找到開啟“互聯網+”大門的鑰匙。

目前在工業電氣領域尚缺少專業化與綜合服務的資訊和電商平臺,現有的行業性門戶網站僅為企業提供資訊發佈服務,哪怕是傳統B2B巨頭阿裡、慧聰,也並未完全涉及電子商務交易且專業能力遠遠不符合企業的需求,反倒是垂直細分領域諸如中國化工網、我的鋼鐵網、科通芯城、中國服裝網等一直保持強勢增長,市場份額不斷增加。通過對這一細分領域的研究,逐步建立起智慧物流平臺以及大資料分析平臺,實現工業電氣行業產業鏈的智慧化閉環,從而提升中國工業電氣行業在全球的競爭力,並參與到國際競爭中去。也正因為如此,伴隨互聯網、軟體與電氣行業的融合,在可預計的未來,中國電氣行業仍將保持活力,空間廣闊。如果加上本地市場的巨大需求,保持開放、創新心態,中國電氣大國的地位非但不會動搖,而且有可能進一步向電氣強國發展。

BAT在專業垂直領域基本沒戲

誠如德國電氣行業的一位訪問學者所述,“互聯網+”時代下對於行業的應用情景實現只有一條路:不是實體經濟要互聯網化,而是互聯網必須深入實體經濟內部。互聯網的從業者們,必須懂點傳統工業流程,必須主動去服務傳統製造業。很多時候,在虛無的概念炒作和投資大背景下,不是傳統企業不懂互聯網,而是互聯網的人們已經無法再懂工業化,也無法為製造業帶來生機。因此,BAT在他擅長的領域(如前文所講到的),利用“乾爹”地位獲取流量實現賣貨的套路在專業領域行不通。

雖然中國互聯網公司普遍都還混的不錯,各種創新各種敲鐘各種撕逼,但是放在幫助傳統企業轉型這件事兒上,互聯網公司、尤其是國內互聯網公司在創造生產力上還無法令人信服。當一個idea就能掙錢的時候,誰還願意踏踏實實地做實業呢?說人家工業4.0不帶咱玩兒,可能就是這個意思。從這一角度來說,d!conomy由“數位經濟”內化為“資料經濟”或許更為合適,就像馬雲所理解的,數位經濟更多是資料經濟,因為資料的分享和傳輸,互聯網行業與傳統經濟的結合,各種經濟活動出現變化成為可能。只是馬先生是否想深入瞭解行業,去突破行業門檻,純屬另外一個哥德巴赫猜想。

可喜的是,一批具有互聯網思維和創新基因的的製造企業已經開始行動,這一次他們沒有太多國外成熟的經驗和模式可以直接“拷貝、複製”,但他們企圖用互聯網思維的創新顛覆中國的傳統製造方式,甚至重建行業規則是值得期待的。而越來越多的垂直工業互聯網平臺的誕生,將利用對行業的深度瞭解,建立自己的技術優勢,説明企業改變傳統製造方式,提高生產效率;亦或把資源聚焦到產品的前端創新研發和後端使用者服務,也許在未來10年當中,在製造業的版圖中能夠誕生出更多偉大的企業。

本文由 @顧三觀 原創發佈於產品壹佰,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富士康在中國數十萬人聚集的代工廠似乎可以被視為當前中國製造業主要形態的縮影。”德勤中國製造業主管合夥人董偉龍對富士康綿延數公里的工廠廠房印象深刻。

但任何問題的出現都如同硬幣的兩面,有焦慮也會有喜悅。2013年中國互聯網經濟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美國和德國,預計2013年至2025年間,互聯網將幫助中國提升GDP增長率0.3-1.0個百分點。(資料來源於2014年7月,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佈的《中國的數位化轉型:互聯網對生產力與增長的影響》這意味著未來十幾年中,互聯網將有可能在中國GDP增長總量中貢獻7%到22%。互聯網不僅可以成為未來幾年中國經濟的新引擎之一,更加重要的是,它還將改變經濟增長的模式。由人們生活水準提升帶來的互聯網經濟的高速發展,可能會成為加速推動下一輪中國工業轉型的巨大引擎。一個擁有6.32億線民、7億台智慧終端機的國度正在從消費者主導型的互聯網轉變為企業主導型的互聯網模式,這是本世紀所有互聯網企業和制造型企業碰到的一個最大彩蛋。

“互聯網+”對電氣業的重塑

樂清是中國工業電氣行業的聚集區,被譽為“中國電氣之都”,樂清的行業特點在全國來說是獨有的。很多人也許不知道,電氣產業在2012年的銷售總額就已經突破2萬億,而同期的網路零售總額(含B2C、C2C)才剛突破1萬億,而到去年,電氣行業銷售總額突破4萬億大關,單單一個樂清,2014年全市電氣產業實現產值就達到1030億元。而全世界TOP100電氣上市公司銷售總額更是達到驚人的10000億美元,製造業的實力可見一斑,遠非普通消費零售行業與之比擬,這是一個遠未被互聯網所影響的巨大市場。

目前,我國工業電氣行業正處於一個突破性、跨越式發展的階段,亟待轉型升級,以滿足社會各行業對自動化、資訊化、數位化和互動化電氣產品的需求。未來電力工業的發展將為電氣工業提供廣闊的市場,因而對電工電器製造及裝備的需求也將迅速增長。而電氣資訊產業化的發展滯後,沒有相適應和匹配的軟體系統、互聯網系統,這是制約很多實體經濟、製造企業發展的主要瓶頸,不是企業不想用,而確實是難以找到開啟“互聯網+”大門的鑰匙。

目前在工業電氣領域尚缺少專業化與綜合服務的資訊和電商平臺,現有的行業性門戶網站僅為企業提供資訊發佈服務,哪怕是傳統B2B巨頭阿裡、慧聰,也並未完全涉及電子商務交易且專業能力遠遠不符合企業的需求,反倒是垂直細分領域諸如中國化工網、我的鋼鐵網、科通芯城、中國服裝網等一直保持強勢增長,市場份額不斷增加。通過對這一細分領域的研究,逐步建立起智慧物流平臺以及大資料分析平臺,實現工業電氣行業產業鏈的智慧化閉環,從而提升中國工業電氣行業在全球的競爭力,並參與到國際競爭中去。也正因為如此,伴隨互聯網、軟體與電氣行業的融合,在可預計的未來,中國電氣行業仍將保持活力,空間廣闊。如果加上本地市場的巨大需求,保持開放、創新心態,中國電氣大國的地位非但不會動搖,而且有可能進一步向電氣強國發展。

BAT在專業垂直領域基本沒戲

誠如德國電氣行業的一位訪問學者所述,“互聯網+”時代下對於行業的應用情景實現只有一條路:不是實體經濟要互聯網化,而是互聯網必須深入實體經濟內部。互聯網的從業者們,必須懂點傳統工業流程,必須主動去服務傳統製造業。很多時候,在虛無的概念炒作和投資大背景下,不是傳統企業不懂互聯網,而是互聯網的人們已經無法再懂工業化,也無法為製造業帶來生機。因此,BAT在他擅長的領域(如前文所講到的),利用“乾爹”地位獲取流量實現賣貨的套路在專業領域行不通。

雖然中國互聯網公司普遍都還混的不錯,各種創新各種敲鐘各種撕逼,但是放在幫助傳統企業轉型這件事兒上,互聯網公司、尤其是國內互聯網公司在創造生產力上還無法令人信服。當一個idea就能掙錢的時候,誰還願意踏踏實實地做實業呢?說人家工業4.0不帶咱玩兒,可能就是這個意思。從這一角度來說,d!conomy由“數位經濟”內化為“資料經濟”或許更為合適,就像馬雲所理解的,數位經濟更多是資料經濟,因為資料的分享和傳輸,互聯網行業與傳統經濟的結合,各種經濟活動出現變化成為可能。只是馬先生是否想深入瞭解行業,去突破行業門檻,純屬另外一個哥德巴赫猜想。

可喜的是,一批具有互聯網思維和創新基因的的製造企業已經開始行動,這一次他們沒有太多國外成熟的經驗和模式可以直接“拷貝、複製”,但他們企圖用互聯網思維的創新顛覆中國的傳統製造方式,甚至重建行業規則是值得期待的。而越來越多的垂直工業互聯網平臺的誕生,將利用對行業的深度瞭解,建立自己的技術優勢,説明企業改變傳統製造方式,提高生產效率;亦或把資源聚焦到產品的前端創新研發和後端使用者服務,也許在未來10年當中,在製造業的版圖中能夠誕生出更多偉大的企業。

本文由 @顧三觀 原創發佈於產品壹佰,未經許可,禁止轉載。